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部经典,而它的作者荀子也是先秦最后一位大儒。
虽然是大儒,但从最开始的“周孔之道”到“孔孟之道”,儒家圣贤的名单始终没有荀子。
原因很简单,他总是和儒家正统对着干。
比如,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却说“人性本恶”;
儒家将孟子和子思视为贤人,荀子偏说他俩是祸乱天下的罪人……
因为和正统唱反调,荀子一直受到后世儒家的抨击。
韩愈批评他,程颐批评他,连老好人苏轼都批评他。
随着宋明理学一统天下,荀子就更加不受待见了。
他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典型的无神论。
在荀子看来,神鬼都是骗人的,遵循自然规律就足够了。
这个观点虽然在当时很先进,但是它打破了乱世里人们最后一点心理慰藉,非常伤感情,所以也不收欢迎。
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了“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
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
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重视教师。
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作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
现在看来,毫无疑问荀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与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荀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为秦朝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荀子一生,一不为权,二不为钱。执著的为解除从春秋到战国,中华民族数百年分裂战乱之苦,建立统一的中华帝国,奔走于列国诸侯之间。
无论是受到尊崇,或是遭到诽谤、污蔑,他都矢志不移真诚地为真理和理想而奋斗。
在他掌握了“治土一方”权力的时候,他认真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他被罢官为民的时候,他著书立说,收徒授业。
他既广泛吸取其他学派所长,又敢于面对现实,拨乱反正,标新立异,发现真理并坚持真理,具有不屈不饶的始创精神。
其实,荀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价值,荀子对儒学的贡献,就在于他的“杂”,他的“异”。
荀子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子和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这二人都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
秦始皇从执政之日起,就启用李斯。
李斯在秦国推行尊师荀况的帝王之术,富国强兵,法礼兼用的方略,力助他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完成了“字同文”、“车同辙”、“量同衡”的历史使命。
直到秦始皇命丧沙丘,李斯都是他倍加信任的宰相。
尽管荀子常常被古时文人学者所抨击,但其思想对中华民族影响则是不可磨灭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