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BIM技术可以运用到哪些领域?

BIM技术:BIM技术可以运用到哪些领域?,第1张

BIM技术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场景应用与发展现状-工保网

BIM技术,其雏形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21世纪以后,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水平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建筑生命周期的深入理解,BIM技术逐渐被工程人熟知。自2002年,BIM变革风潮便在全球范围内席卷开来,BIM技术开始发展。

随着国内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BIM已经初步应用于建筑工程行业,并彰显了其巨大的商业价值!随着国内大力推进BIM技术,许多企业有了非常强烈的BIM意识,同时也出现了一批BIM应用的标杆项目。如中国尊,望京SOHO等。

但是现阶段BIM的市场发展如何?有着怎样的实践应用?这里主要从目前施工企业应用BIM的主要内容、运维阶段BIM的应用以及BIM人才需求几大模块来浅析BIM技术。

1、目前施工企业应用BIM的主要内容

碰撞检查,减少返工

利用BIM的三维技术在前期进行碰撞检查,直观解决空间关系冲突,优化工程设计,减少在建筑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错误和返工,优化管线排布方案。施工人员可以利用碰撞优化后的方案,进行施工交底、施工模拟,提高施工质量,同时也提高了与业主沟通的能力。

模拟施工,有效协同

三维可视化功能再加上时间维度,可以进行进度模拟施工。随时随地直观快速地将施工计划与实际进展进行对比,同时进行有效协同,项目参建方都能对工程项目的各种问题和情况了如指掌。从而减少建筑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减少返工和整改。

三维渲染,宣传展示

三维渲染动画,可通过虚拟现实让客户有代入感,给人以真实感和直接的视觉冲击,配合投标演示及施工阶段调整实施方案。

建好的BIM模型可以作为二次渲染开发的模型基础,大大提高了三维渲染效果的精度与效率,给业主更为直观的宣传介绍,在投标阶段可以提升中标几率。

知识管理,保存信息

在模拟过程可以获取施工中不易被积累的知识和技能,保存施工过程中所有信息,不仅仅将完整信息保存下来,在运维过程中也可以快速查看问题源头。

2、目前运维阶段BIM的应用

空间管理

空间管理主要应用在照明、消防等各系统和设备空间定位。获取各系统和设备空间位置信息,把原来编号或者文字表示变成三维图形位置,直观形象且方便查找。

设施管理

主要包括设施的装修、空间规划和维护 *** 作。BIM技术的特点是,能够提供关于建筑项目的协调一致的、可计算的信息,因此该信息非常值得共享和重复使用,且业主和运营商便可降低由于缺乏互 *** 作性而导致的成本损失。此外还可对重要设备进行远程控制。

隐蔽工程管理

随着建筑物使用年限的增加,人员更换频繁,这些安全隐患日益显得突出,有时直接导致悲剧酿成。基于BIM技术的运维可以管理复杂的地下管网,如污水管、排水管、网线、电线以及相关管井,并且可以在图上直接获得相对位置关系。

当改建或二次装修的时候可以避开现有管网位置,便于管网维修、更换设备和定位。内部相关人员可以共享这些电子信息,有变化可随时调整,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应急管理

基于BIM技术的管理不会有任何盲区。通过BIM系统我们可以迅速定位设施设备的位置,避免了在浩如烟海的图纸中寻找信息,如果处理不及时,将酿成灾难性事故。

节能减排管理

通过BIM结合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日常能源管理监控变得更加方便。通过安装具有传感功能的电表、水表、煤气表后,可以实现建筑能耗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初步分析、定时定点上传等基本功能,并具有较强的扩展性。

3、BIM相关人才需求

如今BIM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企业选聘人才会从各个方面考察。无论是知识技能、使用的软件工具、工作方法流程还是工作的质量及交付成果,都是企业重点考虑因素。

因此,BIM首先作为一种工具手段和平台,今后必然会成为选拨人才的一个硬性指标。而且这个选择,不是仅限于技术人员的,而是全员覆盖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BIM是未来工程行业的发展趋势。这不仅仅是从事职业所必备的一项技能,也是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的必要工具!随着专业人才逐步增多,BIM势必会引领建筑业的一场全新变革。

BIM在工业40扮演重要角色

企业资产数字化是工业40的基础工作,在资产密集型工厂中,三维可视化动态设备管理应用是在数字化工厂平台基础上运用三维模拟和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行业逼真的三维模拟现实场景。将企业资产三维模型以及信息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行业数据、音频、视频等流媒体)。

采用基于网络的信息处理技术,实现资9产运行监视、 *** 作与控制、综合信息分析与智能告警、运行管理和辅助应用(维护、安防和环境监测)等功能的一体化监控管理,大幅度的提高了企业资产运营能力。

BIM未来发展前景可能在以下几方面体现:

1、BIM+项目管理

“BIM+云平台”+“BIM 与大数据、物联网、移动技术、人工智能”等集成应用,将改变施工项目现场参建各方的交互模式、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形成“BIM+项目管理”的创新管理模式。

2、BIM+企业经营:

企业通过应用bim 技术,实现了企业与项目基于统一的 BIM 模型进行技术、商务、生产数据的统一共享与业务协同。保证项目数据口径统一和及时准确,实现了企业与项目的高效协作,提高了企业对项目的标准化、精细化、集约化管理能力。

bim毫无疑问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导向标,建筑信息化可以帮助建筑行业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以建筑产业化为基础的工业化发展,另外,建筑目前现有所有专业都可以和bim结合发展

随着 科技 的发展,现在BIM技术越来越火,特别是在国外。在我国BIM技术发展已有十几年了,近几年更是在建筑行业中较为火热,BIM无论从现阶段技术工具出发,还是基于未来的协同管理模式的创新来看,发展趋势已经势不可挡。

BIM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在工程项目没有开工之前,先在电脑上面模拟整个建造工程,提前解决现实工程只能够遇到的一些问题,同时模型是一个数字化的3D模型, 对应于实体设施的物件化几何组件(如梁、柱、版、墙、楼梯、门、窗等)所组成的拟真三维模型,更直观地发现问题。并且在后期可以方便查看建筑的整体结果,BIM技术在后期也可以与安防,防震,救援中发挥作用。

之前的设计中,不同部门建筑,结构,谁,暖,电,各自有各自的图纸,各专业设计师沟通不到位,建筑与结构,建筑与设备,设备与结构都可能会出现碰撞,这还单单只是内部沟通,到了施工方又会出现新的问题,造成资源浪费、时间延期等问题,而BIM就具有更好的设计协调性,方便大家协同设计,及早进行冲突碰撞检查。

随着BIM技术在国内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必须不断地透过对新观念、新信息技术、与新案例经验的认识与思考来学习。

全球市场规模已超过50亿美元

结合两大机构MarketsandMarkets和TransparencyMarketResearch的研究报告,2015-2020年,全球建筑信息模型市场规模逐年上升。根据MarketsandMarkets在2020年9月发布的《建筑信息模型(BIM)全球市场轨迹与分析》报告》,2020年全球建筑信息模型(BIM)市场规模在2020年约为540亿美元。而根据TransparencyMarketResearch的报告,2020年全球建筑信息模型市场规模达到576亿美元。且二者数据相差无几,可知2020年全球市场规模在540-576亿美元范围内。



北美市场仍是全球BIM主要发展区域

根据2014年TransparencyMarketResearch数据,北美是全球最大的BIM市场,在全球BIM市场中占比33%。而根据Mordor Intelligence发布的北美BIM市场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BIM市场规模为118亿美元,到2020年北美地区市场规模增长至215亿美元,结合MarketsandMarkets测算的2020年全球市场规模可知,北美区域市场规模占比约为20%,区域市场占比下降约13个百分点。

因此综合来看,目前北美地区仍然是全球BIM行业发展的主要区域,亚太地区作为后起之秀,正在努力追赶北美市场。



全球市场内龙头聚集效应较强

2020年,全球BIM行业市场份额主要被两大参与者占据。其中,Autodesk占据6792%的全球市场,而Bentley Systems占据1437%的全球市场。综合来看,行业集中度较高,仅两家企业占据超过80%的市场份额,龙头聚集效应较为显著。



未来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30亿美元

根据各大机构发布的全球建筑信息模型市场未来发展前景预测,2021-2026年全球建筑信息模型市场规模呈现上升趋势。预测显示,2026年行业市场规模在107-159亿美元之间波动。基于各个权威机构的未来预测数值可得,2026年全球建筑信息模型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3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约15%。综合来看,行业未来发展前景较好。



全球BIM行业存在四大发展趋势

全球BIM存在四大发展趋势,分别是可视化应用、全生命周期应用、“BIM+”集成应用和智慧管理应用。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日趋成熟,BIM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也必将随着5G时代的到来而迈上新的台阶。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 《中国建筑信息模型(BIM)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BIM和PM系统为项目的生产与管理提供了大量的可供深加工和再利用的数据信息,是信息产生者,DM为数据管理系统的支撑,以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因此应用层的是以PM、BIM和DM的紧密结合,相互支撑实现工地现场的智慧化管理。

智慧工地是智慧地球理念在工程领域的行业具现,是一种崭新的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智慧工地是指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三维设计平台对工程项目进行精确设计和施工模拟,围绕施工过程管理,建立互联协同、智能生产、科学管理的施工项目信息化生态圈。

并将此数据在虚拟现实环境下与物联网采集到的工程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提供过程趋势预测及专家预案,实现工程施工可视化智能管理,以提高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从而逐步实现绿色建造和生态建造。

扩展资料

智慧工地整体架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终端层,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和移动应用提高现场管控能力。通过RFID、传感器、摄像头、手机等终端设备,实现对项目建设过程的实时监控、智能感知、数据采集和高效协同,提高作业现场的管理能力。

第二层就是平台层。各系统中处理的复杂业务,产生的大模型和大数据如何提高处理效率?这对服务器提供高性能的计算能力和低成本的海量数据存储能力产生了巨大需求。通过云平台进行高效计算、存储及提供服务。让项目参建各方更便捷的访问数据,协同工作,使得建造过程更加集约、灵活和高效。

第三层就是应用层,应用层核心内容应始终围绕以提升工程项目管理这一关键业务为核心,因此PM项目管理系统是工地现场管理的关键系统之一。BIM的可视化、参数化、数据化的特性让建筑项目的管理和交付更加高效和精益,是实现项目现场精益管理的有效手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智慧工地

下面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49、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
491、技术内容
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实现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生产、运输、装配、运维的信息交互和共享,实现装配式建筑全过程一体化协同工作。应用BIM技术,装配式建筑、结构、机电、装饰装修全专业协同设计,实现建筑、结构、机电、装修一体化;设计BIM模型直接对接生产、施工,实现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
492、技术指标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指标主要有支撑全过程BIM平台技术、设计阶段模型精度、各类型部品部件参数化程度、构件标准化程度、设计直接对接工厂生产系统CAM技术、以及基于BIM与物联网技术的装配式施工现场信息管理平台技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等的有关要求,也可选用《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外墙板》15G365-1、《预制钢筋混凝土阳台板、空调板及女儿墙》15G368-1等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除上述各项规定外,针对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特点,在装配式建筑全过程BIM技术应用还应注意以下关键技术内容:
(1)搭建模型时,应采用统一标准格式的各类型构件文件,且各类型构件文件应按照固定、规范的插入方式,放置在模型的合理位置。
(2)预制构件出图排版阶段,应结合构件类型和尺寸,按照相关图集要求进项图纸排版,尺寸标注、辅助线段和文字说明,采用统一标准格式,并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和《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
(3)预制构件生产,应接力设计BIM模型,采用“BIM+MES+CAM”技术,实现工厂自动化钢筋生产、构件加工;应用二维码技术、RFID芯片等可靠识别与管理技术,结构工厂生产管理系统,实现可追溯的全过程质量管控。
(4)应用“BIM+物联网+GPS”技术,进行装配式预制构件运输过程追溯管理、施工现场可视化指导堆放、吊装等,实现装配式建筑可视化施工现场信息管理平台。
493、适用范围
装配式剪力墙结构: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外墙板,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叠合板板,预制钢筋混凝土阳台板、空调板及女儿墙等构件的深化设计、生产、运输与吊装。
装配式框架结构:预制框架柱、预制框架梁、预制叠合板、预制外挂板等构件的深化设计、生产、运输与吊装。
异形构件的深化设计、生产、运输与吊装。异形构件分为结构形式异形构件和非结构形式异形构件,结构形式异形构件包括有坡屋面、阳台等;非结构形式异形构件有排水檐沟、建筑造型等。
494、工程案例
北京三星中心商业金融项目、五和万科长阳天地项目、合肥湖畔新城复建点项目、北京天竺万科中心项目、成都青白江大同集中安置房项目、清华苏世民书院项目、中建海峡(闽清)绿色建筑科技产业园综合楼项目、北京门头沟保障性自住商品房项目等。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8855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