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第1张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怎样赏析李清照的宋词《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一生可谓遍尝世间冷暖,阅尽人生薄凉。

不一般的身世,为她的词作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作为“婉约词宗”,易安词被世人誉为“自成一体、别是一家”。

易安词作辑录多已散佚,现古本仅存有《漱玉词》。

李词以“靖康之变”为界限,前期多诉闺阁情、相思苦,后词则多伤时怀旧、感叹身世。

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词人后期的一篇名作《武陵春》,以追寻词人芳踪,感怀词人身世。

武陵春·春晚 ( 宋)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是一首小令,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公元 1135年 ),当时徽钦二帝已被金人虏走,国破家亡之际,李清照避乱南逃于浙江金华,感叹此生众多的苦难: 与丈夫倾尽毕生心血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丈夫赵明诚病故;金人挥兵南侵,家国不再、孑身一人仓惶南渡……个中苦难即使常人遭遇一项,已是难以承受,更况且接踵而至的灾祸全加诸于一个已至暮年的弱女子之躯!彼时实在不堪其重的词人遂作了这首《武陵春》词,控诉自己的不幸遭遇:暮春时节,红日高悬,东风骀荡,花枝凋残,难堪其摧,遍地落殇!晨起理妆,无心无力,空对奁镜,徒增感伤。

物是人非,事事蹉跎,未述一语,泪已盈眶。

闻说双溪,正值春光,也拟泛舟,遍游湖上。

惶惑满怀,怎敢痴望,舴艋轻舟,载承惆怅?这是一腔怎样的肝肠寸断,这是满怀怎样的伤心绝望?上片起句“风住尘香花已尽”即笔落千钧,既是在描写自然景物,也是在感叹自己不堪苦难命运的摧残,更兼红颜不在,人生已老的身世,一个“尽”充分悲述了自己似乎已至穷途末路的悲惨境遇。

于是,这次第怎还有心思梳妆打扮?上片转句好一个“事事休”!便把自己“故土沦陷,流离失所,家散人亡,家财散尽,遇人不淑(遭遇渣男张汝舟骗婚劫财,一度身陷囹圄),青春不再”的诸多不顺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结句“欲语泪先流”看似平易,却用意精深,接应上句难以抑制的满腔愁绪,此时已化作决堤之水痛快倾泄!抒情悲怀的同时,词作艺术张力之不凡也是铿锵掷地,力动四方!感情蕴藉至此,词的下片自然要作更深入的挖掘剖析,“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联用,即把自己复杂曲折的心绪全然露了个彻底!清照前半生,因良好的家世,美满的姻缘,自是让她历尽了世间的繁华。

优渥的条件也得以让她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去尽情享受优雅清闲的小资生活。

于是赋诗填词,赏花游景便成了她早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物转星移间,世事沧桑已作云泥变换!数十年后的此泛舟已截然不同于青春年少时 “溪亭日暮”的尽兴轻舟,此愁绪更殊途于“红藕香残”时的丝缕闲愁。

所以同样的赋诗填词,因为灾难深重,现在只能作“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慨叹了!此番喻作愁绪的夸张手法,不免让我们想起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少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比喻。

不同于前两者,清照词的喻愁因为更好结合了前句,所以来得更为妥帖自然不着痕迹。

词人老道的炼句功夫,严谨的艺术构思由此可见一斑!关于此词的赏析,前人著述里已是精彩纷呈、精微皆至,愚在此斗胆再作解析,力求表达自己一点不成熟的见地,望众师友见谅!(本问答为风西夜昨原创作品,现通过《悟空问答》首发,请务必尊重作者版权,如需作他用须经作者本人同意,否则必予深究)

感谢邀请。

赏析诗词,一般从三个方面去看。

一,诗歌的情感。

任何的诗词都是诗人自身情怀被触动之后所引发的感情的迸发,宣泄。

而这种情感又是紧贴着物象,由物引出,用物烘托,最后又以物结尾。

整体的情与物,是交汇,融合的。

这就是所谓的情景结合,借物抒情,或者托物言志。

二,诗词的结构,手法。

近体诗词有自己固定的格律,平仄,韵,这是不必讨论的。

但除了上述几点,在诗词的创作过程中,也可以加入一些手法,比如,倒装,问答,拟人,虚实,动静,点面,明暗等等。

而对于结构,有曲写,正写,伏笔,铺垫,景中渡情,小中见大等。

三,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

想要了解一首诗词的内涵,那么就要明白诗词发生时期的历史背景,诗人所处的环境,并深入地挖掘诗人的当时的情感寄托,懂其人,当能懂其诗,才可明其理。

这是诗词鉴赏最基本的。

而对于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表面上看,为春残花谢,惜春之词。

但其内含的情感却并非这么简单。

这首词创作的背景为清照晚年时避难浙江所作,当时金入侵,宋已基本名存实亡,而易安也已是夫死财失,又无儿女依靠,这种国破家亡,颠沛流离而又无依无靠的生活,其情感如何不痛,不悲,不愤!所以,这是一首托物抒情的明显例子。

借残败的春景,抒发对自身,对故国深切的哀痛。

就结构来说,其上片,以景带情,点名了观点,物是人非,事事已休。

下片用闻说引出,依旧加深上片的观点,并给出结论,载不动许多愁。

结构环环相扣,情感步步紧逼,并且在转折升华时既无痕迹,也许造作,顺畅自然,这也是清照诗词最明显的特点。

就手法来看,《武陵春》中动词的运用很灵活。

比如,“风住尘香”,用住而非停,或者落。

停,落在这里都只能显示当时的情景,会很生硬,而住,却可以在读者面前形成一个动态的画面,牵引着读者的思绪,这一点很难有人能做到。

再之后的“载不动”,效果与此相似,这里为虚写,是作者的想象。

虚实结合是诗词中最基本的手法。

虚实结合,可以调节节奏,情感,也可以调动读者的思维。

其中名句,物是人非事事休,这句并非易安原创,乃是在前人基础上化用。

最早是三国曹丕的,“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物是人非,苏轼也曾用过。

化用是一种诗词常见的手法,化用简单,但要做到化而无痕,就不容易了。

关于这首词,分析起来还有很多,但因篇幅,不再多写。

最后说一点,不管是分析的动词,还是任何的手法,都是为情感服务。

诗词要以境为先。

同时任何一首好的诗词,其语句必是凝练的,所以,再写好以后还要注意,炼字,诗如此,词亦如此。

至于如何炼,个人的审美,格局,因素太多,不啰嗦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786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1
下一篇 2022-10-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