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行(683~727)介绍

关于一行(683~727)介绍,第1张

关于一行(683~727)介绍

[拼音]:Yixing

中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本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县)人。生于唐高宗永淳二年,卒于玄宗开元十五年。

前期经历

张遂的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张公谨。张氏家族在武则天时代已经衰微。张遂自幼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为避开武三思的拉拢,剃度为僧,取名一行。先后在嵩山、天台山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曾翻译过多种印度佛经,后成为佛教一派──密宗的领袖。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后,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绝。直到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专人去接,他才回到长安。

天文工作

开元九年,据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

(1)制造仪器和观测 一行主张在实测的基础上编订历法。为此,首先需要有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开元九年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设计黄道游仪,并制成木模。一行决定用铜铁铸造,于开元十一年完成。这架仪器的黄道不是固定的,可以在赤道上移位,以符合岁差(见岁差和章动)现象(当时认为岁差是黄道沿赤道西退,实则相反)。后来,一行和梁令瓒等又设计制造水运浑象(见浑仪和浑象)。这个以水力推动而运转的浑象,附有报时装置,可以自动报时,称为水运浑天或开元水运浑天俯视图。一行等以新制的黄道游仪观测日月五星的运动,测量一些恒星的赤道坐标(见天球坐标系)和对黄道的相对位置,发现这些恒星的位置同汉代所测结果有很大变动。

(2)主持天文大地测量 从开元十二年起,一行主持大规模的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其中以南宫说等人在河南所作的一组观测最有成就。他们在今河南省四个地方测量了当地的北极高度,夏至日影长度,又测量了四地间的距离。经一行归算,得出了北极高度差一度,南北两地相距 351里80步(唐代尺度)的结论。这实际上就是求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之长。

(3)制定《大衍历》 从开元十三年起,一行开始编历。经过两年时间,写成草稿,定名为《大衍历》。一行不幸去世,年仅四十五岁。《大衍历》后经张说和历官陈玄景等人整理成书。从开元十七年起,根据《大衍历》编算成的每年的历书颁行全国。经过检验,《大衍历》比唐代已有的其他历法都更精密。开元二十一年传入日本,行用近百年。

《大衍历》的编排,结构严谨,条理分明,共有历术七篇、略例一篇、历议十篇。《大衍历》对太阳周年视运动的具体规律描述得比以往的历法更合乎实际。它以定气(见二十四节气)编太阳运动表。在计算中使用了不等间距的二次差内插法,这在数学史上也是一个创举。《大衍历》把李淳风关于蚀差的计算向前推进一步,提出全国不同地点相对于标准点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附近)计算蚀差的方法,称为“九服蚀差”。在五星计算方面,对五星运动不均匀性的改正计算上,比张胄玄、刘焯的方法更为科学。其中使用了具有正弦函数性质的表格和含有三次差的近似内插公式。

参考书目
  1. 李迪:《唐代天文学家张遂(一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64。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013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