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在世界传感网领域,我国是标准主导国之一,专利拥有量高;
第三,我国是能够实现物联网完整产业链的国家之一;
第四,我国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高,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
第五,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物联网发展。
高校研究
物联网在中国高校的研究,当前的聚焦点在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作为“感知中国”的中心,无锡市2009年9月与北京邮电大学就传感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签署合作协议,标志中国“物联网”进入实际建设阶段。协议声明,无锡市将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建设研究院,内容主要围绕传感网,涉及光通信、无线通信、计算机控制、多媒体、网络、软件、电子、自动化等技术领域,此外,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
广工作也同时纳入议程。
为积极参与“感知中国”中心及物联网建设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保持、扩大学校在物联网研究领域的优势。南京邮电大学召开物联网建设专题研讨会,及时调整科研机构和专业设置,新成立了物联网与传感网研究院、物联网学院。2009年9月10日,全国高校首家物联网研究院在南京邮电大学正式成立。新华日报记者探访了南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中心”,这里的研究者与“物联网”打交道已有五六年。在实验室,一些“物联网”产品已经初见雏形。此外,南邮还有系列举措推进物联网建设的研究:设立物联网专项科研项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物联网建设的研究;启动“智慧南邮”平台建设,在校园内建设物联网示范区等。
世界第一块工业物联网芯片
2012年由重庆邮电大学研发的全球首款支持三大国际工业无线标准的物联网核心芯片——渝“芯”一号(uz/cy2420)在渝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在工业物联网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为我国掌握物联网核心技术的国际竞争话语权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加快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第一家高校物联网工程学院
2010年6月10日,江南大学为进一步整合相关学科资源,推动相关学科跨越式发展,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物联网产业发展,江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和江南大学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成立“物联网工程学院”,也是全国第一个物
联网工程学院。
2012年6月,教育权威数据在物联网爱好者论坛建立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物联网学校查询系统,专为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服务,方便大家查询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院校。
科技园
2011年4月,长安大学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大学,推动陕西省(国家物联网中心)相关学科跨越式发展,推动地方经济,服务物联网产业发展,长安大学和西安浐灞生态区共建长安大学科技园”,也是全国第一个拥有直接服务于物联网板块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项目描述:占地面积80亩,建筑面积130000平方米,长安大学联合具有较强技术转化实力的企业打造物联网产业园区,依托西安地区科研综合实力和人才优势,重点发展超高频RFID、高端传感器的研发及技术转换转让,打造物联网器件集散、物联网行业应用解决方案集聚、物联网产品展示以及研发办公、商业配套。
目标招商企业(项目):项目主要吸引物联网集成技术、软件开发及产品销售企业入区经营;吸引智能物流、环保、交通、电网、安防、家居等六个主要门类的研发服务类企业和项目入园。
开源项目
开源软件无线电技术对无线电的行行业业影响颇深,对物联网的研究也不例外。GNU
Radio
是免费的软件开发工具套件。它提供信号运行和处理模块,用它可以在易制作的低成本的射频(RF)硬件和通用微处理器上实现软件定义无线电。这套套件广泛用于业余爱好者,学术机构和商业机构用来研究和构建无线通信系统。GNU
Radio的应用主要是用
Python
编程语言来编写的。但是其核心信号处理模块是C++在带浮点运算的微处理器上构建的。因此,开发者能够简单快速的构建一个实时、高容量的无线通信系统。尽管其主要功用不是仿真器,GNU
Radio
在没有射频
RF
硬件部件的境况下支持对预先存储和(信号发生器)生成的数据进行信号处理的算法的研究。
政府措施
中国将采取四大措施支持电信运营企业开展物联网技术创新与应用。这些措施包括:
突破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创新。同时结合物联网特点,在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时,研发和推广应用技术,加强行业和领域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应用技术为支撑突破应用创新。
制订中国物联网发展规划,全面布局。重点发展高端传感器、MEMS、智能传感器和传感器网节点、传感器网关;超高频RFID、有源RFID和RFID中间件产业等,重点发展物联网相关终端和设备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
推动典型物联网应用示范,带动发展。通过应用引导和技术研发的互动式发展,带动物联网的产业发展。重点建设传感网在公众服务与重点行业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确立以应用带动产业的发展模式,消除制约传感网规模发展的瓶颈。深度开发物联网采集来的信息资源,提升物联网的应用过程产业链的整体价值。
加强物联网国际国内标准,保障发展。做好顶层设计,满足产业需要,形成技术创新、标准和知识产权协调互动机制。面向重点业务应用,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建设标准验证、测试和仿真等标准服务平台,加快关键标准的制定、实施和应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整合国内研究力量形成合力,推动国内自主创新研究成果推向国际。
专项资金
权威人士日前向记者表示,首批5亿元物联网专项基金申报工作已启动,共有600多家企业申报。工信部已筛选出100多家符合条件的企业。物联网专项基金总计50亿元,预计5年内发放完毕。
工信部、财政部4月联合出台物联网专项基金相关管理办法。该基金将重点支持技术研发类、产业化类、应用示范与推广类和标准研制与公共服务类四大项目。已形成基本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网络通信相关技术和产业支持能力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但传感器、RFID
(无线射频技术)等感知端制造产业、高端软件与集成服务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大。我国大陆共有450余家从事敏感元件及传感器生产厂家,但外资企业占67%。
据透露,申请首批物联网专项基金企业多为中资企业。通过物联网专项基金引导,有关部门希望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加快产业培育和发展。
三角平台
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基于自身拥有的庞大行业及高校资源,打造出中国物联网共赢圈--三角平台。在这里有三种角色:学生/待业、教师/高校、企业/猎头。任何想要了解或者涉足物联网的人员,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定位和需求。利用先进的物联网理念和让大家都可以获利的目标,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希望可以在中国营造一个良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物联网氛围。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 社会 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同时也促使各产业加快转型。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数字化手段”已影响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十四五”规划再次强调了数字化和 健康 中国建设的重要性。与此同时,随着《生物安全法》的出台,生物安全被正式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国民 健康 、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催生了一大批致力于以 科技 创新解决民生困局的生物安全企业。作为全球领先的物联网生物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海尔生物以物联网 科技 赋能 健康 生态圈构建,引领数字化转型驶入生物安全赛道。
加码新基建:
打造 健康 生态圈
日前,海尔生物正式发布全球首个物联网生物安全云生态。基于用户对生命 健康 的需求,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以网器为基础链接场景,通过生态共创的方式,海尔生物不断创新迭代物联网生物安全场景解决方案, 探索 构建生物安全大数据中心,不断加码国家生物安全新基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低温存储龙头到物联网生物安全解决方案服务商,海尔生物已走出了一条中国 科技 企业创新的引领之路。截至目前,海尔生物共计拥有288项专利,34项美国能源之星认证,牵头或参与起草9项国家、行业标准,1项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上月底,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浚院士等十余位行业专家鉴定下,海尔生物智慧疫苗网、智慧血液网等四项科研成果获得国际领先认证。
在不断攻克技术难题的同时,海尔生物立足物联网 科技 生态战略,拥抱新发展格局,通过生态共创的模式吸引全球优质资源不断耦合。进博会期间,海尔生物一天之内联合珀金埃尔默、赛诺菲巴斯德两家生物安全领域顶级资源,分别就诊断和生命科学领域、疫苗智慧管理与服务达成战略合作,实现了生态边界的进一步拓展。
编织民生网:
创新数字化应用
目前,基于生物安全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海尔生物的场景服务已触达生物样本安全、血液安全、疫苗安全、药品及试剂安全以及实验室安全等生物安全的各个领域,通过输出可持续迭代的全场景物联网解决方案,编织成一张以数字化为基石的生物安全大网。
海尔生物智慧血液网就是物联网技术与生物安全 科技 结合的一个缩影。通过搭载RFID无线射频、智慧芯片等技术,智慧血液网让每一袋血液都有了自己的“身份z”,让从采血端到用血端的全流程血液信息可实时追溯,解决了用血时间长、用血安全无法保障、血液无法调配等问题。日前,海尔生物通过整合重庆三大伟业在全系列采浆产品上的优势资源,将场景服务从以前的医院、血站延伸到了采浆站,成为包括血站、医院、采浆站等在内的血液安全全场景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血液网已在北京、上海、天津、青岛、长沙等多个城市落地应用,保障血液的存储安全和科学规范使用。
在疫苗接种领域,海尔生物创新“海乐苗”智慧疫苗网,人、机、苗互联互通,确保“人不错、苗不错”,实现了精准取苗零差错、问题疫苗秒冻结、追溯接种全过程,破解了疫苗接种“最后一公里”难题。聚焦偏远地区接种困难的现状,海尔生物迭代推出全球首个移动接种平台。目前,“海乐苗”智慧疫苗网已累计覆盖全国近2000家接种网点,并与深圳、青岛联合共创城市智慧疫苗网,为全市百姓和儿童筑起安全接种屏障。
物联网时代,用户体验为先。海尔生物在 探索 物联网转型的道路上始终以用户需求为驱动,通过生态共创,进行 科技 创新和场景迭代。生态无界,进化不止。未来,海尔生物将不断释放生物安全生态活力,让生命 健康 数据流动,创造用户最佳体验。
卓翼 科技 (002369)2020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一、概述
报告期内,由于新冠疫情及公司核心客户供应链国产替代等因素,公司所处行业在2020年上半年整体呈现先抑后扬的态势。2020年第一季度,虽然得益于网络通讯等领域需求回升,销售订单增加,但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行业综合情况仍不容乐观。从第一季度末开始,随着国内疫情等得到有效控制,国内各行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销售情况也逐渐恢复正常。
报告期内,公司根据国务院与工信部相关指导方针,紧密围绕国家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领域的战略布局,按照董事会制定的年度经营计划,持续贯彻执行“大制造、大客户、大创新”的经营发展战略,打造“1+N+X”的产品发展体系,有序开展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具体工作如下:
1、积极抗疫,有序推动复工复产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公司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肩负着巨大的抗疫压力。公司一方面迅速按照相关要求,建立应急处理和责任机制,贮备抗疫物资,重点管控好留厂的3000余名员工,抗疫过程中实现无人感染和确诊。在打好防疫抗疫战役的同时,积极筹备复工复产。另一方面,积极履行上市公司义务,实现全员全额发放工资,并新招录多名滞留深圳的湖北籍务工人员,《中国劳动保障报》、《深圳特区报》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赢得了 社会 认可。
公司的迅速反应机制,保质保量的完成了既定交付目标,获得了核心客户的高度认可,也带来了半年度营收增长。
2、紧抓机遇,深入挖掘潜在市场
2020年5月22日,《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公司紧抓国家政策及市场赋予的时代机遇,加快布局5G周边产品、新兴智能硬件等,于第一季度导入了WIFI6路由器、5G手机等前沿产品,并成为战略客户的核心供应商甚至独家供应商。
得益于公司前瞻布局及对战略客户的深耕,在疫情冲击下,公司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547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164%,表现强劲。
3、创新驱动,激活发展新动能
公司持续加码研发投入,2020年度的技术研发工作仍然围绕5G、物联网及TWS耳机等产品及领域展开。同时公司配备研发项目奖,形成持续创新机制,目前已拥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等170余项。
先进的生产设备、优秀的工程技术能力及完整的研发体系助力公司持续保持技术与产品在国内同行的领先地位,不断激活公司发展新动能。同时,公司瞄准智能穿戴市场的巨大上升空间,2020年第二季度,公司自主研发生产了TWS耳机,未来服务的主要客户将集中在一线手机品牌客户、智能穿戴类电商客户以及专业音频厂商客户,有望取得不错的市场表现。
4、资本并行,助力公司稳步扩张
2020年5月,公司推出《2020年度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拟发行不超过173,372,011股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122亿元,用于武汉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厦门TWS耳机等物联网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等。武汉江夏区政府、厦门火炬集团等拟各自通过旗下投资平台认购公司3亿元股票,促进公司募投项目顺利落地。本次融资一方面能解决公司产能瓶颈,提高供货能力,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另一方面能有效提振疫区经济建设,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二、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近年来,国际贸易摩擦时有发生,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趋势明显;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肆虐进一步催化了国际贸易的冲突,打乱了资源在国际范围内的配置。在国际贸易形势多变,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原先实行全球化战略的同行业其他公司可能会将发展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国内,从而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如果公司未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业务结构等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可能会面临一定的挑战。 为应对此风险,公司将对内全面优化公司的组织架构、提升运营效率,制定科学的激励体系引进和留住人才,满足公司 参与市场竞争和发展自身的需求;对外积极拓展业务边界,继续强化技术研发,提升品质管控能力,增强技术、产品、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增强客户黏性。 2、人力资源风险 公司所涉业务具备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公司业务规模的稳步扩张以及拓展新的业务对生产劳动力及业务相关技术人员需求较大,如若公司招聘计划的实施结果未与公司业务发展相适应,则可能引发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的风险。此外,公司生产需大量一线生产工人,如若未来劳动力价格上扬,则可能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风险。 公司将科学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根据公司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组织与发展规划,对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等进行合理的配置与安排;合理制定绩效管理,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完善激励体系,吸引和留住人才;同时,提高生产车间自动化水平,完善和细化成本控制体系,落实生产线体精细化管理,控制成本防范风险。 3、经营管理风险 公司下设多家子公司,业务覆盖面不断延展,经过前期的技术积累和储备,公司已发布经典中国红真无线蓝牙耳机ZT101,公司业务将扩展至真无线蓝牙耳机领域。公司作为TWS领域的新进厂商,面临TWS领域已有厂商的强烈竞争。如若公司未有效应对市场竞争,在客户开拓接洽阶段未能在众多TWS厂商中胜出,公司新产品将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同时,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对企业组织治理、管理制度、运营体系等方面带来一定程度的挑战。如果公司在管理上不能及时适应规模扩张的需要,将削弱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可能给公司的经营业绩带来负面影响。 公司将保持稳健的经营风格,致力产品与服务增值,积极开拓客户,用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用真诚和细节打动客户;积极做好自身经营风险管控,通过管理集约化、信息化,生产管理制度化和流程优化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公司将不断完善内部组织结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流程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与沉淀,公司以服务客户为中心,坚持“大客户、大制造、大创新”的中心思想,依托核心能力形成的公司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客户服务优势 公司深耕智能制造十余年,在业内形成了技术领先、质量稳定等良好口碑,形成以H客户、小米为主的客户汇聚。公司十分重视客户关系管理,贴近核心客户布局,及时响应客户需求优化公司资源配置,通过多渠道增值,为客户提供品牌化、差异化、创新化优质服务。 通过深入了解客户需求,深度 探索 新产品的研发、高端制造,协助客户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凭借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和专业的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获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公司在产品、技术、服务、交付等多方面都获得客户高度肯定,如2019年度获得H客户授予的“质量守护奖”等荣誉。 2、头部产品汇聚优势 公司致力于打造以“1+N+X”为核心的产品发展体系,聚焦通讯主业及手机“1”个龙头,引领周边物联网产品内“N”个爆品,同时前瞻性布局“X”个未来新兴产业。公司在坚持主业的同时,前瞻性布局新兴产业,延伸未来更多的技术创新的可能性。公司经营的整体脉络符合产业发展趋势,随着产品、客户和公司的核心能力变更,公司一直面向未来,超前布局匹配客户需求,形成以通讯主业和手机为主的产品汇聚。公司5G产品如Wi-Fi6路由器、5GCPE、5G手机等爆品,市场表现亮眼,推升公司业务向上增长,头部产品汇聚优势明显。 3、智能制造驱动优势 公司以数十年制造经验为基石,以雄厚的技术实力为抓手,引领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拥有70多条先进的SMT生产线体,有业界领先的高速高精密双轨贴片线,可以“一站式”完成产品双面贴片,能进行大规模,高规格,标准化的产品制造,满足客户大批量产品生产的需求。 公司专门成立了自动化事业部及机器人公司,自研了一系列自动化装备,从组装、测试、包装等多方面实现人工替代,实现产线智能化。同时,公司拥有自研MES智慧工厂系统,能在互联网模式下实现生产信息和自动化设备之间的高效运作,架设了生产信息和全自动化产线设备之间的传输数据链,将科学合理的生产指令直接下达给全自动生产线,整体制造能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4、创新技术引领优势 公司作为一家效率驱动型的一站式智能终端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拥有优异的研发设计能力,从研发设计、新产品开发、小批量试产、大批量量产,到全球物流服务。公司充分发挥资源集成优势,垂直整合设计制造,实现快速量产和高效供应,对客户需求进行快速、高效反应。 公司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深圳、厦门、西安、天津、武汉五处设立研发中心,并拥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及软件专著权等170余项。凭借深厚的技术储备与领先的研发实力,保证现有客户资源及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前瞻性布局5G、工业机器人、移动穿戴、智能硬件等新兴技术,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和研发经验的累积,公司已建立完整的核心技术体系,并成为公司核心竞争优势之一。武汉芯动力和世茂是合作关系。芯动力是一家专注于房地产研发、投资及开发的集团,它与世茂集团合作建设武汉中央商务区金融大厦,该项目被誉为武汉和湖北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一个标志性项目。项目计划由两期建设,一期投资约156亿元,一期主体施工于今年7月开始,于2019年底竣工投入使用,芯动力公司将担任主体施工和室内装饰工程承建方,芯动力相关人士称,一期施工完成后总建筑面积约达6万平方米,将成为武汉地区最大的金融中心。物联网是一个超级产业,涉及领域非常多,其中又有很多细分技术,而且应用碎片化。2020年,工信部发出了《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意在推动移动物联网的规模化发展,将物联网碎片化的应用“串”起来。2020年,我国窄带物联网NB-IoT基站数和5G基站数均超过了70万个,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超过了108亿。2021年,物联网发展将有哪些主要趋势?
NB-IoT仍在爬坡
目前我国NB-IoT的连接数已经超过了12亿,应用创新不断深化,水表、气表等领域应用已经达到了千万级,智慧停车、智慧路灯、智慧物流等百万级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涌现。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电信的NB-IoT用户近8000万,NB-IoT连接数全球第一,NB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一。同时,中国电信还部署了全球物联网领域首个异地多活NB-IoT设备服务平台,可提供亿级以上物联网设备服务,确保端到端业务流程安全。
凭借广覆盖、低功耗、低成本、大连接等特点,NB-IoT已经成为蜂窝物联网领域的主流技术。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IoT的最新研究数据显示,全球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将在2025年突破50亿大关,其中NB-IoT的贡献比将接近一半。
2021年,由于NB-IoT的规模应用,芯片的生产成本会进一步下降,即使考虑到近期芯片、元器件缺货,NB-IoT模组整体价格下降的趋势不会改变。随着城市管理智能化的深入,NB-IoT的商业部署只会进一步加快,这将带动提高NB-IoT基站的使用率和新基站的部署。但期望NB-IoT能够在越过1亿连接数后,产生“滚雪球”的产业效应,只是一种乐观估计,主要原因是NB-IoT的应用场景、接入平台还比较分散,从梅特卡夫定律看,NB-IoT目前处于连接数的积累阶段,发展拐点还没有到来。
同时,NB-IoT也面临一些挑战,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挑战体现在NB-IoT功耗、网络覆盖、商业模式三个方面。
NB-IoT的主要优势之一是低功耗。当前在移动物联网上,普遍采用的还是2G模块,NB-IoT的功耗比2G略好,但在中等频率和高频率实时使用时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而NB-IoT深度待机模式的功耗和2G掉电模式相差不多。所以以目前NB-IoT模块的实际功耗看,十年的超长待机时间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低功耗一项上,NB-IoT优势并没有预计的大,所以采用NB-IoT的动力不够强。在网络覆盖上,NB-IoT相对于2G/3G/4G网络,其覆盖范围和网络质量还需提高,这也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信心。在商业模式上,即使运营商开启高频服务功能,每年NB-IoT资费可以提升到35~40元,虽然提升了物联网业务的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但对于运营商的直接收入贡献还非常有限。
LoRa发力室内场景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超过1亿个LoRa终端接入节点,中国作为最大的物联网应用市场,占了近半的LoRa节点部署数量,在一些能源、公共安全、智慧楼宇、电力、军事工业等行业得到应用。目前,LoRa技术也正在发力于室内场景应用,这将会成为LoRa最值得期待的市场。
LoRa最早于国外起步,在欧、美等国获得应用,但是应用相对分散。相比国外,国内起步较晚,LoRaWAN 协议的标准化落地情况比较差,但是发展速度快、应用丰富、规模大。作为和NB-IoT相似的技术,LoRa的问题与挑战主要是缺少政策及运营商的大力支持,但因为LoRa有其适用的场景,连接数一直在增长。
LoRa的问题是严重碎片化,这不仅制约LoRa产业的发展,也制约着LoRa企业的发展,且目前的产品丰富度无法满足碎片化应用需求,而且国内已有应用领域的市场增量有限,需要寻找新的应用领域拓展市场。目前电力和家居行业转向通过LoRa技术来解决问题。
从LoRa产业链看,相比于其他多数的无线通信技术,LoRa技术除了技术层面上的优势以外,丰富 健康 的产业链生态也是其优势之一,目前已形成了一个从LoRa芯片、模组、网关、终端、平台、系统集成商到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等共同参与的格局。
哪些领域机会更多
疫情暴发以来,非接触式的远距离测温仪、巡逻无人机、防疫机器人等物联网产品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得到了广泛运用,2021年,这些应用会进一步升级,并将向在医疗保健中发挥作用发展。Forrester的研究预测,物联网会通过可穿戴设备和传感器实现主动的医疗保健参与,这将是2021年物联网应用的一大趋势。
Forrester认为,消费者将在2021年获得更多种类的无线连接。不仅有5G和移动物联网设备,蓝牙、Zigbee和近场通信(NFC)都在解决类似的物联网使用案例。Forrester的报告指出。诸如可穿戴设备和传感器之类的互动和主动参与将激增,它们可以检测患者在家中的 健康 状况。COVID-19之后的医疗保健将以数字医疗经验为主导,并将提高虚拟医疗的有效性。在家中监视的便利性将激发消费者对数字 健康 设备的赞赏和兴趣,因为他们可以对自己的 健康 有更深入的了解。数字医疗设备的价格将变得对消费者更加友好。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迫使许多患者留在家里或延误了必要的护理,这使慢性病得不到控制,可预防的病得不到重视。医疗机构可以利用接入物联网的医疗设备增进对患者 健康 的了解,跟踪个性化医疗的结果。
另一方面,智能办公的利用率也会大大增长,Forrester期望至少80%的公司为未来的办公室制定全面的战略,其中包括IoT应用程序以增强员工安全性并提高资源效率,例如智能照明、电源、能源、环境监控和基于传感器的空间利用率等。高流量区域的活动监视对于优先进行站点清洁,管理拥挤区域以及修改办公室布局以实现 社会 疏远非常必要。物联网工程专业挺好的,就业率也挺高的。学这个有点难,有点容易掉头发(这是计算机行业的通病)。
物联网工程专业简介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信息产业的又一次革命性发展。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产业集群多的特点,应用范围几乎涵盖各行各业。
2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
以及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概论、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工程电磁场、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现代通信网络、传感器原理、嵌入式系统设计、无线通信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短程无线传输技术、二维条码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物联网安全技术、物联网组网技术等。
3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培训要求
本专业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数学和物理基础,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和应用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能力,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够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听说读写能力。
培训技能
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2掌握物联网项目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3了解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4了解物联网项目相关法律法规;5能够运用学习知识和外语阅读能力查阅外文资料;6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获取信息的能力。
4物联网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物联网项目市场巨大,所以就业前景也很好。毕业生可在信息传播时代从事深度、综合性、跨学科的信息传播工作,同时可从事设计、制作等新闻传播技术方面的传播技术工作,或在政府管理部门、科研机构、设计院、咨询公司、建筑工程公司、物业及能源管理、建筑节能设备及产品制造企业等从事建筑节能的研究、设计、施工、运营、监测和管理工作。(3月23日,武汉东风本田二厂总装车间复工复产初期,因交通受限,人员无法返岗,公司通过“点对点”包车等方式接员工,截至当日,员工返岗率超过50%。摄影/新京报 陶冉)
(3月16日,武汉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的总装生产线上的工人。摄影/长江日报 周超)
疫情后,武汉还能否稳居中部C位?
本刊记者/贺斌
发于2020420总第944期《中国新闻周刊》
3月31日,因疫情延迟的武汉2020年001号地块再次网上挂牌出让,由江苏吴中集团旗下“第一工园”以1362亿元摘得,计划开发建设“第一工园-武汉智联创星中心产业园”项目,是服务于智能制造、物联网、大数据的主题产业综合体。
《中国新闻周刊》在武汉市洪山区青菱工业园该项目现场看到,这片土地位于青菱工业园的中心,从地图上看,地块正处于长江和青菱湖中间,距离西北角的长江直线距离只有1公里多。
项目一期规划用地180亩,总建筑面积3727万平方米,预计投资15亿元。
项目负责人、江苏吴中集团武汉星汉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项目总经理吴江向《中国新闻周刊》展示项目的效果图,“从地理位置来看,我们的地块正处在一个黄金十字节点,是武汉正在打造的长江主轴其中一部分,江对面是武汉经济开发区的沌口车都,东南部则是光谷,我们处于两大开发区中间,沿着三环线和四环线拓展开来,形成武汉的产业主轴。”
2011年,武汉推出“工业倍增计划”,明确要求优化工业空间,构建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和大临港四大工业板块,打造一批高端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集群。
在吴江看来,大临空和大临港主要以交通运输为主,真正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是大车都和大光谷,因此,处于两个主轴交叉的黄金节点,也是未来武汉智联创星中心产业园的价值所在。
谈及疫情后对武汉投资的信心,第一工园总经理刘健说:“武汉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九省通衢的枢纽区位,长江主轴及四大产业集群的基础实力,每年百万在校大学生的人才资源,这些都是我们看重的。”
无法撼动的九省通衢
3月29日,武汉统计局官网正式宣布了2019年GDP 数据为16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由此,2019年中国GDP10强城市终于落定,武汉位列第8,比前一年上升1位,处于成都和杭州之间。
但是,随着疫情的暴发,今年以来,武汉大部分经济活动暂停,财政收入更是遭到重创,在湖北省政府参事、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智敏看来,今年武汉的GDP形势并不乐观,根据武汉市统计局数据,今年1、2月份,武汉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53855亿元,下降318%,其余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也都为负数。
“实际上,武汉虽然2019年排名提升了1位,但和后面的杭州、天津差距并不大,很容易被赶超。”彭智敏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道。
在TOP10的城市中,上北深广分列前4,第5名由重庆摘得,天津由去年的第6降到第10,除此之外,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占据第6到第9的位置,其中,武汉仅以789亿元的差距略输成都,比杭州仅高出850亿元。
尽管如此,彭智敏并不认为,武汉在国家区域战略中的地位就会因此被撼动,武汉九省通衢的地位,无论是铁水公空,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都不会因为一次疫情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谈及武汉,永远都绕不开的一个词就是“九省通衢”。从地理位置来看,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干流和支流汉江将武汉分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作为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武汉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高铁网辐射了大半个中国。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武汉在多个国家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是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也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2016年12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经国务院批复,在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中,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此后不久,国家发改委函复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时公布《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提出武汉要立足中游、引领中部、服务全国、链接全球,全面提升现代制造基地、服务高地、创新源地、开放平台功能,强化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及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强化支撑和承启作用,拓展沿江发展新空间,挺起长江经济带脊梁,加快建成以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四大功能为支撑的国家中心城市。
“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在长江一带的城市中,武汉无可替代。”彭智敏进一步分析,中部六省的省会城市,长沙和南昌都不在长江边上,岳阳和九江虽然地理位置更靠近长江,但经济体量和发展规模与武汉显然是无法比拟。
而在中部六省中,同样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在陆路交通方面比较占优势,在面向北方有更好的交通优势;航空的客流量方面,这几年郑州和长沙也时常超过武汉,但作为综合立体交通枢纽,至少在长江中游区域,武汉无可替代。
(3月23日,武汉市花山港全面复工复产。图/人民视觉)
(3月26日,工人在湖北广电传媒基地工程长江文创产业园项目工地进行结构柱箍筋绑扎作业。该工程于3月25日正式复工。图/新华)
人才流失之忧
在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武汉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吴传清看来,除了交通区位优势,武汉市科教资源优势也不容小觑。作为国内外著名的智力资源密集区,武汉也是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拥有近90所大学、100所科研院所、数十位院士、100多万在校大学生等科教资源、人力资源优势。
基于这些资源,武汉市这些年积极培育新动能,大力倡导发展“知识经济”“院士经济”“校友经济”,建设一批工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
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城市,依托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三大国家级开发区,武汉开展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集聚国内外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求,已发展成为享誉中外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汽车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地球空间信息与服务产业基地等。目前正在大力推动国家高端存储器产业基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地、商用航空航天产业基地、网络安全与人才创新基地等,产业优势十分明显。
在产业集聚方面,武汉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新型显示器产业集群、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国家发改委核定的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目前全国66家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北京、上海、武汉各占四个,并列成为新兴产业集群最多的城市。武汉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创新型产业集群则被列入国家科技部核定的首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名单。
此外,武汉市是国家“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在目前全国13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中,武汉拥有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两家。“科技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综合实力强。”吴传清说。
但是,随着疫情暴发,武汉和湖北各市县相继封城,居民居家隔离,最大限度阻断疫情的传播途径。而在封城之前,据武汉市市长周先旺透露,已有500万人离开武汉。
随着湖北以外各省市纷纷复工复产,湖北和武汉相对迟滞的复工所带来的时间落差,一方面,可能会造成原有的市场份额被挤占;另一方面,各省市掀起新一轮“抢人大战”,可能会带来部分高端人才的流失。
这也正是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建设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钱德平最担心的问题。“光谷生物城里很多都是高科技产业,人才是关键,如果核心人才都走了,企业可能就没有希望了。”
在钱德平看来,武汉尽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但和周边城市也就数百公里的距离,高铁一两小时可达,加上收入成本和沿海城市相比确实不高,即使和周边的郑州、长沙等城市相比,也不具备明显优势,而且周边城市发展产业的决心也很大,因此一些武汉培养的大学生,未必首选留在武汉,而疫情的暴发,更有可能加剧人才的流失。
吴传清则显得乐观很多,在他看来,武汉一些产业是别的城市无法替代的,比如光电子产业、北斗卫星产业、一些生物产业的应用等,这些产业之所以选择来武汉投资,就是看中了武汉的区位优势,科教资源优势和产业配套优势,不可能因为两个月的停滞就放弃。但一些小型的产业配套,可能会被其他城市的企业取代。
随着新经济的发展,各省市都借势这阵东风,一些经济基础薄弱的省市也找到了发展的动能,经济快速增长,很多学者认为,新经济使得各城市重新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各城市发展迎来重新洗牌的过程。但在彭智敏看来,新经济下,各城市发展依然会有差距:“为什么大部分高新技术的头部企业还是在北上广深?他们的基础条件、政策,资金投入,吸引人才的力度依然很大,尽管深圳高校不多,但企业研发能力很强,就是因为吸引了来自全国甚至全球的人才。”
在彭智敏看来,疫情之后,武汉经济发展的重心,依然要适当向新经济领域的高科技和高端产业倾斜,不然可能会更加被动。
(4月8日,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鹦鹉洲长江大桥车辆通行明显增加。图/人民视觉)
抱团发展
这些年来,彭智敏一直呼吁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坦率地说,武汉城市圈建设这几年进展并不理想。”
据彭智敏回忆,那时候,武汉城市圈建设被纳入到国家战略,还是“两型社会”示范区,最初也做了几个项目,在当时的城市圈中颇有影响力,后来实质性的行动少、圈内各城市也不太提了。
一直以来,武汉在湖北一家独大,“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武汉的首位度高达32,仅次于成都。”彭智敏说。从2019年GDP来看,湖北省排名第二的襄阳市全年GDP为481284亿元,还不到武汉市的零头。
“从这次疫情来看,武汉城市圈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除了武汉是疫情中心之外,最严重的两个城市是孝感和黄冈,这两个城市也是和武汉人流、物流最密切最有交集的地方。”彭智敏分析,这也说明武汉城市圈之间有很多的联系,但过去因为行政干预,武汉不愿意将一些优势资源流出本辖区,人为阻隔了区域之间的合作。
彭智敏认为,通过此次疫情,武汉和周边城市首先在医疗预警系统的共同响应,联防联控方面应该加强合作;其次,要加强产业的合作,倡导产业双向转移,即总部向武汉转移,制造的工厂向周边市县转移。“所以武汉未来要做大做强,首先要依托周边城市,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合理的分工。此次虽然是流行病的问题,但也应引起我们的反思,应该改善经济合作的形态,减少孤立,共同占领产业制高点,尽快形成竞争力。”
实际上,作为常住人口1100万的超大城市,武汉在人口、产业等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日益增强,随着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武汉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正在日益彰显。
“从武汉大都市区建设到武汉城市圈建设,再到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格局中,武汉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得以加快提升,资源要素配置能力、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辐射效应更加强化,从而提高武汉市城市能级。”
吴传清认为,作为国家多个区域战略布局的重心,武汉市将会成为立足长江中游、引领中部地区、服务全国、链接全球的国家中心城市,成为继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之后的“新一线城市”代表。
“无论是长江经济带战略,还是中部崛起战略,关键是如何利用国家战略,谋划一些重大的项目,重大的工程,去对接战略,将战略落到实处。”彭智敏举例,在长江经济带战略中,明确提出武汉要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这几年武汉在这方面的建设进展明显,在此次抗疫过程中,也作出很大贡献。但总的来说,无论是和上海的国际航运中心相比,还是和长江上游的重庆相比,依然还有较大差距。
因此,彭智敏认为,对于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确实还要好好谋划,不但要在硬件建设上下功夫,建设泊位更多的码头,争取更多的船只在武汉港经停,更要理顺体制机制:“一方面通过信息网络的资源共享,降低物流成本,让更多货物在武汉中转;另一方面,在湖北省内的港口间要做好协调,不能利用打‘补贴战’的恶性竞争来争夺市场占有率,而是应采取协同协作,甚至相互参股的方式,共同将长江航运中心做大做强。”彭智敏补充说。
(3月24日,武钢铁区实现铁、烧、焦、料、能源、转底炉、环保等七大工序的智慧集中 *** 控中心。摄影/长江日报 周超)
“想发展,须开放”
如果不是疫情,湖北省和武汉市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或已开展,彭智敏认为,在编制规划的时候,对于武汉城市圈的一些中心城市,如武汉、宜昌、襄阳等,要花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资源,重点发展一些未来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武汉的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不得不向外转移,未来,我们应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市场前景看好的产业。”
在彭智敏看来,要巩固现有的高端装备制造、光纤通信、光电子、生物医药等前景较好产业,疫情之后,要选择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些产业全国各地都在争,我们要有选择,不能多头出击,但坦率来说,具体选择哪些产业,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非行政规划的结果。”
“如果仅仅把武汉放在一个区域来看,其实是对武汉定位的窄化。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40多年,在未来的40年,对于武汉的定位,应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战略支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在过去的40年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发展支持重点全在沿海和西部,但是,仅依靠长三角、珠三角是不可能拉起中国的,仅依靠西部大开发,也是不可能拉起中国的。
张燕生师从经济泰斗张培刚教授,对恩师提出的“牛肚子理论”极为推崇。在上世纪80年代,张培刚教授就提出,要将陷入泥沼的大牯牛拉上来,拽牛鼻子无济于事,只有在牛肚子处找到一个支点,利用杠杆原理,牛才能起来。中国这么大,如果把上海和沿海城市看作牛鼻子,重庆和西部地区看作牛尾巴,中部地区就是牛肚子。“如果这头牛要飞奔,中国经济要起飞,只拉牛鼻子、只扯牛尾巴,牛肚子还坠在地上,会有用吗?”
“牛肚子理论” 后来成为“中部崛起”的理论依据,就是在沿海开放同时实行中部崛起,带动西部开发,实现整个国家经济的腾飞。
然而,中国崛起战略这么多年来,武汉的外贸依存度依然只有145%,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337%的一半。“九省通衢的地方,如此封闭开发,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张燕生认为,继深圳、浦东、雄安以后,武汉应该成为第4极,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战略支点和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重点区域。
张燕生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了这次中国疫情发作的轨迹,从武汉开始,首先影响的是中国最有活力的两个省,浙江和广东,以及两个超大规模的城市,北京、上海。接着,影响周边的安徽、河南、湖南和江西,然后影响江苏、山东和福建,最后扩及全国。
“从疫情的传染分布,证明武汉对整个国家的辐射和影响,下一步如何能把新冠病毒的损害变成机遇来拉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可能就起来了。”张燕生提出“武汉不兴中国不兴”的假说,“要想证明这个假说是否成立,应该给武汉一个验证的机会。”即先将中部带起来,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和国际化新高地,让整个中国的资源,全世界的人、财、物都向中国的中部集聚,带动辐射东西南北中,实现整个中华的复兴。
在张燕生看来,历史上,大汉口和大上海并驾齐驱,小商小贩十分活跃,市场经济非常有活力,因此,并不缺乏内生动力。“如今的武汉,和浦东新区成立前的上海一样,缺乏的是战略定位和先行先试的机制,武汉要想发展,必须开放!”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下,各省份最近密集推出庞大投资计划。不仅如此,推出新一轮大规模基建的呼声也在不断增长。
7省推出25万亿重点项目
在云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十五场新闻发布会上,云南省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处处长郭金华表示,2020年,云南将推出52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5万亿元,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4400多亿元。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阶段发布投资计划的省份不只云南。自春节后各地陆续复工以来,多个省份发布了2020年的重点项目投资计划。
2月20日,河南省发布980个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33万亿元,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8372亿元,涵盖了产业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生态环保、民生和社会事业六大领域。
2月25日,福建省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印发2020年度省重点项目名单的通知》,确定2020年度福建省重点项目1567个,总投资384万亿元。其中在建项目1257个,总投资297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005亿元;预备项目310个,投资087万亿元。
而在春节前,四川、重庆、陕西和河北等省份已经发布了本年度重点项目投资计划。2020年,四川省重点项目700个,计划总投资约44万亿元,年度预计投资6000亿元以上;重庆市重大项目1136个,总投资26万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476亿元;陕西省重点项目600个,总投资338万亿元,年度投资5014亿元;河北省重点项目536个,总投资188万亿元,年计划投资2402亿元。
从这7个省份公布的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来看,总投资接近25万亿元,2020年度计划完成投资也近35万亿元。另外,全国其他省份公布了重点项目清单,但是没有公布投资总额,还有一些省份具体数据不够详实。
比如,浙江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落地落实,支撑重大标志性工程实施,浙江未来将重点推进200多个重大项目建设,总投资超2万亿元,2020年计划投资约3000亿元。
重庆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特点。各地启动的这些投资项目并非针对疫情而来的,是在年度计划中就有所安排的。当然,针对疫情的冲击,各地肯定会在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更加重视。
事实上,在各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会议上,稳投资作为重要政策工具被凸显出来。从重点项目复工复产的进度推进到各类要素的配给,以及应对疫情的政策措施中,各地都强力稳投资。
2月28日,四川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暨省委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要求聚焦“三驾马车”精准发力,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抢抓政策窗口努力扩大政府投资,带动扩大社会投资。
专家建议推出“新基建”
当下,以扩大基建规模稳定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的思路再次受到瞩目。
比如,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最近就建议启动新一轮基建。任泽平认为,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还是基建,推出“新基建”,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长期竞争力。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之前,中国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时,都采取了大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来应对。
对于启动大规模的投资应对危机,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宏观组副组长王小刚向第一财经表示,这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举措,可以尽快把经济恢复起来,而且疫情反映了我们存在的短板,补短板是比较明确的投资方向。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发挥好政策性金融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缓解融资难融资贵。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有效需求,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发挥好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加大新投资项目开工力度,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
“疫情暴露出我们在社会治理、公共卫生设施、应急能力建设、物资储备体系等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短板就是下一步投资增长潜力所在,就是发展空间所在。我们将以更大力度、更加精准地补短板、强弱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丛亮2月24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在云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十五场新闻发布会上,云南省就发布了基础设施“双十”重大工程,这项工程总投资约36万亿元,主要是聚焦基础设施领域,包括铁路、公路、跨境电网和智能电网、5G网络全覆盖、多式联运物流网十大工程。
不过,任泽平认为,启动“新”一轮基建,关键在“新”,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简单重走老路。比如要调整投资领域,在补齐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教育医疗等新型基建。
易小光也认为,投资是稳增长的抓手,但是投资结构决定了未来的供给结构,是结构能否优化的重要方面。当前阶段的投资拉动和以前的投资劳动是有区别的,关键在于如何扩大有效投资。
因此他认为,扩大投资要着眼于弥补中国经济的短板,最重要的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以及我们确定的发展方向所需要推动的基础设施可以适当超前建设,从而塑造新经济发展的硬件环境,引领经济增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