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iyuzheng
[外文]:aphasia
由器质性脑病变引起的言语障碍。表现为不能发出词音;不能或部分不能用言语或文字对一般客体命名,并正确指出其用处;或者丧失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它并不是由视听器官、发音器官、手部肌肉有缺陷造成的不能听读和说写,不是由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造成的单纯构音或书写动作困难,也不是缄默症的不语或在意识障碍和痴呆状态下的言语理解和表达的障碍。
失语症有如下几种类别:
(1)运动性失语症或表达性失语症。病人知道自己所想要说的话,但因言语中枢受损、肌肉协调障碍而说不出来;
(2)感觉性失语症或接收性失语症。病人不能通过视、听感官来感知言语,尽管有说话的能力,但言语杂乱,常是毫无意义的;
(3)传导性失语症。主要表现为不能复述词和句子,但自发性言语和言语理解相对正常;
(4)越皮层性失语症。其特征是在复述性言语正常或轻度受累的情况下,表现有言语理解或言语表达的障碍,它分为越皮层性感觉性失语症和越皮层性运动性失语症,前者主要表现有听语理解障碍和流畅的错语症,后者主要表现有言语不流畅、错语症、模仿式言语和持续性言语等;
(5)完全性失语症。由于左半球额-颞区大面积受损引起的言语接收和表达的障碍;
(6)命名性失语症。指病人不能对某个客体正确命名,即使他知道这个客体是什么;
(7)失读和失写症。分伴随失写的失读症和不伴随失写的失读症两种症状表现。
18世纪以前只有对失语现象的描述,19世纪才开始从神经病学方面进行探讨。P.布罗卡于1861年报道了两例尸检证实由第三额回损伤引起的不语;1865年,他又从多于8例的失语症尸检中发现全部为大脑左半球病变,提出了“我们是用左脑半球说话”的有关左半球语言优势学说。自20世纪60年代,相继有人用放射性核素脑扫描和计算机断层脑扫描(CT)对不同失语症的脑定位进行研究,并试图用它们来验证前人描述的失语症状与脑结构的关系。
70年代以前,中国仅有个别失语症病例报告。7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神经语言学研究专题组,对大脑损伤引起的失语和语言障碍的临床分类、不同言语障碍和失语类型与大脑结构的对应关系、汉语失语症特点与测查方法等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例如,在失语症的临床分类方面,通过对百余名经CT检查确定病变部位的脑血管损伤病例的言语行为的系统观察分析,把脑损伤引起的言语障碍分为两大类别:一是失语症,指运用语言能力本身的障碍;二是非失语性言语障碍,这是因思维、记忆等其他心理过程障碍而表现出的言语异常。又如,从皮层下结构损伤引起言语障碍的分析中,探讨了皮层下结构(主要包括基底节、内囊、视丘等结构)在言语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关皮层下结构病灶侧与言语障碍关系的研究表明,言语的大脑一侧化从丘脑水平即已开始。关于汉语失读失写的神经语言学研究表明,口语对书面语有支持和制约的作用,在汉语阅读认知中,存在着字词和语句两个认知层级,而且语句层级的阅读认知是一个更为积极的能动过程;汉语字词和语句的失写受汉语字词和语句本身固有的规律所制约,患者的书写特点正反映着汉字的单音节、方块镶嵌构字法和汉语灵活独特的组词规律等特点。
- 参考书目
- M.T. Sarno et al., Acquired Aphasia,Academic Press,New York,1981.
- K.W.Walsh,Neuropsychology:A Clinical Approach,Churchill Livingstone,New York,1977.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