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本名(墨子本名翟翟读作翟还是狄)
百家争鸣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极为繁荣的时代。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代表着我们过去的辉煌。是我们中国人引以为豪的黄金时代,也是我们打开国门,放眼世界,不会被绚烂夺目,不会被万千变化淹没的原因。
在这个时代,不可替代的、源远流长的文化成为了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可以说,百家争鸣是我们智慧的结晶,他们所处的时代也是我们民族历史上多彩的乐章。同时也是一场持续了300多年的大辩论。他们之间的故事通过思想的交锋得到了生动的展示,为中国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让我们在凝聚民族精神时有一个依靠,让我们在探索人生时有一个标杆。所以,百家争鸣的时代是我们不能忘记的。
如果说百家争鸣,就必须说一个人,那个人就是孔子。可以说孔子是百家争鸣的第一人,他所代表的儒学也是古代思想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学派。
甚至,我们可以说,百家争鸣是因为孔子,也是因为他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他和他的学校和思想是联系过去和未来的纽带。所以要说百家争鸣的孔子,他一定是绕不过去的人物,他的学生也一定是不可忽视的话题。
其实在一开始,孔子和他所代表的儒家是没有对手的,从《论语》就可以看出,这是以儒家技术为基础的。在《论语》或者其他先秦儒家经典中,他们的记述非常丰富,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记录了别人的嘲笑,孔子的尴尬,甚至很多地方显示出其他学派比儒家更先进,更精辟。
而其他学派的书,比如墨家,就没有这么全面客观了。在他们的记录中,基本都是成功的案例,也就是说他们需要这样的成功来证明这个学派的价值,而孔子时代的儒家却没有。因为没有对手,所以和其他家辩论对错输赢都没有意义。毕竟不管是对是错,脱颖而出的都是自己。
后来儒家的地位逐渐受到影响,墨家第一个质疑儒家,挑战儒家的地位。从古至今,许多历史学者一直在探讨儒家和墨家各自的思想内涵及其差异。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也许我们一生只能找到冰山一角。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判断圣人的想法。
那么,怎样才能理解儒墨的区别呢?先说墨子和孔子的区别。
要说墨子和孔子有什么不同,首先要从时代说起。墨子,原名翟墨,名不见经传,被人们尊称为墨子。同时,他的生活也不是很清晰。根据墨子写于清末的笔记,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墨子生于公元前468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76年。
按照这个时间,墨子比孔子小八十多岁,也就是说墨子是在孔子死后出生的。
同时,据《春秋》记载,战国始于公元前403年。如果这两个时间记录没有错误,那一年墨子已经65岁了。总的来说,可以说春秋止于孔子之死,战国始于墨子之盛。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张荫麟先生在他的《中国提纲》中说,孔子给了春秋一个光荣的结束,墨子给了战国一个光荣的开始。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孔子代表的是春秋,墨子代表的是战国,两个时代根本不同。
虽然两个时代都没有真正的公平正义,但相比之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黑暗,春秋时期无论礼乐如何破败,都还没有到极度混乱的地步。人们的争论都是民间的和秘密的,诸侯国之间的争端仍在秘密争夺。那些想逐鹿中原的诸侯,只好打起了周王的旗号。
比如齐桓公的崇王蛮族,比如宋襄公的仁政霸王,每个人都需要一块遮羞布。但在战国时期,这是不必要的。战国时期,杀人不眨眼,吃人不吐骨头,大家无所顾忌,争抢。
所以墨子对社会动荡的感受比孔子更强烈,所以他对社会的批判更深刻,情绪更激动。
因此,由于环境的不同,孔子对现实的不满通过委婉的批评和积极的建议表达出来。他希望统治者有所改进,而墨子则有很强的战斗性。他毫不掩饰地表明态度,赤裸裸地告诉大家“我反对”。这两个时代的差异是产生两种不同思想的现实原因。
第二个方面是立场不同。事实上,这是大多数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共识,即孔子的地位是贵族的,是统治的。他站在偏执政党的立场思考问题,为他们出谋划策,希望自己能站在领导的立场上,通过改进执政方式达到社会境界。
本质上,孔子是领袖。所以他的和平世界蓝图是针对领导阶级的,他的建议和计划也是针对统治者的,需要强加给统治阶级。老百姓只是孔子蓝图的受益者,而不是真正的实施者。
简单来说,孔子并不是想通过改变老百姓来改变这个社会,而是希望通过改变统治阶级来间接改变老百姓,所以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孔子的政治理念,就是“君君”、“臣”、“父”、“子”。
墨子的立场很草根。他也代表广大劳动人民。所以墨子的政治思想相比孔子的政治思想更复杂,因为他所代表的群体更广泛,利益更复杂。因此,有必要从多方面分析墨子的政治思想。
首先,兼爱是墨子对伦理道德的要求,也是墨子思想环境下构建稳定和谐社会的主要标杆。
二是政治思想,包括很多方面。主要的大概是“尚贤”和“互不侵犯”,即要向开明人士学习,反对战争,其他还有经济、宗教等方面。
他们从这些立场上提出的思想基本上是两个学派争论的焦点,因为孔子站在领导阶层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时候,他一定是主张阶层的。所以他也主张用礼乐制度管理世界,用等级制度管理社会。
而墨子则反对这种想法。毕竟墨子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讲“兼爱”的,所以他自然反对阶级的社会管理,要求人人平等,而且是在绝对意义上的平等。因此,这两个学派在基本的政治概念上发生了冲突,并因此产生了争论。
在这里,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两个人所代表的人群的问题。这很难理解。
我们重点解释一下,上面提到的墨子代表的是劳动人民,他们的想法比较普通,而孔子代表的是领导,会让大多数人认为孔子代表的是统治者,而墨子代表的是普通的老百姓。
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所代表的其实是“学者”。所谓阶级差异,是在学者之间划分的。这里要明确一下“士”的概念。秦汉以前,“士”是贵族以下的等级,秦汉以后,“士”是平民的最高等级。
比如在周朝,贵族分为皇帝、诸侯、大夫、士四个阶层,而在秦汉,平民也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
也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是夹在平民和贵族之间的。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也没有相应的资产。比如当时的贵族基本都拥有自己的封地和资产,而普通人基本都有固定的工作。
但是,“书生”就不一样了。他既不能像贵族一样在封地里享受他的薪水,也不能像庶人平民一样真正在地里干活。所以这个阶层是最需要看人脸色的阶层。
他们的生存依赖于他们上面的贵族阶级。混的好的可以叫医生,晋升领导阶层,混的不好的只能打零工,过相对平民的生活。
孔子代表生活过得好的一群人,墨子代表生活过得不好的一群人。所以,这里有墨子和孔子的第三个区别,代表不同的人群。
关于以上,从韩非《吴宓》中的“儒以文犯法,侠以武犯法”就可以看出来。不管他们是犯法者还是违法者,他们一定不是真正的领袖和平民。真正有良心的平民,从来都不是违法的最大群体。
犯法的大多是无业游民,那些想依附上流社会却不能的人;真正能犯法的不是正统的领导,因为犯法对真正的领导没有好处。所以,真正能违法的人,是那些自视甚高,能追根溯源,不是真正领导的人。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儒家只是比墨家更领先,墨家只是比儒家更平民,仅此而已。
就墨家来说,他们的工作大概就是帮人解决问题,看家护院。所以很多人在谈墨家的时候都会用一个“侠客”作为代表。
所谓的侠客,有的保持着独立自由的身份,成为了游子。他们不固定地依附于一个高等级,随心所欲地获得和失去,来去自由。所以墨家里面的人也是复杂的。有保镖,有刺客,大部分是自由职业者。
而且墨家的弟子大多也是非常热爱战斗侠义的,这也说明了他们绝对不是普通的庶人阶层,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历史时代,平民阶层几乎人人都是倾其一生去劳作,我们几乎看不到有哪个农民可以白天割草,晚上背着剑走来走去。所以墨家代表的是无固定职业,偏爱侠客的底层的士。
与墨家不同,儒家做一些相对文艺的工作。他们教人们诗歌和礼仪。这些人相对于那些游侠来说,地位更高贵,工作也相对固定,但并不具备真正统治一方的职能和地位。所以他们的地位虽然比较值钱,但实际上也只是上层的读书人。
所以孔子和墨子,或者说儒家和墨家,其实是一个阶层的两个代表。孔子代表的是最有可能接触到真正领导的“预备领导”群体。
儒生给他们出主意,成为他们的引路人,希望他们能读书做官,善于读书做官就能学习。正所谓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为官成为那些文人的代表,为他们指出了一条积极的为官之路,为他们规划了一幅成为真正领袖后的领导蓝图。
墨家是那些侠客的引路人,告诉他们不要无原则,只凭自己的好恶去争取侠义,让他们平时自立,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这是这两个学派冲突不断的主要原因。
因为儒家和墨家实际上代表的是同一个阶级,但在这个阶级中代表的是两个不同的阶级,孔子自然希望这个阶级的每一个人都像他说的那样积极入世,接触礼仪诗词和书籍。
墨子自然希望他们站出来,为侠义而战。就像两个人对一件事的看法不同,自然会有很多争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墨家与儒家的冲突并不意外。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使得他们对整个社会有着不同的认知,自然也想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社会。
墨子的年龄比孔子差得多,所以墨子的怨恨更大,自然不把孔子的温和之道放在眼里。同时,孔子的思想相对领先,墨子的思想相对普通,但领袖和平民自然走的是两条不同的道路,所以他们的主流观点必然不同,争论在所难免。
另外他们的相对领导和相对平民都是针对同一个阶层,大概可以理解为对一群人的两个要求。所以两个学校几乎从早到晚都在吵架。
但事实证明,墨子的路是走不通的,因为他所代表的侠客没有固定的工作,同时又以侠义为己任。但是侠义不与后来的官方行为相交融,即使是最恶毒的人,也需要接受法律的审判,而不是一个可恨的人私自取其性命。
所以儒墨之争以儒家代表未来而告终。
然而,即便如此,儒家和墨家都有理想和追求,同时也有底线和原则。孔子要求人们做君子的儒家而不是小人的儒家,墨家的侠客也要求防御而不是进攻。两个学派各有千秋,需要我们后人继承发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