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ichuan huanjing yu xinli fazhan
[外文]:heredity and environment in mental development
心理学、遗传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哲学长期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心理学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根据现代科学材料,研究了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发展上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认为遗传和生理成熟制约着儿童发展的潜在可能性,环境和教育则在这个条件下决定着发展的过程,而教育则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
不同观点及其争论
在心理学史上,关于遗传、环境与心理发展关系的研究,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观点。
遗传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先天不变的遗传决定的,儿童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缓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美国心理学家S.霍尔说过:一盎司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德国儿童心理学家K.比勒认为,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乃是儿童内部素质向着自己的目的有节奏的运动过程,外界环境在这里只起着促进或延缓这个过程的作用,而不能改变这个过程。
环境决定论又称机械决定论。认为环境决定儿童的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刺激-反应”公式表明,儿童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教育机械地决定的,从而否认遗传的作用,否认儿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苏联,也有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关系问题的讨论,有些人强调心理由外部事物决定,否认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把心理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对立起来。这也属于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调和论又称共同决定论。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之间的争论,到20世纪40年代前后进入一个死胡同,由此出现一种采取折衷办法的调和论。美国心理学家R.S.伍德沃思明确提出,人的心理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德国儿童心理学家W.斯特恩则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由于儿童内部性质和外部环境二者的合并。实质上,这都是把先天遗传和不变的环境看成是两个等同的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调和论的提出,使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争论一度平静下来。1969年,A.R.詹森关于种族的智力差异研究的发表,又使已经保持四分之一世纪休战的遗传-环境问题再一次成为发展心理学家所争论的重要课题。苏联心理学家Л.鲁克于1979年发表的《才能是遗传的还是环境造成的》论文中强调了遗传的决定作用,同样地也在苏联心理学界引起了新的争端。
其他观点在西方,法国心理学家H.P.H.瓦隆对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他认为,生物起源和社会环境两种因素在儿童身上是互相对立而又互相包含的。儿童一方面处于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又有极其分化的能力设备,这两方面是对立的。但社会环境只是通过儿童的生物方面能力设备,才能对儿童起作用,而儿童的生物设备又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这就是两者的辩证关系。
在苏联十月革命后的一个时期,对于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主要是按照二因素调和论的观点来解决的,即摇摆在“生物遗传决定论”和“社会发生论”之间。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大多数心理学家都强调:应该辩证地揭示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相互关系,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先天”与“后天”关系中去研究遗传、环境和心理发展的问题。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生物前提或物质前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素质影响儿童的智力和个性。素质是人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智力和个性发展的生物物质前提。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在测定智力时发现,在类似环境中长大的同卵双生子(遗传因子相同)所获的成绩的相关系数要比异卵双生子(在遗传上无必然联系)的相关系数高得多。素质在高级神经系统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强度、灵活性等,给气质和性格的行为方式带上一定的色彩,影响着个性。遗传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因年龄而有所不同,总的趋势是:遗传因素对心理的影响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弱,尤其是到青少年期,遗传因素的作用不如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那么明显和直接。因此,既不能否定遗传的作用,也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
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儿童所处的环境(包括生活条件)和所受的教育决定的,特别是由其所从事的活动或实践决定的。也就是说,物质和文化环境以及良好的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中国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相同的同卵双生子女,如果放在不同环境中抚养,接受不同的教育,会获得截然不同的心理面貌;而遗传因素不太相同的异卵双生子女,如果在同一环境中抚养,接受相同的教育,却可能获得类似的智力和性格。这说明,心理朝什么方向发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心理的内容和范围、心理品质的好坏及对遗传因素的改造程度,都是由环境决定的。
在儿童的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生产方式,即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各国儿童心理发展尽管有共同之处,但是又有其质的差异。同样地,在一个国家里,由于社会变革和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所以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尽管在心理发展上有着本质上的继承性,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性。
社会生活条件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常常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来实现的。教育条件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儿童的知识、智力的发展,思想觉悟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培养,理想、世界观的形成等主要是由教育、特别是由学校教育决定的。当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方面。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在儿童心理发展上,遗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遗传只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一般地说,大多数人的遗传素质是差不多的,其心理发展之所以有差异,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在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
关于遗传与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相互作用问题,遗传学家C.斯特恩作了如下的假设:A、B两种基因在X、Y的环境中,假如A在X条件产生最优的心理,那么B在X条件下,A在Y的条件下、B在Y的条件下就会产生不同的情况。X对A可能是最优越的条件,而对B未必是好条件,也可能是坏的条件。如果考虑到多于两种基因和两种环境,则在实践中的可能排列数目就大为增加。比如,A、B和C三种基因型在X、Y和Z三种环境中,则排列的方式能够达到40320种。为什么会有这种可能呢?这说明儿童从出生后,一开始就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环境作为外因必须通过主体的内因起作用。具体说,一方面要承认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同时又要反对关于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的机械的、简单化的理解。环境和教育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总是通过他们的活动、通过他们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当然也包括遗传因素)实现的。
- 参考书目
- 朱智贤著:《儿童心理学》(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79。
- A.L.Baldwin,Theories of Child Development,2nd ed.,Wiley,New York,198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