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将物联网业务作为未来业务新增长点,十分重视物联网业务的推进,不但尝试各类连接技术,还在平台方面持续发力。
目前,中国电信物联网业务最重要的是NB-IoT。但中国电信并不是只发展NB-IoT,也在关注eMTC技术。在今年的“天翼展”上,中国电信董事长杨杰表示,下半年将开展eMTC验证测试,计划2018年实现商用部署。可见明年乃至后年,eMTC将成为另一个重点。
加上已经商用的CAT1,中国电信将建成基于4G的全系列物联网。而在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物联网平台被中国电信当做实现业务收入增长的重要一环。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物联网分公司于2014年06月30日成立。法定代表人赵建军,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基础通信业务:在全国范围内经营800MHzCDMA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和CDMA2000第三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等。
物联网开放平台
2017年6月27日,中国电信在上海召开了物联网开放平台发布会。物联网开放平台由连接管理、应用使能和垂直服务三大板块构成。
通信网络
基础通信业务:在全国范围内经营800MHzCDMA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和CDMA2000第三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等。
2017年中国电信已经完成了NB-IoT网络全国覆盖,并开通全国商用。
撰文 | 微胖
徐工集团混改刚收官,9月30日晚间,徐工机械公告拟将其控股子公司徐工信息(持股45%)分拆至 深交所创业板 上市。本次分拆完成后,徐工机械股权结构不会发生变化,且仍将维持对徐工信息的控股权。
公告称,通过本次分拆,徐工机械将进一步实现业务聚焦,围绕工程机械,高标准打造数据驱动的 智能制造 ,提升公司产品的竞争力和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中的地位。
徐工信息所处工业互联网赛道,可谓众星云集。2018年5月,富士康孵化的工业富联登陆A股,创造36天完成「过会」纪录。
三一集团旗下树根互联去年斩获5亿B轮融资;海尔COSMO Plat势头凶猛;美的MIoT、沈阳机床SESOL不甘示弱。早已「虎视眈眈」2B的消费互联网巨头也悉数高调进场。
IDC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工业云基础设施市场规模达到20亿美元,市场格局基本稳定。头部厂商占据大量份额,公有云和私有云基础设施部分,前五位分别占据81%和70%市场份额。
其中,软件系与工业系厂商在这一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用友、金蝶、海尔卡奥斯、树根互联、美云智数等位列前五。 徐工信息目前排名第九 。
图注:软件系与工业系厂商在这一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徐工信息排名并不靠前
本次分拆上市后, 徐工信息将实现与资本市场的直接对接,发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功能和优势,拓宽融资渠道。
公告称,近年来,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行业受益于相应行业政策的支持和鼓励,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工业互联网行业目前仍在持续快速扩张与发展阶段,如 徐工信息不能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巩固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领域的竞争优势,则可能丧失目前的发展机会。
2019年12月,徐工信息完成A轮3亿元融资,由高瓴资本领投。融资后,徐工集团持有徐工信息的股份比例由60%变更为45%,其他股东股权相应稀释。
去年曾有消息传出,徐工信息备战科创板。
图注:徐工信息股权及控制关系情况,前三大股东分别为徐工机械、群智信息以及高瓴资本。
徐工信息是由国内工程机械头部企业徐工集团于2014年孵化的工业互联网企业,主要业务包括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构成「 双轮驱动」 。
公司主要产品为工业互联网平台汉云。自诞生以来,其扩张思路也比较清晰:
汉云最先被用于自身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2017年上半年,基于自身工程机械移动设备的应用经验,徐工信息将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推广至其他移动类设备领域,包括物流车辆、新能源 汽车 、环卫车辆、重卡、渣土车等。后续又向智能制造等领域延伸。
2018年1月,徐工信息曾在新三板挂牌,成为国内第一家新三板挂牌的工业互联网企业。时过一年,2019年3月,徐工信息提出终止挂牌申请
目前,汉云平台为装备制造、新能源、建筑施工、物流、有色金属、核心零部件、能源等60多个细分行业提供跨区域、跨行业赋能,汉云平台累计入网设备67万台,连接多个国家。
财报数据显示,近三年,徐工信息业绩快速增长。自2017年至2019年,全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21亿元、174亿元和3亿元,各期净利润分别为100804万元、206444万元、413045万元。
今年上半年,徐工信息实现营收16亿元,同期净利润为269534万元。
同时,徐工信息资产规模也在快速增长。从2017年到2020年6月末,总资产规模从87268万元增至647亿元。资产负债率方面,2020年6月末,徐工信息负债合计217亿元,资产负债率为3350%。
「仅徐工集团内部就能产出大几千万订单,1亿多的营收并不算多,对外盈利能力还有待观察。」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机器之心。
根据徐工信息此前在新三板挂牌时发布的信息,曾因业务高度依赖徐工集团而引发关注。
财务数据显示,2015年、2016年及2017年1~4月,公司来自江苏省的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534%、9897%和9736%,业务区域范围较为集中。
此外,徐工信息的营业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向徐工集团及其下属公司提供服务或销售商品,且公司与徐工集团及其下属公司的交易构成关联交易。
财务数据显示,2015年、2016年及2017年1~4月,公司来自徐工集团及其下属公司的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198%、8066%和8556%。而且,从业务模式来看,徐工信息业务 高度依赖徐工集团及其下属公司。
「单一客户依赖度高,这对于公司来说并非是好事,虽然徐工集团实力雄厚,但是其一旦出现风险,对徐工信息的影响会非常大。」当时曾有分析人士指出。
本次公告也表示, 最近三年一期,徐工信息与徐工集团及其下属其他子公司的关联交易占比较高,尤其是工业互联网业务方面,徐工信息向徐工集团下属各大工程机械厂商提供物联网终端产品及其配套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数据采集、储存和管理分析服务。
「这也是目前国内传统制造巨头孵化的工业互联网项目的共性问题,非关联企业订单占比非常小,有的甚至没有。」在过去采访过程中,一些业内人士对机器之心表达了这一观察。
目前,徐工机械仍然持股最大,如果企业文化不够开放,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权在公司的经营决策、发展战略、人事任免、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不当控制,可能会给公司正常经营和中小股东利益带来不利影响。
不过,徐工集团公告中表示,「徐工信息关联交易占比较高在当前发展阶段具有商业合理性,符合行业发展惯例。」
一方面,从全球工业互联网企业发展历程来看,在企业创始及快速发展阶段,必须依靠少量大型工业集团迅速做大规模,提升数据处理经验,确立先发优势。
另一方面,由于工业生产流程具有其特殊性, 大型工业集团更容易孵化出优秀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近四五年来,工业互联网浪潮中非常活跃的一个群体当属传统制造企业。
「传统制造业PE非常低,与高 科技 企业没法比。传统制造PE也就二、三倍,打上高 科技 标签的科创类企业可以有二三十倍PE。」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机器之心。
去年,焦虑于「扶不起」的股价、PE只有同业三分之一的TCL惊世骇俗地彻底剥离掉家电业务,「转基因」成一家上游面板企业,希望这一变革 重新修复 TCL 在资本市场的商业估值和市盈率。 2020年,TCL集团更名「TCL 科技 」,其孵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格创东智更获云锋基金亿元级A轮融资。
类似徐工、TCL这样的制造企业,通常有财力、人力和基础去搭建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大量中小型企业未必有这个实力,所以, 头部企业希望从更多中小企业在线化和信息化中获取回报,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重修估值。
他们的实践也非常灵活,往往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置,或先把基本的系统软件配齐,或先把基本设备连接起来。针对小微企业,据媒体报道,他们有时候采取土法上马的办法进行赋能,给一些老设备安装上电表并连接到后台,变相达到监测机器能耗及运转状态的需求。
图注:工信部2019年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
对比消费互联网大厂,制造企业更懂制造,更了解生产,这是传统互联网企业做不到的。但是,被质疑的地方在于,外部企业可能不需要它们的赋能。
比如,三一重工做了树根互联,徐工集团做了徐工信息,其他工程机械公司纷纷屏蔽这两家公司。 谁愿意将自己的数据,特别是核心数据开放给竞争对手呢? 这也是过去采访中机器之心听到过的声音 。
「本身是行业老大,有很多积累,但是这个行业的中小企业可能有一定防备之心。」比如,生产过程的信息能不能上平台,能不能给我指导,都会去考虑。这个同业竞争是不可忽视的。
同行对数据权利的信任阻力,使得这些平台更多围绕自身核心业务整合上下游供应商而构建起封闭体系,更近似某一个行业的「专有平台」,泛化性不强。
而在另一些声音看来,巨头可以整合的行业其实有限。类似航空发动机这样行业可以尝试,因其集中度、技术门槛均非常高以致于普通创业公司很难杀进去。
「现在几个百平台,更像是攒出来的。」一位制造业资深从业者告诉机器之心,还谈不上大的行业影响力,目前制造业没有他们,还是可以运行下去。
如果将真正工业互联网平台定义为以下要素的集合:标准 *** 作系统、丰富的流量(接入多少工厂、连接了多少台设备)、数据纬度、模型积累、开放工具以及丰富的个性应用等,那么,这些选手现在最多处在05(按照从0到1的标准),路还很漫长。
回想互联网经济初期,每家巨头企业也希望搭建一个平台时,有人也说,此时就像当年的百团大战,一旦某家企业大到一定规模(比如西门子),玩家又会认同「中立」。无论如何,大家也是买一张未来的船票,产业互联网最大的机会肯定来自于工业。
4月25日,安防龙头海康威视(002415SZ)披露2019年年报及2020年一季度报告。
年报显示,公司全年实现总营收为57658亿元,同比增长1569%;实现归母净利润12415亿元,同比增长936%。净利润增速较前三年明显放缓。
同时,一季度疫情爆发后,海康威视迅速推出了多款红外测温产品,但依然难阻业绩下滑。报告期内,共计录得营业收入9429亿元,归母净利润1496亿元,分别同比下滑517%、259%。这也是继2019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1541%后,海康威视连续两次一季度下滑。
相比业绩表现,海康威视抛出的分拆子公司境内上市的公告更引人关注。公告显示,公司拟分拆杭州萤石网络有限公司(下称“萤石网络”)至深交所上市。
海康威视于2012年开始布局萤石网络的新业务,后者在2017年实现盈利。此番分拆萤石网络上市,会否让安防产业略显疲态的母公司迎来新的业绩亮点,引起了业内广泛讨论。
净利增速见顶?谋求分拆子公司上市
2019年业绩说明会上,公司称,“海康威视已不仅仅是一个做安防的企业。”显然,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下,海康威视正在积极地向物联网等方向转型。
据年报显示,萤石网络是以智能视频与视觉技术为核心,通过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及控制等技术,为家庭、个人及小微企业提供智能化产品和优质服务。
2019年萤石提出构建“1+4+N”智能家居 IoT 生态。即以萤石云为中心,搭载包括智能安防、智能入户、 智能控制、智能机器人在内的四大自研硬件,开放接入并对接环境控制、智能影音等子系统生态,实现住 宅、办公室、商铺、学校、酒店等场所的全屋智能化。
从股权结构来看,海康威视持有萤石网络60%股权,杭州海康威视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跟投合伙企业“)持有萤石网络40%股权。跟投合伙企业是海康威视实施核心员工跟投创新业务的平台,代表公司员工出资跟投创新业务子公司。
2017年为萤石网络的首个盈利年度。年报显示,经过5年的发展,萤石网络2017年实现营收超过10亿元,实现盈利。
此外,近年来,海康威视在人工智能、 汽车 电子、半导体等新兴 科技 领域的布局投入频繁。除了以以视频技术为基础的萤石网络,海康机器人、海康 汽车 电子、海康智慧存储、海康微影、海康消防等新业务。
报告显示,海康威视创新业务板块的营收增速较快。2017年,公司的智能家居、其他创新业务累计实现营收1655亿元;2019年则分别为2592亿元、1030亿元,前者同比增长逾五成。随着创新业务规模营收不断壮大,海康威视启动分拆子公司萤石网络至深交所上市。
在2019年的业绩说明会上,海康威视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外部因素的风险,我们也更愿意把自己打散掉,让他们不再装回来,让他们自己去发展,也减少外部的风险。虽然抱团更有力量,但是抱团也有问题,管理的效率会下降。现在的考虑还是应对外部风险。有两个关键因素,第一个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提供平台。第二是考虑股东的回报。如果说分开对股东的回报会更好,也是我们的一个选择。”
从研发投入的增速来看,海康威视仍不断斥巨资。2019年,公司研发投入5484亿元,占公司销售额的比例为951%。2017年、2018年分别为762%、899%。
实际上,转型既是时代发展趋势,也是海康威视的安防业务逐渐见顶、增长乏力所致。第一 财经 记者注意到,剔除2019年的业绩表现,公司上市以来归母净利润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10年~2014年,其年均净利润增速超40%;2015年~2018年,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580%、2646%、2677%、2064%;连续近10年的两位数增长后,2019年公司的净利润同比仅增长936%,增速势头放缓明显。
业内人士指出,“2019年海康威视利润下滑,与年初受到美国市场的不利影响有关。虽然全年呈现先低后高的态势,但增速已经明显见顶。以物联网、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技术结合推进安防业务是匹配时代的发展步伐。但业内华为、大华股份(002236SZ)等企业竞争力均不小。考虑到海康威视的安防业务增速放缓,且创新业务的业绩落地仍需要时间,公司的年均净利润增速不会像之前快了。不过,2019年的研发投入近55亿元全部费用化,没有资本化,这是使产品保持竞争力的好现象。”
分拆上市潮
2019年12月13日,证监会正式发布《上市公司分拆所属子公司境内上市试点若干规定》(下称《若干规定》)。
制度落地还不到一周,央企中国铁建(601186SH)率先披露了首单分拆上市的计划,拟将子公司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铁建重工”)赴科创板上市的预案。
天眼查显示,铁建重工是中国铁建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07年,注册资本为1358亿元。主要从事掘进机装备、轨道交通设备和特种专业装备等,是集隧道施工智能装备、高端轨道设备装备的研究、设计、制造、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大型企业,实际控制人为国资委。
进入4月以来,兆驰股份(002429SZ)、华邦 健康 (002004SZ)、辽宁成大(600739SZ)、杰瑞股份(002353SZ)、华兰生物(002007SZ)、冠城大通(600067SH)等公司陆续发布分拆上市的预案或预案修订稿。最近披露分拆子公司上市的便是海康威视。
如首航高科表示,推动子公司首航光热在科创板上市;航锦 科技 则称,对全资子公司长沙韶光和威科电子分拆上市的可行性正在做初步的分析。
从上述个股披露分拆子公司上市预案后的股价走势来看,个股涨跌互现,难言分拆上市对公司估值的影响。
不仅如此,《若干规定》明确了分拆上市的7大具体条件,包括:上市期限、盈利门槛、分拆公司规模占比、上市公司规范性、募资使用限制、高管持股、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等方面。上市公司并非想拆就能拆。
此前,忌惮于内幕交易、 *** 纵市场、利益输送、关联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分拆上市一直是监管禁区。而此次分拆新规做了针对性安排,对上市公司分拆实施全面监管。
物联网基础业务是指基于中国电信蜂窝移动通信网络(2G/3G/4G),实现物与物通信、物与人通信,采用物联网专用号码作为终端业务号码,承载于物联网移动核心网专用网元,通过集团集约IT系统受理、开通和计费的移动通信产品,为客户提供基础通信服务:数据业务、短信业务、语音业务。新增的业务板块 “场景金融” 在阿里内部一直较为低调。该业务团队 2015 年已有雏形,当时名为增值事业部,与蚂蚁集团的网商银行几乎同期成立。2018 年,该业务改名 “企业金融”。2020 年又改名 “场景金融”,同时原网商银行的副行长兼 CIO 唐家才(花名:韦虎)加入,担任总经理。区别于网商银行向更广泛的中小商家提供金融服务,场景金融更聚焦于为原阿里 B2B 事业群中包括 1688(批发业务)、阿里国际站、速卖通、零售通等客户提供金融科技服务。
组织上,场景金融事业部在调整前与 CBU、ICBU(国际贸易事业部,对应国际批发业务)、速卖通等事业部并列,都在 B2B 事业群体系内,向戴珊汇报。
这次调整是戴珊出任中国数字商业分管大总裁之后的一次连锁反应。随着她要将精力分配给大淘宝,原本国内的批发业务和场景金融 “有点管不过来”,于是有了汪海的分管总裁设置销售模式:博思达销售人员和FAE团队在与客户的沟通交流中,首先了解客户的需求,向客户提供代理产品的技术资料,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后,再为客户提供一系列解决方案。紧接着实时跟踪客户进展,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必要时能够及时为客户提供现场技术支持,使产品实现预定的功能。最后在交付货物后,完成销售工作,进入售后服务阶段。(2)采购模式:根据客户项目进展,综合客户向博思达提出的订单需求,形成采购计划;与供应商沟通产品价格、交期及其他商务条款,再经过博思达内部风控部门审批后,正式生成采购订单,并下单给供应商;博思达在采购产品到货后检验入库,从而完成整个采购流程。
(3)盈利模式:电子产品制造商分销商在整个电子产业链中处于中间环节,起到连接上游原厂与下游电子产品制造商的作用。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向原厂采购物料,并提供给下游需要该物料的电子产品制造商,由分销商承担向制造商提供技术支持、账期支持、售后甚至产品设计等服务,以及向上游原厂收集供应链信息提供行业动态等。同时,电子元器件分销商在电子产业链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在服务长尾客户、提供多样化供应链支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原厂与代理商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互依赖,电子元器件分销商的在产业链中的价值创造系标的公司的盈利模式。公司在开展半导体分销业务时,主要通过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服务和技术支持,以此促进半导体分销产品的销售。该模式分销业务中的服务和技术支持并不单独收取费用,主要通过产品的销售量来实现盈利。
3、半导体分销业务板块所属行业的发展阶段及行业地位
电子元器件分销业务通过为上游原厂与下游客户搭建沟通的桥梁,将上游原厂的产品提供给下游客户,并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的代理分销、技术支持、解决方案服务,为上游原厂提高销售效率,为下游客户降低技术准入门槛,从而降低产业链的综合成本、为产业链创造价值。国际电子元器件分销行业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史,市场发展较为成熟。过去十余年是整个中国电子产业飞速发展的黄金年代,电子产业因专业化分工深化而持续快速增长,智能手机、智能化家电、汽车电子、网络通信等终端产品不断创新,分销产业作为电子产业的纽带,始终处于景气周期。但是中国本土分销行业,目前还基本处于小而散的状态。中国近年来上游原厂和下游电子产品制造商均快速发展并涌现出一大批实力强大的企业,如华为海思、中兴通讯、京东方等,但在分销行业尚缺乏在体量上与这些企业相匹配的公司。无论从产业链的发展历史,还是从产业链的安全角度,出现综合实力强大的本土分销商都是大势所趋,而在这一发展趋势中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各分销商逐步加大了增值服务的比重,提高在供应链环节中的附加值,并通过并购整合资源,获得规模效应,提高运作效率,以期在中国这个越来越重要的电子元器件市场中获得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博思达经过多年的发展,突出的技术能力及销售服务能力获得了供应商和客户的普遍认可。在上游原厂合作方面,博思达已经与Qorvo、AKM、Invensense、Sensortek、Pixelworks、圣邦微、晶相、矩芯等知名电子元器件生产厂商合作,主要产品涵盖智能手机、安防、车载、TWS耳机、机器人等新兴下游应用领域。在客户合作方面,博思达在手机射频芯片领域优势明显,长期合作的手机品牌企业和大型手机ODM企业有小米集团、OPPO、华勤通讯和闻泰科技等,此外还与TCL、创维、广州视源、海康、BYD等知名企业有厚实的合作基础。根据《国际电子商情》对中国元器件分销商的统计排名,博思达位列“2021年中国电子元器件分销商排名TOP25中第18”,已在电子元器件分销行业跻身前列,有着较强的市场影响力及行业地位。
4、半导体分销业务板块的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半导体分销业务板块实现营收127,48582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956%;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3,78658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375%。
博思达的分销业务主要集中于手机领域的半导体分销,下游手机行业本身集中度较高。其客户群体主要是手机品牌企业和大型手机ODM企业,如小米集团、OPPO、华勤通讯和闻泰科技等。
2022年以来,随着国内疫情反复、俄乌战争、通货膨胀等一系列负面影响,促使企业和消费者减少支出,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需求放缓,半导体终端市场尤其是消费类市场需求收缩,市场订单下滑明显,大陆半导体行业出现了结构性调整。智能手机由于创新乏力,近年来除折叠手机外再无明显突破,导致智能手机平均换机周期已经延长至31个月,2022第一季度全球出货量同比下降909%,环比下降1333%,其中全国出货量更是同比下降2936%,环比下降3220%;今年1到5月,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2715%。受此影响,博思达报告期内的营收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公司在提升服务老客户品质,维护、巩固好手机行业老客户群体的同时,也将大力发展新客户,尤其是开发新的行业领先品牌客户,在汽车电子和安防监控等新领域拓展更多的业务量,扩大客户群体的同时也增强公司应对行业波动风险的能力。同时,公司仍会继续积极向创新科技型企业转型,为未来公司向半导体应用方案设计领域转型布局,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继续探索、寻找优质项目,坚定地迈向半导体应用方案设计领域,从总体上提升公司整体技术创新和业务拓展能力。
(二)商业照明业务板块:
1、报告期内从事的主要业务及产品
公司的商业照明业务主要是照明器具、LED显示屏和光电标识三大模块。其中照明器具在照明应用中有基础和环境照明作用,而LED显示屏和光电标识则主要作为品牌和产品形象展示的载体,是配套产品体系的组成部分。为了顺应行业发展以及满足下游品牌零售商客户的需求,公司从2014年起开始大力发展LED显示屏和光电标识产品,公司逐步形成以照明器具为核心,LED显示屏和光电标识为新增长点的“一核两翼”产品格局。
2、商业照明业务板块的主要商业模式
公司采用“总部提供专业化设计、照明器具定制化开发、品牌终端门对门服务”模式,通过照明设计、开发制造、系统综合服务三大业务体系的有机组合,构建了一体化商业照明服务平台,向客户提供专业化、一体化、全流程的商业照明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充分运用三个业务体系:通过照明设计切入销售,传递服务理念、提升产品价值;通过产品开发将设计方案予以表达,通过产品制造及销售来实现公司价值;通过系统综合服务挖掘和服务客户需求,增强客户黏性,将这三个业务体系融合,使得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全面贯穿了于产业链的首尾,能够通过有效整合生产链条增强生产制造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对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能够快速整合内部资源,提升完成客户订单的效率,保持公司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这一模式得到了品牌服饰零售终端照明领域的认可,公司始终致力于将这一商业模式充分复制,将规模效应与协同效应实现全面整合,创造更大的收益。
3、商业照明业务板块所属行业的发展阶段及所处的行业地位
商业照明是指营造商业场所光影环境,用以满足照亮空间、产品展示等基础性需求,以及氛围渲染、品牌提升等功能性需求的照明系统,广泛地运用于品牌零售终端、购物中心、超级市场等以销售产品为目标的商品式商业领域和星级酒店、主题公园、娱乐会所等以提供服务为目标的体验式商业领域。
公司主营业务之一为提供集照明设计、开发制造、系统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商业照明整体解决方案。公司所处商业照明行业的上游行业为电光源制造业、灯用电器及附件制造业,下游行业为商品式商业和体验式商业等商业企业。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看,上游制造业提供标准化的电光源、灯用电器及相关配件产品,是整个产业链条中价值产生的源头;公司所处商业照明行业,通过设计照明方案、开发符合方案要求的灯具,将上游标准化的产品转化为各类照明器具并综合应用于终端客户,营造个性化的光影环境,是产业链条中价值再创造和向下游传递的核心;下游商品式商业和体验式商业中的客户应用商业照明系统,达到良好的经营环境、实现更好的经营业绩,是产业价值的最终体现。
作为专业的商业照明企业,公司解决了品牌商的终端门店照明需求,公司的行业地位主要体现在公司服务的品牌商的广度和知名度。2010年以来,公司已累计在全国范围内为超过1,100余个品牌、13万余个零售终端提供了商业照明整体解决方案,公司产品应用于品牌服饰、家居家纺、商超、餐饮等领域,并积累了一批稳定的高端客户群,多数已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4、商业照明业务板块的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公司商业照明业务板块实现营业总收入20,02686万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实现净利润1199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9850%。
2022年上半年受国内疫情反复的影响,公司生产、运输等受到限制,产能利用率的降低导致产品单位制造成本有所上升;同时,公司近些年来部分新厂房投入使用以及为新厂房陆续购置新的生产设备,以突破原有的产能瓶颈,并且公司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生产智能化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这些事项虽有利公司的长远发展,但仍使得公司近些年的固定管理成本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综合上述因素,导致公司商业照明板块业务在本报告期内盈利较低。
据高工产研LED研究所(GGII)预计,2022年中国LED显示屏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35亿元,同比增长1024%。且历经国内疫情,众多规模较小、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资金支撑的LED显示屏企业已逐渐被淘汰,行业集中度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公司商业照明板块业务经过近些年的布局和沉淀,积极拓展其他细分领域市场,将产业触角继续外延至商超、酒店、商显等领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信在国民经济逐步恢复的过程中,公司商业照明业务将有望尽快恢复。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的竞争优势体现在细分市场优势、客户资源优势和产品服务优势等方面。 (一)公司在半导体分销业务板块的核心竞争力: 1、完善的销售网络和供应链体系 凭借博思达资产组经营管理负责人袁怡等核心领导团队在行业内多年深耕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对市场的敏锐判断,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博思达资产组半导体分销业务已经构建完成了广泛的销售网络,已形成覆盖境内外完善的“采、销、存”供应链体系。根据半导体研究机构ICinsights公布的数据,Qorvor公司位居2021年全球十大模拟IC供应商的第六名,而博思达资产组目前系Qorvo公司(全球射频解决方案领先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最大分销代理商,经过多年合作和发展,博思达资产组在行业内已拥有较的高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 2、技术型分销模式特点:销售+技术服务优势 博思达资产组采用技术型分销模式为原厂和电子制造商提供产品销售和技术支持服务。博思达资产组拥有一支高技术水平、高执行力、高服务能力的现场技术支持工程师(FAE)团队。一方面,该团队对博思达资产组所代理原厂的产品性能、技术参数、新产品特性等都非常了解,能够帮助原厂迅速将产品导入市场;另一方面,对下游电子产品制造商,该团队能根据客户的研发项目需求,主动提供各种产品应用方案,协助客户降低研发成本,以使其能够将自身资源集中于电子产品的生产和市场推广,同时也能更好的了解客户的需求,进而使得研发模式下开发的产品能够顺应市场需求做出迅速反应。目前博思达资产组FAE团队强大的技术支持能力已经得到众多知名原厂和电子制造商的认可,供应商体系和下游客户群体不断扩大。 3、客户、供应商资源优势 经过多年积累,公司目前已经进入国内主流手机品牌商和方案商的供货体系,其中手机品牌商包括小米、OPPO、黑鲨等,方案商包括闻泰、华勤等。庞大的客户数量和重点下游领域深度布局能够有效的提高公司的产品销售推广能力及把握市场的能力,也是令公司长期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壁垒之一。 4、优质产品优势 公司代理及销售的均为美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等国内外著名射频器件等电子元器件生产商的产品,包括Qorvo公司、AKM公司、Sensortek等,上述电子元器件生产商品牌知名度高、产品质量可靠、种类丰富、货源充足稳定,涵盖了消费电子的主要产品类别,可以满足细分行业客户的需求。 5、团队专业人才优势 多年来公司已经建立起一支高效的运营团队,运营团队包括电子信息、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微电子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拥有丰富的电子产品元器件分销经验,高效、专业的人才队伍是公司保障公司实现未来战略格局的人才竞争力。公司团队在维护稳定原有手机品牌客户商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汽车电子和安防监控领域的业务,对未来半导体芯片行业发展趋势有较前沿的观念和想法,有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二)公司在商业照明业务板块的核心竞争力: 1、客户资源优势 公司能够有效满足品牌客户“引导消费行为”、“促进品牌建设”和“提供一体化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已得到时尚休闲服饰、运动服饰、商务服饰领域内众多知名企业的认可。公司着力构建稳定、双赢的客户关系,积累了一批知名品牌商组成的核心客户体系并形成品牌效应,为公司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公司持续保持对其他商业领域的开拓,并已在家居家纺、商超、教育、餐饮等领域积累众多知名客户。 2、采用“总部营销客服中心+办事处+售后工程师”网络架构,突显服务能力优势 公司首先与品牌客户总部进行沟通,设计符合客户品牌形象展示方案要求的光影效果,确保商业照明系统对客户品牌形象建设的促进作用,然后针对各门店的商业环境、营业面积、采光情况、人流密度、陈列方案等具体因素,个性化地考虑消费引导效果、商品重点展示效果、安装施工难易程度、后期维护成本高低、门店综合照明能耗等多方面情况,将初创设计的理念和效果在应用终端中最终体现出来。公司采取了“总部营销客服中心+办事处+售后工程师”的三级服务网络架构,在总部漳州台商投资区建立营销中心和客服中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设立办事处配备销售服务人员,并在全国范围内根据服务需要配备维修工程师,建立了辐射超过300个城市的服务网络,为客户总部和终端门店提供优质的商业照明整体解决方案。公司在初创设计、终端设计和全面服务上持续积累服务能力优势,始终坚持提供包括产品和服务在内的商业照明整体解决方案,有效满足了商业企业对于照明系统外包的一站式需求。 3、配套能力优势 公司形成了包含照明器具、LED显示屏和光电标识的配套产品体系,可以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采取灯具部件自制的后向一体化经营战略,已形成了涵盖灯具研发、样品制作、模具开发、压铸成型、精密加工、表面处理、成品总装等重要工序在内的完整配置。相对于生产外包而言,公司通过对生产链条进行有效整合,增强了生产制造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通过建立集设备柔性、工艺柔性、产品柔性、生产能力柔性和扩展柔性于一体的柔性化制造体系,公司具备了针对不同光源电器、不同规格照明器具以及不同功能照明产品的柔性化生产能力。同时具备丰富的配套产品体系、快速响应能力、以及柔性化的制造体系,是公司具体解决方案得以执行的基础。 4、研发能力优势 公司十分重视商业照明整体解决方案配套产品的开发和新型照明技术的研发,通过逐年提高的研发投入和日益深化的研发管理,将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作为推动公司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公司不断设计和开发各类新型照明器具,以顺应下游市场的发展趋势;且公司根据客户需求和照明设计方案的特点,为商业照明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商业照明产品。截止2021年期末,公司新增开发277套灯具,共完成样品单据1,115单。同时,公司结合市场发展以及商业照明整体解决方案需求,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应用实践,截止报告期末已累计获得472项有效专利技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