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悟空邀答:“回”字在中古音中是一个多音字,分属不同的韵部,在杜甫这首《登高》中则作平声,与哀、来、台、杯等韵字一样,同属于《平水韵》中的“十灰”韵。
用今音朗诵此诗,在粤语及一些方言中,仍可感到押韵。
但用普通话朗读,则会感到“回”字显得不押韵。
究其原因,很多人都以一言蔽之,古今音产生了变化。
其实这句话是不精准的,字的读音并不是至今才突然产生变化,而是在过往的每一个朝代,都在产生变化。
所以自陆法言等人编《切韵》起,每一个朝代都基本上会重修《韵书》,一是修正韵部,二是为一些已产生读音变化的韵字重新拟音。
如“回”字,在唐代的《唐韵》中,标注的读音是“戸恢切”,在宋代的《集韵》中,标注的读音则为“胡隈切”。
由于《切韵》本身就属于拟音系统,而《唐韵》、《广韵》、《平水韵》等韵书都是以《切韵》为基础修订,同属《切韵》音系。
其对已产生变化的字音,都是在韵书上进行重新拟音。
也就是说,韵书上的字音,未必就是当时的实际口音。
当下的“回”字读音,在音韵的范畴,有了一个相当于普通话“徊(huái)”字的读音,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为使朗读古诗词时,变得押韵的拟音方式。
也是除了《中华新韵》外,隋以后历代重修韵书的方法,是符合传统的,个人认为是完全可行的。
让有诗韵的人去套吧,我是套不来。
诗是先有诗后有韵的。
就象考状元,考上了才给你一套官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