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2年地球磁场互换?

关于2012年地球磁场互换?,第1张

驳2012年地球末日说近来,网上关于2012年地球末日的消息传的沸沸扬扬。甚至连百度知道天文版里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因此,个人认为到了反驳这些流言的时候。虽然我才疏学浅,但还是在他们的所谓的论据中看出诸多问题。
1天王星异常接近地球引关注。“天王星的轨道令该遥远行星反常的接近地球,由原本距地球314亿公里,拉近至目前只有259亿公里,并将一直保持此距离至2012年。”
这样的说法在我看来简直可笑,首先,这些灭亡论者连天王星到地球的平均距离都不知道。天王星离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921天文单位,考虑上偏心率距离地球最近也只有18天文单位左右,最远也只有205天文单位。18天文单位折合成千米大约27亿千米,还是与它们的数据不符。
次外,从他们的言语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对行星运动的无知。对于天文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天王星的运行周期非常长,几乎可以看作不动。在一年中,地球到天王星的距离从182到202天文单位中周期变化一次。他们却说天王星在2005年到2012年一直接近地球。可笑。
2地球磁极倒转“丹麦行星科学中心一个研究小组近日详细分析了丹麦“阿斯泰兹”号人造卫星收集的最新资料”
真是遗憾。查阅历相关资料,这颗卫星不存在。也不会着一个存在的东西才来忽悠人。
3强厄尔尼诺“2011年是很特殊的一年,共发生4次日食。2012年发生2次日食”
“南京大学教授林振山等人预测,2011年会发生 事件。”
现很遗憾的告诉那些人,林振山教授确有其人,但是是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当我搜索“南京师范大学 林振山 厄尔尼诺”又查无资料。消息的真实性可想而知。
还有,一年发生4次日食固然比较少,但也没什么奇怪的。每年月亮过黄白交点前后17天且月相为朔月一定会发生日食。所以一年最多发生4次日食,最少发生2次日食。正常。还有厄尔尼诺现象平均6,7年就有一次,日食的周期(沙罗周期)是18年11天,两者不能整除。所以如果2012年有4次日食,还有厄尔尼诺说是日食引起,那若干年后,发生厄尔尼诺现象一定只会有两次日食,是不是说明日食会抑制厄尔尼诺??
4、星相上,2012年将出现大十字,土木相冲,日月相冲,这代表流血和死亡,上次十字发生在伊拉克战争。
正常,土木相冲。代入会和周期公式计算1÷12+1÷28=1÷周期。可得周期是20年,20年一次,比上次大十字少见多了。见怪不怪。
5、“星相上,2012年5月5日从双鱼时代正式过度为水瓶时代,双鱼时代的特征是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水瓶时代的特征是精神领域的提升。”
牛,查一下Skymap,可以得到春分点从双鱼座到宝瓶座要公元2600年(如果不是春分点的变化我也想不出第二种理解了,还要请诸位指点)用不找怀疑天文软件的准确性,古代利用星相断代都是靠这些软件。
6、“地球正在进入光子带。”
遗憾啊。光子带曾经有人认为是存在的,但是经过天文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了光子带是不存在的,还拿这个作论据,是凑,还是心虚?
尤文图斯球迷论坛,尤文
7、“台湾一个学龄前班的孩子突然说起古maya语,大概意思是说要净化地球,时间是2012年。”
只能说伪造者水平不怎么样。玛雅语还有诸多没有破译,更不要说阅读了。它们怎么知道这孩子说得是玛雅语??
还有一些论据由于自己涉入不深,不加以反驳,以免怡笑大方(水晶头骨在方舟子的《破解世界未解之谜》一书中已经加以了批驳,所谓的发现者言辞互相矛盾,让人对其准确性生疑)。但是在我略知一二的天文学中,它们的论据无一不是荒诞至极,其他论据的可信性不言而喻。
因此,我认为,关于2012年地球末日的说法是一些无所事事的人别有用心的产物。

安利王丽凯现任老公是王乐吉。王乐吉也是安利公司的高管,目前担任安利中国区董事长。安利王丽凯和王乐吉的恋情在2009年得以曝光,此前王乐吉就已经是安利的资深高管,王丽凯也在公司担任高层职位,因此两人互相认识也很自然。王丽凯与王乐吉的婚姻生活至今已经十分稳定,成为国内企业家圈中人尽皆知的“恩爱夫妻”。据了解,两人从相识到恋爱再到结婚,始终形影不离,一同经历了许多商业风暴和个人生活变迁,在众人眼中构筑了一段美满感人的爱情佳话。王丽凯的丈夫王乐吉也一直深度参与安利中国的发展,正是由于他的卓越贡献,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张和壮大,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直销企业之一。
回答于 2023-04-23

截止2014年,学校设有50余个研究机构,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级质检中心,6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研究机构 重点实验室级别名称国家级 瞬态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原国防科工委 近程高速目标探测技术国防学科重点实验室 智能d药技术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 功能纳米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软化学与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高维信息智能感知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江苏省化工污染控制与资源化高校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光谱成像与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公安厅社会公共安全重点实验室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 国家特种超细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兵器工业d药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国家民用爆破器材质量检测中心 国家微多蛋白素技术研究与推广中心 原国防科工委 国防科技工业民爆制备工艺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国防科技工业大构件焊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国防科技工业d药自动装药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教育部 材料评价与优选设计教育部工程中心 化工污染与控制教育部工程中心 江苏省 江苏省片式元件与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轨道交通电气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轨道交通电气牵引仿真设计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药物中间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表面活性剂及助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电厂废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改性塑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心脑血管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高分子聚合发泡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代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现代饲料加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锻压机械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高性能棉纺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混凝土砌块成型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稀贵金属爆炸复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驱动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地区合作 中日合作SMC气动研究中心科技开发与技术转移支援中心(香港)中德轨道交通研究院合作共建实验室实验室名称 联合单位 中国-白俄罗斯“真空等离子体技术”国际科学实验室 白俄罗斯戈梅利国立大学 中-法“自动化与信号”国际科学实验室 里尔第一大学 金属纳米材料与技术联合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天文光学超分辨探测联合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微纳含能器件联合实验室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嵌入式智能信息系统联合实验室 加拿大QNX软件系统公司、美国TI德克萨斯州仪器公司 力学联合实验室 瑞士W+B公司 先进制造自动化联合实验室 研华科技 企业创新服务联合实验室 万方数据 体感创新实验室 华硕电脑 智能电网技术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城市大学中德金属增材制造技术联合实验室 德国CONCEPT Laser有限公司、上海福斐科技发展有限公创新引智基地 高维信息智能感知与系统创新引智基地 微纳米材料与装备引智基地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江苏省 江苏省产业集群研究基地 江苏省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基地 江苏省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 江苏省科技思想库 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
作为学校巨资打造的人才特区,南京理工大学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于2012年12月揭牌成立。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将以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为目标,在追寻创新性成果的科研实践中,打造世界顶级纳米技术研究团队和研究基地。
该所由国际纳米晶材料权威、德国科学院副院长,身兼德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印度科学院院士的赫伯特 ·格莱特教授领衔担任所长。格莱特教授于1980年首次提出纳米晶固体的构想,开创了全球纳米材料研究新方向,引发并推进了纳米科技的发展。
德国伊尔默瑙工业大学教授雷勇担任常务副所长,德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霍斯特·哈恩教授,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工程学院院士哈拉尔德·福克斯教授,世界上第一个单原子晶体管发明者托马斯·希梅尔教授为高级研究人员,默罕默德·加法里博士等为骨干研究人员。 学术组织 学会名称学校联系单位参加学会情况联系人任职情况中国兵工学会d道专业委员会 动力学院挂靠张小兵总干事长中国兵工学会d药专业委员会机械学院挂靠何勇
黄正祥 主任委员
总干事长 中国兵工学会自动控制与工程专业委员会自动化学院挂靠薄煜明
戚国庆 主任委员
总干事长 中国兵工学会民用爆破器材专业委员会化工学院挂靠吕春绪
陆明 主任委员
总干事长 中国兵工学会应用数学专业委员会理学院挂靠杨孝平
肖伟 主任委员
总干事长 中国兵工学会机械加工专业委员会机械学院挂靠钱林方
汪惠芬 主任委员
总干事长 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测试专业委员会电光学院挂靠高志山秘书长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体育数学专业委员会理学院挂靠朱顺荣秘书长中国宇航学会机械学院常务理事单位廖文和理事全国高校科协工作研究会(筹)校科协副理事长单位廖文和
沈家聪 副理事长
副秘书长 江苏省军工学会校科协副理事长单位徐复铭理事长江苏省工业设计学会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挂靠杨敢新
陈同纲 理事长
秘书长 江苏省现场统计学会经管学院挂靠韩子俊
程龙生 理事长
秘书长 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自动化学院挂靠王晓锋
戴跃伟 副理事长
秘书长 江苏省颗粒学会环生学院挂靠王连军
杨毅 理事长
秘书长 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可靠性专业委员会机械学院挂靠黄文良主任江苏省激光与光学工程学会理学院理事长单位贺安之理事长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化工学院副理事长单位吕春绪副理事长江苏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会校科协副理事长单位廖文和
沈家聪 副理事长
副秘书长 南京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协会学术中心副理事长单位廖文和
王小绪 副理事长
副秘书长 南京市现场统计学会理学院挂靠米少君 南京市创造学会人文学院挂靠邱凤昌理事长 学术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俄罗斯《文摘杂志》(AJ),英国《物理学、电技术、计算机及控制信息社数据库》(INSPEC),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扩展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全国高校优秀社科学报、江苏省一级期刊、上海图书馆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 d道学报》: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兵工学会主办、南京理工大学承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89年,为中国d道学领域唯一的学术期刊,是美国工程索引(Ei Pageone)收录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军工高教研究》
《高教文摘》 馆藏资源 截止2014年,学校图书馆馆藏中外文纸本图书文献240余万册;截止2012年底,图书馆拥有中外文电子文献651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27万余种,中外文电子数据库119个。
兵器博物馆
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作为国内高校唯一的种类齐全、专业性强的兵器博物馆,经过数十年的广泛收集,珍藏了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武器装备,囊括了火炮类、轻武器类、d药类、引言类、军事通讯和光学器材类等诸多门类计6000余件珍贵的藏品。
这个集文物收藏、教学科研、陈列展览于一身的兵器博物馆,旨在以珍贵的展品和丰富内容帮助世人了解兵器发展的历史轨迹,普及军事知识,增强国防意识,促进我国兵器研究和国防人才培养,使之成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由原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解放军测绘学院,解放军电子技术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直属总参谋部领导,是全国重点理工科高等军事院校,全军五所综合大学之一。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信息工程大学已经由单一的电讯工程专业发展为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大学校徽理工文渗透,指挥、管理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大学。 大学下设信息工程学院、测绘学院、电子技术学院和理学院,占地面积3800余亩。
建校以来,在军委和总部首长的亲切关怀下,在总参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建设具有一流学科专业、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育质量、一流科研成果、一流管理水平的综合大学”的目标,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被军委首长称为:改革有成效、教学有成果,科研有创新。
信大学科专业以信息类学科为主体,军事特色鲜明,涵盖军事信息系统的诸多领域,主要解决关乎战争胜败的“知己知彼”、“知天知地”问题,与打赢信息化战争密切相关。
为拓展办学空间, 在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征地1700余亩,作为“基础合训”基地。一座座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学员宿舍楼、学员食堂拔地而起;新建图书馆、游泳池和符合国际田联二级田径场标准的塑胶运动场;湖桥亭台、假山回廊、绿林广场等人文景观装点其间。湖光潋滟、绿荫红墙,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交相辉映,成为 开发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建设和装备了大型卫星接收设备、“神威”百亿次巨型计算机、可容纳千余名学员上机的计算中心、 GPS训练场和战术训练场等教学科研设施和场地,建成了高速光纤校园网和远程教学系统,网络终端覆盖到教学楼、实验楼和学员宿舍。
全面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实施饮食保障社会化。整修学员教室、宿舍、食堂、澡堂、俱乐部,为学员宿舍安装了空调。引入超市、邮局、银行等生活服务设施,方便学员日常生活。
名校育英才、名师出高徒。学员以信大为荣耀,信大以学员为骄傲。
建校以来,为部队现代化建设培养了2万余名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毕业学员以政治素质好、创新能力强、业务水平高、适应工作快、发展潜力大,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涌现出一大批为国家和军队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顶尖人才。两院院士高俊、王家耀、邬江兴、许其凤、魏子卿、王任享、陈左宁,以及“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副总指挥沈荣骏院士、“神舟五号”飞船地面测控系统总师于志坚、国家863计划相关领域主题专家组组长郭云飞等,是毕业学员中的杰出代表。
戚文峰、张传定、范淑琴三位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篇学位论文被评为军队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学员赵菁 被评为“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学员谢康敏获首届全国青年世纪风采电视大赛金奖;学员袁佳和应定海分别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时代风采电视大赛“最佳活力奖”和“突出贡献奖”;学员汤卉获得首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8个参赛队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近年来,在全国无线电测向大赛中获得12块金牌,2004年代表国家赴捷克参加了国际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取得亚太地区第一名。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校歌:
迎着时代挑战 迎着科技较量
我们在中原集合
励志学业 勇于创新投身国防
励志学业 勇于创新投身国防
信息在多维空间 信息在无形战场
信息在前沿阵地 信息在指挥心脏
信息是战斗力 信息是胜利保障
信息是战斗力 信息是胜利保障
面对高科技战争
面对信息化战场
我们从黄河出发
肩负使命
勇攀高峰献身国防
肩负使命
勇攀高峰献身国防
献身国防
[编辑本段]院系一览
理学院
理学院是为适应军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促进综合大学形成多学科、综合化的学科环境,实现基础教育资源共享而创办的基础性学院。主要任务是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理科类专业,促进以工科为主的其他学科的迅速发展,培养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军事人才。学院主要承担全校本科专业前两年、专科专业前一年半的培养任务,承担全校研究生各学科专业部分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学院拥有“应用数学”、“光学工程”、“英语”、“军事教育训练学”等硕士学位授权点,开设“应用数学”、“应用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统工程”、“管理工程”、“商务英语”等8个本科专业。学院下设数学物理系、电子信息工程系、军事教育训练系、人文社会科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等5个教学和科研单位。
学院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科学、梯次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员占总数的50%,拥有一批以全军优秀教师、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为代表的军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学院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先后获得军队级、省级科研成果多项,并产生出良好的效益。
学院地处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周边高新科技产业林立,环境清新优美。学院总占地面积1700余亩,计划投资85亿元,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校园内整体规划功能合理、分区明确、绿化环保,校园分为办公教学区、训练区、学员宿舍区、后勤保障区,各区以人工湖及绿化区分隔。学院拥有现代化教学楼、基础实验楼和图书馆,建有一流的数学、物理、电子、EDA、网络、语音实验室和计算机中心,各类教学实验设备齐全。建有军事体能训练场、心理行为训练场、田径运动场、篮排球运动场、游泳池等;拥有学员公寓近9万平方米,食堂2万平方米,可保障近万名学员学习和生活需要。
学院按照“质量立院,特色兴院”的办学方略,坚持以人为本,视教学质量为学院的生命,注重打牢学员的全面素质基础,努力培育“求是拓新、重行践言”的精神,旨在建设一个在军内外有影响的开放式、数字化、有特色的学院,始终以综合化的学科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一流的教学质量为依托,努力为军队和国家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
信息工程学院
坐落在黄河之滨、嵩山北麓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肩负着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人才的重任,是全军重点建设学院之一。
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是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人才的高等理工科学院,其前身为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重点高等院校之一。学院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科学、信息研究、指挥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七个专业系及信息技术研究所、北京研究生专业训练中心。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军队重点学科、1个军队重点实验室、1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5个军队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信息工程、信息研究与安全、电子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8个四年制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按当地重点分数线择优录取。
学院继承和发扬了原信息工程学院50多年的优良传统,具有雄厚的办学实力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在信息技术与信息安全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办学优势。学院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注重更新教育理念,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深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十分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近年来,有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军队高等级教学成果奖励,2002年以来在国际、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和无线电测向锦标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全国奖154项,其中特等奖、一等奖60项。学员谢康敏在2002年全国首届青年世纪风采电视大赛中荣获金奖。郑州建院以来,共培养各类各层次毕业生2万多人,历届毕业生供不应求,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在我军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少毕业生已成为尖端技术研究领域的栋梁之才。
学院师资队伍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员队伍中担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42%,教员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89%,拥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在军内外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现有博士生导师47名,硕士生导师147名。数十名教师分别被评为国家和军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全军及河南省优秀教师,6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和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67人获得军队院校育才奖。学院还从院外聘请了18名两院院士为兼职教授。
学院科研环境优良,实力雄厚,成果丰硕。设有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产学研联合、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走出了新路。继20世纪90年代学院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台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HJD-04交换系统问世以来,又在分组交换、信息安全、3G技术和路由技术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有百余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军队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2001~2004年连续四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造了学院科研新辉煌。
测绘学院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是一所为我军作战指挥、军事训练和科学研究培养高、中级军事测绘人才的高等工程专业技术院校,前身为有60多年建院历史的解放军测绘学院,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重点高等院校之一。 学院现有测量与导航工程系、遥感信息工程系、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系、作战环境与仿真工程系、测量工程与装备系、测控技术与管理系、联合办学地方生系等七个系和测绘工程研究所,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军队重点学科、4个军队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1个军队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学院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共有教学、科研、工程技术人员260余人,其中正高职人员47人,副高职人员82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90余人。特别是有一批以中国科学院高俊院士、中国工程院王家耀院士和许其凤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钱曾波院士为代表的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教授。有设备先进的教育技术中心、人造卫星观测站、GPS实验场、天文台、遥感卫星地面站、遥感图像处理中心、空间信息数据处理中心等教学设施。校园网实现了全院信息资源共享和网络教学。近年来,学院积极承担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课题近500余项,有120多项成果获国家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等奖项。学院教学科研设备齐全、设施先进,基本实现了教学手段现代化。
学院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是我军最早对外学术交流的院校之一。先后接待了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瑞士、俄罗斯、罗马尼亚、法国、朝鲜等国的军事测绘代表团和著名专家、学者的访问、讲学,每年选派专家、学者出国考察、进修、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院办学特色鲜明,学术氛围浓厚,校园环境幽雅,是全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总参“人才队伍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军甲级卫生单位”。
电子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大学电子技术学院是一所以信息安全技术为主的理工军结合、指挥与技术结合的多学科高等院校。前身为有50多年历史的解放军电子技术学院。学院现有指挥管理系、信息研究系、信息安全系、信息装备工程系4个系和1个信息安全技术研究所,拥有河南省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信息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和河南省电子商务工程研究中心。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军队重点建设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现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信息安全)、信息研究与安全、电子工程等四个四年制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按当地重点分数线择优录取。
学院具有雄厚的办学实力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在密码学、信息安全、网络工程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形成了特色优势。学院注重更新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方法的改革创新,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开展学生自主科研等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多次在国际、全国大学生、研究生数学建模、英语竞赛中获一等奖,先后有2名学员被评为“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教员队伍中担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40%,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84%,拥有一批具有深厚基础理论和较高学术造诣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其中“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名,“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7名,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7名教师被评军队优秀教师,32人获得军队院校“育才奖”。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军队“863”、“973”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获国家、军队和省部级教学、科研一、二、三等奖百余项。
学院教学、科研、生活设施完善。建有图书馆、学术报告厅、综合实验中心、军体馆、标准田径运动场、游泳池、野外综合训练场、综合服务楼等服务保障设施。社会化保障服务功能齐全,生活便利,园区网开通全院,校园宽阔整洁,布局合理,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总参学习成才先进单位”、“全军文明卫生军营”、“园林式营院”、“花园式单位”。
[编辑本段]科研学术与成果
学校加强与总部机关、国家部委、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拓宽项目来源渠道,承担各类项目数量、经费、规模层次大幅度提高,支撑了学科、教研队伍建设、研究生教育和科研环境建设。
大学成立以来,累计获得国家、军队和地方各类科技进步奖183项。加强科研成果向战斗力、生产力转化的力度,多次组织参加“深圳国际高薪技术交易会”、“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周”、“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成就展”等,展示了大学最新成果,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知名度,一批成果受到军内外单位的青睐,在军队和地方得到了推广应用,提高了科研综合效益。
信息工程大学科技成果获奖一览表
奖 项 等 级 数 量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3
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 二等奖 16
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 三等奖 9
国家自然科学进步奖 二等奖 1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2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重大科技成果奖 1
军队科技进步奖(含省部级) 一等奖 40
军队科技进步奖(含省部级) 二等奖 135
军队科技进步奖(含省部级) 三等奖 213
[编辑本段]名师托名校
高俊 院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地图学学会(ICA)地图概念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军指挥自动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内外知名的地图专家,历任测绘学院副院长、院长。主要从事地图学识、地图学基础理论与技术、地图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地图设计专家系统、地形作战环境仿真等研究。 执教40多年来,为人师表,甘为人梯,培养和教育了一大批地图学及军事测绘高级人才。
王家耀院士: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地图制图自动化与一体化的理论与技术、数字地图图像的分析与识别、军事地理信息系统等研究。主持研制了20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和三等奖6项、首届全军军事科学研究优秀产品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获首届总参“人梯奖”,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3此荣立三等功。曾出版专著8本,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邬江兴院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工程大学校长,少将军衔。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中容量程控交换机、超大容量的光纤直连复制式数字交换网络、我国第一个实用化最大综合N-ISDN系统、国内首台实用化的分布式移动交换机、我国第一套使用智能网系统。其提出的基于IP的、多协议栈虚拟移动平台体系架构,为实现C3G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高性能程控数字交换机”被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重大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编辑本段]军人学员本科专业目录
专 业 名 称 Catalogue 类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工学(信息技术类)
网络工程 Network Engineering 工学(信息技术类)
密码学与工程 Cryptography and Engineering 工学(电子电气类)
自动化 Automation 工学(电子电气类)
无线电工程 Radio Engineering 工学(电子电气类)
通信工程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工学(信息技术类)
电子工程 Electronic Engineering 工学(电子电气类)
信息工程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工学(信息技术类)
作战测绘保障 Operation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Guarantee 军事学(陆军指挥类)
测控技术与仪器 Surveying and Control Techonology and Equipment 工学(仪器仪表类)
指挥自动化工程 Comm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 工学(信息技术类)
测量工程 Surveying Engineering 工学(测绘类)
摄影测量与遥感 Photographic Surveying and Remote Sensing 工学(测绘类)
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 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工学(测绘类)
仿真工程 Simulation Engineering 工学(信息技术类)
导航工程 Navigation Engineering 工学(信息技术类)
航天测控工程 Space Surveying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工学(航空航天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工学(电子信息科学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军事学(陆军指挥类)
信息工程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军事学(陆军指挥类)
指挥自动化工程 Comm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 军事学(陆军指挥类)
应用数学 Applied Mathematics 军事学(陆军指挥类)
应用物理 Applied Physics 军事学(陆军指挥类)
地方学员本科专业目录
专 业 名 称 Catalogue 类别
信息安全(电子政务方向)Information Security 工学(信息技术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工学(信息技术类)
网络工程 Network Engineering 工学(信息技术类)
自动化 Automation 工学(电子电气类)
通信工程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工学(信息技术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工学(电子信息科学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军事学(陆军指挥类)
更多具体的专业目录还请到 >沃尔顿链团队由一群专注于物联网和区块链、RFID技术先驱者及实体企业经营管理,营销运营,财务类专家组成。团队成员来自中韩两国,涵盖企业、学术、投资三届精英人士,践行区块链技术向物联网的拓展,这必将成为时代变革的领导者。

1、发起人

都相赫(韩国):韩国籍,中韩文化交流发展委员会(文在寅总统自 营机关)副会长,韩国标准产品协会理事,韩国中小企业委员会城南市会长,韩国NC科技株式会社会长。IT TODAY新闻社资深大记者,NEWS PAPER经济部门大记者。韩国电子新闻社(ET NEWS)理事。

许芳呈(中国):中国籍,企业管理专业毕业,七匹狼公司供应链管理总监,天使投资人。

2、高级顾问

金锡基(物联网):韩国籍,韩国电子行业的,工学博士(毕业于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教授,曾任职于贝尔实验室、美国霍尼韦尔公司,担任过韩国三星电子公司副总裁,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资深专家,IEEE 高级会员,韩国电气工程师学会副会长,韩国半导体科学家及工程师协会主席。 发表学术论文 250 多篇,拥有发明专利 60 余项。

朱延平(区块链):中国台湾籍,工学博士(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台湾云端服务协会理事长,中兴大学资讯管理系主任。曾获得台湾教育部青年发明奖,台湾十大资讯人才奖。多年来对区块链的应用有着深入的研究,带领区块链技术团队开发系统应用于健康大数据和农业溯源项目。

3、首席专家

莫冰(物联网):中国籍,工学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韩国高丽大学研究教授,中山大学特聘研究员,物联网专家,集成电路专家,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高级会员,IEEE会员。发表论文2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18项。 2013年开始接触比特币,比特时代、韩国korbit最早的用户之一。2013年作为韩国高丽大学的技术负责人,与三星集团合作完成“基于对等网络的多传感器数据交互及融合”项目。致力于将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相结合,打造可真正商业化应用的公共链。

魏松杰(区块链):中国籍,工学博士(毕业于美国特拉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网络空间安全工程研究院核心成员,硕士生导师。区块链技术专家,研究领域为计算机网络协议与应用、网络与信息安全,发表论文 20 多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在美国期间,曾经就职于谷歌、高通、彭博社等多家高科技公司,担任研发工程师和技术专家职务,具有丰富的计算机系统设计、 产品开发和工程项目管理经验。

4、核心团队(部分):

单良:毕业于KOREATECH(韩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风险投资专业博士,韩国株式会社沃尔顿链科技公司代表,NHTECH中国部经理,在韩博士生联谊会经济组组长。

林和瑞:在诺基亚、微软工作多年,负责硬件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工作。2014 年开始创办多家物联网企业,布局物联网行业产业链。开发的产品和服务得到市场认可。

赵海明:成均馆大学化工导电高分子专业博士,韩国BK21th 导电高分子项目核心成员,韩国京畿道传感器研究所研究员,韩国NCTECH 环保科技公司研究员,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常年从事韩国半导体、传感器等方面等技术转移工作。

刘才:工学硕士,具有十二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验证经验,对RFID 芯片设计全流程、SOC 芯片架构、数模混合电路设计等具有丰富的实际项目经验,包括算法设计,RTL 设计,仿真验证,FPGA 原型验证,DC 综合,后端PR,封装测试等。曾带领团队完成多款导航定位基带芯片,以及通信基带芯片的开发,完成过AES、DES 等加密模块设计,曾获得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精通区块链底层共识机制的原理和相关非对称加密算法。

杨锋:工学硕士,曾工作于中兴通讯,人工智能专家,集成电路专家。十二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发、架构设计、验证经验;五年人工智能,遗传算法方面研究经验。曾获得深圳市科技创新奖;对RFID 技术、区块链底层架构、智能合约、各类共识机制算法原理和实现有深入的研究。

郭建平:工学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IEEE 高级会员。集成电路领域专家,在IC 设计领域已发表40 多篇国际期刊/会议论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6 项。

以上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于连成 现为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副总。
张 飙 现为中国科技日报社总编辑。
徐汉京 1973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英语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中国冶金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
闫铁昌 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二所所长。
李胜年 现为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十二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贾同金 1974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通信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国家统计局人口司司长。
唐刚斗 196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装置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航天二院长峰集团总经理。
谢良贵 199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航天部二院院长。
宇仁录 现为民航总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郭福华 196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通讯设备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信息产业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
智文广 现为广联集团(中国)总裁。
杨义先 现为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李云山 198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激光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朗迅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朗讯全球服务中国区光网络。
杨国安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半导体器件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四川省科技厅厅长、省委委员。
郝康理 1988年毕业于我校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现任成都市委常委、成都市宣传部部长,同时担任中国雷达协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四川学会副理事长、成都市青年名誉主席。
陈 伟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副司长。
朱志宏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真空器件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陈润生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雷达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信息产业部电子第29所所长。
陈 浩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磁性材料与器件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信息产业部电子第9研究所所长。
曾 利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雷达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十研究所所长。
彭泽忠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半导体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美国凯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世六 现为信息产业部电子第24所所长。
王俊波 199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光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西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吴旭峰 1968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专业,获学士学位。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6所所长。
蓝 戈 现为中国兵器工业209所所长。
曾贤麟 1961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四零一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成都中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罗 荣 1983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应用数学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成都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欧阳茂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微波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成都锦江电子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朱晋蜀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邬 江 现为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执行副总裁。
张华生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雷达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四川广元081总厂厂长。
王 凌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通信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中物院九院院长助理。
蒋世杰 现为成都国光电气总公司总经理。
何一平 1990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物理与器件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广东省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宋 帆 198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真空电子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广东福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胡志宏 1995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路与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副总裁。
周春林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雷达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3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张冬辰 现为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宋绍华 现为山西省政协副主席。
胡先发 1968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微电子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信息产业部电子第58研究所所长。
赵建坤 198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固体器件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无锡华晶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正茂 1985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副总裁。
曹国民 现为贵州省信息产业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陈营官 1965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长途通信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福建省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唐 俊 1989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信号、电路与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宏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水从容 现为电子部38所副所长
陈亚平 1985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四川鼎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谭宜成 1984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材料与元件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杨钢 现为前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郑超 1990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物理与器件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成都旭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党委书记.
郭爱平 1983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TCL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
黄章勇 1968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真空)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深圳飞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李平 1990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工业管理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深圳市科技局副局长.
林永平 现为广州世纪华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董事长
李山林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雷达专业,获学士学位。 现为广东湛江中国人民解放军91388部队总工程师.
刘建新 1991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路与信号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深圳市天昊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肖庆 1993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通信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深圳世强电讯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英儒 1989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环球电子导报主编.
申志强 现为中国振华电子集团公司副总裁,董事局成员.
高德铭 1969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0六一基地党委书记,常务副主任。
陆剑侠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固体器件专业,获学士学位。 现为东北微电子研究所副所长 高工.
陈永俊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雷达专业,获学士学位。 现为信息产业部电子第53研究所所长.
孙涛 1970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陕西凌云电器总公司(国营第七六五厂) 党委书记.
沈长河 196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雷达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西安飞机设计所党委书记.
周建波 现为天津光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陈荣水 1969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福州海关党组成员,副关长
邹自立 1991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物理与器件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信息产业部第34研究所副所长.
陈倜嵘 现为亚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教授.
曾黄麟 1991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路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四川轻化工学院院长。
李晋德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微波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四川省广播电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王柏华 王柏华:198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自动控制专业,获学士学位。 现为优网通联合资讯有限公司中国区业务副总
王庆宗 1983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真空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北京总装计划部预研局局长。
葛卫平 1987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光电子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南京华日液晶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晓林 1987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光电子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成都旭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子学 现为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司长。
张占勇 现为中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邓长儒 现为总装备部电子信息部总经理。
高福安 现为北京广播学院副院长。
葛程远 198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物理与器件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信息产业部机关第二服务局局长。
刘新华 现为国家计委外经贸司副司长。
林仲闽 1985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福州卫通联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贺中春 199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精密机械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厦门爱声音响有限公司(厦新电子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梁敏强 现为深圳市中房房地产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 飞 1987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TCL阿尔卡特有限公司CEO。
尹子琴 现为昆明爱迪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余江 199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云南大学信息学院院长。
杨永 现为昆明浩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漆联邦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通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北京三九佳和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田长江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通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北京拜迪克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吉来 现为国家计量局副局长。
梁鸣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通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所长
万永乐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雷达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信息产业部电子七所副所长、广州市弘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樊均洪 1987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物理与器件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珠海邦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东宏 现为深圳市创远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谢红星 198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真空电子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深圳市世纪大吉网络通讯有限公司集团总裁。
田进 1977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短波与超短波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深圳京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进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真空器件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深圳合力顺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伍荣生 196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测量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深圳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董事。
瞿洪桂 1990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工业管理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北京中电兴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刘济东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所副所长。
干益民 1988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上海天成宏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
戴克勤 1987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秘书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江苏宏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办主任、总裁助理。
周万幸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雷达侦察与干扰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中电科技集团14所副所长。
邱培曦 1967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长途通讯设备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南京富士通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芬平 现为深圳市钻石商业广场总经理。
李晓白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半导体器件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深圳集成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Integroth Canada Co,LtdCEO、加拿大中国商会常务理事兼IT分会会长。
彭正能 原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党委书记。
王远辉 现为四川省德阳市副市长。
杨伟 现为成都市教育局局长。
蒲含友 1970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中国兵器工业第58研究所党委书记。
罗天文 1984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三十研究所董事长、研究员。
何健 1993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中国乐山市委员会常委、乐山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补建 现为成都三泰电子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邵立肃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哲学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四川记者站站长。
张安弟 197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半导体器件与材料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四川电视台副台长。
姚军 1977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短波与超短波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
王彬 1988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北京新雷能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孙伟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威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 剑 1989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现为深圳市金证科技股份公司总裁。
李结义 1989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深圳市金证科技股份公司副总裁。
马晓健 1989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机械制造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金光涛 现为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任 江 1999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北京长城宽带网络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唐小我 现为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
张 浩 长沙浩博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电子精密机械专业,第四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长沙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总裁
陈 可 1985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激光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上海晓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华东区销售总监。
季宗棠 现为上海校友会会长。
徐伟国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真空器件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上海菲力克斯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
白建川 1984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视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南京熊猫集团总工程师。
胡波 1984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视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美国安科特纳公司上海办事处总经理。
李开芹 1969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武汉校友会会长。
朱世平 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长沙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同伟 1990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物理电子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西安新浪数码有限公司总经理。
燕林豹 1988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陕西黄河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智勇 现为贵州华城实业(集团)执行总裁、贵州华城楼宇科技董事长、贵州华城大酒店总经理。
胡爱民 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6所所长。
廖建新 廖建新:1965年生于四川宜宾。1996年在电子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东信北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裁,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院校专业:

长江大学是湖北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门类较全的综合性大学,为湖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是 “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入选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也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共建的高校。,历史沿革 学校于 200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原江汉石油学院的前身为1950年创办的北京石油工业专科学校,1978年开始举办普通本科教育,隶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从2000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划转湖北省管理;原湖北农学院的前身是华中农学院荆州分院,始建于1977年,1989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为普通本科院校;原荆州师范学院的前身是1936年创建的湖北第四区简易师范学校,1978年成立荆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荆州师范学院;原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前身是湖北省沙市卫生学校,始建于1951年,1977年更名为武汉医学院荆州分院,1984年更名为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地理位置 学校本部位于长江中游的历史文化名城 —-湖北省荆州市,并建有武汉校区。荆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文化的集中地;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都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东衔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西临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南傍浩淼无垠的洞庭湖畔,北垂雄奇险秀的武当山脉。校园环境秀丽,景色宜人,为湖北省园林式高等学校。,办学条件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 5118亩,校舍建筑面积105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294亿元。现有国家和省部级等各类实验室、实验中心108个,校内外实习基地398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32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433万册,全文电子期刊39万种,全文电子图书151万册,各类中外文数据库68个。建有体育馆、综合训练馆、游泳馆和足球、网球等场地,各类体育运动场馆设施齐全。,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 3196人,专任教师2366人,外聘教师656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20人,副教授86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210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93人。获批省部级以上人才项目、专家称号人选276人,其中国家级人才45人。现有博士生导师140名,硕士生导师1114人,兼职博士生导师88人,兼职硕士生导师917人。,学科专业 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各类人才培养层次齐全。现有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作物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作物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农业、体育、工商管理、法律、护理、艺术、临床医学、风景园林、会计、兽医、社会工作、翻译、教育、生物与医药等1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现有油气勘探、农产品绿色高效生产、绿色化工与清洁能源、油气智能装备4个“十四五“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石油天然气、绿色农业2个“十三五”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16个“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设有107个本科专业,其中有“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工程”“农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6个国家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等11个湖北省品牌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农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应用化学”等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金融学”“教育学” “商务英语”“地质学”“网络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2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农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生物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植物保护”“应用化学”“自动化”“地理信息科学”9个专业入选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级、省部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本科专业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1大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32777人,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5325人,来华留学生800余人。,学术平台 学校现有 49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实验示范中心,以及2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湖北省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1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8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6个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5个湖北省校企联合创新中心、8个中石油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湖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8项湖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4个湖北省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在石油科学与技术、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荆楚文化研究等领域具有鲜明特色。,科学研究 近三年来,学校共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234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5项,并在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获得零的突破;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0项;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6项。出版学术专著96部,发表高水平论文2774篇。,教育教学 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建成《地震勘探原理》《探究癫痫模型小鼠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学虚拟实验》《生命长江》《高等数学 A》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沉积岩石学》《生产测井原理》《地震勘探原理》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力学》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楚文化漫谈》2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有3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4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地震勘探课程虚拟教研室”获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沉积岩石学》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和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石油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地球物理测井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地球物理勘探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团队、现代信号处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作物生产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生命长江》课程教学团队、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油气钻采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工学交替实践课程教学团队、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园艺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物理学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北省教学团队。大学物理教学部、土木工程教研室、护理学专业教研室、石油地质教研室、测井信息工程教研室、基础医学部、有机化学课程组、地球物理勘探教研室、商务英语专业教研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物流管理教研室、植物保护专业教研室被评为湖北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学校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及湖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高校;学校实施学分制、导师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培养制度,并设有长江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新生奖学金、孙越崎科学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中国石油奖学金、文华奖学金、“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等40余种奖学金,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成才。,人才培养 建校以来,学校累计为社会培养了 40余万名各类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及神州、驰骋海外,快速成长为单位的骨干、社会的精英。近年来,研究生、本科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5%以上,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三好学生标兵赵传宇为代表的一大批创业、创新型高素质人才。2007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优秀;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09年,学校涌现出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1024”长江救人大学生英雄群体,受到党和国家***的亲切接见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交流合作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国内 55家大型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160个县级以上政府、地方企业建立了校企(地)合作关系,是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单位,湖北省石油学科研究生创新基地。学校发起成立“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国际化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联盟,加入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等11个大学联盟,先后与美国、英国、爱尔兰、韩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捷克等国家的80余所院校机构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常年开展学生互派,学者互访和联合科研等交流合作。学校与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合作举办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捷克赫拉德茨—克拉洛韦大学共建毒理学联合实验室、与韩国首尔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共建中韩加园林植物资源利用与种质创新中心、与埃及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及加拿大UBC大学太平洋地震工程联合研究中心等共建国际联合科研平台。学校被批准为教育部招收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高中毕业生高校,具有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CSC)资格,设有HSK(新汉语水平考试)考点,在校留学生来自美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西班牙、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越南、巴基斯坦、尼泊尔、加纳、巴布亚新几内亚等五大洲69个国家。,“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时代、新目标、新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长江大学师生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只争朝夕、敢为人先的精神,努力践行“长大长新”校训,积极营造“求实、进取、创业、报国”优良校风,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力争早日将学校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其他信息:

江大指的是江南大学。

江南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后历经国立 中央大学 、南京大学等发展时期,2000年6月13日,省学位委员会发文批准了学校的学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江南大学(JNU,Jiangnan University)始建于1958年,坐落于江苏省无锡市,是中国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补充材料:

江南大学开设的本科专业主要有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动画、舞蹈编导、音乐学、护理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小学教育、教育技术学、社会工作、法学、生物工程、建筑学、酿酒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包装工程、轻化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纺织工程、制药工程、土木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工业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日语、英语、工业工程、会计学、工商管理、工程管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汉语言文学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05878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