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环的退休生活:默默资助贫困大学生,醉心京剧改编

李瑞环的退休生活:默默资助贫困大学生,醉心京剧改编,第1张

李瑞环的退休生活:默默资助贫困大学生,醉心京剧改编

2012年10月19日,中国第十四届上海艺术节中,一套新改编的《韩玉娘》作为戏曲节目,首个登台亮相。

在一片叫好的捧场声中,鲜少人注意到这部京剧,背后的编剧名字也十分“大名鼎鼎”。

其实,这个编剧在京剧界的名气远不如他在政治界的名气响亮,因为他就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曾经的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

这位小眼睛的领导人,对得失一直看得十分淡然,而他一生中最钟爱的就是哲学和京剧。

在退休后,李瑞环还曾经出版了一本名叫《学哲学用哲学》的书籍,其中收录了他从1981年以来主持工作时的大部分文章和谈话,以及他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会。

而更令人惊讶的是,李瑞环更是灵活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哲学知识,开始醉心于中国京剧的改编之路……

一,从底层木匠到天津市长

木匠出身的李瑞环,在年轻的时候就十分有钻研探索、整理总结的精神。

在他年轻的时候,木匠做活都需要经历一个名叫“放大样”的工序,即把图纸上的内容转画到同等比例的大木头上,再由学徒依样进行加工。

在“放大样”的过程中,如果出一点问题,这一整块木头就废了,因此,“放大样”可以说是老木匠工作时的“核心机密”。

然而,在别的学徒都绞尽脑汁地跟师傅学习如何“放大样”的时候,李瑞环却在思考如何能够不再让木匠“放大样”。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上过不到六年学的李瑞环咬着牙开始自学相关数学知识。1958年,年轻的李瑞环成功考进了北京建工业余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自此,他终于如愿以偿,开始遨游在更广袤的学习海洋中。

同样是1958年的夏天,李瑞环凭借着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在做工中总结出来的一套“木工简易算法”,第一次脱离了“放大样”完成任务。

由于过去的木匠中流传着一句“放样技术高不可攀,不放大样除非鲁班”的俗语,李瑞环也因此被称为“青年鲁班”,并且凭借着这一出色的突破,评选上了当年的“劳动模范”,一时间成为了新闻上的“风云人物”。

除了“放大样”以外,李瑞环还发明革新了一百多项技术。他运用数学里的几何原理,创造了九种简易计算表和“土公式”,极大地改善了当时土木工人的工作效率;他自创的一套“机械抹灰法”,至今还在被土木工人们使用着。

除了有着优秀的整理总结能力,底层人民出身的李瑞环也能够切身体会人民群众的苦与乐,因此,他也更加“接地气”。

由于优秀的表现,李瑞环逐步从工人升任为党支部书记、党委副书记、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后又前往天津担任市委书记、市长等职务。

而在天津工作的岁月中,李瑞环喜欢和各界群众和人大代表“聚众开会”,并且将会议内容直接在电视上直播,来收获民众们的反馈。

有一次,一个老太太现场反映自家的煤气灶点不着火,一群专家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半天,李瑞环听完后,只回复了一个问题:“你说那么多,老太太只想要煤气灶‘点火就着’。”

这样一针见血地指出实质的行为,也在后来被天津人民亲切地称为是“李瑞环的老太太哲学”。

其实,主张实干的李瑞环十分主张一句话,那就是“上山下水问渔樵,要知民意听民谣”,而他也经常真正地“下基层”关注民情民意。

在李瑞环的带领下,从1982年到1988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建起了两倍有余的新住房,完成了引滦入津工程,还在繁华的市区内建设了中环线,设置建造了南市食品街、旅馆街、古文化街等等文旅设施。

为人民办了百余件真正的“实事”,获得了天津人民的一致好评。

二,退休后,专职京剧改编的生活

2003年,李瑞环正式从中央的岗位上卸任,从此开始了他醉心于京剧和书籍的退休生活。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国粹——京剧的舞台上一直面临单调匮乏的问题。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传统京剧当中为了“合辙押韵”、消磨时间,而大量“注水”,导致剧情拖沓,前后矛盾;二则是由于社会发展和思想开放,过去的一些情节不再为现代人所接受。因此,京剧戏词的重新改编,也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戏曲界重点关注的问题。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这个问题就被热爱京剧的李瑞环看在了眼里。

1985年,在一次调研途中,李瑞环听着车里的京剧录音带,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如果组织一批优秀京剧演员,将这些京剧录音带里的内容一一配上画面,是否可以更加直观地拯救京剧里被失传的内容?

说干就干,李瑞环很快提出并推进了“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

这一工程基本上囊括了近代京剧里大部分名家的代表作,其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音配像功能,拯救一批濒临失传的优秀京剧剧目,复原并重现老一辈名家们的舞台形象。

这一工程足足花费了17年的功夫,先后有两万多人参与其中,终于于2003年年底整理首发,为后人展示并保留了中国优秀的京剧文化。

李瑞环对于京剧的贡献,还远不止此。

为了拯救被埋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历史上的旧剧本,李瑞环“亲自上阵”,开始对旧的京剧剧本进行修订、整理和改编,这一改就是二十余年。

尤其是在退休后,李瑞环更是专注于京剧剧本的改编工作。那些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和有名的流派剧目,其中原有的框架,李瑞环都尽量保留,同时,他也结合新时代的观众审美和时代思想,有的放矢地进行不同的改编。

有些剧情前后矛盾的,李瑞环会将人物故事关系捋顺,重新整理剧情;有些戏文冗赘,李瑞环便会在文字上精雕细琢,去掉重复无用的废话,精炼全剧,强化核心。

在开篇时提到的《韩玉娘》,就是李瑞环改编自梅派京剧《生死恨》的选段。

在李瑞环“十易其稿”的笔下,整个剧本不再仅局限于对当时苦难环境的笼统展示,而更加突出了韩玉娘的坚贞不屈。

这本剧目也被京剧界称赞为“为传统京剧改编提供了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

除此之外,李瑞环还修改过许多剧本。在他的笔下,大部分京剧被“删繁就简”,从原来的四个小时精简成为了两个小时,更加突出剧本结构。

例如,他改编的西厢记中舍弃了原本的大团圆结局,剧情在长亭送别后戛然而止,后面的大片留白,留给戏迷自己体会。

这样的改编被许多戏迷击节赞叹,更被著名京剧演员马连良的儿子评价为“改编的最精彩之处”。

李瑞环在京剧上的贡献,得到了中国京剧界各界人士的一致认可。

2009年4月,李瑞环亲自修订改编的《韩玉娘》、《西厢记》、《刘兰芝》、《楚宫恨》和《金山寺·断桥·雷峰塔》五部大戏在天津中华剧院开启了首场汇演,获得了戏迷们的一致好评。

三,“对我帮助最大的是哲学”

在孜孜不倦地改编京剧的同时,退休后的李瑞环也花费了许多时光来读书、写作。他曾经不无感慨地提到幼时的求学生涯“太苦太累”,而在李瑞环的记忆中,为了读书,他没少挨母亲的打。

有一年腊月里,母亲带着他卖掉了一批烧火用的“茬子”,准备买些油条过年,然而,在路过书摊时,年少的李瑞环却偷偷用这笔钱买了一套名为《巧合奇缘》的书。

母亲知道此事后,气得拿扫帚一路追着他打,李瑞环被打出家门后不敢回家,光着脚在腊月里站了很久。后来,还是母亲找到他,一边哭一边说道:“爱读书是好事,可是家里哪里有钱给你买书?”

这件事让李瑞环印象很深。因此,在退休后,李瑞环的愿望就是:“想要轻轻松松地,读一点自己想读的书。”

在读书的同时,李瑞环还悄悄地以“一位老党员”的名字,开始资助起了贫困大学生,足足资助了几百大学生成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由于李瑞环淡泊名利,那些被他资助的大学生过了很多年,都不知道这些钱竟然是国家领导人李瑞环出资……

而在谈及资助大学生的金钱来源时,李瑞环也给出了解释:他用以资助学生的钱,一部分来自于出版书籍所赚的稿费,一部分来自于改编京剧所获得的奖金,而剩下的则是他多年的工资和退休金。

在李瑞环的计划里,拿出一部分工资来资助贫困大学生,仿佛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就当我没当过这个官,没赚过这些钱。”

而在诸多书籍中,李瑞环最感兴趣的还是哲学类书籍。他不仅常常阅读,还不断将自己的感想写成心得。

从2005年开始,李瑞环陆续出版了《辩证法随谈》、《学哲学用哲学》、《看法与说法》、《务实求理》等多部著作。

在出版的多本书中,李瑞环最重视的的就是《学哲学、用哲学》,这本书涵盖面极其广泛,凡是李瑞环负责过或者他感兴趣的分支,其中都有所涉及。

因此,书中包括了民族、宗教、哲学、工程、设计等等内容,更不乏对于新中国发展的思考和感悟——而在这本书中,李瑞环还总结道:“学懂了哲学,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他都会给你思路,给你方向,给你办法。”

其实,哲学对于李瑞环的影响十分之大,李瑞环曾经不止一次地提到过,“对我帮助最大的是哲学”。

无论是在工作时从平头百姓的角度理解、解决问题,还是退休后从宏观角度、高屋建瓴地改编京剧,李瑞环都能很好地驾驭,并且从中获得最佳的效果,这正是是李瑞环多年研究哲学所习得的高超智慧。

作为曾经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退休后的李瑞环仍然在凭借自己的力量和影响力,为新中国的发展与富强添砖加瓦。

尽管已经从领导岗位卸任,李瑞环仍然偶尔去视察天津企业的发展情况,了解民生现状。

作为一名为新中国奉献极多的领导人,李瑞环从年轻时的“不怕苦、不服输精神”,到后期的“实干精神”、“研究整理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新中国新生代的我们,不但要在工作学习中向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人看齐,更要努力超越他们,在新时代做出新的奉献,为中国崭新的未来增光添彩,为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8064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9
下一篇 2022-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