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与中秋节区别: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而中秋是指秋季正中间的日子,也就是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八月的望日(即十五),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民间中秋节有吃月饼、赏月、赏桂花、猜灯谜等多种习俗。
秋分这个节气一般与中秋相距最近,偶然也有碰上中秋的。何谓秋分?按西
仲秋节气
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的说法是,“阳在正西,阴在正东,谓之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他说,春分是“阳在正东,阴在正西”,所以“阴日损而随阳”,阳尊阴卑,要跳武舞。秋分是“阳日损而随阴”,变成相对的阴尊阳卑,要跳文舞,阴气日益加重才会有霜降。这样,春分在早晨朝拜太阳,秋分在傍晚朝拜月亮,都是歌舞具体内容。“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是通过顺应天道来建立王者之尊。按规矩,朝日在东门外,夕月在西门外。《周礼》的《天官·掌次》说:“朝日,祀五帝,则张大次小次,设重重案。”四时祭祀都为“迎气”,五帝是传说中上古的五位帝王,“大次小次”是大幄小幄,君王祭祀前后休息的地方,重重案是摆祭品的用具。
春分朝日的礼拜是迎日,因为日是太阳之精,所以君主要天未亮先到大幄等待,祭祀日出后再到小幄休息。秋分夕月是迎月,月是太阴之精,秋分日还有天人会月的说法。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也就是一个生长周期的结束。但《周礼》中没有迎月仪式的详细记载。“夕月”应该是今天中秋崇拜的基础,也就是说,中秋崇拜基础是膜拜太阴之
精,随阴尊阴。因为从这一天起,阴气将左右天地万物,直到来年春分阳气重新突地而出。
那么什么时候才有中秋节的名称?查宋人李为宋太宗赵光义编《太平御览》时,“时序部”里还没有中秋节或者八月十五。李生于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卒于宋至道二年(996年),说明北宋初中秋尚未成节。但唐诗中已经多有八月十五记载,白居易的《效陶潜体》之七中,已明确有“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三五”就是十五,《礼记·礼运》说月亮是:“三五而盈,三五而阙。”“盈”为圆满,圆满也就是缺损的开始。唐人张读的笔记《宣室志》中,已经记载东晋太和年间,有一位周生善道术,“中秋客至,周曰:‘吾能梯云取月置之怀。’因取筋数百条,绳梯架之。闭目良久,忽天黑,仰视无云,俄,呼曰:‘至矣’,手举其衣出月寸许,一室尽明,寒入肌骨,食顷如初。”但我理解,唐代只是已经从迎月发展到玩月,八月十五显然还没有成为合家团圆专门的节日。因为在顾况的《望秋月简于吏部》诗中,仍有“寥中秋夜,坐见如钩月”句,诗中的“中秋”还是泛指八月。“寥”是空旷而清朗,《楚辞·九辩》:“寥兮天高而气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