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个非常不平凡的年份,年初始发的新冠疫情尚未过去,大 健康 产业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受益于经济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和 健康 意识的增强,我国大 健康 产业更加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充分整合和运用,智慧医疗被按下了加速键,将为医疗服务业带来革命性升级,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 健康 中国”城市大 健康 产业集群发展建设。
而正在深圳高交会现场开幕的智慧医疗 健康 展,展示医疗行业热点,专注于智慧医疗、致力于个人 健康 、打造“家庭-医疗机构-社康-医院”生态医疗圈,聚焦展示AI+医疗、 科技 +中医、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康复理疗大 健康 、智能养老、医疗机器人、 健康 检测、医疗电子配件、医疗大数据等,是一个了解中国大 健康 产业发展的最佳窗口。
中国医疗 健康 产业5大发展趋势
近年来,亚 健康 状态不断蔓延,世界银行针对中国慢性病做的调查数据称,在今后的20年,40岁以上人群慢性病的发病人数会增长三倍。 健康 中国战略,其核心就在于“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 健康 服务”,必须以“以 健康 为中心”替代“以疾病为中心”,预防保健、医疗、康复三驾马车必须齐头并进。而大 健康 产业恰恰是“防、治、养”模式的产业体现,随着公众自我保健意识不断提高,“治未病”被视为下一个蓝海。
此次疫情带动大 健康 产业出现爆发式增长。目前,国内各大城市也都在争相构建大 健康 产业集群,例如武汉在今年4月发布了大 健康 产业发展规划,目标是建成世界级万亿大 健康 产业集群,力争产业规模、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根据《" 健康 中国 2030" 规划纲要》显示,2020年“ 健康 中国”带来的医疗 健康 产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万亿元;到2023年,我国的大 健康 产业预计将实现超14万亿的产值;2030年将超过16万亿元,是目前市场规模的3倍。业内人士分析后认为,将主要有五大发展趋势。
一是高 科技 化:未来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双向音频远程、慢病监测、区块链医学等高 科技 将在医学领域大范围应用,或将引导行业新风向。
二是精准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未来将通过精准的检测、治疗、康养来实现个性化、专业化的全生命周期 健康 的照顾管理系统。
三是智能化: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将为大 健康 产业带来变革。针对医疗行业的需求,AI 医疗企业可以利用AI技术提高医疗行业的诊断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组织管理效率,进一步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合理利用。
四是融合化:未来的大 健康 产业将与文化、 旅游 深度融合,更多企业和行业都将跨界大 健康 产业。据悉,当前就有省市,在研究大 健康 + 旅游 的产业模式。
五是国际化:国际合作与资源共享是未来医疗 健康 产业发展的趋势。通过“一带一路”大 健康 驿站建设,为中国与世界医疗 健康 产业合作搭建平台。
5G、AI、大数据为 “数字医疗和全民 健康 ” 探索 经验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中,AI、5G、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疫病智能诊治、物资调配、药物研发等方面涌现出了一批服务于疫情防控的非典型服务场景,为提高管控工作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智慧医疗是以“感、知、行”为核心的智能远程疾病预防与护理平台,需要融合多种数字技术。如何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互联网的优势来帮助医生解决难题,成为当下智慧医疗的建设难点。
5G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远程医疗高效对接
智慧医疗是5G技术在物联网的应用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场景。在5G网络下,诊断和治疗将突破原有的地域限制,医疗资源更加平均。 健康 管理和初步诊断将家居化,医生与患者可以实现更高效的分配和对接。目前,5G医疗 健康 在细分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远程会诊、远程超声、远程手术、应急救援、远程示教、远程监护,以及智慧导诊、移动医护、智慧院区管理、AI辅助医疗等方面。
AI医疗对误诊说NO,提高每个人长期存活率
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意味着全世界的人都能得到更为普惠的医疗救助,获得更好的诊断、更安全的微创手术、更短的等待时间和更低的感染率,并且还能提高每个人的长期存活率。从全球医疗行业发展状况来看,AI医疗将会在医学影像识别、智能诊疗、药物研发、医疗机器人、智能 健康 管理这5个方向深入影响我们的生活。
未来,智慧医疗将出现三大趋势:开发人工智能医生缓解医护人员不足,助力药物挖掘效率,利用精准医疗治疗癌症。谷歌、微软、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巨头也争相进入AI医疗领域,AI医疗肯定会迎来极速发展阶段。
医疗大数据资源共享,可穿戴远程 健康 监护
5G 边缘医疗云可提供安全可靠医疗数据传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互联互通,为院前急救、智慧医疗提供强大技术支撑。依托 5G 低时延和精准定位能力,可以支持可穿戴监护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持续上报患者位置信息,进行生命体征信息的采集、处理和计算,并传输到远端监控中心,远端医护人员可实时根据患者当前状态,做出及时的病情判断和处理。
大 健康 时代已经真正来临,而今年的特殊时期又催生了智慧医疗的更快发展,时不我待,高交会开启的智慧医疗 健康 展得到行业和观众的热捧,或许从2020年开始,全世界都要重新审视人类未来的大 健康 和全球性的智慧医疗,来确保人类 社会 的文明发展和进步。
随着民众对健康医疗的需求日益提高,加强区域协同、促进信息共享、推进智慧医疗成为现阶段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传统医疗信息化的核心技术主要集中于应用软件的开发,目前,许多新兴技术也逐渐在医疗领域得到应用,如云计算、物联网、5G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将持续助力我国医疗行业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升级。
医疗信息化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医疗信息化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卫宁健康(300253)、东华软件(002065)、万达信息(300168)、东软集团(600718)、创业慧康(300451)、思创医惠(300078)、麦迪科技(603990)、和仁科技(300550)、易联众(300096)、久远银海(002777)等。
本文核心数据:医疗信息化专利申请状况、医疗信息化主要技术、医疗信息化公司新兴技术应用情况
我国医疗信息化领域的研发活动十分活跃
专利数量可以反映出行业技术的活跃度情况,专利数量越多,代表技术研发的活跃度越高。在SooPAT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上以“医疗信息化”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至2021年4月28日,有关专利共有12万项。按申请年进行分析,2010-2020年,我国医疗信息化行业相关专利申请量逐年上升,尤其是2015年之后有明显增加。我国医疗信息化领域的研发活动十分活跃。
从专利领域分布来看,截至2021年4月,G16H(医疗保健信息学,即专门用于处置或处理医疗或健康数据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排名第一,专利申请量高达3322件,占比达2747%;其次是G06F(电数字数据处理),专利申请量为3026件,占比为2502%;A61B(诊断;外科;鉴定)排名第三,专利申请量为2572件,占比为2127%。
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技术为医疗信息系统提供支持
我国传统医疗信息化的核心技术主要集中于应用软件的开发,包括基于组件化平台的架构技术、报表开发管理引擎、电子病历解析引擎、医疗信息标准集成引擎等,随着技术的发展,云计算、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技术逐渐为医疗信息系统提供更多的支持。
政策鼓励新兴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以病人为中心实现信息的共享、流动与智能运用。在医疗卫生服务整个环节中实现协同和整合,才能推动各医疗机构医患资源的灵活流动和结构优化。从医疗信息化政策中可以看到,国家支持新兴技术在医疗领域进行应用,利用新兴技术,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的医疗服务体系。
新兴技术能够应用于医疗领域的多个环节
我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迅速,疫情常态化下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也让数字化转型成为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级和创新力的关键。在需求的推动下,数字技术与医疗健康行业的融合将持续往纵深方向发展。除了医疗系统软件产品和技术不断加速的更新换代外,云计算、物联网、5G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信息化领域逐渐得到应用。
医疗信息化企业加大对新兴技术的投入
我国医疗信息化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支撑,在关键技术领域持续拓宽产品及服务生态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拓宽盈利方式,以满足医疗信息化的建设需求。
新兴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医疗卫生业务的复杂性决定了医疗行业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大型数据中心和大规模系统集成工作将会逐步展开,互联互通的信息系统成为医疗体系未来的发展趋势,5G技术将持续助力医疗行业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升级,人工智能在我国医疗领域应用将加速落地。
更多数据可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如下:
智慧城市管理就是要利用物联网、移动网络等技术感知和使用各种信息,整合各种专业数据,建设一个包含行政管理、城市规划、应急指挥、决策支持、社交等综合信息的城市服务、运营管理系统。
智慧城市管理运营体系涉及公安、娱乐、餐饮、消费、土地、环保、城建、交通、水、环卫、规划、城管、林业和园林绿化、质监、食药、安监、水电电信等领域。还包含消防、天气等相关业务。以城市管理要素和事项为核心,以事项为相关行动主体,加强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政府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优化重组,推动管理体制转变,发挥服务优势。
智慧医疗利用物联网和传感仪器技术,将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的有效地连接起来,是的整个医疗过程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医疗使从业者能够搜索、分析和引用大量科学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诊断,并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远程诊断、远程会诊、远程会诊、临床智能决策、智能厨房等功能。
同时,它还可以惠及医生,整个医疗生态系统的每个群体(如医学研究人员、药品供应商和保险公司)。建立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信息集成平台,整合医院之间的业务流程,共享和交换医疗信息和资源,跨医疗机构还可以实现网上预约和双向转诊,这使得社区的“小病”社区、大病住院、社区居民的康复就医模式成为现实,极大地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真正做到了以患者为中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