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简单来说,就是资金融通,广义上讲只要与钱有关的领域,都可称为金融,如果根据行业区分,则分为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等。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它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的特点。
金融是信用货币出现以后形成的一个经济范畴,金融不包括实物借贷而专指货币资金的融通(狭义金融),人们除了通过借贷货币融通资金之外,还以发行股票的方式来融通资金。
金融业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的特点。指标性是指金融的指标数据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和个体状况,垄断性一方面是指金融业是政府严格控制的行业,未经中央银行审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允许随意开设金融机构。
金融行业的前景
金融行业的前景是非常不错的,国家经济建设,金融行业势必发展的很好,未来金融的发展面向国际,与科技相结合。
金融融资工作经验是此类人才的就业本钱,尤其是具有跨国公司融资工作经验并熟悉大型金融机构的融资业务,有较强团队管理和外语交流能力的从业者更是俏中之俏。
金融专业,确实是当今的热门专业,高考生报考金融的很多,以至于很多学校的金融专业的高考录取线大大高于其他专业;考研金融也很热,跨考金融专业研究生的很多,各种本科专业背景的人都有,特别是工科的人很多。
金融专业通常就业于金融行业,主要包括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资产管理、金融租赁等分支行业。由于金融业属于服务业,轻资产行业,而服务业是后工业时代经济的主体和重心,因此,金融业也会大有发展。
201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这个拥有约900万常住人口、生产总值超过8000亿元的城市,在30年前仅仅是一个边陲小镇,只有26万人口、7辆汽车和2条水泥路。深圳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海关的支持,目前,深圳海关旅检业务占全国55%,加工贸易监管占全国1/5,快件监管业务占全国1/3,税收征管约占全国9%,运输工具监管约占全国70%。深圳口岸是全国最繁忙的主要口岸,深圳海关也是全国任务最繁重的海关之一。“敢为天下先”的锐意创新精神,雕琢着深圳的巨变。新形势下,当热遍全国的物联网概念逐步寻求落地时,深圳海关正成为海关总署物联网应用的示范单位。
自动核放 5秒钟通关
深圳皇岗口岸,是全中国最大的公路口岸,素有“亚洲第一陆路口岸”之称。进出境车辆高峰时一天接近4万辆次,包括本地清关车、集中报关车、转关车、大小客车等。可是让记者感到吃惊的是,皇岗口岸并不像想象中那样车水马龙,堵塞不堪。上午10点,这里的进出关车辆并没发生排队现象,而且每条车道上,都没有工作人员值守,而是由系统对车辆自动核准出入。看似简单的抬杆、通行过程,背后是什么在支撑呢
深圳海关原副总工程师程仰贤告诉记者:“2002年深圳海关把自动感应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全面应用了自动核放系统,把以前每辆车通道上平均的通关时间由2分钟缩减到了5~6秒钟。以前通道上由于人工收单、录入核单、盖章,通关车辆动不动就堵上2~3公里。自从实施了自动核放系统以后,堵车现象消失了。”现在程仰贤和他的同事们的手机24小时处于开机状态,一旦运行监控系统检测出问题就会告警进行短信通知,技术人员就会立即处理。从服务器、存储系统、网络系统到应用系统、数据交换系统的各种故障,大都能得到及时解决,使技术故障对通关业务的影响大大降低。
相关人员向记者介绍,抬杆放行这一个简单动作,后面的支撑技术却不少――公路口岸车辆自动核放系统主要应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集成了电子车牌、司机识别卡、电子地磅、电子栏杆、地感线圈、红绿信号灯、声音报警、LED显示、防闯关路障、红外感应、GPS和电子关锁通信设备等多项数据采集传感器和末端设备。
正是依靠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才实现了在海关关员的监控下对进出境车辆进行自动、快速地验放。并且这些感应得来的数据真正进入了业务系统,参与判别与决策,做到了不仅有“感”,还有“知”。例如,电子车牌自动识别系统采集、识别进出境车辆的资料数据,登记进出境记录;司机卡自动识别系统采集、识别司机身份的资料数据;电子地磅的作用则是在车辆经过通道时,采集车辆和货物的重量,并与申报数据进行对碰;如果上述几个判别结果都符合条件,那么电子闸门被打开,若车辆数据异常或受布控的车辆经过时,报警器会发出鸣叫。
记者在皇岗口岸的海关监控室看到,屏幕上不断显示出各个通道通行车辆的信息,除了正常车辆外,还会在窗口下部显示车辆查控情况,比如“货物总重量申报不符”、“该车获控”等信息。据了解,有的车辆为了逃避关税,在入关时,装载的货物远多于申报的货物;而在出关时,为了享受出口退税的政策,又会使申报货物数量多于实际数量。如何快速查验这些情况除了采取开箱抽查外,通过电子地磅大致称出其重量也是种快速比对方式。此外,系统的风险分析数据库会将一些经常有问题的车辆或公司的车号提取出来,当这些车通关时,将获布控被抽查,这样就将风险分析前置,使信息与物流监控高度融合。
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全关的公路、海运、特殊监管区域、内陆车场卡口在运行通道累计339条,7×24小时不间断验放。其中,公路口岸自动核放系统日均验放进出境车辆4万辆次以上,电子车牌发放数量47万张,司机识别卡超过6万张。
电子关锁 RFID是 “心脏”
在自动核放出入境的车辆中,记者发现一类特殊的车辆,它们的尾部挂着一把电子关锁,其外形跟正常的锁类似,只是形体较大。但是据程仰贤介绍,这是内部带有RFID芯片的电子锁。
现行海关转关直通货物监管主要采用传统的一次性铅封方式,以排队领封、人工 *** 作、肉眼识别等方式对集装箱进行机械施封、验封、解封,运行成本高、安全性低。这种监管方式 *** 作效率低,远远不能满足海关大密度、高强度业务流量的监管要求。
2009年6月30日,按照广东分署的统一部署,深圳海关辖下的盐田港与黄埔海关辖下的车检场在广东省内率先正式启用电子关锁卡口联网,两地卡口联网试点车辆逐步推广使用电子关锁。
电子关锁的外形就像正常的锁,也为司机配有钥匙,司机将锁安置在车门或集装箱门上以后,通关时如果数据核对成功,当关员发送放行指令,过通道时卡口系统发出施封指令,电子关锁的RFID感应到这些信号以后则自动施封。电子关锁坚固耐用、防伪性强,属于机械与电子双重锁闭,具有机械锁定、电子施封双重功能。电子关锁作为无线终端,主要实现信息存储、无线通信、机构控制、状态监测等功能。
“电子关锁卡口联网的主要业务模式是国内海运转关,大鹏海关作为口岸海关,使用总署版卡口控制与联网系统。”程仰贤介绍说,在深圳盐田港,卡口系统自动对电子关锁验封、解封,无需耗费大量人力;试点车辆的《司机薄》不用经过海关批注、盖章,节省了《司机薄》流转的时间和成本。记者了解到,目前参与电子关锁卡口联网试点的车辆约4000多辆,从2009年6月30日到2010年7月31日,参与电子关锁卡口联网试点的车次累计超过17万辆次,目前电子关锁卡口联网试点车辆日均800车次以上。电子关锁卡口联网应用之前,每辆车平均每天只能跑一趟,现在每辆车平均每天可以跑15趟,效率提高了50%。
记者在皇岗口岸看到,一些司机仍然在监管场所排队购买铅封锁,售价大概10元钱一个,是需要等待关员手工施封验封的,这类锁无法保证通关车辆在全过程不被开启,而且容易被仿效。程仰贤介绍说:“现在铅封锁与电子关锁并存,电子关锁可以使每车次时间节省30分钟到1个小时,售价也不贵,还可以大大提高通关效率,未来有替代传统锁的趋势。由于卡口验放自动化程度高,海关允许车辆24小时通关,深受一些快件企业的欢迎。”联邦快递、EMS等都装备了电子关锁。据了解,为了使电子关锁行遍各个口岸,近期海关总署正在组织标准制定工作。
目前,电子关锁已经成为跨境快速通关的核心支撑技术。
现实工作中,当从事跨境公路货物运输业务的承运人或代理人,在车辆进境前或出口货物报关单申报前,向出境地或启运地海关申报载货清单电子数据,海关应用电子关锁和GPS卫星定位等监控手段进行途中监控,如果有人试图开启电子关锁或集装箱离开车体,报警信号会通过车载设备传给监控中心,这样就能对车辆及其所载货物进行实时监控。
据了解,跨境快速通关于2007年8月启运,截至2010年8月,共开展了46万车次的应用,使深圳海关成为大通关链条中最快捷、最方便的一环。目前跨境快速通关主要应用于香港、澳门到全国海关货运、快件监管,业务量日均140车次左右。
物联网充当前海湾保税区“保镖”
2010年8月19日,是深圳前海湾保税港区封关运作一周年的日子,截至2010年8月,码头吞吐量已近180万标箱,进出口总值约46亿美元,海关监管货运量155万吨,审核各类报关单证11万份,上缴税款54亿元人民币。深圳前海湾保税港区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用地面积1174平方公里,包括深圳招商局海运物流有限公司全部用地,妈湾港5、6、7号泊位及堆场。但是,特殊监管场所之间的物流调拨监控问题一度困扰着保税港区。
在2009年前海湾保税港区建设时,由于特殊的地域限制,保税园区与保税港区之间需经过社会道路,无法实现封闭围网。这个时候,深圳海关通过综合运用电子关锁、GPS、CCTV(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区域间的物流严密监控,建立起了电子围网。
在蛇口海关的监控中心里,记者看到一整面显示大屏,工作人员通过它实时、动态地监控着调拨物流的状态。监管场所之间的物流调拨均由调拨卡口进行验放,系统联动了集装箱自动识别系统、CCTV视频监控系统、GPS监控系统等相关系统,形成一个虚拟的电子闭合通道,目前日均调拨量约1100多车次。
蛇口各码头与集中查验场之间、蛇口各大码头之间的调拨业务备案车辆在200部左右,日均调拨量约600车次。“特殊场所之间物流调拨应用的实现,简化了海关转关手续,也加强了对货物流转的监管。”程仰贤说。
此外,盐田、蛇口港还与英国、荷兰开展了智能集装箱的安全智能贸易试点,在集装箱上加装RFID电子标签和电子封志,结合GPS,在集装箱状态发生变化时可将信息传输到货主或海关系统上。
平台动“大手术”实现物联网进阶
深圳海关在物联网应用上走在了前面,可是他们也最先遇到了发展阶段的难题。
“深圳海关物联网应用起步较早,1996年下半年采用瑞典有源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制作电子车牌,在深圳的皇岗海关,以4条空车通道进行试用,获得了成功。”程仰贤回忆说,“从1999年开始,我们改用美国无源RFID技术研发海关卡口自动核放系统。到现在已经有4方面的应用与物联网相关。”即前文介绍过的公路口岸车辆自动核放系统应用、跨境快速通关应用、电子关锁卡口控制与联网应用、特殊监管场所之间的物流调拨应用。深圳海关当之无愧成为物联网应用的先行者。
然而,“先行者”的烦恼接踵而至。随着物联网传感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末端传感设备进入深圳海关信息系统,如何让这些设备更好地联动起来仅仅靠原有系统是无法满足要求的,深圳海关技术处软件开发科科长李小绵深有感触:“物联网必须要与业务系统相融合,才能发挥优势。但现在往往新增一个传感功能,就得涉及很多程序改动。多种传感设备的引入,对IT系统架构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的架构是10年前设计的,显然有些过时了。”
在这样的困扰下,深圳海关下决心对系统“动大手术”,采用一种新的OSGI(开放服务网关)框架,它具有标准化、模块化和动态化的特点。OSGI服务平台提供在多种网络设备上无需重启的动态改变构造的功能,为了最小化耦合度和促使这些耦合度可管理,OSGi技术提供了一种面向服务的架构,它能使这些组件动态地发现对方。程仰贤介绍说:“别看系统改造前后,功能是一样的,前台几乎不会有任何感觉,但是后台却是连架构都更新了。”这种“暗度陈仓”的改动,着实给深圳海关技术处出了道难题。
目前深圳海关物联网应用中传感和控制设备种类很多,有十六、七种设备,几十种类型,集成难度可想而知。据李小绵介绍,目前系统正在开发阶段,这是深圳海关承接的署级项目,准备2011年上半年完成开发与测试,下半年部署,届时深圳海关339条通道都将进行切换。今后新增各种物联传感设备时,仅需遵循统一标准即可灵活接入,各种新业务也可以通过热插拔的方式动态增加。“所有的程序都是由深圳海关技术处自己组织、控制开发的,没有外包给别的公司。”程仰贤介绍说,“海关业务特殊,需要自主开发,不依赖于任何一家公司,以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如果碰到一些项目实在人手不够,会很有限度地借助一些外面的力量。
在新的历史节点,深圳海关不断完善整合各项业务,优化通关环境,而信息系统在深圳海关的地位已经无法替代了,不断与业务的融合,才能发掘出更加高效的工作方式,助推深圳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为深圳实现新跨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采访手记 要“感”更要“知”
物联网发挥作用,除了传感器感应获取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后台的分析系统。这并不是短时间能够见成效的。程仰贤在海关技术处工作了28年,他回忆起自己1982年刚刚来到深圳海关时,都是自己动手用汇编语言写程序,敢于尝鲜、自给自足是深圳海关技术处的特点,所有的系统都是由自己人动手开发,维护,这对于100多人的班子来说并不轻松。而且随着业务系统对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大,压力也随之增加。目前除了跟物联网紧密相关的通关类业务外,技术处还开发了政务类系统、风险分析类系统和对外服务类系统。
深圳海关自主研发的智能布控系统就是建立在感知层之上的决策应用。智能布控系统是以风险管理部门建立的风险指标体系为支撑,按照设定的数学模型,对海量历史数据进行风险分析运算,筛选出高风险对象,对卡口自动核放系统直接下达布控指令,被控对象到达卡口时即行报警,由海关人员实施查验,非布控对象则可快速通关。物联网的这种应用,既加强了海关监管,又提高了通关效率。
物联网要真正发挥作用,就不能流于形式,一定得深度融合进业务系统。怎样鉴别物联网是花瓶还是饭碗看看业务数据是否流淌其中,还需要从“感”到“知”的畅通。(文/许泳)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物流产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顺丰控股(002352)、京东物流(02618HK)、圆通速递(600233)、申通快递(002468)、中通快递(ZTON、02057HK)、韵达股份(002120)和德邦股份(603056)等。
本文核心内容:物流行业产业链、物流行业主要政策规划、物流行业竞争格局、物流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
行业概况
1、定义
被世界普遍认同的“物流”是由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所定义的:“物流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以高效和经济的手段来组织原料、在制品、制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运动和储存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定义中指出: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2、产业链剖析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物流产业上游主要为提供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的行业,包括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仓储地产业、以及物流设备制造业;中游包括提供运输、仓储以及物流管理服务的物流企业,下游主要为对仓储、运输等服务有需求的行业或个人。
运输是整个物流产业的核心部分,没有运输的物流产业就失去了灵魂。
从企业来看,物流行业上游涉及到仓储地产投资运营的企业主要有普洛斯、万纬、上海宇培、嘉民等;涉及公路、铁路、航道投资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主要以中国交建集团、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长江航道局等国有企业为主;通过物流硬件和软件制造企业主要有音飞储存、润邦股份、天桥起重等。
在中游一众物流行业中,又可以分为主要从事运输业务的企业和以仓储为核心的企业以及提供物流管理与服务的企业;以运输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主要有:顺丰、中通和申通等物流公司;以仓储为核心的企业主要有邮政速递和新宁物流等;提供物流管理与服务的企业主要有北京中物联、飞马国际等企业。
我国物流行业下游行业包含钢铁、煤炭、汽车等各类生产制造企业、服装等快消品行业,以及食品行业等众多行业。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处在突飞猛进阶段
自改革开放后的四十余年内,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迅速:1979年日本OCS快递成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快递公司;1984年FedEx进入中国,同年中国物流研究会正式成立;1986年DHL进入中国;1988年UPS和TNT共同进入中国;1992年全国货运量首次突破100亿吨;1993年顺丰和申通、我国第一家股份制铁路公司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中铁铁龙集装箱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相继成立;
1994年宅急送成立;1999年-2003年韵达、圆通、中通和百世汇通相继成立。至2000年末,全国货运量约1358万吨,较1978年增长54538%。
自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后,物流行业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助推“中国制造”走向全球。
“十五”计划(2001-2005年)时期,《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相继颁布,提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迫切需要;要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形成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十一五”计划(2006-2010年)时期,国家层面提出:大力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利用,推进物流信息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等发展方向;
“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了物流业的发展目标:物流业信息化、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重点行业物流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十三五”期间(2015-2020年)我国将进一步把物流业降本增效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作为降成本、补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着力推动物流业创新发展;
到“十四五”时期,根据《“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建设、商品和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商贸、物流设施更加完善等目标,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物流行业的重要任务。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加持,鼓励行业转型升级
2022年“奥密克戎”疫情在我国多地呈密集爆发趋势,物流业对各地的抗疫物资、民生物资供应和稳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22年以来,有关部门通过电视电话会议、书面文件等形式,以帮扶政策、金融及财政支持、降费及补贴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出台了多项物流业援企纾困政策,确保物流行业的稳定运行发展。
2022年以来我国物流行业主要政策规划汇总如下:
注:查询时间为2022年5月24日(下同)。
行业发展现状
1、物流需求规模再创新高,社会物流总额增速恢复至正常年份平均水平
2021年,物流需求规模再创新高,社会物流总额增速恢复至正常年份平均水平。全年社会物流总额3352万亿元,是“十三五”初期的15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2%,两年年均增长62%。
从构成看,2021年全年工业品物流总额2996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农产品物流总额50万亿元,增长71%;再生资源物流总额25万亿元,增长402%;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108万亿元,增长102%;进口货物物流总额174万亿元,下降10%。
2022年1-4月,社会物流总额1062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6%。
2、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速仍然较高
202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167万亿元,同比增长125%。从结构看,运输费用90万亿元,增长158%;保管费用56万亿元,增长88%;管理费用22万亿元,增长92%。
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6%;2022年1-4月份,社会物流总费同比增长64%,增速虽比2022年一季度有所回落,但仍高于同期社会物流总额、物流业总收入。
注:中物联2022年5月25日公布的2022年1-4月的物流运行分析数据中,仅公布了社会物流总费同比增速情况。
3、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仍然偏高
2015-2021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202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167万亿元,同比增长125%。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6%,比2020年下降01个百分点,整体来看,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已从2015年的157%下降至2021年的146%;但相对发达国家来看,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仍然偏高。
2022年一季度,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4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为148%。
4、物流业总收入逐年递增,物流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中物联数据显示,2015-2021年,我国物流业总收入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2021年我国物流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适应市场物流需求变化,物流供给服务保持快速增长,支撑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全年物流业总收入119万亿元,同比增长151%。
2022年一季度,社会物流业总收入28万亿元,同比增长82%。
5、物流业处于较高景气水平
2021年全年物流业景气指数平均为534%,较2020年提高17个百分点。物流企业业务量及订单指数均位于较高景气水平,且总体水平有所提升,物流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从年内走势看,一季度景气指数平均为53%,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回升至559%的高点,下半年指数出现一定波动,三季度回落至513%,四季度缓中趋稳回升到532%,物流业韧性提升,实现良好开局。2022年一季度,社会物流业景气指数均值约503%。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格局
因目前中物联和国家统计局未公布各省份物流业总额和总收入情况,故按照各省份快递业务量排名来看,金华市和广州市的快递业务量远超其他城市。2021年全年,浙江省累计快递业务量11638879万件,为我国快递业务量最多的城市;广州市排名第二,2021年快递业务量达106778312万件。进入全国快递业务量产量排行TOP10的城市还有深圳市、上海市、杭州市、揭阳市、东莞市、苏州市、北京市和泉州市
2、企业竞争格局
根据中物联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物流企业50强榜单来看,2020年总物流业务收入达1358872亿元,同比增长166%;上榜的营业收入门槛值达4064亿元,同比提高359亿元。按照物流业务收入规模来看,有27家企业的营业收入未超过100亿元,23家企业的营业收入超100亿元。
企业排名方面,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以262862亿元的物流收入排名榜首,厦门象屿和顺丰控股,分别以216129和151743亿元的营业收入名列第二和第三位。中国外运、京东物流、中国物资储运集团、中铁物资集团、圆通速递、韵达货运、百世物流位列榜单的第四至第十位,排名前十的物流企业累计物流收入达97329713亿元,占总物流业务收入的7163%。
注:截至2022年5月30日,中物联尚未发布2022年中国物流企业50强名单。
“十四五”期间中国物流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十四五”物流行业发展趋势:持续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优化产业布局结构
2022年1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年,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建设,商品和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商贸、物流设施更加完善,国内外流通网络和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流通业态模式更加丰富多元,流通成本持续下降、效率明显提高,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显著提升等发展目标;展望2035年,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全面建成,形成覆盖全球、安全可靠、高效畅通的流通网络,流通运行效率和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显著增强,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高效支撑,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实保障。“十四五”期间我国物流行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2、中国物流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2021年11月2日,交通运输部发布《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货运需求稳中有升,高价值、小批量、时效强的需求快速增加。预计2021年至2025年,全社会货运量年均增长23%,快递业务量年均增长154%,公路货运量增速放缓,铁路、民航货运量增速加快,水路货运量稳中有升,电商快递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等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聚焦补齐现代流通体系短板,着眼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现代流通统一大市场,发展现代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两大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快速健全我国物流体系。前瞻根据近年来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及社会物流总收入变化趋势,对2022-2027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及社会物流总收入进行预测,初步得到至2022年末,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可达到约360万亿元,社会物流总收入可达到约128万亿元;至2027年末,我国社会物流总额或将突破510万亿元,社会物流总收入可达到约186万亿元。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蜂窝模组出货量将会激增,但市场会重新洗牌
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运营总监 龚勇
细分的场景,行业的渠道,核心的技术,才是生存的关键
中国电信广东研究院 物联网领域经理 谭华
2018年,不是寒冷,是火炉
上海移远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公共事务经理 孙芃卉
物联网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
Semtech 市场战略总监 甘泉
2018年是资本市场的“寒冬”,却是物联网是的“初春”
厦门南鹏物联 科技 有限公司 市场总监 王铎霖
物联网需打破落地难、盈利难的质疑
日海智能市场经理 谭梦溪
2018年是物联网真正由示范到实际应用转化的起始年
北京昆仑海岸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总经理 刘伯林
先回归产品本质,其次是物联网。
深圳市汇径 科技 有限公司 总经理 孙科彧
物联网的窗口期说了这么多年,或在2019至2020年真的降临
APICloud联合创始人兼CTO 邹达
物联网不能只停留在“将来我们能为客户做什么“的概念中
北京羿娲 科技 有限公司 市场VP李博
物联网市场上拼价格抢市场并不明智
奇迹物联(北京) 科技 有限公司CEO 杨仁磊
聚焦用户与产品,就无惧外部环境
杭州中科思创射频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总经理 蔡玉锋
NB-IoT将成为万物互联的万能钥匙
芯翼信息 科技 市场总监 陈正磊
物联网连接增长依旧强势,国产芯片迎来良机
上海移芯通信 科技 有限公司 高级市场总监 杨月启
物联网并未达到预期,但不用怀疑未来的潜力
利尔达 科技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线经理 徐海
物联网渐行渐热,应用遍地开花
西安中星测控有限公司总经理 谷荣祥
2018年是决物联网数据传输的一年, 2019年将会是数据分析和应用的一年
上海桑锐电子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 研发总监 张吉泰
NB-IoT量价齐飞,为物联网打开了突破口
江苏南大五维电子 科技 有限公司 总经理 潘巍松
期待5G商用,实现无人驾驶、MR影院影院等应用
深圳前海翼联 科技 有限公司 企划主管 陈奕榕
物联网平台化没有想象的市场效果,头部玩家还没出现。
深圳市飞思捷跃 科技 有限公司 CEO 杨捷
物联网应用定位精度提升需求迫切
深圳思凯微电子有限公司 总经理 张光华
AI和IoT紧密结合,是未来5年物联网的最大商机
北京博大光通物联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廖原
产业周期起起伏伏,做好产品才是王道
杭州数蛙 科技 有限公司 CEO 霍燕林
2018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受到热捧
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 K/3事业部总经理 张剑云
“风物长宜放眼量”,未来十年一定是物联网行业的春天。
成都精位 科技 有限公司 联合创始人&总裁 周宏亮
物联互联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
锐骐(厦门)电子 科技 有限公司 锐骐 科技 董事长 谢洪泉
明确公司定位,聚焦产品与方案迎接新一轮洗牌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物联网解决方案经理 杜利征
物联行业已是“冉冉之星”,何以谈“寒冷黑夜”
上海莱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市场经理 何良龙
物联网企业从单一供应商向解决方案转变
苏州芒种物联 科技 有限公司 CEO 薛明刚
物联网应用在普及性和上档次两方面都将大有可为
北京优锘 科技 有限公司 VP 沈祎岗
工业物联网项目数量在逆流而上
上海美迪索科电子 科技 有限公司 VP 庄正军
物联网概念热不热,与企业不相干
北京九纯健 科技 发展有公司 副总经理 王小永
2018年是一个重新洗牌,行业优胜劣汰的一个时机
机智云创始人兼CEO 黄灼
物联网或将崛起于这个异常寒冷的冬天
七牛云边缘计算及IoT负责人 陶纯堂
5G技术的到来让万物互联时代触手可及
值得看云技术有限公司CEO 许明
物联网进入跨品牌跨品类跨协议的智能互联时代
广州云智易物联网有限公司市场总监 戴筱倩
技术发展速度远远快于物联网应用的发展
上海艾拉比智能 科技 有限公司市场副总裁 万学靖
智能家居市场正在从产品推广到用户运营的转变
富连网智能家居 科技 服务公司 生态链商务拓展总监 刘威
一站式物联网私网部署及相关应用方案将会越来越受欢迎
杭州罗万信息 科技 有限公司 常务副总裁 孙伟仁
智慧零售与工业制造业转型市场崛起迅速
深圳市宏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 张艳霞
共享单车风光不再,电动车和智能锁迎头赶上
MiraMEMS Marketing吴子健
深挖企业需求,瞄准To B领域
赫里奥(苏州) 科技 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王剑宇
消防领域刺激了传感器的市场需求
合肥皖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董事长 陈锦荣
新零售方案的视觉识别技术趋于成熟
安徽耐可视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 CEO 张治国
上海艾络格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周光兵
上海艾络格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周光兵
8月8日,由物联网智库主办的首届“挚物·AIoT产业领袖峰会”于北京正式召开。本届峰会汇集近千名AIoT从业者和数十位行业知名专家、学者、大咖,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中国信通院副院长余晓晖等业内专家,阿里巴巴、华为、新华三等国内物联网平台巨头,亚信集团、中移物联等通信界企业。另外会上,物联网智库推出了全新子品牌——“挚物”,并成立“挚物·AIoT产业研究院”。
本次峰会立足未来,以AIOT为主角,复盘AIoT落地成果和现状, 探索 AIoT未来赋能潜能。AIoT作为2019的开年热词,已然备受瞩目。 但是物联网依旧存在着发展成本过高、缺乏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等诸多问题。本次峰会专家、学者、行业践行者将会从智联网现状、解决路径以及模式 探索 等方面展开讨论。
自1999年物联网的概念被提出,直至2016年物联网才迎来爆发。据相关机构统计,2016年全球可连接设备数量增长31%,这意味着物联网设备中产生的数据量将会以指数级增长。随着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推动,“智联网”概念应运而生。众所周知,智联网将会驱动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升级,但物联网还未正是兴起,智联网还要等多久?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
2019年是智联网在各个工业领域进行试验落地的关键一年,智联网的呼声也愈来愈高。然而,智联网的应用落地还存在着很多阻碍。邬贺铨针对这一问题表达了他的观点:“未来AIoT的发展,仍然需要标准化推动,企业间合作提升兼容性,需要威胁情报共享,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智联网的发展前路漫漫,5G发展助推智联网向前发展。邬贺铨指出:“5G的增强移动带宽、高可靠、低时延和广覆盖与边缘计算结合,使得AI与物理网融为一体。”在智联网的发展历程中,5G网络可以新增eMTC和mMC的窄带物联网标准,使得大企业能够使用承载在公共通信网上的专用物联网。
企业专用物理网的发展,使得边缘计算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技术之一。邬贺铨在演讲中讲到:“为适应工业传感器、视频业务、VR/AR与车联网及远程医疗等的低时延要求,需将这些业务的存储和内容分发下沉到边缘计算来处理。利用边缘计算可以过滤和压缩数据,节省核心网资源,成本仅为单独使用云计算的39%。”
5G、物联网、智联网均离不开边缘计算,由此可见边缘计算的市场前景广阔。据IDC预测,未来将有超过50%的数据在边缘侧处理,到2020年边缘计算的支出将占物联网基础设施总支出的18%。边缘计算无疑成为了物理网时代下的新宠。 但是,今年智联网的话题日嚣尘上,物联网和智联网发展却不及预期,究竟为何?
5G进入商用元年,AI得到长足的发展,物联网在数年的积累中正在迎来发展的“新拐点”,逐步迈向AIOT方向发展。AI能够帮助物联网提升价值,物联网想进入智联网新时代依然困难重重。华为物联网平台总经理王强表示:“当下,面向AIoT-ICT的基础设施供应商和各行业龙头正面临三大挑战,即联接挑战、行业数字化挑战和AI挑战。”
华为物联网平台总经理王强
为了解决三大挑战,华为采取逐个击破的方式,发挥5G、IOT、AI三大技术优势,从而驱动行业数字化变革,最终形成商业闭环。王强在演讲中讲到:“5G网络可以实现数据采集高并发上行,高可靠、低时延控制下行;物联网作为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能够连接行业多维度数据;最终通过人工智能深入到各行各业进行形成商业价值闭环。”
找到解决路径,下一步需要做的便是做大联接,使能安全可信的万物互联。根据Gartner预测,未来5-10年物联网将会进入一个应用爆发期,边缘计算也将进一步渗透到各类定制硬件中。华为凭借自己在智能芯片、边缘计算、云服务的优势,致力于打造全栈、全场景的物联网服务。
在演讲中王强列举了华为在智能交通上的情况:“将交通与智联网相结合共同打造智慧交通就是要做到减事故,少拥堵。在高速公路场景中,华为可以做到10大事故场景预警;在城市交通场景,可以做到18个场景、路口等待时间降低177%。”
华为以行践言,目前,华为AIoT战略已经在城市、园区、交通、车联网、物流、电力等8大行业的200+个项目中进行了 探索 ,在三大场景(海量重复、专家经验、多域协同)将AIoT与行业智慧相结合,实现效率提升、专业传承和突破极限,致力于做行业智能化升级的新引擎,帮助万科、DHL、延崇高速、深圳交警、PSA、东风,国家电网等企业进行AIoT开发应用落地。
智联网能够促进智能系统相互连接,势必会助推着行业应用和技术产业化的快速崛起。在众多行业中,大家纷纷看好制造领域。阿里云智联网首席科学家丁险峰在“智联网驱动数字化变革”的主题演讲前便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相信工业物联网的商业模式能够在未来创造万亿级的企业吗?”由此可见,寻找适合工业物联网的商业模式成为第一要务。
阿里云智联网首席科学家丁险峰
现如今,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时期。但是,我国制造行业存在着高端装备水平较低,工业软件发展缓慢和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对于制造业的企业来说,也在面临着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供应链协同低效的瓶颈。丁险峰表示:“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亟需加速数字化进程,推进智能制造落地速度,全面优化制造业。”
寻找合适的落地场景是每项新技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智联网的最佳落地场景究竟在哪?亚信集团董事长田溯宁认为:“智联网会激发新场景的出现,在我们向往5G带来的万物互联的新世界的时候,不断 探索 业务模式最为重要。”
亚信集团董事长田溯宁
物联网的破局之路究竟在哪?解决传统行业成为最佳出路。镭场景实验室创始人暨CEO武军是致力于成为物联网场景的定义者和实践者,在其演讲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场景:“中国每年有8000万头仔猪在出生72小时内死亡,其中母猪误压致死是一个主要原因,人工解救措施将会变得越来越昂贵,物联网的接入有望解决8000万头仔猪。”
5G时代的来临,无疑将物联网推向了高潮。市场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AIOT市场规模为51亿美金,到2024年,这一数字将增长至16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6%。面对智联网发展进程中的诸多挑战,促进数据与管理的融合将是面向挑战的关键。 未来,各项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商业模式日渐成型,AIOT新时代便不会遥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