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药?

什么是中药?,第1张

什么是中药?

[拼音]:zhongyao

[外文]: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根据中医理论制造和使用的药物,因源于中国而得名。中药已有数千年历史,从寻找食物时的偶然中毒到主动尝试,人们逐步认识和发现了一些动物、植物和矿物可作药物来使用。经反复实践了解到药物的性能与疗效,并从口述过渡到文字记载。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中药。实践经验总结成文字时,托名“神农”为历代著者的代表。《史记》载:“神农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由于中药中草类药占多数,故记载中药的书籍古称“本草”,中国第一部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于西汉(公元前 206~公元25)末年成书,是西汉前药物知识的汇编,收载药物365种。在此基础上历代都有本草著作问世,如《新修本草》、《嘉祐补注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至清代(1644~1911)记述药物已达2600多种。在历代本草中,明代(1368~1644)李时珍(1518~1593)的《本草纲目》一书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药知识,并有了很大发展,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1000多个。被译成拉丁、日、法、德、英和俄等文种流传于世界,对世界医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药绝大部分为天然产物,经采收后即为中药材,副作用较小。中药材经加工炮制后,一部分供医院药房、药店配方使用,一部分制成制剂(中成药)。公元479年,中国雷偱著成《炮炙论》,总结了中药采集修治,炮炙加工的方法,共三卷有300种。在使用上,中医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开方,处方较灵活,符合每个病人的实际病情,常收到较好疗效。

生产现状

从前,中药生产由各地药店、药栈等销售部门分散经营,多为前店后厂形式,即在药店的后边加工生产,在店前销售药材和成药,未形成有组织的生产系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药事业发展迅速。各地引种成功的中药材,如潞党参、茯苓、怀山药、怀地黄、麦冬等约 100余种。野生动、植物药材变为家养、家种成功的如天麻、明党参、桔梗、鹿、麝、土鳖虫、白花蛇等约60余种。1983年中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333×106m2(500万亩)(不包括木本药材)。生产中药材500~650kt,产值1.5亿元。印度尼西亚、泰国的白豆蔻,美国、加拿大的西洋参,西班牙的西红花等也在中国试种成功。现有中药厂 800多家,生产40多种剂型、3000个品种中成药。中药已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药加工技术方面,较大的中药厂在粉碎、提取、干燥、制剂等主要环节上已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有些中药厂还采用电子数控、微波和远红外干燥等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保证和提高了药品质量。在剂型方面,除保留传统的丸、散、膏、丹、胶、露、酒、锭等外,又研制成功了冲剂、滴丸、气雾剂、口服液、注射液、片剂、胶囊、橡皮膏等剂型。在品种方面,近十几年研制出五六百个疗效高的新成药、如冠心苏合丸、复方丹参片、牛黄降压丸、玉泉丸、喉风散等。

世界上很多国家也对中药进行研究和临床应用。日本厚生省1981年底批准中药古方制剂210种,可以进口或在日本国内依照处方生产和销售。在中药生产方面,日本1976~1981年5年间产值增长5倍。1982年达706.45亿日元,占日本药品总产值的1.5%。在制剂技术方面,超滤、冷冻干燥等新技术已在生产中应用。在中药研究方面,日本也有了进展。

中药材

常用中药约有 500种,其中植物药 409种(占81.8%),动物药 59种(占11.8%),矿物药32种(占6.4%)。

植物类药材

除了少数是全草入药外,大多数均用植物的一部分。例如:人参用根、麻黄用茎、桑叶用叶、菊花用花、五味子用果实、车前子用种子等。按植物的来源又分为野生药材和人工栽培的药材。古代药材多为野生,一般认为野生比家种的好。野生药材产量较少,难于满足用药需要,目前很多药材由人工栽培。

动物类药材

除某些虫类药材外,动物类中药材多数只用其中一部分。如羚羊、犀角只是用角,穿山甲用其甲片,虎用其骨等。有些动物的生理病理产物如牛黄、麝香、珍珠等亦供药用。

矿物类药材

以天然矿物为主,如硫磺、磁石、硇砂、硼砂、石膏等。化石类如龙骨、石燕,其他如树脂类的琥珀等亦可作药用。

动、植、矿物加工的药品

如植物发酵制成的神曲,熬炼驴皮、鹿角得到的阿胶和鹿角胶等。矿物用升华法制成的有红升丹、白降丹等。中药材的采收通常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进行,才能得到优质的药材。除了某些药材有特殊要求外,植物的地下部分(根、根茎、根皮)应在该植物的地上部分最不发达时采收;全草、茎枝及叶类多在茎叶茂盛季节采收;果实和种子类药在完全成熟时采收;树皮类药物应在植物浆液丰富时剥取;虫类药物如地龙、蝎子等应在夏秋季捕捉。采收野生药材时,应注意保护资源。

中药加工

中药有炮制和制剂两种加工方法。炮制是将中药材制成饮片;制剂是将中药材按处方制成可直接服用的药品,亦称中成药。

中药炮制

炮制又称炮炙、修治,是单味药的加工过程。其目的为:

(1)增强药效的发挥,如延胡索含生物碱,难溶于水,经醋制生成的盐就易溶解于水。

(2)减轻毒性和副作用,如乌头类中药经各种方法炮制后,毒性可大大降低,而强心作用则可增强。

(3)改变药性,如地黄直接用时性凉,炮制后则性温;生何首乌滑肠,炮制后何首乌则转为滋补。

(4)便于应用,生药采收后有杂质,或体大质硬不易应用,经炮制后制成便于服用的性状。

中药的炮制方法可分为:不水火制法,水制法,火制法,水火共制法。不水火制法包括纯净、粉碎、切制。水制法包括洗、漂、泡、润、水飞等。火制法包括炒与炙、煅、炮、烘与焙。水火共制法包括蒸、煮、淬等。

中成药加工

常见的有丸(蜜丸、水丸、蜡丸、糊丸)、散、膏、丹、胶、酒、露和锭剂等。近年又发展了片剂、冲剂、胶囊、注射剂等(见药物制剂),加工方法有多种(见图)。




(1)丸剂,蜜丸是以炼制的蜂蜜为赋形剂,与药粉粘合制成圆球形,如银翘解毒丸、大山楂丸等;水丸是将药粉用冷开水按泛丸法制成的小球形,经干燥而得,如龙胆泻肝丸、木香槟榔丸等;糊丸以米粉、面粉用水搅匀加热使成稠糊作粘合剂,与药粉混合制成小丸,如犀黄丸、人丹等;蜡丸以熔融的蜂蜡为粘合剂,与药粉混合制成,以使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药效,达到长效作用,如三黄宝蜡丸。

(2)散剂,将药粉研混均匀即成,如平胃散、锡类散等。

(3)膏滋,将药材用水煎煮,去滓后浓缩加糖或蜂蜜成粘稠半流体状的膏状物,如养阴清肺膏、二冬膏等。

(4)油膏,以植物油或其他适宜的基质加入药材提取成分,搅匀即得,可供外用,如烫伤膏等。

(5)膏药,用植物油提取药材成分后,加入铅丹使之化合而成黑色稠膏,涂在底材上即得,供外敷用,如暖脐膏、追风虎骨膏等。

(6)丹剂,将药材置器皿中密闭加热,使之化合升华而成,如红升丹、白降丹等。

(7)胶剂,以动物的皮、骨、甲、角为原料,用水煎煮取胶汁浓缩制成固体,如阿胶、虎骨胶等。

(8)酒剂,以白酒(或黄酒)为溶剂,浸出药材中成分,浸出液过滤使澄清即得,如虎骨酒、茵陈酒等。

(9)露剂,将药材加水用蒸馏法馏出具有芳香性的液体即为露剂,如金银花露等。

(10)锭剂,以药粉加适量粘合剂制成块状即得,如万应锭、八宝药墨等。(11)片剂,将药粉或经提取成分后加赋形剂,压成圆片状,如牛黄解毒片、葛根片等。(12)冲剂,将药材经提取成分,浓缩至稠状,加入糖粉混匀,制成小颗粒烘干即得,如感冒退热冲剂、板蓝根冲剂等。

中药鉴定

保证疗效和安全的重要措施。鉴定方法可分为四类。

(1)基原鉴定,对原植物、原动物、原矿物的鉴定,以确定其品种是否正确。

(2)性状鉴定,通过对药材的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气、味及某些特殊形状等的观察,以鉴别药材的真伪和优劣。

(3)显微鉴定,在显微镜下,观察药材的组织构造和特征细胞,以鉴别药材的真伪和优劣。

(4)理化鉴定,利用药材中的某些化学成分的性质,用化学分析或仪器分析的方法鉴定其真伪和纯度。

中药成分化学

每种中药含多种化学成分,其中有些能起医疗作用,称为有效成分。研究中药成分的学科称中药成分化学。主要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测定以及必要的结构改造,以指导新型安全、高效药物的合成。根据已阐明结构的成分,还可按生物的亲缘关系在生物界中寻找同类成分,以扩大新的药用资源,发掘新的有效成分。研究有效成分可减低原生药毒性,提高疗效。并可通过测定其含量或理化常数,有效地控制药品生产中的质量。研究有效成分对于中药的合理培植、采集、加工、使用、保存和控制质量等提供客观依据,对探索中药药理机制,深入发掘医药遗产都有重要意义。

中药的化学成分一般包括生物碱、糖和甙类、醌类和蒽衍生物,酚类、黄酮类、萜类和挥发油、强心甙、皂甙、氨基酸与蛋白质、鞣质等。现代开发的各种精密的分离方法和仪器,使化学成分的研究趋于快速微量,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分析多种微量成分。几种光谱分析法(紫外、红外、质谱、核磁共振谱等)的应用,使微量成分的结构得以迅速测定。特别是气相层析与质谱法联合应用,把分离、纯化和鉴定几个步骤连在一起,大大提高了结构测定的速度和准确性,使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有着更广阔的前景。(见彩图)






















参考书目
    曹春林编:《中药制剂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83。

参考文章

    中药免疫养好鸡鸡用中药治愈白癜风的过程皮肤科与传染中药喉气散治疗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中药“促长散”可提高肉鸡生长性能鸡中药治母猪产后不食猪中药类制药废水废水治理中药外用治疗银屑病皮肤科与传染哪些内服中药有护肤美容作用?美容/塑身中药材饲料可喂出药物鸡鸡鸡十大疑难病症中药疗法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7250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8
下一篇 2022-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