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画像
姚广孝出生在元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暴动四起,元朝政权岌岌可危。
姚广孝的家庭是个郎中世家,可姚广孝却对医道不感兴趣,想通过读书走仕途,干一番光宗耀祖的大事。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想塌心读书,谈何容易!
一次偶然的机会,姚广孝进城,看见了大量的僧官,不禁心生感慨:“当和尚也能做官啊?”于是姚广孝便决定削发为僧,遂在乡里的寺庙出了家。
元朝僧人是有社会地位的,虽然不是官,却有不亚于当官的荣耀。姚广孝出家之后,不仅修习佛法,还拜道士为师,学习十分刻苦,涉猎内容广泛。如:阴阳术数之学、儒学、兵法、诗文等,只要是接触到的内容他都要学。
后来他云游四方,广交名士,精通佛、道、儒诸家之学,成了当时很有名气的高僧。
姚广孝志存高远,博览群书,韬光养晦,时刻不忘充实自己,同时等待机会。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结发夫人马皇后病逝。朱元璋下令天下的高僧,都来为已故的马皇后诵经祈福。这次机缘姚广孝得以与朱元璋的四子朱棣会面。
姚广孝示意朱棣将辅佐他当皇帝
朱棣与姚广孝的第一次见面,姚广孝就想尽办法抓住机会,他把朱棣叫到一旁,悄声说:“殿下带我前往您的藩地北京,我将送一顶大白帽子给您(这是一句隐语,王字头上加一个白字,即是“皇”字)”朱棣一听,便觉这个和尚绝非等闲之辈。
这一年姚广孝47岁,朱棣26岁。俩人从彼此都从对方的眼眸中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于是,姚广孝追随燕王朱棣来到了北平。
1399年,朱元璋病重,太子病死,朱元璋指定年仅10岁的皇太孙朱允炆为未来的接班人。年轻的侄子做皇帝,不被诸王放在眼里。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此时燕王朱棣在北平已镇守18年,也到了四十不惑的年纪,而追随朱棣左右的姚广孝一晃也是近六十多岁的老者了。姚广孝白天朝服加身,下朝换回僧服,回到庆寿寺做他的高僧。
朱元璋死后,朱棣得到消息,带兵赴京奔丧。半路他收到朱允炆下令让他返回封地的旨意。朱棣非常生气,准备抗令。姚广孝赶忙劝阻说:“殿下本意是进京守孝,奈何皇上不同意。眼下要是您违背了旨意,反而会背负不孝的罪名。今日不屑在此与他斗气,将来可见分晓。”
朱棣听从了姚广孝的建议,虽然心中不满,还是返回了北平。事实证明,姚广孝这时的建议是明智之举。如果朱棣此时强行过江进京,闹不好会因抗旨搭上自己的性命。
朱棣经常到庆寿寺来看望姚广孝
朱棣经常到庆寿寺来看望姚广孝,俩人一见面就会秘密的长谈,至于说些什么,谁也不知道。
侄子做了皇帝,即建文帝。风向大变,一上台,他的三位儒师就支损招,提议削藩。各藩王先后被废为庶人或被杀,矛盾彻底激化,这简直就是给建文帝挖坑。
一直镇守在中国北疆,实力最为强大的四皇叔朱棣,成为建文帝的心头之患。在三个军师的鼓动下,一招比一招狠辣。朱棣的三个儿子被扣留在皇宫作人质,儿子们性命攸关,朱棣心急火燎却毫无办法。
无奈朱棣也只能装疯卖傻,认怂认输。大夏天裹件大棉袍,要么大冬天怀里抱着一块冰,甚至吃过生老鼠……装疯要装的逼真,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被逼到何种程度,可想而知。
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朱棣,此时的姚广孝就成了他的倚靠。姚广孝博学多才,擅长谋略,他太了解朱棣了。凭借朱棣的能力和性格,不可能束手就擒。
在权力的较量中,你不当赢家,就是死路一条,没有中间地带。蛰伏已久的朱棣一改被动,决意起兵。
但心中仍有些惶悚不安,毕竟建文帝是老爸朱元璋名正言顺的接班人,向亲侄子发难,恐有“谋反篡位”之嫌。舆论压力山大!
朱棣纠结,向姚广孝问计:“民心都向着他,怎么办?”而老谋深算的姚广孝却异常笃定,给了朱棣灌顶之言:“臣知天道,安问民心!”意思就是说,不用去管什么老皇帝的旨意,也不用去管什么民心,即使天下人都不支持你,你也要顺势而为。姚广孝打开了朱棣叛逆谋反的心结,抛开民心,抛开天道伦理,只管成就自己的帝王霸业。
起兵前夜,狂风大作,燕王府房檐上的瓦片纷纷坠地,对相信命理天相的朱棣而言,也心生惶恐,疑是上天对他忤逆之心的惩罚。
姚广孝却说:“这是吉祥的征兆,自古飞龙在天,必有风雨相从,你的殿宇就要换上黄瓦了,也就是说你即将要做皇帝了”。朱棣本来还在惴惴不安的,一听此话,马上士气重振。
有了决心,还要有本钱,就是你得有兵。怎么办?这时姚广孝的智谋派上用场了。
古代打仗多靠骑兵,骑兵进退灵活机动,能给敌方造成极大的威慑阵势。崛起于大漠南北的游牧民族,擅长骑射,勇猛剽悍,战斗力极强。
在姚广孝的运筹下,朱棣去宁王朱权那里“借”兵。话说这个宁王,他是朱元璋第十七个儿子,一直率兵镇守在大宁边陲重镇。他手下有一支骁勇善战的轻骑部队。不知姚广孝使的什么法术,愣是让朱棣从宁王那里“借来”了精锐骑兵,这下朱棣有了起兵的本钱,信心大增。
姚广孝让朱棣从宁王那里“借来”了骑兵
有姚广孝的相助,朱棣已经是万事齐备,朱棣便发动了靖难之役,历时三年。
朱棣在外征战,就把当时的北平城交由姚广孝镇守。北平若是被攻陷,后果不堪设想。
姚广孝不负朱棣所望,不顾年迈亲自上阵指挥战役,击退南军的一次次进攻。
十月的北平,迎来了一场逆风寒流,老谋深算的姚广孝指挥士兵,把一桶桶水沿着城墙往下浇淋,顿时寒风凛冽,城墙裹上一层坚冰,使得李景隆的军队无法攀爬城墙。
战事胶着,朱棣率部杀回北平,与姚广孝指挥的城内守军,里外应和,把南军打得大败而逃。
此时的姚广孝已经年近七旬,以他高于常人的胆略和智谋,不仅给朱棣一路鼓劲打气,更重要的是,他最后给朱棣指明了一条正确的路,改写了朱棣的人生。
姚广孝给朱棣指明了一条正确的路
朱棣按照姚广孝的设计,率领燕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直抵兵力空虚的南京城,一举夺下京师。三年的“靖役之难”以建文帝带着玺印下落不明而结束。朱棣正式称帝一统大业。登上皇帝的宝座。
可以说没有姚广孝,朱棣就不可能成功。史学家说:“尔后,大明王朝二百四十多年,老百姓能够安于饱暖,远离战争,休养生息,都是我们成祖文皇帝朱棣与姚广孝的功劳。”
永乐二年,朱棣担心年事已高的姚广孝,每天朝廷和寺院两头跑太辛苦,就命姚广孝蓄发还俗,想让姚广孝真正成为永乐朝的第一权臣。
朱棣为姚广孝着想,还俗后的姚广孝,不能还叫僧名,就给他赐名“姚广孝”。想到姚广孝清苦了一辈子,老了也该享享人间的荣华富贵,就给他赐两名宫女,伺候姚广孝的生活,还送一幢豪华的府邸,以及大量的金银财宝。
可姚广孝除了接受“姚广孝”这个名字之外,其它赏赐都被他婉言谢绝。
对于皇帝的赏赐除了接受“姚广孝”名字其余什么都不要
永乐十六年春天,姚广孝病重不能再继续上朝,朱棣心中牵挂,多次亲临庆寿寺来探望他。他俩都知道,这是他们君臣之间最后的相处时光,显得弥足珍贵。
姚广孝在圆寂前夕,朱棣还一再问姚广孝有什么要求,朱棣都会一应满足。恰恰姚广孝是个行大义者,对富贵荣辱超然物外。不久,姚广孝在庆寿寺圆寂,享年84岁。
一代高僧姚广孝名垂千古
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佛教盛行,和尚多如牛毛。在历次的朝代更迭中,辅佐皇子登基,给君王出谋划策的谋士不计其数。但作为一名高僧又是雄韬伟略的谋士的人,姚广孝,可能就算是首屈一指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