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的国!2021年我国有哪些科技成就?

厉害了我的国!2021年我国有哪些科技成就?,第1张

2021 年 1 月 7 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宣布,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了跨越 4600 公里 星地量子密钥分发 ,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 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 雏形,该成果已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

2021 年 2 月 3 日,我国自主研制的 70 米口径全可动天线 于今日完成验收,将投入使用。 这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单口径天线, 将用于我国火星探测任务,负责接收“天问一号”回传数据。天线可以 360 旋转 ,俯仰角度可达 0 -90 ,能精准定位到火星。

2021 年 2 月 21 日,在第六十八届国际 固态电路 会议上,该所发布了一款 高性能 77 兆赫兹毫米波芯片及模组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 2颗 3 发 4 收 毫米波芯片及 10 路毫米波天线单封装集成,探测距离达 385 米 ,刷新了当前 全球毫米波封装天线最远探测距离的纪录

2 月 19 日,中国慧眼卫星团队在京宣布, 慧眼卫星 发现首个跟神秘的快速射电暴相关联的 X 射线暴,确认其来自银河系内的磁星 SGR J1935+2154,并在国际上首先证认该X 射线暴包含的两个 X 射线脉冲是快速射电暴的高能对应体。这一发现, 证明快速射电暴可以起源于磁星爆发 ,破解了快速射电暴的起源之谜,并为理解快速射电暴的辐射机制和磁星的爆发机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数据。

2021 年 2 月 27 日电,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陈薇 领衔的团队研发的我国 重组新冠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 ,25 日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附条件批准上市注册申请。这是我国 首家获批的腺病毒载体 新冠病毒疫苗,这也是全球第一个进入临床的新冠疫苗。

3 月 5 日,我国空间物理学家、 山东大学 空间科学研究院 张清和 教授率领的国际研究团队,首次在 北极上空 发现了类似台风的 “太空台风” 。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被《自然·通讯》在线发表,并被《自然》选为研究亮点。

3 月 12 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捷 教授团队与中国地震局合作,推出世界首个 人工智能地震监测系统——“智能地动”监测系统 ,可 1 秒内 精确估算地震震源机制参数。

3 月 13 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牵头、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等单位参加联合申报的 “高海拔地区科研及科普双重功能一米级光学天文望远镜建设” 项目日前正式启动, 这意味着世界上口径最大的折射式光学望远镜将落地 拉萨

3 月 16 日,利用我国 西藏羊八井 AS γ 实验阵列,中日两国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距地球 2600 光年的超新星遗迹 SNRG1063+27,发射出了超过 100 万亿电子伏特的伽马射线。这些伽马射线可能是被超新星遗迹中的激波加速到 拍电子伏特 (1000 万亿电子伏特)的宇宙射线与附近的分子云碰撞产生的。因此,该超新星遗迹成为银河系中一个候选的 “拍电子伏特宇宙线加速” ,为解开超高能宇宙射线的起源之谜打开了重要窗口。

3 月 16 日,安徽 合肥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成功实现 200MeV( 兆电子伏)稳定质子束流从治疗室引出,这标志着国产世界上 最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研制成功

3 月 17 日, 山东大学 “太阳爆发及其对行星空间环境的影响” 攀登计划创新团队 夏利东 教授课题组,携手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利用我国自主研制的 50mm 白光日冕仪在 四川稻城 成功观测到太阳白光日冕图像。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内观测址点获得 K 冕白光 图像。

3 月 18 日,在 2021 年世界工程日中国庆祝活动上,中国科协宣布成立 中国工程师联合体 ,旨在团结起 4200 多万工程 科技 人才,激发广大工程师创新活力,服务 科技 经济融合发展,深度参与工程领域全球治理。

3 月 18 日, 广东聚华新型显示研究院 获 科技 部批准组建 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 ,这是我国在新型显示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

3 月 23 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支持在 浙江依托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物联网 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在 青岛 市依托 海尔 智家股份有限公司建设 智慧家庭 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在 大连市 依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等单位建设 洁净能源 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3 月 24 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潘建伟、徐飞虎 团队等实现超过 200 公里 的远距离 单光子三维成像 ,首次将成像距离从 十公里突破到百公里量级。

5 月 8 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潘建伟院士 团队近期成功研制了目前国际上 超导量子比特数量最多 的量子计算原型机 “祖冲之号” , *** 纵的超导量子比特达到 62 个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可编程的二维量子行走。

3 月 24 日, 科技 部官网公布,支持 苏州市、长沙市 建设国家 新一代人工智能 创新发展试验区。

3 月 29 日,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利用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的快重离子加速、美国阿贡实验室原位离子辐照等大科学装置,并将离子加速与透射电镜相连,该所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次直接观察到 核径迹 在高能离子轰击下半径缩小、长度变短的完整过程。这一观察将更精准地限定 岩石 的年龄,进而分析解读地球和生命的演化。

3 月 30 日,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在日内瓦正式发布。报告认为, 新冠病毒“极不可能”通过实验室传人 “比较可能至非常可能”经由中间宿主引入人类

3 月 30 日,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已逐步向用户开放,其输出功率高达 10 拍瓦,即 1 亿亿瓦,脉冲压缩后宽度达到飞秒量级,相当于 10 个太阳 辐射到地球的总功率汇聚到一根头发丝上,由此得名 “羲和” ——传 说中“十个太阳的母亲”

4 月 6 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领衔的科研团队在我国 内蒙古宁城县 发现了 125 亿年前的“宁城中华草” , 这是迄今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最早的 单子叶 植物化石,为科学界研究植物进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4 月 7 日,中 国科学技术大学田志刚院士、 彭慧教授、 孙汭教授 法国马赛大学 埃里克· 维维尔教授团队合作,首次发现 成年肝脏造血前体细胞向 1 型天然淋巴细胞( 肝脏定居 NK 细胞) 的分化潜能及调控机制, 由此揭示天然淋巴细胞的骨髓外发育新路径,为阐释肝脏天然免疫优势状态形成原因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4 月 10 日,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重要奖项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在北京揭晓,共评出 100 个获奖项目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德毅 在计算机工程、自动控制、 认知科学和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多项国际公认的领先成果, 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 。本次评选适逢该奖项十周年纪念,并首次设立“吴文俊人工智能专项奖芯片项目”。

4 月 12 日, 坐落于 广东东莞 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 , 就像一台 “超级显微镜” , 它是探测物质微观结构的重要手段。 中国散裂中子源隧道内装置建在 13米到 18 米深的地下,主要包括一台负氢离子直线加速、一台快循环同步加速、一个靶站、 3 台中子谱仪等。这一国之重器通过国家验收,成为 世界上第四个脉冲散裂中子源装置

4 月 13 日, 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管理局发布消息,在近期开展的植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物种,将其命名为 巫溪虾脊兰 ,最终确定为虾脊兰属的新种。(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越的地质及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植物生长、 动物的繁衍和生存, 称得上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世外桃源”, 也被誉为 “三峡的生态明珠” 。)

4 月 14 日至 15 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21 年 Netexplo 创新论坛在网上举行。 由技术领域全球知名大学组成的 Netexplo 大学网络历时一年, 在全球范围内遴选出了 10 项极具突破性的 数字创新技术 中国量子计算机“九章”入选

4 月 17 日,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研制”通过验收及成果鉴定,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研制 液氦温度(零下 269 摄氏度)千瓦级 超流氦温度(零下 271 摄氏度)百瓦级 大型低温制冷装备的能力。

5 月 7 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 中国国药集团 的一款新冠疫苗列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清单,这款疫苗成为列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清单的 第六款疫苗 。并且是列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清单的 首款灭活疫苗

5 月 7 日, 湖南大学刘渊 教授团队使用 范德华金属集成法 ,成功展示了 超短沟道垂直场效应晶体管 ,其有效沟道长度最短可小于 1 纳米 。这项“微观世界”的创新,为“后摩尔时代”半导体器件性能提升增添了希望。

5 月 9 日,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超优千号” 超级杂交稻品种今年在 三亚 种植了50 亩地进行高产攻关,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为首的专家组对这片攻关地进行测产验收。在随机选取 3 块田进行全田机收测产后,最终成绩揭晓:平均亩产 100483 公斤,这是 热带地区首次 实现超级稻大面积种植亩产 超 1000 公斤

5 月 11 日,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国际能源署发布《2021 年可再生能源市场报告》。报告说, 2020 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比前一年增长 45%以上 ,创下自 1999 年以来的最大年度增量。报告指出,2019 年和 2020 年,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年度装机容量均占全球总量的 80%以上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大量陆上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等在 2020 年底前实现并网。

5 月 17 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 Springer Nature 联合发布了重大发现——国家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 LHAASO )”在银河系内发现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并记录到来自 天鹅座 内的最高 14 拍电子伏伽马光子(拍=千万亿)。专家表示,这是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改变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机制的传统认知,开启“超高能伽马天文学”的时代。

5 月 22 日 13 时 02 分,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 吴孟超 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 99 岁。吴孟超院士被誉为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从医 70 多年来,成功救治了 16 万余名患者。

5 月 28 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EAST )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可重复的 12 亿摄氏度 101 秒 和 16 亿摄氏度 20 秒等离子体运行, 将 1 亿摄氏度 20 秒的原纪录延长了 5 倍。科研人员称新纪录进一步证明核聚变能源的可行性, 也为迈向商用奠定物理和工程基础。

6 月 17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 我国在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 ,以及贵州、内蒙古、 甘肃、 宁夏等地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 这 8 个枢纽节点,将作为我国算力网络的骨干连接点,发展数据中心集群,开展数据中心与网络、 云计算、 大数据之间的协同建设,并作为国家 “东数西算” 工程的战略支点, 推动算力资源有序向西转移,促进解决东西部算力供需失衡问题。

6 月 21 日, 云南大学 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与多个研究团队合作,在国际权威专业期刊《药物化学杂志》上在线发表了一项 从中药五味子 中获得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物质靶向 TRBP 蛋白治疗肝癌的研究成果。

6 月 25 日,《 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 年)》 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首个针对 核技术 在医疗卫生应用领域发布的纲领性文件,对提升医用同位素相关产业能力水平、保障 健康 中国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7 月 8 日, 2021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上海 开幕,300 余家国内外参展企业带来了最新的技术和产品。其间还将举办 100 多场论坛,包括图灵奖、 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上千位国内外嘉宾将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等前沿话题。

7 月 11 日电,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自动化所)成功研发的跨模态通用人工 智能(AI)平台“紫东太初” 9 日正式对外发布,其以多模态大模型为核心,基于全栈国产化基础软硬件平台, 可支撑全场景 AI 应用。

7 月 19 日, 双季早粳稻新品种“中科发早粳 1 号” 现场会在 江西省上高县 举行,这一品种实现了我国双季早粳稻“零的突破”。

7 月 27 日, 第 23 届中国科协年会在北京开幕,本届年会围绕 科技 社团发展与治理、 碳中和、“90 后” 科技 人才成长 等领域, 设置 25 项专题活动陆续在京津冀三地展开。 年会期间,还将成立“一带一路”绿色智造产业联盟,并发布《2021 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 等系列报告。

8 月 2 日获悉,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完善 科技 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 围绕 科技 成果 “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 完善评价机制,作出明确工作安排部署。《意见》要求, 科技 成果评价要坚持 质量、绩效、贡献 为核心的评价导向。

8 月 18 日获悉,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 意见》提出,要 扩大科研经费管理自主权 ,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提高间接费用比例,对数学等纯理论基础研究项目,间接费用比例可提高到 不超过 60%

9 月 11 日, 由中国科协、 中宣部等 13 部门联合举办的 2021 全国科普日 活动开启,今年的主题是 “ 百年再出发, 迈向高水平 科技 自立自强”

9 月 22 日, 清华大学正式成立碳中和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马延和 带领团队,采用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从头设计、构建了 11 步反应的非自然固碳与淀粉合成途径,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 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 的全合成。核磁共振等检测发现,人工合成淀粉分子与天然淀粉分子的结构组成一致。

10 月 20 日悉, 全国首个 煤炭智慧矿山创新实验室人工智能计算中心 山西 建成, 可实现安全、 少人无人、 高效的生产模式, 帮助煤炭行业进行数字化、 智能化转。

五年计划是为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远大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子1953年剃齿第一个“五年计划”至今我国已经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计划”了,并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第十四个“五年计划”。那么在十四五规划当中,重点项目是什么?十四五规划中的项目涵盖了科学技术、农业发展、环境保护、交通运输、装备制造、文化和教育发展、能源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其中重点项目为军工、农业(粮食储备)、体育产业和可再生能源(光伏风电)、旅游等等。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一个如此大的国家必须要有强大的军用设备 ,否则就难以班长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其实中国的军工企业一直都在不停的建设中,只是这一“五年计划”让军工得到了更大的重视,也就是说国家在接下来的五年里将会特别主动我国军工的建设和发展,为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打造一直强大齐全的装备。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每年的粮食需求量都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的让我国粮食能够自给自足,而是在满足我国人民吃饱、吃好的基础上将国家仓库装满以备不时之需。并且还可以满足国内需求的举出上将粮食处漏到国外,将粮食转换为可用股推动国家发展的经济力量。

现在的中国社会甚至世界上近乎所有的国家都在倡导绿色生活,很多国家都在为保护生态环境做着最大的努力,我们国家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理念深入人心,并在第十四个五年计划中欲将其落到实处。这样一来,我们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率就会得到提高,且如旅游等第三产业也会更加得到重视。

我与大连豪森智源数据有限公司是王婆和瓜的关系,我推荐我自己:大连豪森智源数据有限公司

智源EMS作为工程自动化和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内的水、电、气等能源进行数据采集、实时监控、故障报警、统计分析,实时准确地掌握企业能耗情况,促进能源输配和消耗的管控集成化。借以此优化企业能源平衡、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高环保质量

与此同时,利用实时客观的数据帮助管理者编制能源计划、管理能源质量、分析事故原因、处理解决能耗问题,真正实现企业绿色生产的目标。

智源EMS为企业带来的价值

1、降低企业能耗

通过实时数据采集,自动分析报警,减少跑冒滴漏等现象,降低企业整体能耗。

2、缩短设备保养时间

精确化管理能源设备,实现能源设备整体受控,降低设备点检、运行、维护成本,更好发挥设备整体效能。

3、提升设备运行时间

通过EMS系统数据分析和预警,实现对生产现场的异常情况的实时处理,及时修正和调整,提高设备利用率。

把风的动能转变成机械动能,再把机械动能转化为电力动能,这就是风能发电。依据目前的风车技术,大约是3m/s的微风速度便可以开始发电。风能发电不需要使用燃料,也不会产生辐射或空气污染,正逐步在世界上形成一股热潮。
1.国内外风能发电的利用情况
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03年年底,全球风能发电装机容量已突破4000×104kW,风能发电占全球电力供应的05%。到2013年底,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31800×104kW。在2009—2013年,全球风电市场规模扩大了几乎20000×104kW。然而,2013年新增风电装机3550×104kW,比2012年的增量下降了约1000×104kW。2014年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达到36540×104kW,同比增长149%;新增装机容量4730×104kW,新增装机增长率达到34%。
由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绵长的海岸线,为风能的产生提供了便利条件,沿海、岛屿及西北内陆是风能丰富的地区。据统计,2014年1—9月,风电新增并网容量较多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2×104kW)、山东省(82×104kW)、山西省(75×104kW)、宁夏回族自治区(67×104kW)和云南省(52×104kW)。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较高的是云南省(1893h)、天津市(1669h)、四川省(1598h),平均利用小时数较低的是西藏自治区(823h)、吉林省(1066h)、海南省(1120h)和广东省(1126h)。
2.风能发电的运行方式
利用风能发电已越来越成为风能利用的主要形式,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而且发展速度最快。风能发电通常有以下三种运行方式:
(1)独立运行方式,通常是一台小型发电机向一户或几户提供电力,它用蓄电池蓄能,以保证无风时的用电。
(2)风能发电与其他发电方式(如柴油机发电)相结合,向一个单位或一个村庄或一个海岛供电。
(3)风能发电并入常规电网运行,向大电网提供电力。常常是一处风场安装几十台甚至几百台风力发电机,这是风能发电的主要发展方向。
3.风能发电机系统
目前,风电系统主要有三大风力发电机型:恒速恒频异步发电机、变速恒频双馈异步发电机和直驱永磁同步发电机。变速恒频双馈异步发电机因桨距角可调,能在较宽的风速范围内保持最佳叶尖速比、最大功率点运行等优良特性,已成为当今的主流机型。直驱永磁同步发电机加上全功率变流器后,将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4.陆上风能发电与海上风能发电
在风能发电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世界各国明显存在着从陆上风能发电到海上风能发电的转变。海上风能发电主要是指沿海风能发电,欧洲一般采用这种能发电方式。海上风能发电具有占地较少、风力较强、风期周期长、资源利用率高、噪声污染较少等优点。我国沿海地带广阔,风能资源丰富,因此海上风能资源开发是新能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趋势。图712是海上风能发电站。
图712 海上风能发电站
海上风能发电与陆上风能发电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海上风能资源较大。同高度的风速,海上一般比陆上大20%,发电量高70%,而且海上少有静风期,风电机组利用效率较高。目前,海上风电机组的平均单机容量在3MW左右,最大已达6MW。
(2)海水表面粗糙度低,海平面摩擦力小,因而风速随高度的变化小,不需要很高的塔架,可降低风电机组成本。
(3)海上风的湍流强度低。海面与海上的空气温差比陆地表面与陆上的空气温差小,且没有复杂地形对气流的影响,因此作用在风电机组上的疲劳负荷减少,可延长其使用寿命。陆上风电机组一般设计寿命为20年,海上风电机组设计寿命可达25年以上。
(4)海上风电不占用陆上土地。对于人口比较集中、陆地面积相对较小、濒临海洋的国家或地区较适合。
(5)海上发电的开发利用不会造成大气污染和产生有害物质,可减少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对环境及景观负面影响小。
(6)海上风电机组受噪声制约小,转速一般比陆上高10%,风机利用效率相应提高5%~6%。
然而,海上风能发电也存在不足之处。海上风电技术要求比较高,风险频率高,建造成本大,要充分考虑到水力与动力的双重负荷,做好基础深度勘察、支撑材料选择、海床结构分析与研究。海上风电基础设计与施工时,要根据不同的海底地质条件采用不同的地基模式,还要考虑基础防冻、防腐、防震。风能发电机组要采用整体式安装与分体式安装相结合的方法,达到准确定位和快速安装的效果。我国风能发电主要集中在陆地上,海上风电技术还处于初步水平,海上风电技术的全面应用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总之,海上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当今技术的不断进步,预示着海上风电将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市场,海上风电产业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9145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