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实施步骤

物联网的实施步骤,第1张

物联网核心“三层网络”
● 感知层:将物体智能化,把物体的行为让电脑读出来
技术:智能卡、传感器、工业自动化、音频视频等
目的:让物体和事件具备智能、获得生命
● 传输层:各种物体和事件智能化后,连接成网络。
技术:光纤、电缆、无线、电磁感应、卫星通信等
目的:互联互通、全面联网
● 应用层: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将数据应用和提供服务
技术:云计算平台服务、建立中控室、搭建硬件环境;
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专家系统、行业应用
云计算:物联网产生的海量数据,需要云计算服务优化存储和处理能力
应用和服务是物联网的核心!

联通物联网连接服务产品通过物联网专网和专用网元设备,采用物联网专属号段,基于新一代连接管理平台,为企业客户提供蜂窝连接管理(含NB-IoT、eMTC)、非蜂窝连接管理(光纤、宽带)等通信服务。同时,为面向消费电子、运输、工程设备等领域的跨国客户提供全球连接部署方案。

中国联通物联网连接产品分为连接服务标准产品和个性化产品,标准产品包括月付单个连接、月付灵活共享、预付单个连接、预付灵活共享。

扩展资料:

联通物联网专用网络的建设,基于“人物分离”、“一级架构”、“集中专用”、“叠加组网”、“承载组网方式不变”和“信令组网方式不变”等6大原则,2/3/4G/ NB等网络能力已覆盖全国,持续推进eMTC商用部署,并加快推进5G试验。联通物联网积极打造多样化、个性化、复杂场所所需的物联网网络,为连接服务提供了高质量的网络基础。

世界领先的物联网连接管理平台,具有的强大自服务能力和开放能力;连接管理能力更新迭代,满足多种运营需求的统一平台、支持“全球连接”统一管理。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国物联网

5G时代核心网到基站的光纤还是要有的,但是入户的光纤可以被替代。


我们现在家里上网很多时候是电信局拉一根光纤入户,然后配合光猫和无线路由器变成WiFi信号。5G时代家里上网就不用拉光纤了,而是直接用一个叫做CPE的设备接受5G信号直接转化为WiFi。华为已经推出了这样的产品,叫做5G CPE Pro,用的是巴龙 5000的芯片,峰值下行速度可以达到48Gbps。


虽然家里的光纤不用了,但是核心网到基站还是要拉光纤的。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说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华为的5G微波技术也可以做到在完全没有光纤的场景下实现20Gbps的带宽,但是如果配合光纤的话,华为基站的带宽可以达到200Gbps,两者有10倍的差距。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5G时代家里宽带上网不用光纤了,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基站还是需要光纤的。

应邀回答本行业问题。

5G时代是否还需要光纤,这个要看你如何理解光纤了。

光纤传输一直是基站的最主要的传输模式,到了5G时代也不会发生变化,而且5G基站的传输资源要求的更多,运营商的城域网还需要进一步扩容。

我们的手机的信号是基站提供的,基站目前基本都是分布式(也就是BBU+RRU模式),RRU需要通过光纤和BBU进行连接。

而且BBU也需要和核心网之间进行连接,也是需要光纤。

目前我接触到的联通和电信最多的BBU上行带宽是1G居多,移动的部分基站上联带宽是6G。而到了5G时代,由于5G中eMBB(增强型移动宽带)规定了终端最大下载速度10Gbps,即使在5G初期组网也要求单用户下载达到13-2Gbps左右的速度,毫无疑问的是原来4G的传输资源是不足,预计在5G初期, BBU到核心网的传输带宽大概是40-100G,也就是说,5G的基站是需要更多的光纤资源的。

实际上,在5G整个组网中,传输网的扩容是5G组网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没有传输网扩容,就谈不上5G基站建设。

如果你说的光纤是指的光纤入户宽带,在5G时代针对于个人家庭宽带部分,3GPP提出了部分设想,是希望使用5G技术来取代家庭光纤入户的。

目前我们的主要的家庭宽带是光纤入户,光猫加路由器的组网模式。

针对这部分家庭宽带业务,5GNR中,在初期有一种被称为5GCPE的设备,比较类似现在的"4G路由器",可以通过5G网络空口连接提供大概2Gbps左右的带宽,通过共享热点来提供家庭宽带服务,目前其他国家的5G前期的主要应用业务就是这种家庭宽带业务。

而在整个5GNR的网络设备中,有一种被称为飞基站的设备,可以通过光纤、OTN、GPON等传输方式进入用户家庭,给家庭内部全部需要接入网络的设备提供5G高速服务。就是利于基站入户来取代现在的路由器,或者是直接取代GPON加路由器部分。

如果飞基站可以取代目前的光猫,无疑家庭中5G部分的费用就可以想现在的光纤宽带一样做到不限量不限速了。不过飞基站进入用户家还需要一段过程,尽管实际上飞基站的功率比现在的无线路由器还小。

5G时代还需要光纤吗?

首先说一下目前家用宽带一般采用光纤到户的形式,组网结构一般是

家用无线路由器---------光猫--------(光纤)-------OLT(用于连接光纤干线的终端设备)-------(光纤)-----BRAS(宽带认证服务器)-----(光纤)-----运营商出口路由器 然后就可以访问网络了。 5G是是第5代移动通信的简称,是移动通信的标准,由于目前4G的网速已经足够快了,5G如果只是解决上网的速度问题对个人用户其实意义不是很大,个人认为5G 更适合物联网,大数据, 还有高清视频等宽带要求。 在5G时代很可能家庭固定宽带受到变革 家里可以通过MIFI设备 无需通过光纤到户就可连入互联网 ,其组网结构会变为 MIFI设备(也可能为其他终端设备)------基站-----中间各节点设备 ,使得 家庭上网会更加便捷。

这里要强调一点: 用户访问互联网需要经过很大一个网络结构,网络结构是各种通信设备 互联成的,这个结构里面有接入设备(OLT),路由设备,交换设备,传输设备等等,各个设备之间传输数据是必须要通过光纤的,而且无法通过其他介质取代。

5G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个人用户和家庭用户的有线网络和WIFI会被移动无线网络取代我觉得 这是必然趋势,现在看来矛盾只在于运营商的流量费率。

从趋势上来说,家用有线宽带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但是5G要干掉有线宽带还需要一些时间。5G商用的下载速度是一个理论值极限值,是指测试是从移动端到基站、机房、服务器中的理论测试值,而不是商用之后每个终端的有效带宽,那么实际使用过程中,影响这个速度的因素主要有几个:

1、单个基站接入的总终端数(比如一个基站能同时接入16个用户);

2、基站到机房的总带宽(一个基站到机房带宽只有1G);

3、机房到而一个基站互联网的总带宽;

4、当然还有终端本身的处理能力。

但是以上4问题解决并不困难,只是通过增加通信设备扩容的方式就可以解决。

5G时代,光纤的需求反而会增加,谈谈我的认识:

15G基站IT化

5G基站与4G相比,最大的变化除了5G无线技术以外,就是基站云化和IT化!

基站IT化,是说基站AAU单元使用超5类双绞线线或者光纤,和BBU连接,或者是DU连接!

5G基站的形态有多种

(1)BBU---AAU

(2)CU---DU---AAU

(3)BBU---DU---AAU

BBU是基带处理单元!CU是集中单元,DU是分布式单元,CU加上DU就是BBU!AAU是射频单元!

几种形态当中,以第(2)种为主要的基站形态,各单元设备间主要依靠光纤来连接!

25G的散列接口和灵活以太接口

5G承载网引入分片技术,可以让不同用户的不同业务,使用单独的传输通道。

由此一来,散列接口和灵活以太接口被开发出来。

(1)散列接口:把100G口散列成10和10GE口!

(2)灵活以太接口:把100G口分割成多个接口,接口带宽可以是1G,25G,5G,10G等!

这样一来,承载网的光纤的使用量就大大增加了!

35G家庭宽带扩容

5G家庭宽带,不仅包括无线宽带,还包括有线宽带,因为无线宽带无法完全代替有线宽带,有线有自身的有点,比如

(1)有线速度稳定,在光纤中传输衰减小!

(2)有线不受天气影响!

(3)有线宽带无需购买新设备!

因此,有线宽带也会进行扩容升级,家庭200M,500M宽带,甚至是1G,会越来越普及!

有线宽带提速必然依靠光纤!

5G时代还是需要光纤的,而且还需要得更多。无线网络的组网还是以有线网为基础组建的,只有基站到用户采用无线传输。在现有的通信方式中光纤还是一个最好的介质。

五G是支线路,骨干线路光纤,这应该是最基本的

5G代替不了光纤

炒作5G经济是个大陷阱。一次技术升级也只是提升了速度和容量,互联网的垃圾信息却还是依旧。之所以都在炒作,正满足了各运营商、工程商的利益需求。对于用户只会增加成本,绝大多数人是用不到那个速度和容量的。

听说5G和4G还是有劣势的,传播距离没有4G远

不要,靠脑电波通信就行了

光宽带就是光纤宽带,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光纤接入模式——FTTH所支持的上网宽带。

光纤宽带就是把要传送的数据由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进行通讯。 在光纤的两端分别都装有“光猫”进行信号转换。

光纤宽带和ADSL接入方式的区别就是:ADSL是电信号传播,光纤宽带是光信号传播。

由于光纤接入网使用的传输媒介是光纤,可将光纤接入网分为FTTC(光纤到路边)、FTTZ(光纤到小区)、 FTTB(光纤到大楼)、FTTO(光纤到办公室)和FTTH(光纤到户),它们统称为FTTx。FTTx不是具体的接入技术,而是光纤在接入网中的推进程度或使用策略。

扩展资料:

光纤宽带的主要优点:

1、光纤工作频率比电缆使用的工作频率高出8--9个数量级,故所开发的容量大。

2、有利于施工和运输。

3、节约有色金属:一般通信电缆要耗用大量的铜、铅或铝等有色金属。光纤本身是非金属,光纤通信的发展将为国家节约大量有色金属。

4、光纤介质区别于传统ADSL的电话线缆介质的下行大上行小的弊端,能够实现上下行对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光纤宽带

装修前前后后忙活了一年多,家具、电器也都备齐了,我还特地选了不少智能家居,智能电视、音箱、吸顶灯等,最开心的还是我老婆,乐呵乐呵选好了新房入住时间,还邀请了亲朋好友前来做客。万事俱备,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宽带接好了,结果没有网络!

宽带公司称入户的光纤中断,应该找物业,物业排查了许久,怀疑是装修公司装修时搞断的,装修公司又推说是老鼠咬断的,连光纤线都无法拉出。双方相互踢皮球,最后也没有解决办法。由我掏钱吧,500元还只能走明线,刚装修好的房子还要破洞拉光纤线,这是我不愿意的事情,时间上也来不及了。最后我找到了一款4G无线路由器-贝锐蒲公英4G智能组网路由器X4C,才完美的解决了这件事。下面分享一下这款不错的路由器,让有同样需求的小伙伴做个参考。


开箱外观


蒲公英X4C路由器的包装箱为全黑设计,正面仅有LOGO展示,侧面标注“蒲公英·4G智能组网路由器”,整个包装设计算是很朴素了。

打开包装盒,印入眼帘的是黑色的路由器本体。


全部配件一览,1个路由器本体、1个12V 1A的电源、1本说明书和2张流量卡。


蒲公英X4C的外观也是比较简洁,黑色ABS材质外壳,经过磨砂处理,耐脏且不留指纹。正面居中是品牌LOGO,底部是4个指示灯。4根长度超越15厘米的天线证明这款路由器信号穿墙能力应该是不错的。这4根天线可以前后左右任意角度调节,而且分量不轻,端部应该是铜阵子。


路由器背部分别是1个SIM卡接口、1个WAN和2个LAN接口,虽然都是百兆接口,也足够应对一般家庭的4G网络和互联网使用了。

底部是大面积散热格栅,以及一张路由器参数标签,机子整体重量控制得不错。


使用体验


蒲公英X4C的处理器是Mt7628NN、内存是64M,支持24G无线网络,它拥有完整的普通路由器功能,还可以当作中继路由器使用。而我最看重的是它支持4G、3G网络组网通讯,因为家里的光纤网线异常中断,没有网络的情况下电脑、电视还有智能家居完全瘫痪了。开箱完成后我便迫不及待接通电源,取出物联网卡进行设置。

顺带一提,这张蒲公英物联网卡还是挺不错的,每月不到五十元,就能享用3000G流量,比拉宽带便宜多了。

首次使用物联网卡需要用小程序进行实名认证,按卡片 *** 作说明一切顺利,3分钟后,我取下卡片,轻轻插入路由器卡槽中。卡槽是Nano-SIM小卡,按压可以插入和d出。


手机或者电脑连上WiFi,输入网站进入设置路由器本地管理界面。手机版管理界面相对简洁,只需要进行上网配置,选择APN(4G),然后按“立即上网”按钮,稍待一会儿就显示网络连接成功,这时候就能联网了。(蒲公英X4C支持有线、4G流量卡、无线中继和USB网卡适配器等多种联网方式,而且支持自动识别。)


终于电脑、电视和家里的智能设备均满血复活,一一将它们接入网络,日常使用,网络都挺顺畅,网页浏览秒开、播放视频、看电视流畅,缓存下载很快,快进也没有迟钝情况,感觉与平常用的宽带没有什么区别。


我也特地使用测速软件测试了蒲公英X4C路由器的4G网络速度,发现它的网速相当于20M ~ 50M宽带的,下载速度是3732Mbps,这样的速度应对日常的居家使用没有压力。


深入使用后,我发现蒲公英X4C除了4G插卡上网功能外,还有1个相当好用的功能,那就是智能组网。智能组网的步骤并不复杂,第一步绑定账号,将智能组网设备放在同一个账户底下,第二步是将组网设备放在同一个智能网络下,便能实现互联。通俗地说就是无距离限制的网络共享,也就是“云”。


配置完成后发现有挺多使用场景可选择,企业用户方面有企业办公、视频监控、远程运维等,个人用户也有私有云、云打印、访问NAS等,使用场景相当丰富。


接下来进行成员管理,添加成员至同个网络中,然后就能实现互联。比如我将公司的电脑和家里的电脑进行互联,那么我就能24小时随时随地办公了,这样老板应该会很高兴,哈哈。不过它这个免费版只支持3个设备,是个小遗憾,但对于小型团队也已经够用了。



总结


蒲公英X4C路由器4G插卡网络稳定流畅,可以比较完美的解决光纤宽带难入户这类难题,作为一款百元级的路由器,它更是拥有智能组网功能,称得上是工作的好帮手。生活工作两不误,有同样需求的小伙伴可以考虑一下。

通过从传感器、计量器等器件获取环境、资产或者运营状态信息,在进行适当的处理之后,通过传感器传输网关将数据传递出去;同时通过传感器接收网关接收控制指令信息,在本地传递给控制器件达到控制资产、设备及运营的目的

通过公网或者专网以无线或者有线的通信方式将信息、数据与指令在感知与控制层、平台服务层、应用服务层之间传递,主要由运营商提供的各种广域IP通信网络组成,包括ATM、xDSL、光纤等有线网络,以及GPRS、3G、4G、NB-IoT等移动通信网络

物联网平台是物联网网络架构和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它不仅实现对终端设备和资产的“管、控、营”一体化,向下连接感知层,向上面向应用服务提供商提供应用开发能力和统一接口,并为各行各业提供通用的服务能力,如数据路由、数据处理与挖掘、仿真与优化、业务流程和应用整合、通信管理、应用开发、设备维护服务等

丰富的应用是物联网的最终目标,未来基于政府、企业、消费者三类群体将衍生出多样化的物联网应用,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根据企业业务需要,在平台服务层之上建立相关的物联网应用,例如,城市交通情况的分析与预测,城市资产状态监控与分析,环境状态监控、分析与预警(如风力、雨量、滑坡),健康状况监测与医疗方案建议等

向下接入分散的物联网传感层,汇集传感数据
向上面向应用服务提供商提供应用开发的基础性平台和面向底层网络的统一数据接口,支持具体的基于传感数据的物联网应用

从设备底层到云端应用都由技术人员自行开发,对研发能力和开发时间都是不小的挑战
物联网应用存在共性需求如安全是否可以以云服务的方式提供这些功能?
物联网平台使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实现成为可能,并从开发难度、功能性能和稳定可靠等多方面提供服务保证

DMP一般集成在整套端到端M2M设备管理解决方案中,解决方案提供商联合合作伙伴一起,提供通信网关、通信模块、传感器、设备管理云平台、设备连接软件,并开放接口给上层应用开发商,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大部分DMP提供商本身也是通信模组、通信设备提供商,如DiGi,Bosch等,本身拥有连接设备、通信模组、网关等产品和设备管理平台,因此能帮助企业实现设备管理的整套解决方案

一般DMP部署在整套设备管理解决方案中,整体报价收费;也有少量单独提供设备管理云端服务的厂商,每台设备每个月收取一定的运营管理费用

M2M连接数大、SIM卡使用量大、管理工作量大、应用场景复杂、要求灵活的资费套餐、低的ARPU值、对成本管理要求高

包含基础大数据分析服务和机器学习两大功能

未来物联网平台上的机器学习将向人工智能过渡,比如IBM Watson拥有IBM独特的DeepQA系统,结合了神经元系统,模拟人脑思考方式总结出来强大的问答系统,可帮助企业解决更多商业问题

AWS IoT可在连接了Internet的设备(如传感器、制动器、嵌入式微控制器或智能设备)与AWS云之间提供安全的双向通信,并使云中的应用程序能够与连接了Internet的设备进行交互。这样,用户能从多台设备收集遥测数据,然后存储和分析数据;也可以创建应用程序来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控制这些设备

AWS IoT包括设备网关、消息代理、规则引擎、安全和身份服务、Device Shadow服务等组件

平台案例

通过使用AWS的服务,艾拉物联可以无需投资传统数据中心,便可提供企业级服务。在AWS的支持下,艾拉物联将全球的服务都可以整合到一个云平台上,以最小成本开拓了国际业务,使得各地都可以使用同样的开发及运维工具

AWS云服务安全、稳定、可扩展以及全球覆盖的特性加快了涂鸦业务的全球化部署,为保证海外涂鸦客户和合作伙伴能够享受到本地化的服务体验提供了坚强保障

使用AWS云平台给Sengled生迪带来的好处包括简化运维、节省人力成本、节省资源成本,同时可以灵活地扩展应用系统。AWS提供的丰富功能,使运维工程师不必研究学习传统的运维工具和方法,就可以建立起一套完整、可靠的交付系统和运维平台

物联网平台是阿里云针对物联网领域开发人员推出的一款设备管理平台。高性能IoT Hub实现设备与云端稳定通信,全球多节点部署有效降低通信延时,多重防护能力保障设备云端安全。此外,物联网平台还提供丰富的设备管理功能、稳定可靠的数据存储能力,以及规则引擎。使用规则引擎,您仅需在Web上配置简单规则,即可将设备数据转发至阿里云其他产品,获得数据采集、数据计算、数据存储的全栈服务,真正实现物联网应用的灵活快速搭建

平台案例

24小时ATM式自助售药机支持用户线下24h到店扫码付款,当场取货;线上平台下单,骑手限时送达。同时提供完备的商户管理后台,可以进行订单管理、货道管理与财务管理

仓库猫用于解决仓库的科学监测、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等问题。可以做到防火监测、防盗监测、防水监测、防潮监测、能够帮助企业快速搭建店铺的监测系统,报警系统,云存储系统

OneNET定位为PaaS服务,即在物联网应用和真实设备之间搭建高效、稳定、安全的应用平台

OneNET包括设备接入、设备管理、API,>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3228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