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怎么写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怎么写,第1张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怎么写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怎么写(一)

闻知今秋启用的高中语文新课改教材,首次收录了梁实秋先生的文章,心头不由一喜。相较往日鲁迅先生文章一统天下,先生之“宿敌”梁实秋文章亮相语文教材,无疑是语文教材编写的一大进步。

梁实秋先生,祖籍浙江杭县(今馀杭),出生于北京。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为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由于当年与鲁迅先生的知名论战,他长期被大陆知识界疏离。事实上,梁实秋的影响近年正在回升,其散文的典雅隽永,逐渐为人们所熟悉称道,我就是梁实秋散文的'一个忠实读者。此次入选教材的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便是我很喜欢的一篇。

一直以来,梁任公先生的声名自然好过梁实秋。他的《少年中国说》大气磅礴,荡气回肠,初中时语文课本里学过,印象很深。“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惊天地泣鬼神;康梁变法更是青史留名,梁启超的大名谁人不晓?梁实秋笔下的任公先生又是怎样一番风致呢?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文章起笔,明告读者,文章所写的是晚年之梁任公。晚年的梁任公专心学术,但透过一次演讲,亦流露出其革命家***恣肆的风采。任公先生演讲的开场白别具一格:

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感谢梁实秋先生的细心描摹,仅仅两句话,梁任公先生诙谐灵动的形象即跃然纸上。加之“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的外貌,让人陡然而生钦敬之意。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在梁实秋笔下,宛如一场出神入化的艺术表演。吟诵《箜篌引》的声情并茂,感人至深,以至于作者若干年后临黄河而“哀从衷来”了。

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从梁实秋的描述中,特点可以概括为“投入”。他可以为“桃花扇”的悲情痛哭流涕,也可以为杜子美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而张口大笑,“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这样的演讲,完全是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可遇而不可求呢。

梁实秋抓住鲜活的细节,刻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梁任公先生。出口成章,名词佳句倒背如流,即使偶有阻塞,敲击脑瓜儿延续,其情态可掬,令人莞尔。任公先生的口音,也成为梁实秋欣赏的亮点。梁实秋写道: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如此爱屋及乌的描述,可见作者对任公先生的爱戴之深。梁实秋还写到任公先生的书法,写到先生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写到其他种种行迹,字里行间,通篇洋溢着追慕智者的深婉情思。

梁实秋此文最大的特点是情真、传神。情真是作者描写的对象是一位率真之人,质朴之笔,倾心描摹,描写对象和作者“相看两不厌”,遂成传世佳篇。本文传神之处在于诸多细节的捕捉。肖像、言语、动作、情态……经作者妙笔勾勒,任公先生的音容笑貌完整地得以呈现。

读毕此文,对文末作者的感叹“心有戚戚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梁实秋借助一次演讲,给任公先生做了传神画像。睹像思人,品文怀远,读者诸君对任公先生和梁实秋这样的学者,能不肃然起敬、心向往之乎?

诚如是,则不枉品读此文,亦不负我在此一番饶舌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怎么写(二)

按照学校的安排,五一假期内我认真阅读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虽然囿于知识面的狭窄,并未深入理解其中的内涵,但凝神静思,仍能从中悟出一些为师的真谛。下面针对其中的一些语句谈谈自己的粗浅感悟: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这一语句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读书中成长进步是我们每个教师不懈的追求。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从书中汲取知识的养料,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用源源不断的活水浇灌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心智,真正做一个见多识广的老师。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读到这里,我被梁先生的倾情投入、身临其境所感染。倾情投入是做好教育事业的魅力所在。试想:一个教师只有用自己高涨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才能更好的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充分被唤醒,此时,积极踊跃的投入才会成为可能。这方面,我也有同感:在讲授《黄河颂》、《安塞腰鼓》等一类诵读性较强的课文时,为了更好的调动同学们的朗读热情,我总是和学生一起竞赛朗读,用自己的朗读去引领学生,在师生互动的朗读中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效果不错。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从先生的高涨热情中我读出的是先生对本职工作的挚爱。“爱是教师最美的语言”,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无论是对教育事业而言,还是对于学生而言,爱永远是教师做好教育事业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我们在工作中用爱心去捕捉教育契机,用爱心去教育重点关爱生,用爱心去设计教育细节,相信,爱之花定会结出累累硕果。

教育事业是一项具有理想性的事业,投身教育需要的是一片真诚的热情与追求。只要我们不对未来闭上眼睛,给梦想一个热情的支点,就像歌中唱到的“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9646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3
下一篇 2022-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