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建安七子是谁

魏晋建安七子是谁,第1张

魏晋建安七子是谁

魏晋时期的建安七子指的就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扩展资料:

建安七子生活在东汉末年。在儒家经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两汉时代,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多是“依经立义”以教化为中心,重在对文学与政治、伦理及现实的关系等外部规律的研究,而相对忽视了对文学的艺术特质及内部创作规律的研究。

不过,儒家思想本不废文学,且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儒学在争夺正统的斗争中也表现出某些进步因素,故儒学在汉代较为自由发展时就也提出了一些对文学的看法,接触到文学的特质问题。

这里所说的“文学精神的复苏”,就是指文人学者们对文学自身价值和特质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并开始自觉以文学创作抒情言志、表达一己情怀或以之作为精神自娱手段的状况。

“建安七子”与“三曹”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对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过贡献。

王粲在诗赋上的成就高于其他六人。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提到:“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王粲的作品最能表现哀思,其代表就是《七哀诗》与《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

王粲《七哀诗》吟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把在乱世的经历见闻,融入于作品之中,留下最真实的记录。

七人当中,除被曹 *** 处死的孔融外,其他六人都依附于曹 *** 父子旗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54133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10
下一篇 2022-12-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