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知识点)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下东西方哲学史上伟大的哲学家以及他们同样伟大的思想。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古希腊一个非常著名的学派:米利都学派的三位哲学家: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
插个题目:昨天发的东西方哲学家图集太大了,所以压缩了,看不清楚。今天图片被裁剪了,如下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收藏一下。
广播阅读,版权所有。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泰勒斯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他提出“水是万物之源”,把人类从上帝创造世界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打开了人类理性探索世界的大门。之后,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了“无形之物是世界之本”的学说,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提出了“气是世界之本”的学说。
泰勒斯
在今天看来,这些理论无疑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但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在没有任何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的情况下,人类能够走出神话世界,进入理性世界,把人类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就是他们伟大的地方。
接下来,今天我们继续介绍古希腊另一个非常著名的学校:以利亚学校。
为什么叫“阿里亚派”?也是因为这个学派最近起源于古希腊的阿利亚城邦。他们的三个代表是谢诺芬尼、巴门尼德和芝诺。
沿袭着世代相传的“师生恋”的古老传统,这三位哲学家也是师生恋,巴门尼德是芬尼在色诺族的学生,芝诺是巴门尼德的学生。它比以利亚学派泰勒斯创立的米利都学派晚了几十年。以利亚学派和米利都学派有什么区别?当然,他们在人类认知上前进了一大步,只是方式不同!
爱丽亚学派先驱:克塞诺芬尼埃利亚学派的开创者克塞诺芬尼(有些地方译为色诺芬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大约是中国古代老子出生的年代(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Xeno Finney是一位哲学家和诗人。他的思想有什么特别之处?
是他首先提出人创造了神,而不是神创造了人。
这显然与当时的主流神创论相悖,那么为什么Xeno Finney会这么说呢?因为当时著名的古希腊神话《赫西奥德》和荷马史诗中所代表的神,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完美的形象”,而是充满了人性的丑恶。荷马和赫西奥德把世界的无耻丑恶加到了神的身上。例如,像普通人一样,他们会做坏事,偷窃,欺骗,甚至互相打架。所以Xeno Finney说,人只是模仿自己的外貌来塑造神的外貌,还崇拜自己的神,认为神创造并主宰了世界,这显然是荒谬的。于是他指出:是人创造了神,不是神创造了人。
当然,谢诺芬尼只是批判了希腊传统的上帝观,但他并没有否认上帝的存在,走了无神论的道路。他仍然承认有一个神,但不是很多,而是只有一个神。这个神在身心上都不像人。它完全不动,但它能看,能听,能知道。它甚至可以利用心灵的精神力量让所有的东西都动起来。这样,谢诺芬尼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上帝概念。塞诺芬尼改变了人们的观念,用不变的“一神”取代了多变的“多神教”,更重要的是,塞诺芬尼用不变的“一”取代了世界上复杂多变的“多”。这有什么意义?
存在论的先驱,爱丽亚学派创始人:巴门尼德这一思想对他的学生巴门尼德影响很大。在此基础上,巴门尼德提出了西方哲学史上著名的“存在”概念。大约在公元前515年,巴门尼德出生在阿里亚城邦。他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阿里亚学派的创始人,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那么你可能会问,“存在是什么?”
巴门尼德的主要著作《论自然》是用韵文写成的,现在只剩下一些片段。他认为真正的变化是不存在的,世界上所有的变化都是假象,所以人不能靠感官认识真实。我们常说“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的“存在”,也就是巴门尼德所说的“真理”,其实是世界的“本质”,而我们在世界上看到的一切都只是表象。
这个思想非常有名,以至于这个“存在”思想为后来柏拉图的“理念论”奠定了基础。即使是现代伟大哲学家康德提出的“物在自身”的概念,也可以追溯到巴门尼德的“存在”。是存在的现象背后的真相,也就是千变万化的世界背后的本质。
受赛诺·芬尼老师关于上帝是不可移动的“一”的理论影响,他依靠抽象的形象,从感性世界中总结出最一般的范畴“存在”。那个存在是永恒的,一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存在是不动的、真实的、可思的;感性世界中的具体事物是不存在的、虚假的、无法思考的。
在他看来,存在之外没有思想,思想是什么和思想的目标是一致的。他第一次提出了“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这一命题,开启了人类区分“现象”与“本质”的思想大门。
甚至可以说,西方哲学两大流派——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分水岭是从巴门尼德的本体论开始的。所以,一开始,毫不夸张地说,巴门尼德是前苏格拉底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辩证法哲学家:芝诺最后,让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巴门尼德的学生、著名的阿里亚学派哲学家芝诺。他留下的著作不多,被亚里士多德誉为辩证法的发明者。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也说:“芝诺主要是客观地、辩证地考察了运动”,并称芝诺为“辩证法的创始人”。为什么?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芝诺悖论。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两个。
芝诺悖论一:一个人从A点走到B点,要走完1/2的路程,然后走完剩下的1/2,再走完剩下的1/2。这样循环下去,因为一个数可以永远被平分,这样这个人永远无法从A走到b,乍一看这个悖论挺有道理的,但其实我们都知道它是错的,因为它否定了运动的连续性。理论上,芝诺把运动分成无数个时刻,认为每一个时刻都是静止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芝诺悖论二:一支箭从A点飞到B点,所以从A到B的旅程中的每一次都可以被分成无数个瞬间。在每个时刻,箭头占据一个位置,所以它是静止的。也就是说,这个箭头停留在所有的位置,永远不会飞到b点,这个论证的结果实际上说明了,事物是不动的,那个动只是一个假象,是由无数个固定的瞬间组成的,就像无数个固定的照片组成了一个可以连续播放的视频。但实际上,当然这个论证也是错误的,因为理论上他把运动分成无数个时间段,使得静止成为绝对,但实际上运动是连续的。
芝诺悖论有很多,乍一看都很有道理,甚至很难反驳,但实际上并不符合我们的经验。在很多人看来,这是诡辩,是聪明人的一招,但实际上,芝诺的主要成就是打出来动态与静态、无限与有限、连续与离散的关系,并进行了辩证的考察。
在柏拉图的对话录《巴门尼德》中,讨论了芝诺的观点,而芝诺也是书中的主角之一。那时,欧多克索斯正在柏拉图学院学习和研究数学和哲学。在后来的时间里,欧多克索斯创立了新的比例理论(几何第五卷中的主要内容),从而克服了不可公度度量的发现所带来的数学危机;并完善了穷举法,巧妙地处理了无穷小问题,这显然是受芝诺悖论的启发。因此,事实上,芝诺对古希腊数学的贡献甚至远远大于他对哲学的贡献。
好了,我们回头看看。今天,我们谈论了古代三个代表理论中一个非常著名的学派,“阿里乌斯主义”,其中包括人物:塞诺芬尼、巴门尼德和芝诺。他们也是老师和学生。在以泰勒斯为代表的米利都学派之后,他们在人类理性认知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尤其是巴门尼德提出了“存在”的概念。一方面,“存在”是一个纯粹的形而上学概念,为柏拉图后来的“理念论”奠定了基础。同时,巴门尼德的理论把世界划分为可变化的“现象”和永恒的“存在”,这大概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现象与本质”的区别。这种思想把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