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现金流紧张,资金链断裂风险较高 2
2、供应链不完整,部分行业上游供应短缺 3
3、企业增加防控成本,资本开支攀升 3
4、人员流通不顺畅,“出不去”与“进不来”现象皆存 3
(二)需求端呈差异化发展,逐步形成新的消费习惯 3
1、餐饮、文旅等聚集性产业需求降至冰点,导致该类行业难以复工 3
2、线上需求成为新业态,将冲击实体店铺 3
3、智能型需求应运而生,或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3
二、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助力服务业 3
三、政策建议-借“危”之风,重构产业结构 4
(一)继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成都实现网格化管理 4
(二)供给端-分类实施行业政策,推进一行一策 4
1、稳定传统服务业,为其提供政策保障 4
2、积极推动新兴产业,带动创新服务升级 5
(三)需求端-大力扩大内需, 5
1、提振消费者信心 5
2、积极推动新基建,扩大内需 5
摘要: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逐步企稳,企业复工进程及生产经营可能受到的影响成为政府及市场关注的焦点。同时,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较大,并且受疫情影响较大,因此,重点关注第三产业在疫情下复工复产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对症下药,助推经济发展。
一、第三产业在疫情下复工复产存在的问题
第三产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快递业、仓储、批发零售、餐饮酒店及旅游、房地产、TMT(科技、媒体和通信)、金融业等,笔者结合疫情影响程度、行业技术含量、经济驱动潜力三大要素区分行业集群,请参见图1第三产业各行业特性。在疫情下复工复产各行存在的问题具有共性,但应对策略应结合行业特性,笔者从供给侧与需求端两个角度分析。
图1第三产业各行业特性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需求模拟数据,气泡大小代表经济驱动潜力
(一)供给侧步履维艰,缓慢前行
本文供给侧主要指第三产业服务提供方,参与者包括企业及企业员工。企业主要面临两大冲击,一方面短期内原有业务承受巨大冲击,主要表现为现金流短缺,需求萎缩等;另一方面企业无防控经验,防控形势严峻且成本高昂。企业员工主要面临流通不顺畅及个人收入质量下降等问题,总体而言,供给侧主要面临以下四个问题:
1、企业现金流紧张,资金链断裂风险较高
复工复产后,大部分现金流紧张,但主要集中在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酒店、线下商场等行业,根据外部数据[1]显示约有55%的中小企业目前资金链已断裂,约203%的中小企业现金流可维持基本支出1-3个月,如资金回流速度不及经营性现金流、资本性现金流等支出,会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失业率攀升。
2、供应链不完整,部分行业上游供应短缺
第三产业中部分企业有能力组织复工复产,如线下商场、餐饮业等,线下商场可能因为物流不及时或上游无法供应货物等问题,导致商场处于空转状态,等同于半停工状态,餐饮业情况类似。
3、企业增加防控成本,资本开支攀升
复工复产后,政府未统一提供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护用产品,所有企业均会因此增加防疫成本,同时房租、人员成本等固定性成本存在延迟性但总量基本未发生变化。
4、人员流通不顺畅,“出不去”与“进不来”现象皆存
一方面,由于各地疫情不同,防控力度存在差异,一些关键员工无法走出其所在区域返回工作岗位;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对外来人员管控严格,不承认其他地区健康码,不允许其他区域人员进入或需要重新隔离14天,导致工作人员进不来。
(二)需求端呈差异化发展,逐步形成新的消费习惯
疫情期间,终端消费需求呈现差异化,主要表现为线下转变为线上,聚集性行业需求降至冰点,智能型需求应运而生。
1、餐饮、文旅等聚集性产业需求降至冰点,导致该类行业难以复工
当前,消费者对疫情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惧、忧虑情绪,针对餐饮、文旅、酒店等聚集性消费,消费者信心指数下滑,致部分已复工餐厅或影业陷入无法复工的状态。
2、线上需求成为新业态,将冲击实体店铺
复工复产后,终端消费者外出购物频次持续下降,但与此同时,针对生鲜、医药等生活必需品或医疗用品等,不少消费者选择足不出户、线上下单、配送到家等服务,推动线上业务发展,无法适应该需求的企业将进一步衰退。
3、智能型需求应运而生,或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复工复产后,终端消费者偏好“智能+”消费,平台经济、线上经济、到家经济等应运而生,该类需求或将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二、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助力服务业
疫情来袭,金融业与房地产业作为资产总额较大的两大行业,在信贷及房租减免方面助力经济发展。其中,金融业通过定向降息、信贷展期等方式为企业提供现金支持,房地产业通过免除自有商业地产房租等方式为企业减免资本负担,政府可进一步与企业合作继续助力困难企业,主要企业及方式见表1:
在“新冠肺炎”下,防控与经济并重,建议政府从信息化建设、供给侧与需求端三个角度统筹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与升级。其一,信息化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推进网格化管理及智慧城市;其二,供给侧关注企业如何活下去及创新转型、融合新业态等;其三,需求端关注如何刺激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需求,如何扩大被催生的新消费等,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继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成都实现网格化管理
在此疫情中,网格化管理、大数据等政务信息化手段作用凸显,促进城市网格化管理有助于信息流通速度加快,进一步推动通信行业发展,并形成稳定的运维收入。
将综治、社保、食药、民政、消防、行政执法等不同部门的网络管理系统整合为社会治理“一张网”,形成一张网后,网格管理员的招募、培训、管理等运营业务将形成持续性收入,按每个区县级行政区域600万元/年[1]的运维收入体量计算(约雇佣100-150个网格员),则成都市23个[2]县级行政区市场规模为138亿元/年。未来成都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降低成本,网格化管理本身将创造较大的利润规模,同时促进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
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住房城乡建设部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经过地方城市申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初审、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试点城市将经过3―5年的创建期,住建部将组织评估,对评估通过的试点城市(区、镇)进行评定,评定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信息显示,国家发改委正着手起草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并研究在区域范围内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三大运营商已经与300 多个城市达成“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有望达5000 亿元。
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促进城市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重大举措和综合性措施。从设备厂商角度来说,光通信设备厂商、无线通信设备厂商将充分发挥所属技术领域的优势,将无线和有线充分进行融合,实现网络最优化配臵,以加速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与之相对应的通信设备厂商、芯片厂商等将从中获得巨大收益。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以下主要城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主要城区「智慧城市」发展水平领跑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武汉、宁波、南京、佛山、扬州、浦东新区、宁波杭州湾新区追赶者:重庆、无锡、大连、福州、杭州、青岛、昆明、成都、嘉定、莆田、江门、东莞、东营准备者:沈阳、株洲、伊犁、江阳
推动智能城市的模式分为全面推进或重点突破,大致区分为五类:中国已有上百个地区提出建设智慧城市,上海、天津、重庆、无锡、深圳、沈阳、武汉、成都等主要都市建立了RFID产业园区,期望能率先发展物联网产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走在国内前列,各主要城市智慧城市发展策略详如下:主要城市北京《智能北京行动纲要》,包含智能交通、电子病历、远程医疗、智能家庭、电子商务等,希望2015年,形成覆盖全市的物联基础网络。上海打造城市光网,发展3G、WIFI等多种技术的无线宽带,推动智能技术、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快三网融合。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以杭州湾新区做为建设智慧城市的试验区,提出「智慧新城」及「生态家园」的目标定位。佛山2015年将佛山建设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四化融合先行地,提出智慧服务基设施十大重点工程,希望做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城市化及加快国际化的作用。广州建设第一个「由政府主导、牵手营运商」的无线城市官方门户网站,推动市民、企业及社会各界高效便捷的无线宽带网络服务。深圳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之一,致力完善智能基础设施、发展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推动智能交通、培育智能产业基地。希望在2012年实现宽带无线网覆盖率100%,组建华南地区的物联网认证中心。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政治和技术的权利,城市被无可避免地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发挥着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紧缺、住房不足、失业、疾病等方面的挑战。在新环境下,如何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命题。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条可行道路,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提速将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将带动卫星导航、物联网、智能交通、智能电网、云计算、软件服务等多行业的快速发展,为相关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进入规模推广阶段,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54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预计总投资规模达11万亿元,撬动的更以万亿元计,新一轮产业机会即将到来。
国家鼓励开展应用模式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国深圳市、昆明市、宁波市等多个城市与IBM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迈出了打造智慧城市的第一步。北京市拟在完成“数字北京”目标后发布“智能北京行动纲要”,上海市将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此外,佛山市、武汉市、重庆市、成都市等都已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相关规划、项目和活动渐次推出。国内优秀的智慧产业企业愈来愈重视对智慧城市的研究,特别是对智慧城市发展环境和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智慧产业企业迅速崛起,逐渐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翘楚!
2013年1月2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国家开发银行表示,在“十二五”后三年,与住建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将达800亿元。
我国已有311个地级市开展数字城市建设,其中158个数字城市已经建成并在60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最新启动了100多个数字县域建设和3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2013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每年将选择10个左右城市进行试点,每个试点项目建设周期为2至3年,经费总投入不少于3600万元。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尽享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食品药品管理、数字生活等所带来的便捷服务,“智慧城市”时代即将到来。
我国规模
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单志广透露,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达到了154个,投资规模预计超过11万亿元。
在“无线城市智慧生活”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单志广讲述了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2月底,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总数量已经达到了154个,计划投资规模超过11万亿元。而在“十二五”规划或政府报告中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地级以上城市共有41个,其中副省级城市10个,直辖市中北京、上海、天津均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
201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86%。从智能安防到智能电网,从二维码普及到“智慧城市”落地,作为被寄予厚望的新兴产业,物联网正四处开花,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专家指出,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相关配套的完善,在未来几年,技术与标准国产化、运营与管理体系化、产业草根化将成为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三大趋势。
2013年4月10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组织的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编织培训会在京举行。来自会上提供的信息显示:继国开行提供不低于800亿元的投融资额度后,又有两家商业银行作出承诺,表示将提供不低于国开行的授信额度,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另有其他投资机构也在4月初签订了2000亿元的投资额度。粗略估计,相关投资或将超过4400亿元。
“智慧城市”建设进入高峰期。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推动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也使得城市面临着可持续发展问题。下一个阶段的“城镇化”建设需要走“精细化管理”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因此“智慧城市”由此应运而生。“智慧城市”是指利用领先的信息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据赛迪信息预测,到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的IT投入预计可达到1700多亿元的规模。
作者|吴昕
停摆两年的烂尾半导体项目「成都格芯」终于迎来了接盘者。
据集微网报道,多位业内人士介绍,成都高真 科技 将接盘成都市政府为格芯投资70亿元建设的厂房,并在此基础上建设DRAM生产线。
格芯即格罗方德。2017年全球第二大晶圆制造厂商格罗方德,在成都正式启动建设12英寸晶圆制造基地,总投资超过100亿美元。工厂建成后业务即接近停摆,2019年5月17日宣布关闭。
接手者成都高真 科技 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9月28日,法定代表人和实际受益人崔珍奭是前SK海力士副会长、前三星电子技术开发部首席研究员。据悉,目前韩国仅有两名可以具备全半导体领域从研发到量产经验的元老,崔珍奭是其中之一。
DRAM芯片市场垄断程度极高,基本被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家瓜分,且竞争残酷,打压对手现象十分严重。我国DRAM芯片正处于从0到1的起步阶段,若接盘成功,对国内市场会是非常大的利好。
企查查资料显示,成都高真 科技 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1091亿元人民币,目前有两家股东:成都积体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出资306546亿元,持股60%;真芯(北京)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出资204364亿元,持股40%。
其中,成都积体成立于2020年9月28日,由成都高新区电子产业信息发展有限公司100%持股,实际受益人为NEXT创业空间CEO贺照峰。
真芯(北京)是崔珍奭的另一家公司,成立于2019年11月14日,由西安市新隆宏鑫 科技 服务有限公司100%持股。
崔珍奭堪称韩国半导体界元老级人物,历任三星电子技术开发部首席研究员、常务理事和SK海力士半导体专务理事、副社长等,并在多所大学担任过教职。
他从三星跳槽至SK海力士时是本世纪初,当时海力士濒临破产,崔珍奭带领手下技术团队在不到2年内将公司研发能力提升到与三星同等水平,使海力士起死回生,堪称韩国半导体发展史上的经典。
从可查询到的资料来看,崔珍奭对中国半导体市场有很大的兴趣,曾在2018年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表示,「韩国半导体业界已感受到中国的进步。虽然韩国企业规模更大,综合技术实力更强,但中国的步伐显然迈得更快。」
2019年,崔珍奭在中国成立真芯(北京)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 企查查数据显示,真芯已经申请了43项晶圆制造相关专利,所有技术均为真芯半导体与中科院微电子合作研发,其中两项专利直接与DRAM芯片相关。
据集微网,真芯还引援了SK HAN、YH KOH两员大将,分别担任COO和CTO。SK HAN有着35年的半导体行业经验,曾担任三星制造部门9Line PJT长、SK海力士M8/M9制造部本部长。YH KOH则曾担任SK海力士NAND/Mobile&Graphic DRAM开发部门GM。
格罗方德宣布在成都建厂时,消息轰动了整个半导体界。
2017年、2018年前后正值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良好,中央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政策,一时间全国上下都掀起了一阵造芯热。
作为我国中西部重镇,成都已经吸引了英特尔、德州仪器、超微半导体、联发科、展讯等企业布局,形成了设计、制造、封测完整的产业链。
格芯在成都启动建设的是12英寸晶圆制造基地。工厂按计划分两期进行。一期12寸厂将从新加坡厂引入018/013μm工艺,预估2018年第四季投产;二期将导入22nm FD-SOI工艺,预估2019年第四季投产。
成都政府为格芯建厂投入70亿元,负责厂房、配套的建设和研发、运营、后勤团队的组建。但总投资规模累计超过100亿美元,其中基础设施是93亿美元,其余为基础设施和生态链建设。
与大多数晶圆制造公司用FinFET工艺不同,格芯选择的是FD-SOI工艺,设计制造成本更低,在物联网、可穿戴设备、 汽车 、网络基础设施与机器学习、消费类多媒体等领域都大有用处。
但FD-SOI工艺的发展受限于生态系统不够完善,在IP建设、量产经验与应用推广上都不尽如人意。所以当时格芯就有意和成都政府一起建设FD-SOI生态链,希望中国的芯片设计公司能够采用SOI技术来迅速推动市场成熟。
格芯当时在全球运营11座晶圆厂(5座8寸,6座12寸),其中8寸晶圆厂有4座位于新加坡(原特许半导体),1座位于美国(原IBM);12寸晶圆厂有2座位于新加坡(原特许半导体,其中一座是8寸升级而来),2座位于美国(1座是原IBM),2座12寸位于德国(原AMD的FAB 36和FAB 38,现统称FAB1),工艺节点从0.6μm~14nm。
新加坡业务运营的总经理兼任成都工厂CEO,由于新加坡工厂负责人很多都是华裔,他们已经在准备用当地的客户、工艺、人才支持格芯成都起步。
不过,建厂两年不到格芯就停摆了。
2019年5月17日成都格芯下发了三份《关于人力资源优化政策及停工、停业的通知》。通知中,成都格芯称,「鉴于公司运营现状,公司将于本通知发布之日起正式停工、停业」。
而对于后续仅剩的74名员工的赔偿安排,该通知称,在2020年6月14日及以前离职的,格芯将按劳动合同规定的工资标准支付工资。6月15日及以后,按照不低于成都市最低工资标准的70%支付基本生活费。
对于7月18日及以前合同到期的员工,格芯也将不再续签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N)。7月19日及以后合同到期的员工则能获得N+1的经济补偿,如果在2020年5月19日下午5:30以前签订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格芯还将额外支付1个月工资作为签约奖励。
烂尾现状和格芯母公司有脱不开的关系。
格芯最初是AMD的晶圆制造部门,因经营不善2008年AMD将其卖给了阿联酋的投资公司ATIC,重新组建后的公司就是现在的格芯。
此后的十年中格芯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晶圆制造工艺水平差、良率低,全靠母公司ATIC输血。创立以来,ATIC已经向格芯注资近300亿美元,但格芯净利润一直是负数。掌舵人也在不停更换,不到10年时间换了4任CEO。
成都建厂是第三任CEO Sanjay Jha的决定,格芯先是在2016年与重庆市政府谈判,但同年爆出大规模亏损,谈判未果,后与成都签约。Sanjay Jha发展战略比较激进,除了成都建厂,还新建纽约厂、收购IBM微电子业务、研发7nm,但在任期间亏损非常庞大,创下年均亏损超10亿美元的纪录。
第四任CEO Thomas Caulfield上任后开始大规模砍业务线,与中国的合作也改弦易辙。2018年6月,格芯全球裁员,成都厂招聘暂停;2018年10月,格芯与成都政府签署投资协议修正案,取消了原计划从新加坡引进的180nm/130nm项目。
多方压力之下,格芯成都项目宣布关停。但厂房已经建好,因为设备价格太高且基础设施本身就有问题停摆近17个月无人接盘。如果高真 科技 成功接盘,对成都政府和国内芯片市场或许都是利好。
参考资料: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