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衡(78~139)介绍

关于张衡(78~139)介绍,第1张

关于张衡(78~139)介绍

[拼音]:Zhang Heng

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县石桥镇)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历史古迹,调查民情风俗和社会经济情况。后来,又到首都洛阳参观太学,求师访友。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由洛阳回到南阳,担任南阳太守鲍德的主簿。在此期间写了《东京赋》和《西京赋》,一直流传到今天。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08年)鲍德调离南阳后,张衡去职留在家乡,用了三年时间钻研哲学、数学、天文,积累了不少知识,声誉大振。永初五年他再次到京城,担任郎中与尚书侍郎。元初二年(公元115年)起,曾两度担任太史令,前后凡十四年,在天文学上取得卓越的成就。

浑天说的代表

汉朝的时候,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主要有三个学派,即: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张衡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天好象一个鸡蛋壳,地好比鸡蛋黄,天大地小;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这个看法虽然也是属于地心体系的范畴,但是在当时却有进步之处:第一,张衡虽然认为天有一个硬壳,却并不认为硬壳是宇宙的边界,硬壳之外的宇宙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第二,张衡在《灵宪》这篇著作中,一开头就力图解答天、地的起源和演化问题。他的回答具有朴素的、变化发展的辩证思想因素。他认为天地未分以前,混混沌沌;既分以后,轻者上升为天,重者凝结为地。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二气互相作用,创造万物,由地溢出之气为星。第三,张衡用“近天则迟,远天则速”,即用距离变化来解释行星运行的快慢。近代科学证明,行星运动的快慢是和它同太阳距离的近远相关的。张衡的解释有合理的因素。

制造仪器和观测

张衡不但注意理论研究,而且注重实践,他曾亲自设计和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候风地动仪制成于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后者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浑天仪相当于现在的天球仪,原是西汉时耿寿昌发明的。张衡对它作了改进,用来作为浑天说的演示仪器。他用齿轮系统把浑象(见浑仪和浑象)和计时壶联系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一天刚好转一周。这样,人在屋子里看浑象,就可以知道哪颗星当时在什么位置上。

张衡还对许多具体的天象做了观察和分析。他统计出中原地区能看到的星数约 2,500颗。 他基本上掌握了月食的原理。他测出太阳和月亮的角直径是周天的1/736,即 29┡24″, 同太阳和月亮的平均角直径 31┡59.26 和31┡5.2相差不多,可见张衡的测量是相当准确的。张衡认为,早晚和中午的太阳,其大小是一样的;看起来早晚大,中午小,只是一种光学作用。早晚观测者所处的环境比较暗,由暗视明就显得大,中午时天地同明,看天上的太阳就显得小。好比一团火,夜里看就大,白天看就小。张衡的这种解释是有道理的,但不很全面。到了晋代,束皙才作了比较完善的解释。

反图谶的斗争

在中国天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实用意义的历法占着重要地位,而围绕着历法进行的一些斗争,又往往是和政治、思想斗争联系在一起的。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围绕着当时行用的《四分历》,展开了一场大论战。梁丰、刘恺等八十余人认为《四分历》不合图谶,应该恢复西汉时期的《太初历》。另一方面,李泓等四十余人主张继续使用《四分历《,理由是《四分历》就是根据图谶来的,最为正确。张衡则认为,这两派的意见都是错误的,历法的改革与否,不应以是否合乎图谶为标准,而应以天文观测的结果为依据。他和周兴观测的结果认为九道法最为精密。经过一场激烈辩论以后,九道法虽没有被采用,但妄图用唯心主义的图谶之学来附会历法的做法也归于失败。这是中国天文学史上唯物论对唯心论斗争的一次胜利。张衡于顺帝阳嘉元年(公元 132年)进一步揭露太学考试的各种弊病时,又极力反对把图谶作为太学考试的内容。第二年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禁绝所有图谶之书。张衡在当时敢这样做,可以说是具有大无畏精神的,因为在他那个时代,反图谶会遭杀身之祸。

著作

据《后汉书·张衡列传》记载,他共留下科学、哲学、文学方面的著作三十二篇,列传中全文收进去的有两篇,即《应闲赋》和《思玄赋》。这两篇赋确实反映了张衡的思想境界。前者表明他的为人和治学态度;后者则是一篇难得的人类到星际旅行的畅想曲:“出紫宫之肃肃兮,集大微之阆阆。命王良掌策驷兮,踰高阁之锵锵。建罔车之幕幕兮,猎青林之芒芒。弯威弧之拨剌兮,射嶓冢之封狼。观壁垒于北落兮,伐河鼓之磅硠。乘天潢之汎汎兮,浮云汉之汤汤。倚招摇、摄提以低回剹流兮,察二纪、五纬之绸缪遹皇。”(译文:我走出清幽幽的“紫微宫”,到达明亮宽敞的“太微垣”;让“王良”驱赶着“骏马”,从高高的“阁道”上跨越扬鞭!我编织了密密的“猎网”,巡守在“天苑”的森林里面;张开“巨弓”瞄着了,要射杀嶓冢山上的“恶狼”!我在“北落”那儿观察森严的“壁垒”,便把“河鼓”敲得冬冬直响;款款地登上了“天潢”之舟,在浩瀚的银河中游荡;站在“北斗”的末梢回过头来,看到日月正在不断地回旋)。

张衡写出这样美妙的科学幻想诗来,是和他的文学艺术素养分不开的。他是东汉时期有名的文学家,并且还被人列为当时的六大名画家之一。1956年,郭沫若为他题碑文:“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参考书目
  1. 孙文青:《张衡年谱》,商务印书馆,北京,1959。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086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