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最基本的两种声腔为西皮和二黄。京剧声腔渊源广泛,集南北腔调之大成。「西皮」「二黄」是京剧的主要声腔,除此之外,还使用四平调、南梆子、高拨子、吹腔、反二黄、反西皮和民间杂曲小调(如柳子腔、罗罗腔、花鼓调等)。
(一)起源不同:
1、西皮起源于秦腔,明末清初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昌、汉口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了西皮。西皮是一种比较明快、活泼的曲调,长于抒情、叙事、说理、状物。
2、二黄起源于大清初,是徽调的主要唱腔。二黄是一种较舒缓、深沉的曲调,适合表现忧郁、哀伤的情绪。多用于悲剧型的剧情中。
二黄与西皮并用时,被称为“黄皮”。在湘剧、桂剧等剧种中,来自南边的二黄又称为“南路”,来自北边的西皮又被称为“北路”,或合称为“南北路”。
(二)演奏音律不同:
音律不同是最显著的不同。西皮主要表现明快亮丽,二黄主要表现低沉悲婉。西皮长于抒情、叙事、说理、状物。西皮腔属板腔体,结构为抑扬扬格,“眼起板落”。胡琴定弦为la、mi。二黄腔也属板腔体,结构为扬扬扬格,“板起板落”。胡琴定弦为Sol、re。
京剧是二黄和西皮腔合并形成的独有系统。“急是西皮缓二簧”再配合使用“月琴弦子与胡琴”,能出现绝妙的音效效果。
西皮的胡琴定弦为6-3弦,曲调跳跃活泼,节奏紧凑,唱腔明朗轻快,适合表现欢快、坚毅等情绪。
西皮板式包括原板、慢板、快三眼、导板、回龙、散板、摇板、滚板、二六、流水、快板等。原板是各种西皮板式的基础,一板一眼,近似2/4节拍,用于叙事、状景、交谈、抒发感情,用处极多。
西皮娃娃调 :
娃娃调是京剧娃娃生、小生和武小生行当的专用唱腔;旦角女扮男装的剧中人,为表现男性化特征,常使用娃娃调;老生、老旦也有娃娃调唱腔。其唱腔结构、调式、唱词节奏等基本特点与西皮声腔相似,而又有明显区别,有专用的几个特殊唱腔,旋律起伏大,音域宽、 高亢明亮、棱角突出、钢劲挺拔。
反西皮: 由西皮腔派生而来,在京剧中相对少见,上、下句落音与西皮相反得名。由于二黄唱腔的上句是落音也是「1」,因此反西皮具有二黄声腔的特色。传统剧目中,有单独的反西皮唱腔,也有反西皮唱腔与西皮唱腔连接互转使用的。如『四郎探母·回令』一场,杨四郎和公主一起哀求太后的【散板】【哭头】,便是西皮与反西皮互转的唱腔。
二黄的胡琴定弦为5-2弦,是一种比较平和、稳重、深沉、抒情的腔调,节奏舒缓,似娓娓道来,适合表现感慨、忧思、追忆、咏叹、悲伤等情绪。
二黄板式主要有原板、慢板、快三眼、碰板、顶板、导板、回龙、散板、摇板、滚板等。 唢呐二黄 : 即不用胡琴而直接以唢呐伴奏的二黄腔调,结构与二黄大体相似,行腔受伴奏乐器的影响,带一些喇叭的味道。唢呐二黄本身具有导板、回龙、原板、散板等多种板式,但没有慢板、摇板之类。其调门较高,腔调浑厚古朴、气势磅礴,很有震撼力。『龙虎斗』中的赵匡胤、『青石山』中的关羽、『罗成叫关』中的罗成…都有唢呐二黄唱段。 反二黄: 反二黄唱腔是将二黄的曲调降低四度而形成,由于调高的降低,使唱腔的音域增加,故而反二黄唱腔起伏大、旋律性更强,悲怆哀婉,跌宕迂回,擅长表现悲壮、慷慨、苍凉、凄楚的情绪,多用于悲剧场面。反二黄唱段相对比较常见,如传统剧目『托兆碰碑』『法场换子』『朱痕记』『苏武牧羊』『卧龙吊孝』『哭祖庙』等中均有使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