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八爷党为什么不反抗

雍正登基八爷党为什么不反抗,第1张

康熙后面是哪位皇上(雍正继位真相八爷党为何输给了四爷党)

康熙背后是哪个皇帝

“清初四大疑案”之一是雍正继位。雍正帝是否通过合法途径继位,在历史上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随着历史学家和学者们不遗余力地挖掘真相,这个问题似乎有些明朗了。虽然没有非常有力的证据证明雍正帝继位完全天衣无缝,但所谓篡位的证据显然更加苍白无力,经不起推敲。

暂且不要对雍正帝继位的合法性急于下结论。我们先来研究一下雍正帝是否有资格继承统一。

换句话说,雍正帝的上位是不配得德还是应得?

图1爱新觉罗·叶璇(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

决定雍正能否继位的第一个重要人物,一定是他的父亲康熙皇帝。在经历了废二皇子、大阿哥杀太子、大阿哥私党等一系列储位之争后,六十多岁的康熙皇帝萎靡不振。作为一个成功的君主,康熙皇帝自然知道储君选择的重要性。然而,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使康熙皇帝明白,储君的选择是不能公开的。只有经过仔细的调查和仔细的对比,答案才必须在最后一刻揭晓。这样才能减少兄弟杀子悲剧的发生(至少在活着的时候可以尽量避免),甚至消灭楚君身边威胁皇权的党派,康熙帝真的不想再极其严厉地惩罚一个皇子了。

另外,一生辉煌的康熙皇帝,绝对不希望因为建立预备队的问题,给他的执政生涯留下一个令人遗憾的结局。他向满清的文武官员公开表态,他选择的接班人必须是能说服你的人,而且肯定是能担得起满清重任的人。

图2九子夺权。

那么有没有符合康熙皇帝要求的人选呢?

首先要肯定的是,康熙皇帝手里有的是可打的好牌。

康熙帝一生子女众多,又因为非常重视对皇子的教育和培养,所以他的儿子大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正因为如此,“九子夺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决战。如果不是高智商精英之间的比拼,而是一群饕餮之徒,那还有什么意义可言?所以,即使老大、老二、老八子相继倒下,也有不在少数的出类拔萃、任人宰割的太子,如三皇太子成、四皇太子雍、四皇太子、五皇太子、七皇太子淳郡尹、九皇太子贝子等。

图3康熙皇帝的公主

康熙皇帝手里好牌确实不少,但是真正的关键时刻上得去的“王牌”又有那几张呢?

而的和黄的则属于无意登上皇位的类型。虽然皇位和权力极具吸引力,但有些人是可以克服的。这两个明白放弃权力可以规避风险,所以选择蒙混过关。九子十子无能。他们早已被父亲康熙皇帝贴上了“无力支撑大业”的标签,基本与皇位脱节。然而,与殷琦和尤因不同的是,这两个人本身并没有资格登上王位,而是主动“抱大腿”,企图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政治资本,从而有机会活跃于政坛。

除了以上两种,最后一种王子是存储的有力竞争者。主要有三个人: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尹稚,皇帝的第四个儿子胤禛和皇帝的第十四个儿子胤禛。那么这三个人比较各自的优势在哪里呢?或者说谁更有可能继承储位?

图4艾辛吉奥罗·尹稚(1677年3月23日-1732年7月10日)

再说皇帝的第三个儿子。

尹稚的个人优势在于他杰出的知识。他主持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尹志军因此受到他父亲康熙皇帝的宠爱,所以他也渴望赚钱和存钱。然而,说到政治能力,尹稚是非常有限的。比如康熙三十七年,尹志军是第一个被授予郡王称号的太子,这在当时应该是比较引人注目的。但是这个人因为次年闵妃去世,百日之内剃了光头,触犯了禁忌,遭受了贝勒的降职。

另外,还有一件更严重的事。有一个叫孟光祖的人,打着尹志军大师的幌子,在一个偏远的省份招摇撞骗。很多地方官员都被孟光祖骗过,连年羹尧都被骗得很严重。尽管尹志军以无辜和无知逃脱了惩罚,但这必然会对他自己产生不利影响。会不会给人留下康熙皇帝暗中联系亲信的印象?就算康熙皇帝信任尹志军不组党,至少也得说明你不太注重细节,在你出殡的100天内剃光头也没有什么进步。试想,康熙皇帝会放心把皇位传给尹志军吗?

图5爱新觉罗·胤禛,康熙皇帝的第十四个儿子(别称云珍,胤禛)。

说完立体志军说立体开q。

立体q法之所以能入康熙皇帝的法眼,主要是因为他非凡的军事才能。众所周知,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满族人被称为“马族”。所以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武艺修养,尤其是清初。康熙五十六年,西北战火重生。这个时候康熙皇帝已经六十多岁了,用她亲征是不现实的。就连康熙皇帝自己也承认,自己年纪大了,不能上战场了。如果他是青少年,他肯定会穿上军装上前线。康熙皇帝说这话不是吹牛。前三次亲征准格尔就是一个例子。所以这一次康熙帝非常重视西北叛乱。他虽然不能用亲征,但在形式上也要和亲征一样,这样才能稳定军心,更好地调动尚未造反的蒙古的军事力量。俗话说“父子兵上阵”,老父亲上不去,那儿子就是最佳人选。

面对这个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所有的王子都蠢蠢欲动,而武功不佳的胤禛也自告奋勇。就连被囚禁的废太子也在试图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这个掌权的机会。当然,康熙帝无论如何也不会让废太子随部队出征。至于胤禛,那就是为他而战的态度,康熙皇帝心里也很明白。一生都在与人打交道的康熙皇帝,终于见到了他的第十四子胤禛,这个曾经为了弟弟而自相矛盾的“少年”。不得不说,康熙皇帝很会选人。胤禛此时刚满30岁。他年轻力壮,更容易适应西北恶劣的生活环境。与此同时,胤禛的武功也在哥们之中,鹤立鸡群。康熙帝的思想还是有老祖宗的影响,就是带兵的不会舞刀弄q,关键时刻怎么敢不冲锋陷阵。显然,胤禛符合康熙皇帝的要求。

图6爱新觉罗·尹仁(1683-1726)。雍正帝即位后,改名为云仁。

胤禛如愿以偿,在万众瞩目下踏上征程。

说实话,这场战争对我父亲来说,的确是胤禛展示自己的一个绝佳机会。王位最终能否归自己所有,取决于胤禛接下来的表现,这一点相信所有圈内人都知道。但问题是,胤禛对他父亲的测试的理解太简单了。他以为只要在军事上成功,为清朝建立了功勋,皇位就是他的囊中之物。

实际上,康熙帝要选的接班人不仅仅是武将。本来,胤禛当上“大将军王”,就已经有了自立的资本,可以远离父亲一直痛恨的“八爷党”,摘掉任人唯亲的帽子。然而,胤禛顽固不化,自始至终与胤禛等人保持密切联系。此外,起初,胤禛率领大军,的确取得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但随着战事的进一步发展,清军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战果,战局一度陷入胶着状态,这从侧面反映出胤禛的调兵遣将能力还是有缺陷的。无奈之下,康熙皇帝让胤禛回京,面临解决战乱之困的机会。

所以胤禛在关键时刻的无知和略显不完美的表现,会让康熙皇帝觉得胤禛的政治敏锐性不足。如果皇位由他继承,要么由“八爷党”中坚力量出战,要么公然反目,流血自然不在话下。到时候,朝纲不稳也不是不可能。康熙皇帝怎么敢冒这样的风险?

图7雍正帝,雍正帝(1678-1735)

最后,让我们谈谈皇帝的第四个儿子胤禛。

众所周知,胤禛是最终赢得王位的人。胤禛的长处总结为三个方面:自强不息,洞察人心,扬长避短。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加冕太子时,胤禛只加冕贝勒,这与他的兄弟们明显不同。康熙帝当时给出的解释是,康熙帝的四儿子“喜怒无常”,意思是说胤禛年轻的时候容易生气,情绪管理很差。这样的胤禛显然是一个尴尬的任务。从此,胤禛痛定思痛,他的《心境与情绪》一书挂在书房,以父亲“忍、忍”的格言为座右铭,督促自己努力改掉性格上的缺陷。终于在康熙四十八年,二皇子被封为晋王,得到了父亲的认可。与尹志军的漂泊性格和日后的小变化相比,胤禛已经赢了半步。这是胤禛自强不息的一个例子。

图8雍正帝的书法

洞察人心是胤禛的智慧,这种智慧体现在他对父亲康熙帝的想合他意,以及在废二皇子过程中对各种势力的对比分析,从而做到知己知彼。那么,如何在“闲王”状态下迷惑对手,在赢得各方好感的同时,与他们保持距离,避免任人唯亲的嫌疑。他精心培养自己有限的“圈子”,让康熙帝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组党,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主动。对待康熙皇帝交给的任务,胤禛一丝不苟地完成,显示了他的雷霆手段。同时,他没有拖后腿,没有为名利“留手”。显然,这些都是他从对手兄弟身上学到的教训。另外,在康熙皇帝晚年疲惫不堪的时候,他能够让父亲感受到普通人的天伦之乐。这一切,胤禛都把握得恰到好处,怎么能不被父亲宠爱呢?

图9雍正朱笔御批

至于扬长避短,胤禛是高手,他的弱点就是武功。但胤禛深知皇帝的主要任务是治国安邦,而不是带兵打仗,所以陶文远比吴略重要。因此,当胤禛出征西北时,胤禛得到了很多展示自己文化和治国才能的机会。如前所述,胤禛也很好地把握了这些机会,最后一集走了很远,合流成了大河。当胤禛的职业生涯出现瓶颈时,胤禛一直在稳步提升。这样,谁高谁低,已经有了答案。

诚然,胤禛,也就是雍正帝,绝不是完美的,但就他克己奉公、积聚财富乃至步步为营的策略而言,他已经是当之无愧的皇位继承人的最佳人选。“大师不是一天就能培养出来的。”对于阅人无数的康熙皇帝来说,胤禛的进步是他决心的“定心丸”。至于胤禛的地位是否被篡夺,答案显然是不言自明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服务,无所有权及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网站涉嫌抄袭侵权/非法内容,请发邮件举报。一经核实,本网站将被立即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51767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8
下一篇 2022-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