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些普通的智能手表并不支持物联网卡。这些手表一般只能通过蓝牙连接手机进行联网,无法直接使用物联网卡进行通信。
第二,一些老款的智能手表也不支持物联网卡。这些手表开发时并不考虑到物联网技术,因此无法添加物联网卡模块。
第三,一些便宜的智能手表也不支持物联网卡。这些手表为了降低成本,可能只提供一些基础功能,不支持高级的物联网技术。
第四,一些智能手表可能需要购买额外的物联网模块才能支持物联网卡。这些模块需要额外花费,并且需要手动安装,对于一些不熟悉技术的用户来说可能比较麻烦。
综上所述,虽然大部分智能手表都支持物联网卡,但仍有一些不支持。在购买前需要仔细了解手表的功能和规格,以确保其符合自己的需求。
在互联网时代,Wi-Fi如同我们生活中的氧气一般无处不在。它是当今使用最广泛的无线网络传输协议,承载了全球一半以上的流量。Wi-Fi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术语,用于描述不断发展的80211协议家族。
而Wi-Fi联盟是推动Wi-Fi发展的组织,他们通过数字命名法简化了Wi-Fi名称,例如Wi-Fi 6对应80211ax、Wi-Fi 5则是80211ac、Wi-Fi 4为80211n。
5G的到来,开启了万物互联的时代,像自动驾驶、智慧城市、远程医疗、智能可穿戴等,都是物联网的应用场景。 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这类市场的需求,Wi-Fi联盟推出了覆盖距离更广、功耗更低的Wi-Fi HaLow认证方案。
Wi-Fi HaLow是基于IEEE 80211ah技术的认证标准,同时也是针对IoT市场量身打造的低功耗Wi-Fi技术。
众所周知,适用于物联网的低功耗传输标准,还包括ZigBee、Z-Wave、蓝牙以及Thread。ZigBee和Z-Wave的缺点在于频宽较低,并且两者在设定时的d性较弱。以ZigBee为例,它无法进行跳频,在网络布建时容易受到干扰。因此,ZigBee不太适合射频环境不稳定的物联网或M2M应用(基于特定行业的终端)。 而Wi-Fi HaLow单个节点最多连接设备超过8000个,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和墙壁穿透性。
至于蓝牙,它的缺点在于通讯距离,一般不会超过10米。 而Wi-Fi HaLow的最大传输距离达到了1000米。
作为远距离无线传输技术的一种,Wi-Fi HaLow低功耗、长距离的特性,除了适用于工业物联网、无人机、安防监控等领域外,还可以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
目前,主流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大致可分为三大类:TWS、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 首先是TWS, 消费者在选购TWS耳机前,通常会比较在意耳机的音质、降噪以及续航能力。
为了更好的便携性,TWS耳机的体积基本上做得都比较小,大概只有一根大拇指那么大。在有限的体积下,TWS耳机内部需要塞入很多元器件,包括音频单元、降噪芯片、电池等。
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TWS耳机,单次使用时间基本都能达到5~8个小时。想要进一步提升TWS耳机的续航能力,厂商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增大电池容量;另一种则是引入快充技术。
虽然增大电池容量并不难,但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随着电池容量的增加,电池的体积也会增大,这样一来,耳机腔体部分也会变大、变重,不仅牺牲了部分便携属性,还会影响耳机的佩戴舒适度。而且,在TWS上加入更多的功能,也会加快电池消耗的速度。
至于引入快充技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TWS耳机的续航问题,因为用户需要将耳机放入充电盒,等待5分钟后,才可以继续使用1小时。 而Wi-Fi HaLow低功耗的特性有助于改善TWS耳机的续航能力,尽管不难带来质的提升,但是最起码要比以前更好一些。
其次是智能手表。 以Apple Watch为例,它可以通过e-SIM功能脱离手机独立运作,而且拥有专门的应用商店,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下载对应的App,这些 *** 作均离不开移动蜂窝数据和Wi-Fi。
传统Wi-Fi最大的瓶颈在于功耗问题。Wi-Fi HaLow在功耗表现方面,由于采用了700~900更低的频率,以及更窄的频道占用宽度,使得功耗与蓝牙、ZigBee等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也就是说,无论是下载安装应用还是长时间使用需要联网的App,支持Wi-Fi HaLow标准的智能手表功耗表现会更低,与之对应的就是续航能力的提升。
最后是智能眼镜。 现在,市面上比较常见的智能眼镜有家用或户外使用两种类型,前者主要用来影音 娱乐 ,比如看、玩 游戏 等;后者则更倾向于接打电话和听歌。
而Wi-Fi HaLow除了低功耗的特性外,还支持远距离传输、多设备连接、更好的穿墙能力以及更强的抗干扰性。 对于家用型智能眼镜,如果路由器位于客厅,在房间内使用时,WiFi连接性会变差。再加上如果家里不止你一人,路由器又不支持Wi-Fi 6的情况下,使用智能眼镜可能会因为网络拥堵问题影响用户体验。如果家用型智能眼镜支持Wi-Fi HaLow标准,上述问题或许都能得到解决。
对于像华为Eyewear这类户外使用的智能眼镜而言,其最大的问题在于网络连接的稳定性。 举个例子,在地铁、公交等信号复杂的应用场景下,使用户外型智能眼镜听歌时,可能会受到外界信号的干扰,导致设备经常断连。相比传统Wi-Fi和蓝牙,Wi-Fi HaLow拥有更强的信号抗干扰能力,可以大幅降低外接信号对智能眼镜的干扰性。
其实,相比智能可穿戴设备,Wi-Fi HaLow更多的作用在于布局AIoT市场。比如智能安防,由于Wi-Fi HaLow最大传输距离为1000米,并支持最多1万台设备同时接入同一连接点,大型商场只需要在一个位置搭建Wi-Fi HaLow的接入点,即可覆盖一公里以内所有支持该标准的监控摄像头。对于商家来说,布局安防监控成本会更低。
而且Wi-Fi HaLow有助于提升智能家居的使用体验,现阶段的智能家居,体验上都不是太好,不是经常断连,就是受到家里其他设备的信号干扰,导致实际使用起来延迟偏高。如果智能家居全部支持Wi-Fi HaLow标准,那么这些问题可能都会得到解决。
事实上,Wi-Fi HaLow并不是什么新技术,早在2016年,Wi-Fi联盟就已经公布了这项标准,只是没有厂商愿意去跟进, 直到2020年,国内珠海泰芯半导体才推出了全球首款基于Wi-Fi Halow标准的量产芯片,但应用场景与普通消费者没有太多联系。
说实话,Wi-Fi HaLow在定位上,与Wi-Fi 6多少有些重叠,毕竟室内应用场景,两者区别并不大。相较之下,Wi-Fi HaLow更适合户外场景。很显然,Wi-Fi联盟在这个时间节点再次宣布该标准,是一个很正确的决定。
不过,考虑到之前该标准从公布到芯片量产再到商用的进度,厂商们可能没有那么跟进并推出相关产品。虽然加入Wi-Fi联盟的厂商不在少数,包括上游芯片厂商英特尔、高通等,下游终端品牌厂商包括微软、苹果、华为等,但是Wi-Fi HaLow标准是否会应用于智能可穿戴领域,最终还要看厂商们愿不愿意,毕竟已经有了“前车之鉴”。
文 | 蘧毛毛 刘皖媛
编辑 | 施智梁
苹果手机、苹果电脑已经成为市面上热销的单品,苹果 汽车 或将很快加入苹果公司的产品阵营中。
据中国台湾《经济日报》援引供应链消息,苹果首款电动车Apple Car或将于明年9月问世,比预期的2023年提前至少两年,台湾 汽车 配件供应商会在明年的第二季度提前为Apple Car(苹果 汽车 )发布做准备。该报道还披露,苹果公司一直在美国加州进行秘密道路测试,其中至少有数十辆原型Apple Car。
事实上,苹果的造车 历史 由来已久。苹果董事会成员米奇·德雷克斯勒(Mickey Drexler)也曾公开表示:“如果乔布斯活着,他可能会开发一款 汽车 ——iCar。”而从2013年苹果正式推出“iOS in the Car”车载系统(后更名为CarPlay)以来,苹果进军 汽车 领域也已达7年之久。
近日,有媒体爆出百度正在考虑生产自己的电动 汽车 ,并已与吉利 汽车 、广汽集团、威马 汽车 等对可能的合作模式进行了商议。虽然多方均未对此事正面回应,但是华尔街的热情已经被点燃,受该消息影响,百度股价连日大涨,市值也重回600亿美元。此外,11月16日,滴滴发布其与比亚迪共同研发的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D1,一切设计为网约车场景服务。11月26日,上汽集团、浦东新区、阿里巴巴联合推出“智己 汽车 ”,首轮融资达百亿规模。
此时入场造车, 科技 公司们打的什么算盘?
对于苹果造车,中国台湾《经济日报》还披露了更多细节。据报道称,目前中国台湾地区的供应链正在抓紧进行备货,以便于从明年第二季度开始为苹果生产Apple Car所使用的零部件。这些 汽车 零部件厂商包括和大、贸联、和勤以及富田等,后期名单有望继续增加。
这些信息点比此前媒体披露的苹果造车动向提前了许多。此前据供应链领域权威媒体DigiTimes报道称,苹果公司在美国正筹备建立 汽车 生产线,并已开始与全球 汽车 电子供应商探讨技术规格等方面的问题,预计到2024年到2025年Apple Car会正式亮相。
事实上,苹果造车并非新鲜事情,近年来也是频频传出各种动态,这与苹果的造车 历史 以及积淀有关。
一直以来,苹果凭借其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建立了强大且相对封闭的iOS生态。在后PC时代,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前沿 科技 的潜力得到释放,智能网联成为了全球 科技 产业又一重要机遇,而智能 汽车 和自动驾驶是该领域最重要的场景之一。苹果认为,从 科技 的一端接近电动化、智能化 汽车 并不是没有可能。
在iPhone成功后,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曾公开表示:“我们有平台去设计好一辆车,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要打造一款 汽车 。 汽车 有电池、电脑、发动机和机械结构,iPhone上也有这些东西。”
苹果CEO蒂姆·库克也曾表示,智能化的电动 汽车 同手机一样是电子产品,只不过体积更大——而能将不同电子产品连接到一起,本就是苹果最擅长做的事情。而电子产品需要的软硬件,苹果也都有。
基于此,苹果开始在 汽车 领域多线并举,并开启了造车计划。
早在2013年,苹果就宣布进军 汽车 领域,并发布了“iOS in the car” 计划,做好了“上车”的准备,其首批合作伙伴包括法拉利、沃尔沃和奔驰,这也是苹果 历史 上首次把自己的软件搭载在其他公司的硬件产品。也是在那个时间点,“苹果要收购特斯拉”的传闻甚嚣尘上。
显然,苹果对于收购一家造车公司没有兴趣。2014年,苹果秘密筹划的“泰坦计划”浮出水面。资料显示,苹果最初目标是像Mac和iPhone一样,打造一款完全颠覆当前行业的产品:无人驾驶智能 汽车 。
为此,苹果公司开始到处招兵买马,吸引谷歌、奔驰、特斯拉等公司的专家组建了一支庞大的 汽车 研发团队。有统计显示,在成立后的一年之内,这一团队召集了千余名工程师参与,其中挖走特斯拉员工超过300人。与此同时,在2015年12月10日,苹果公司分别注册了“applecar”、“applecars”以及“appleauto”三个域名。
在2017年苹果公司第三财季的财报电话会上,苹果CEO库克透露了“泰坦计划”的目标,首度公开证实该计划的存在。库克认为自动驾驶是“所有AI项目之母”,苹果从核心技术的角度正在聚焦自动驾驶系统,但这一系统的应用不光是 汽车 。
然而,与“ 汽车 界颠覆者”的设想不同,苹果的自动驾驶 汽车 开发计划异常坎坷。“泰坦”的最初目标是研发能够无人驾驶的整车,但 科技 公司造车难度极大,谷歌X实验室也曾走过自主研发无人车的路线,以失败告终。苹果也是如此,多次团队分歧转变后,苹果“泰坦计划”以失败告终。
此后,苹果的 汽车 领域成果更多集中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方面。但在 汽车 自动驾驶系统研发上,相比脱胎于谷歌的自动驾驶公司Waymo、依附传统车企通用的AI公司Cruise,苹果的表现也乏善可陈。今年初,苹果被爆出自动驾驶部门裁员190人,这也是自2018年8月前特斯拉高级工程副总裁道格·菲尔德Doug Field上任项目工程副总裁之后的首次大幅度裁员。
12月9日,苹果公司将其自动驾驶 汽车 部门移交给了人工智能部门高级主管约翰·贾南德雷亚(John Giannandrea)。此前由道格·菲尔德负责的自动驾驶 汽车 部门数百名工程师团队也全部转移到贾南德雷亚的人工智能部门。
然而,苹果的造车之心并未死。根据DigiTimes报道,苹果正在与台积电联合研发自动驾驶芯片,同时这也是为Apple Car展开部署,该媒体还指出,苹果已计划在美国建造 汽车 组装厂。
苹果将采取怎样的形式造车?苹果自身能否支撑开发一辆 汽车 ?苹果提速造车有何目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还不得而知。目前来看,Apple Car或将于更早的时间问世。
科技 公司造车之风,并非今日才起。
早在2017年,戴森便正式宣布启动电动车项目,计划投资逾20亿英镑(约合25亿美元)开发一款“全新的、与众不同”的电动 汽车 。然而,2019年10月,戴森公司创始人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却向全体员工宣布:放弃造电动车。原因很简单:产品非常符合戴森的理念,但可惜在商业上并不可行。
放眼国内,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也曾下定决心造车,但最终却铩羽而归。乐视控股集团创始人贾跃亭也大力推出新品牌FF,但目前仍未走向量产阶段。小米也在近日被传将和比亚迪联合出品年轻人的第一辆 汽车 ——青悦S1,但很快被双方辟谣为假消息。
然而, 科技 公司造车并非没有成果,且成果正在近期集中落地。滴滴与比亚迪的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D1已于11月发布,最快将于12月投入运营;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联合打造的高端智能电动车项目定名“智己 汽车 ”,已落户浦东。
这似乎预示着一种新模式的诞生。知名 汽车 行业分析师颜景辉对出行一客 (ID:carcaijing) 表示:“从业内来看,之前的 汽车 +互联网已经有向互联网+ 汽车 转变的趋势,未来的 汽车 要智能化、网联化已经是行业的共同认识。 科技 公司有这样的基因,和有制造工艺的传统车企合作造车是很有可能做成的。”
有观点认为,新造车公司在新能源市场上的出色表现,成为 科技 公司转型造车的诱因之一。比起戴姆勒、通用等传统车企巨头,特斯拉、蔚来、小鹏等新造车公司在资产规模、生产能力、销售收入、盈利水平等远远不及前者,但这些年轻公司的市值已迅速反超,特斯拉更是坐上了全球车企市值头把交椅。
公司的市值排序不排除有短期因素的影响,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资本市场上的主流咨询公司、分析师和投资机构的预期。中国电动 汽车 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认为:“这反映出资本市场对新能源 汽车 的认同,也表明 汽车 产业进入了大变革时期, 汽车 企业的市场地位正在重新洗牌。给后起者提供了机会。”
“只有造车才能获得更高的市值,也才能有更大的发展机会。”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出行一客 (ID:carcaijing) 采访称,连传统老牌车企都反应过来,以 科技 赋能大力布局高端新能源智能网联 汽车 ,为抓住这一波发展的浪潮,有着互联网基因的 科技 公司们不甘心只做智能网联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决定从上车走向造车。
造车虽投入巨大,但是收益模式却成熟且快捷。以滴滴D1为例。据了解,D1将按照公里数收费,并按照每公里2元钱的价格向比亚迪支付费用。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认为,2030年的D1能够实现全无人驾驶以及商业化运营。届时,D1背后隐藏的商业价值将远不止当前按照公里数计费所带来的收益。
然而,多数 科技 公司目前只愿做供应商,还有很多 科技 公司誓言不造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华为。尽管华为的 汽车 业务在公司内部不断走向更重要的位置,但是华为却多次重申不造车,目标是帮助车企造好车。任正非更是在一项决议中写道:“以后谁再建言造车,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小米总办副主任徐洁云也在微博回应小米造车的传闻时称:“掌握一个原则就行: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假新闻。”
“ 科技 公司在当前宣布不造车,更多是因为时机不到。”一位行业投资人士告诉出行一客 (ID:carcaijing) ,车企在选择供应商时,大多都会绕开或者警惕打算造车的“跨界玩家”们,一些 科技 公司虽有造车的实力但此时发誓不造车也有这方面的顾虑。
也有人对时下热火朝天的新能源局势提出了反对观点。近日,丰田公司总裁丰田章男(Akio Toyoda)在日本 汽车 制造商协会年终新闻发布会上称,他对当前正在兴起的“电动车革命”感到不满,电动车生产越多,二氧化碳排放越严重。同时,丰田章男认为当前特斯拉价值被严重高估,特斯拉还没有成熟到足以影响全球 汽车 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在电动 汽车 的技术领域。
科技 公司下场造车,能有几成胜算?有观点认为,如果 科技 公司不甘心只做智能网联方案的供应商,而是亲自下场造车,由车企合作伙伴变成竞争对手,或将面临“鸡飞蛋打”的局面。但是在巨大的利润空间之下, 科技 公司还是决定下场一试。
11 屏幕屏幕尺寸:是指屏幕对角线的尺寸,一般用英寸来表示。比如手机主屏尺寸是35英寸,就是说 幕对角线的长度是35英寸(一英寸等于254厘米)
屏幕材质:随着手机彩屏的逐渐普遍,手机屏幕的材质也越来越显得重要。手机的彩色屏幕因为LCD品质和研发技术不同而有所差异,其种类大致有TFT 、TFD、UFB、STN和OLED几种。一般现在比较好的有IPS,SLCD,SuperAMOLED等。多用在iphone,三星手机上。一般来说能显示的颜色越多越能显示复杂的图象,画面的层次也更丰富。
屏幕分辨率:手机的清晰度不仅由屏幕材质决定,还与屏幕分辨率有很大关系。所谓屏幕分辩率是指屏幕每英寸所拥有的点数,点数越高屏幕就会越清楚。 12 主板(芯片&听筒&扬声器&送话器&红外&蓝牙模块&GPS模块&陀螺仪&主副摄像头&闪光灯&感光器模块&NFC
模块&天线&等) 主板&芯片:
可以叫手机的集成线路板,他将以下所有的硬件通过主板连接在一起 听筒:
听筒是电话、对讲机、手机等通讯工具传送声音的一种配件,是扬声器的一种,但一般不叫扬声器。一般这个词都用于描述电子产品传送声音的零件。如:手机、对讲机,等等。 扬声器:
是一种将电能转换为声能的电声器件。扬声器的种类很多,虽然它们的工作方式不同,但最终都是通过产生机械振动推动周围的空气,使空气介质产生波动从而实现“电-力-声”的转换。简而言之就是来电短信闹钟事件提醒等都通过扬声器来提醒。
手机扬声器分为单声道,双声道,立体声三部分!在单声道的音响器材中,你只能感受到声音、音乐的前后位置及音色、音量的大小,而不能感受到声音从左到右等横向的移动。通俗的说就是有两个声音通道,在电路上它们往往各自传递的电信号是不一样的,电声学家在追求立体声的过程中,由于技术的限制,在最早的时候只有采用双声道来实现,所以现在立体声和双声道好像变成一个东西了。 送话器:
送话器是用来将声音转换为电信号的一种器件,它将话音信号转化为模拟信号。送话器又称为麦克风,咪头,微音器,拾音器等。 红外线:
在蓝牙大范围使用之前,作为手机的一种无线传输方式。局限性比较大,首先两部手机(或者手机与其他设备)的红外线接口要对准,然后距离在10cm之内,越近越好,不用数据线,进行无线数据传输,主要是和铃声,速度比较慢无法传语音,也就没有“红外耳机”了。后来出现的蓝牙已经完全替代了红外线的应用,也就越来越少了。 蓝牙:
是一种支持设备短距离通信的无线电技术。能在包括移动电话、PDA、无线耳机、笔记本电脑、相关外设等众多设备之间进行无线信息交换。利用“蓝牙”技术,能够有效地简化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也能够成功地简化设备与因特网Internet之间的通信,从而数据传输变得更加迅速高效,为无线通信拓宽道路
蓝牙40最重要的特性是省电科技,极低的运行和待机功耗可以使一粒纽扣电池连续工作数年之久。此外,低成本和跨厂商互 *** 作性,3毫秒低延迟、100米以上超长距离、等诸多特色,可以用于计步器、心律监视器、智能仪表、传感器物联网等众多领域,大大扩展蓝牙技术的应用范围。现在80%的手机都配备蓝牙功能,100%的智能手机都配备蓝牙功能。
现在的蓝牙40已经走向了商用,在最新款的iPhone 5、魅族MX2、The New iPad、HTC One X、小米手机2,iPhone 4S上都已应用了蓝牙40技术 GPS:
GPS最主要的功能只有一个就是定位,而GPS定位技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会衍生出很多种功能,最常见的就是导航功能。目前所说的GPS手机也就是具有导航功能的手机,所以GPS手机也可以称为GPS导航手机或具有GPS导航功能的手机。其实随着技术的发展,3G网络的开通,GPS手机还会有更多的应用。
现在智能机所使用的微信,其中的摇一摇功能就是必须借助GPS获取位置来搜索附近好友。还有时下流行的软件像陌陌,遇见,唱吧等都必须借助GPS定位功能。
陀螺仪:
或者叫重力感应器,重力感应器是由苹果公司率先开发的一种设备,现在它将其运用在了iphone和ipod-nano4上面。说的简单点就是,你本来把手机拿在手里是竖着的,你将它转90度,横过来,它的页面就跟随你的重心自动反应过来,也就是说页面也转了90度,极具人性化。 主副摄像头:
手机摄像头分为内置与外置,内置摄像头是指摄像头在手机内部,更方便。外置手机通过数据线或者手机下部接口与数码相机相连,来完成数码相机的一切拍摄功能。手机的拍摄功能是与其屏幕材质、屏幕的分辨率、摄像头像素、摄像头材质有直接关系。 闪光灯:
能是在很短时间内发出很强的光线,是照相感光的摄影配件。多用于光线较暗的场合瞬 间照明,也用于光线较亮的场合给被拍摄对象局部补光。 光线感应器:
光线感应器也叫做亮度感应器,英文名称为Light-Sensor,很多平板电脑和手机都配备了该感应器。一般位于手持设备屏幕上方,它能根据手持设备目前所处的光线亮度,自动调节手持设备屏幕亮度,给使用者带来最佳的视觉效果。例如在黑暗的环境下,手持设备屏幕背光灯就会自动变暗,否则很刺眼。 光电感应器是由两个组件即投光器及受光器所组成,利用投光器将光线由透镜将之聚焦,经传输而至受光器之透镜,再至接收感应器,感应器将收到之光线讯号转变成电器信号,此电信讯号更可进一步作各种不同的开关及控制动作,其基本原理即对投光器受光器间之光线做遮蔽之动作所获得的信号加以运用以完成各种自动化控制。 NFC:
NFC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缩写,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由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共同开发的NFC是一种非接触式识别和互联技术,可以在移动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PC 和智能控件工具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NFC 提供了一种简单、触控式的解决方案,可以让消费者简单直观地交换信息、访问内容与服务。此功能多用于公交卡刷卡,高校一卡通,消费刷卡,文件传输等。 天线:
无线电发射机输出的射频信号功率,通过馈线(电缆)输送到天线 ,由天线以电磁波形式辐射出去。 电磁波到达接收地点后,由天线接下来(仅仅接收很小很小一部分功率),并通过馈线送到无线电接收机。可见,天线是发射和接收电磁波的一个重要的无线电设备,没有天线也就没有无线电通信。 WIFI/WIFI直连/WIFI热点:
WIFI:WiFi是一种可以将个人电脑、手持设备(如PDA、手机)等终端以无线方式互相连接的技术。
WiFi在掌上设备上应用越来越广泛,而智能手机就是其中一份子。与早前应用 于手机上的蓝牙技术不同,WiFi具有更大的覆盖范围和更高的传输速率,因此WiFi手机成为了目前移动通信业界的时尚潮流。
WIFI直连:Wi-Fi直连(英语:Wi-Fi Direct),之前曾被称为Wi-Fi 点对点(Wi-Fi Peer-to-Peer),是一套软件协定,让 wifi 设备可以不必通过无线网络基地台(Access Point),以点对点的方式,直接与另一个 wifi 设备连接,进行高速数据传输。 WIFI热点:
WIFI热点通俗易懂的意思就是把手机的接收gprs或3g信号转化为wifi信号再发出去,(通过无线形式跟USB连接形式两种把信号发出去)这样,你的手机就成了一个wifi热点。 无线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是完全不借助电线,利用磁铁为设备充电的技术。无线充电技术,源于无线电力输送技术,利用磁共振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的空气中传输电荷,线圈和电容器则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形成共振,实现电能高效传输的技术。 CPU:
手机CPU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被购物者所忽略的手机性能之一,其实一部性能卓越的智能手机最为重要的肯定是它的“芯”也就是CPU,如同电脑CPU一样,它是整台手机的控制中枢系统,也是逻辑部分的控制中心。也可以称作手机的大脑,手机运行的快慢CPU起到很大作用。 GPU:
GPU英文全称Graphic Processing Unit,中文翻译为“图形处理器”。GPU是相对于CPU的一个概念,由于现在的手机图形的处理变得越来越重要,需要一个专门的图形的核心处理器。
RAM 运行内存 ROM 存储内存
13 电池
手机电池是为手机提供电力的储能工具,手机电池一般用的是锂电池和镍氢电池。 “mAh”是电池容量的单位,中文名称是毫安时
14 后盖
手机的电池盖,现在很多产品机电一体,像iphone,htc等产品。 15 SIM、USIM,
SIM卡:SIM卡是(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客户识别模块)的缩写,也称为智能卡、用户身份识别卡,GSM数字移动电话机必须装上此卡方能使用。它在一电脑芯片上存储了数字移动电话客户的信息,加密的密钥以及用户的电话簿等内容,可供GSM网络客户身份进行鉴别,并对客户通话时的语音信息进行加密。 USIM卡:这里指的是中国电信卡 标准卡:
Micro SIM卡:Micro SIM卡,也叫做3FF SIM卡即第三类规格SIM。最早应用于美国苹果公司的iphone4产品。
Nano SIM卡:
Nano SIM卡是4FF标准的SIM卡,由苹果公司最早提出,向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提交。这种Nano SIM卡比Micro SIM卡小三分之一,比起普通SIM卡则小了60%,而且厚度也减少了15%。据称运营商对Nano SIM卡颇感兴趣,并有望于2012年推出首款使用Nano SIm卡的手机。 16 卡槽(主卡卡槽/副卡卡槽/内存卡卡槽)
主卡:目前双卡手机当中的主卡卡槽一般命名为SIM卡1或者叫做主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卡1,一般手机默认设置通话,短信,上网优先使用卡1。
WCDMA卡槽:一般为联通3G卡卡槽,可以识别联通,移动SIM卡。 USIM卡槽:一般为中国电信卡卡槽,仅能使用电信SIM卡 普通卡槽:一般识别联通,移动SIM卡 副卡:手机SIM卡2。使用时可以切换。
内存卡卡槽:一般有明显标示micro SD或TF-card即为内存卡卡槽。按照标示方向插入即可。 17 背贴(手机详情手机品牌/产地/手机串号/3C认证/制式/进网许可证/易碎标/进液标等)
3C认证:3C认证的全称为“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它是各国政府为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和国家安全、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依照法律法规实施的一种产品合格评定制度。所谓3C认证,就是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英文名称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英文缩写CCC。 网络制式:
1G时代:模拟蜂窝网络,从1983年开始。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使用了多重蜂窝基站,允许用户在通话期间自由移动并在相邻基站之间无缝传输通话。
2G时代:数字网络,从1991年开始。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区别于前代,使用了数字传输取代模拟,并提高了电话寻找网络的效率。这一时期手机用户数量急速增长,预付费电话流行。基站的大量设立缩短了基站的间距,并使单个基站需要承担的覆盖面积缩小,有助于提供更高质量的信号覆盖。因此接收机不用像以前那样设计成大功率的,体积小巧的手机成为主流。
2G时代是以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为代表的GSM网络及中国电信为代表的CDMA网络。
3G时代:3G网络,是指使用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线路和设备铺设而成的通信网络。3G网络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手段相结合,是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3G时代是以中国联通为代表的“沃”时代,网络制式为WCDMA,中国移动为代表的“G3”,网络制式为TD-SCDMA,及中国电信为代表的“天翼”,网络制式为CDMA2000或CDMA EVDO,但是中国电信3G网络是不支持视频通话的。
4G时代: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且图像
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 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此外,4G可以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 很明显,4G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中国移动TD-LTE
手机串号:相当于身份z号,每个手机都有自己的串号。英文缩写为:IMEI或MEID。iPhone 13是支持5G的手机。但如果你的手机卡办理的套餐只支持4G网络,那么也无法享受到5G网速带来的快乐。
只有使用5G手机,而且办理了5G的业务,才可以体验到5G的网速。
苹果11不能用5g网络,苹果11没有5g芯片基带。相对4G手机,5G手机有更快的传输速度,低时延,通过网络切片技术,拥有更精准的定位。
5G移动网络与早期的2G、3G和4G移动网络一样,5G网络是数字蜂窝网络,在这种网络中,供应商覆盖的服务区域被划分为许多被称为蜂窝的小地理区域。表示声音和图像的模拟信号在手机中被数字化,由模数转换器转换并作为比特流传输。蜂窝中的所有5G无线设备通过无线电波与蜂窝中的本地天线阵和低功率自动收发器进行通信。
收发器从公共频率池分配频道,这些频道在地理上分离的蜂窝中可以重复使用。本地天线通过高带宽光纤或无线回程连接与电话网络和互联网连接。与现有的手机一样,当用户从一个蜂窝穿越到另一个蜂窝时,他们的移动设备将自动“切换”到新蜂窝中的天线。
扩展资料
5G智能手机市场应该从三个截然不同的细分领域来分析。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代表了4G电信标准演变的sub-6GHz手机将是主力,另一个更具颠覆性和革命性的细分领域是毫米波(mmwave)5G,,第三个细分领域则是相对独立的5G物联网。
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代表了4G电信标准演变的sub-6GHz手机将是主力,且早期更集中在新增的35-45GHz频率范围内。由于极大地扩展了当前严重饱和的4G和3G蜂窝频段,Sub-6GHz5G技术显得至关重要。它利用了现有的大量可用频谱,主要集中在21GHz以下频段。
另一个更具颠覆性和革命性的细分领域是毫米波(mmwave)5G,当前主要是28和39GHz频段。在智能手机中,5G毫米波功能将被添加到Sub-6GHz5G功能之上。
到2025年,估计只有三分之一的5G智能手机可能具有毫米波功能,因此Sub-6GHz手机仍然具有3∶1的优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