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分权(中国的分权)
美国人经常用“一部宪法,一个国家,一个命运”来说明他们的宪法对国家的极端重要性。换句话说,宪法创造了一个国家。没有联邦宪法,就没有今天的美利坚合众国。
美国的三权分立是1787年联邦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政治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三权分立,就是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独立、制衡。
早期西方的“三权分立”回顾过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是三权分立思想的最早倡导者。他把国家的职能分为三个方面:行政、议事和审判。然后,在此基础上,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提出,国家的三大职能应该相互制衡,使之均衡发展,于是国家权力制衡的思想开始出现。
到了近代,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社会环境的变化为分权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实践提供了新的土壤。在资产阶级革命发生较早的英国,洛克在17世纪创立了资产阶级分权学说。
当时洛克提出立法权、行政权、联邦权(管理对外事务)三权分立。这是“三权分立”思想的雏形,但与后来的“三权分立”仍有明显区别。洛克主张“三权分立”,他的理想方案是英国议会君主制。
在当时,洛克“三权分立”理论的进步意义在于,他主张立法权可以制约国王和政府的行政权,甚至主张国王和政府的行政权在侵犯人民财产时有权推翻政府。与之相比,今天美国政府的三权分立制度更接近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制度。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等著作中进一步提出了“三权分立”理论,阐述了三权相互制约的重要性。他主张为了防止暴君政权的出现,立法、行政。这三种司法权应该属于三个不同的机构。
其中,立法权应委托给人民代表机关,行政权应交给以国王为首的政府机关,司法权由陪审法庭掌握。此外,孟德斯鸠认为,三权分立必然会相互干扰,但做得好的话,就能和谐运行。
所以,在这些早期“三权分立”理论的影响下,现实社会中第一个“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就是美国独立后1787年宪法确立的政治制度。
美国的三权分立确认美国三权分立思想的实现也与开国元勋们的思想有很大关系。早期的北美殖民者,对新世界充满了憧憬,并没有切断与欧洲的联系。在大规模启蒙运动深刻影响欧洲大陆的同时,他们的思想在北美迅速而广泛地传播,深深影响了早期的美国创始人。
1787年,美国开始举行制宪会议,所有资产阶级阶层都参加了。他们通过自己积累的财富构筑了强大的政府保护,提出了限制民主权利的要求。然而,由于南方和北方、小国和大国之间的差异,它们之间没有达成有效的共识。
然而,在1786年 # 8211;1787年发生了夏氏起义,威胁到资产阶级的基本利益,缩小了集团之间的分歧。另外,政府手中强大的军事力量也让他们明白,这种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应对革命行动的有效保障。
于是,夏氏起义之后,他们都意识到了一个问题:目前在邦联条例下,政府无法保证财产的安全,只有强大的中央政府才能保全阶级统治的利益。最终,谢思起义被镇压,资产阶级的利益达成了一定的妥协。
1787年5月25日,制宪会议再次召开。会议期间,资产阶级精英们搁置分歧,在出口税和选民问题上做了最后的妥协。因此,美国的第一部宪法是在9月17日国会开会时制定的。
在艰难的争论和妥协下,美国制宪会议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强化行政权力,压制广大民众,干涉国家权力,控制法律屏障。1787年9月17日,正式履行签约手续。
三权分立的运用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制定的美国宪法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法院行使。三权分立,相对独立。宏观上,它规定政府应由选举产生的执政官即总统治理。
总统掌管行政部门和各种行政机构。总统完全独立于国会的立法部门,不必对国会负责。这两部分还包括以最高法院为首的司法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权力范围,制约着其他两个部门的权力。
事实上,美国三权分立机制的建立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1787年宪法的制定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但并没有完成这个过程。在实际运作中,国会掌握立法权,他不受总统干涉,只对选民负责,独立制定法律,可以行使总统连任和d劾权。
总统作为行政权的行使者,也只对选民负责,由选民选举产生。未经审判和定罪,国会不能罢免总统。最后一项的司法权由联邦最高法院和国会随时设立的下级法院行使。最高法院拥有司法审查权,最高法院法官终身任职。
然而,在宪法制定之初,联邦最高法院受到各方面的限制。虽然在宪法制定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措施保证其正常运行,但最高法院作为权力三极之一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成立日期上,联邦最高法院等部门相对较晚,其工作场所也极为简陋。
另一方面,在美国建国之初,国会和总统都在国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宪法制定的分权原则在其最初的实践中没有得到体现和实践,其倡导的分权机制中的司法权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至于司法权,直到著名的马布里诉麦迪逊案,美国最高法院的马歇尔大法官才根据宪法精神,获得了行政和立法部门最头疼的司法审查权,从而完成了“一次伟大的篡夺权力”。
收集和报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