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idu renkou
[外文]:optimum population
指对一国或地区发展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人口理论的一个概念。适度人口论出现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形成。瑞典经济学家J.G.K.维克塞尔首先使用“适度人口”这一术语,“适度人口论”则是英国经济学家E.坎南创立。作为一种人口经济理论,它在20~30年代风行一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人口学家A.索维所著《人口通论》一书,进一步阐述了适度人口蹦思想,成为战后适度人口论的代表。
以坎南为代表的早期适度人口论者认为,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二者之间必有一个最合适的人口数量。在任何一段时间里,假定资源、资金、技术等条件不变,一国的适度人口是使人均产量或人均收益最大的人口数,与这个人口数相对应的人均产量或收益最大的点称为“最大收益点”。人口增长在未达到“最大收益点”之前是人口不足,超过“最大收益点”之后则是人口过剩(见图)。索维提出了衡量适度人口的指标的设想,诸如个人福利、增加财富、就业、实力、健康长寿、文化知识、福利总和、寿命总和、居民人数等等,但着重考察的是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经济适度人口指与人均产量(生活水平)最高点(即总财富增加最多、边际生产率最高时)相对应的人口数;实力适度人口指在一定的疆域内保证最大实力的人口数。由于政府往往为了达到政治和军事目的而需要增加人口,实力适度人口永远大于经济适度人口。索维注意技术等经济增长因素对人口容量的影响,认为从总的长期情况来看技术进步有利于提高适度人口,提出了“适度增长”的概念,从而把早期的静态适度人口论发展为动态适度人口论。
事实上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确立过适度人口,“适度人口”只是一种概念。由于适度人口难以精确量度,适度人口论者又往往抛开社会经济制度考察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直受到许多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的批评。不过,这一概念对说明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仍有一定的作用。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也使用适度人口(或理想人口)这一术语,但与适度人口论的概念不完全一致。主要是面对中国人口过多,而且还在增长的现实,考虑食物资源、水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拥有量和良性生态循环,联系技术进步,探讨远期(例如 100年后)全国究竟能养育多少人口,借以制定长期人口目标,优化人口规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