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心的故事(以“光”为荣)| 94岁陈星丹院士:学习无忧,生活无忧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d在罗布泊引爆,而在后方基地,一个年轻人正焦急地等待着来自核爆前线的消息。
"陈先生,你研制的光脉冲计起作用了!"当核爆前线的工作人员带来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时,他那颗放了很久的心终于放下了。
这位陈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应用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星丹。他设计的光冲量计填补了我国核爆光学测量领域相关设备的空空白,是我国数十次核试验的必备仪器之一。
陈星丹(来源:中科院官网)
童年坎坷,学习之心不灭。
1927年,陈星丹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市雨塘镇国门村的一个普通家庭。母亲难产去世,父亲因参加大革命在一岁时被反对派杀害。
由陈星丹的奶奶和叔叔抚养。大方的奶奶,在他年轻的时候给了他无私的关怀。
1930年,陈星丹童年照片
1941年,陈星丹以优异成绩初中毕业。但是,此时他的家庭已经很难支持他继续读高中了。由于明智,他决定放弃学习的机会。
当他正在找工作时,他的同学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湖南省高级工程学校(又称第一职业学校)设立了“中央中等技术部门”,不仅不收学费,还免费负责学生的三餐。求知欲极强的陈星丹积极报考,并被录取。
然而,1944年第四次长沙会战爆发,陈星丹和同学们被迫南逃。次年春节,他在贵阳的一个车库里找到了住处,一直呆到抗战胜利。
这次逃亡经历使他深深体会到国家衰落的无奈,更加坚定了他作为工业强国“致力于中国工业发展”的理想。
1946年,私立任某小学教师陈星丹听到湖南国立师范大学招生的消息,从学校辞职,前往长沙应试。11月底进入师大学习物理。
在校学习期间,陈星丹多次因学习成绩优异被学校嘉奖。1948年4月还获得了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的中正奖学金和安良奖学金。
1950年7月,陈星丹毕业于湖南大学物理系。
开展科学研究,实践科学报国。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东北是一片废墟。为了恢复东北的工业生产,时任东北研究所所长的吴恒决定去大陆招募科研人才。陈星丹主动报名并先后参与了“东北地磁变化研究”、“垂直磁尺制造研究”等科研项目。
为了顺利完成科研项目,陈星丹通宵工作。孩子出生时,他只去医院短暂探望了家人,就匆匆赶回了实验室。
陈星丹及其团队成员的辛勤工作终于有了丰硕的成果——大量高精度测量仪器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得到应用,极大地支撑了一五计划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面对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和孤立,党中央制定了“重点发展尖端武器”的军事方针,其中高精度光学观测仪器的研究是一个重要项目。
为了完成技术研究,陈星丹再次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由于研究工作需要严格保密,研究所提供资源,剩下的研究工作只能由陈星丹独立完成。
他无私的工作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产核爆光辐射测量仪终于研制成功;同时,陈星丹研发的红外分光光度计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平。
迎接新时代,开短波光学先河。
20世纪中期,国外短波光学研究发展迅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短波光学的研究呈现出跨学科、多应用的局面。陈星丹恢复工作后,他很快注意到了这一新情况。他敏锐地意识到短波光学研究在学科发展和国防领域的重大意义,于是决定将研究方向定在短波光学上。他的想法得到了王大珩的赞同。
当时,陈星丹正在长春光机所研究生院工作。为了支持光机所短波光学的研究,他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项目,筹集研究经费;另一方面开始培养专业领域的研究生,组建研究团队,培养短波光学研究的新生力量。
陈星丹还鼓励学生去海外学习和交流。光机所研究生李富田在他的推荐下被送到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实习;1987年4月,曹建林作为访问学者被派往东北大学科学研究所学习多层膜技术。
除了培养专家,陈星丹还面临着设备短缺的窘境。由于某些仪器的特殊性,光机所的研究人员经常要自行研制或改装仪器。在王大珩、陈星丹等科研骨干的带领下,先后研制出多层膜、光谱仪器等系统,成功研制出电离室绝对标准探测器、超光滑面镜等仪器。
该系列应用仪器的研制,使我国短波光学在光源、探测器、成像光学系统等领域的研究布局更加完善,为短波光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师教书,桃李满天下香。
上世纪80年代,陈星丹担任光机所研究生部主任。他发现研究所没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进入光机所的研究生一直由中科大、吉林工业大学等学校培养。为此,他开始完善研究所的研究生教学体系。
2009年11月12日,陈星丹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实验(左起杨、卢国庆、、陈院士、)。
陈星丹不仅聘请了长春光机所(现长春理工大学)副院长沈科、激光专家徐秉德等名师,还积极争取教学楼、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在陈星丹等人的努力下,光机所的研究生教学逐步发展起来,并在中科院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陈星丹善于换位思考,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在王占山的科学研究中,陈星丹只在研究的大框架上指导王占山,并鼓励他在研究的细节和过程中独立解决。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王占山决定改变他的研究方向,研究激光薄膜和射线。尽管不情愿,陈星丹还是尊重学生们的想法,选择让王占山自由发展。
几十年来,陈星丹的学生遍布全国。他的学生王占山是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科技部曹建林副部长,多位国际光学研究领军人物。他们的身份不同,但他们总是为国家和科学做出无私的贡献。这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精神,是从陈星丹那里继承来的。
1999年,在光机所同事的鼓励下,陈星丹开始申请院士。在资格鉴定阶段,他需要申报自己的科研成果。为此,许多参与核计划的院士,如、程等,当年都为他的“光冲量计”研究颁发了证书。这一沉寂了几十年的研究成果被公诸于世,最终成为陈星丹院士申请的一大亮点。
今年年底,陈星丹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吉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陈星·丹的科研生活用这句话来形容:“我学无杂念,虚心过日子。”。如今,94岁高龄的他仍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道路上奋力前行,继续为人民的福祉奔走。
陈星丹
(1927.5-)
应用光学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正文:收购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所
参考资料:
1.老科学家学术成长数据采集项目《陈星丹院士学术成长数据研究报告》。
2.本文图片来自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