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发布LenovoConnectIoT服务核心是什么?

联想发布LenovoConnectIoT服务核心是什么?,第1张

当地时间2月26日消息,联想在巴塞罗那MWC大会首日发布全新的Lenovo Connect IoT服务。这项服务是联想围绕“三波战略”打造的全球性的智能物联云平台服务,主要针对物联网的行业化和场景化。

在联想展区,联想展出了包括内置了Lenovo Connect IoT服务的摩拜单车、智能车联终端T-Box以及多台智联笔记本,如联想首款骁龙笔记本Miix 630等。杨元庆曾表示,联想将全面进军智能物联网产业,而懂的通信就是联想在智能物联网领域的承载平台。

联想集团副总裁、懂的通信总经理王帅博士谈到,“智能互联的核心是做透行业化和场景化,最终让万类自由智联。因此,设备厂商要all in智联网,通过开放合作和联合运营,获取用户价值;同时拥抱传统产业,抓住产业转型升级IoT化的浪潮”。

联想将集中优势资源打造Lenovo Connect IoT服务。它的核心是自主研发的联想全球智联平台,提供涵盖连接管理、设备管理、大数据、云计算以及AI等服务在内的物联网行业解决方案,能提高客户的运营效率、节省开支、规避风险以及实现智能迭代。并且,此服务在智能出行、智能交互等行业都已经有许多案例,覆盖多个应用场景。比如,联想基于ICBAG智能包构筑V2X解决方案,和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等数十家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开展合作。

目前,Lenovo Connect IoT在中国的蜂窝连接数已突破1千万,王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设备的蜂窝连接数在三年内要超过1亿,并在全球8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开展物联网服务。

文/杨剑勇

自把手机业务出售后,近年来,诺基亚专注面向物联网方向转型,积极发展5G、云和物联网等技术,在然错失了移动互联网这一波机遇后,如今信息科技向物联网时代延伸之际,给予诺基亚带来重大历史机遇,借势物联网,诺基亚有望重塑辉煌,去年也交出了一张不错的成绩单,2016年营收23945亿欧元(约1736亿人民币),利润2127亿欧元(约157亿人民币)。

诺基亚转型之路:

(一)诺基亚和阿朗合并 ,积极发展5G、物联网等未来技术

诺基亚以156亿欧元收购阿朗(阿尔卡特朗讯),是诺基亚在艰难时期做出面向物联网方向转型的第一步,两者合并后,在全球通信领域形成三足鼎立态势,分别是华为、诺基亚和爱立信,由此诺基亚的由手机制造商,开始专注于通信市场,仅次于华为的第二大通信巨头。

诺基亚和阿朗的合并,视为向物联网布局的核心一环,有助于诺基亚加速发展5G、物联网等未来技术。在长期关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杨剑勇先生看来,由此诺基亚开启转型之路,到如今不卖手机,照样赚钱,去年更是赚了高达157亿人民币,也是经历痛苦的转型才得以存活,站在了行业之巅。

(二)诺基亚成长基金 促进物联网生态建设

无论是英特尔、谷歌、IBM等国际巨头,亦是华为、中兴、以及BAT等为代表的国内科技力量,都已瞄准物联网这一风口,对于新型物联网产业,昔日手机霸主的诺基亚不仅积极朝物联网方向转型,且在去年MWC再次募集了一笔35亿美元物联网基金,布局物联网领域,基金投资方向主要围绕物联网项目。目前,NGP (Nokia Growth Partners 诺基亚成长基金 ) 管理着超过10亿美元的资金,促进诺基亚在物联网生态发展,全力押注5G、物联网、智能汽车以及健康医疗等方面,推动物联网发展。

(三)搭建全球物联网生态平台

近年来,物联网设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根据Gartner数据显示,2016年有64亿物联网设备,预计今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达84亿,到2020年物联网设备数量将突破两百亿。诺基亚在面向物联网领域,基于未来海量设备的连接,搭建了一个生态管理平台,在去年,推出了面向所有连接设备的智能管理平台(IMPACT)。

目前,IMPACT已连通并安全管理着15亿部设备,诺基亚希望政府、企业都可以安全管理各方面的物联网服务(收集分析、数据处理、设备管理等),可以说该智能平台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近日,诺基亚对IMPACT完成升级,使客户能够更加便捷地为智能停车、智能照明、智能交通及自动驾驶等物联网垂直应用部署全新服务。

(四)倡议标准 希望物联网惠及每一个人

尽管诺基亚为了提高自身在物联网时代下的竞争力,争夺行业制高点,不仅以156亿欧元收购阿朗,也有一直面向物联网领域的基金,规模高达10亿美元,也推出了面向所有连接设备的智能管理平台,以此布局5G、云和物联网等领域,但是,物联网虽然很美好,要大规模普及困难重重。

物联网拥有多重标准和技术,而这导致在发展中出现碎片化的情况一直困扰物联网发展,为了加快物联网普及,在2015年诺基亚更是携手爱立信和英特尔合作开发无线连接解决方案。另外,为规范物联网行业,诺基亚也曾发起倡议,呼吁各方合作开发全面的物联网标准,统一标准和开放接口是让物联网从单个应用孤岛走向系统化,从而使物联网惠及每一个人。

在物联网时代,大家都想要控制一切,然而在笔者看来,物联网必须一起来玩这场游戏,物联网作为诺基亚的转型战略,也将推动着5G技术和物联网行业发展,作为曾经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商,到如今的业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打造成一家全方位的物联网厂商。

作者系传感物联网创建人杨剑勇,长期关注物联网、智能家居、可穿戴智能设备、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产业。

5G网络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其峰值理论传输速度可达每秒数十Gb,这比4G网络的传输速度快了数百倍。美国研究公司StrategyAnalytics预测5G智能手机出货量将从2019年的200万增加到2025年的15亿,年复合增长率为201%。
中国4G智能手机出货量市场份额2014年初为10%,仅仅用了两年左右市场份额就就达到了90%,5G的采用率也将和4G类似,在中国会迅速提升。
随着物联网、AR和VR等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对移动网络的要求更高,5G将采用NR技术,传输速率高达10Gps,比4G快达100倍、而且具有低延时、低功耗的特点。我国5G预计按照2019年预商用,2020年规模商用的规划逐步实施。
目前,已有多家手机厂商跟进5G步伐,发布了5G手机时间计划。7月23日OPPO官方宣布Reno5G版正式获得中国5G终端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Reno5G版目前已三证在手,具备了5G手机商用的能力。此前,华为6月26日官方宣布华为Mate20X获得中国首张5G终端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这标志着国产5G手机上市步伐加快,5G商用将进一步提速。6月份工信部向包括三大运营商和中国广电在内的四家企业也都正式发放5G牌照,上游运营商和下游手机厂商的5G进展情况均超预期。

5G的到来也将改变手机零组件的创新和升级。例如毫米波带来的应用将有可能使得滤波器和终端系统侧的天线结构数量变多,陶瓷和玻璃机壳在5G通信以及无线充电上优势明显,被动元件的需求量提升等。


目前根据运营商计划资本支出估算,在2019年中国预计将会建设超10万台宏基站的准备,而5G宏基站的总建设量预计将会在500万台左右,同时配备约为900万台的微基站,建设总量将会远远超过4G时代的基站建设力度!



5G手机与4G手机相比,在硬件上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5G基带芯片,目前高通、华为、三星、联发科、紫光展锐等巨头厂商纷纷加入5G芯片阵营的角逐,英特尔则在与苹果“分手”后,宣布退出手机5G基带芯片市场,而苹果仍积极自研5G基带芯片,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基带芯片主要玩家:
5G芯片发布时间:
中国的厂商紧跟5G的步伐,2018年2月25日,在巴塞罗纳举行的MWC展会上,华为正式发布了旗下首款5G商用芯片——Balong5G01,符合5g标准R15规范,支持Sub6GHz中低频,以及28GHz高频毫米波,兼容2g/3g/4g网络。联发科也公布了其5g基带芯片产品HelioM70,符合5g标准R15规范,最快下行速率可达5gbps,兼容2g/3g/4g网络。
2019年1月24日,华为在其北京研究所举办了华为5G发布会暨MWC2019预沟通会,会上发布了巴龙5000基带芯片。麒麟980搭配巴龙5000,正式成为首个提供5G功能的正式商用移动平台。
在今年的MWC2019大展上,紫光展锐重磅发布了5G通信技术平台“马卡鲁”及其首款5G基带芯片“春藤510”,迈入全球5G第一梯队。春藤510基带采用台积电12nm制程工艺,支持多项5G关键技术,单芯片统一支持2G/3G/4G/5G多种通讯模式,符合最新的3GPPR15标准规范,支持Sub-6GHz频段、100MHz带宽,是一款高集成、高性能、低功耗的5G基带芯片。并且,春藤510可同时支持5GSA独立组网、NSA非独立组网两种组网方式。

根据紫光展锐官方说法,春藤510的高速传输速率可为各类AR/VR/4K/8K高清在线视频、AR/VR网络 游戏 等大流量应用提供支持,而且架构灵活,可支持智能手机、家用CPE、MiFi、物联网终端等产品形态和应用场景。紫光展锐7月18日宣布,已与华为完成5G互通测试,达到138Gbps的下载速率。

射频前端芯片包括射频开关、射频低噪声放大器、射频功率放大器、双工器、射频滤波器等芯片。射频开关用于实现射频信号接收与发射的切换、不同频段间的切换;射频低噪声放大器用于实现接收通道的射频信号放大;射频功率放大器用于实现发射通道的射频信号放大;射频滤波器用于保留特定频段内的信号,而将特定频段外的信号滤除;双工器用于将发射和接收信号的隔离,保证接收和发射在共用同一天线的情况下能正常工作。
根据法国市场研究与战略咨询公司YoleDevelopment的统计,2G制式智能手机中射频前端芯片的价值为09美元,3G制式智能手机中大幅上升到34美元,支持区域性4G制式的智能手机中射频前端芯片的价值已经达到615美元,高端LTE智能手机中为1530美元,是2G制式智能手机中射频前端芯片的17倍。因此,在4G制式智能手机不断渗透的背景下,射频前端芯片行业的市场规模将持续快速增长。

随着5G商业化的逐步临近,现在已经形成的初步共识认为,5G标准下现有的移动通信、物联网通信标准将进行统一,因此未来在统一标准下射频前端芯片产品的应用领域会被进一步放大。同时,5G下单个智能手机的射频前端芯片价值亦将继续上升。
根据QYRElectronicsResearchCenter的统计,从2011年至2018年全球射频前端市场规模以年复合增长率1310%的速度增长,2018年达14910亿美元。受到5G网络商业化建设的影响,自2020年起,全球射频前端市场将迎来快速增长。2018年至2023年全球射频前端市场规模预计将以年复合增长率1600%持续高速增长,2023年接近31310亿美元。

5G三大核心创新驱动是AI、物联网、智能驾驶,从人产生数据到接入设备自动产生数据,数据呈指数级别增长!智能驾驶智能安防对数据样本进行训练推断、物联网对感应数据进行处理等大幅催生内存性能与存储需求,所有数据都需要采集、存储、计算、传输,数据为王,存储器比重将大幅提升。

从全球集成电路市场结构来看,全球半导体贸易组织统计2018年全球集成电路市场规模达401581亿美元,相较于本轮景气周期起点2016年增长了1249亿美元。而存储器2018年市场规模达165110亿美元,相较2016年增长了883亿美元,占增量比重达71%,是本轮景气周期的主要推手。

随着5G时代的逐渐逼近,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着存储器需求的持续增长。数据表明,中国消耗全球20%的DRAM及25%的NAND,中国存储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各芯片制造商也在抓住存储器市场商机,积极布局,促进国产芯片的不断发展。

尽管成长空间巨大,我国存储器市场却一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进口依赖大。回归到现实,中国发展存储产业并不容易,由于技术门槛高、投资规模巨大、高端人才稀缺,作为尖端产业,中国存储器企业与世界巨头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长江存储是国内三大存储器项目之一(另外二者为福建晋华、合肥长鑫),是国内实现存储芯片国产化率提升的重点支持项目,是目前国内投资规模、规划产能最高的存储器项目,处于稳步爬坡过程。
包括长江存储在内的存储器/代工厂将于2019-2020年 陆续进入设备采购与搬入的高峰阶段,而国内设备厂商已经在多个核心设备细分领域实现拓展。

5G不仅是4G基础上的一个提升,而是移动通信技术的一场革命,在各方面的表现上相比今天的网络,都会有数量级方面的提升。
5G的主要通信技术是Massive MIMO技术,通过使用多个发射和接收天线在单个无线信道上同时发送和接收多个数据流的多天线技术,用于提高移动设备带宽、增加数据吞吐。

3G时代使用了单用户MIMO技术,4G时代使用了多用户MIMO技术是 ,而5G时代使用的是大规模MIMO技术。

2013年以前,单机天线数量较少,包括通信主天线、无线、收音机、GPS、蓝牙等,此后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延展,单机的天线数量大幅增加,按用途分大致可分为通讯天线、WiFi天线及NFC天线三种天线模组。
5G对于天线设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新频段的增加会带来天线的增多。正常的5G手机将会包含11根天线,其中:5G NR会做4x4 MIMO,因此会有4根天线,LTE也会有4根天线,同时Wi-Fi中需要做2x2 MIMO,这又会需要两根天线,再加上GPS L5天线,总共11根。典型4G手机天线数量2~4支,因此市场空间提升较大。

只有中兴,在从4G向5G过渡的道路上,冲得最快,走得最远。

比如Pre5G。

早在2014年6月,在荷兰举办的5GWorldSummit上,中兴通讯首席科学家向际鹰就在业界率先提出了Pre5G概念。

Pre5G的核心思路,正是提前部署5G技术,让4G网络获得大幅度的性能提升,用户使用4G终端也能获得接近5G的体验。

一方面,它令LTE网络实现10倍的吞吐量增长,100倍的连接数增长,并缩短80%时延,有效地解决了运营商在5G大规模商用前,就必须直面的3大问题:有限的频谱资源与MBB和物联网飞速发展的矛盾、人群密集场景下的容量提升和小区干扰问题、以及物联网海量接入引发的网络拥塞问题。

另一方面,它也兼顾了运营商的网络投资,在5G部署后,相关的设备和技术还能通过平滑升级继续延用。

这一概念震动业界。

如今,虽然各家厂商从4G到5G的过渡方案各有不同,但MassiveMIMO、MUSA、UDN等Pre5G的关键技术,都是各家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年11月,中兴通讯就联手多家运营商,完成了全球首个基于MassiveMIMO技术的Pre5G基站预商用外场测试。

2015年3月,在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2015上,中兴通讯正式发布基带射频一体化Pre5G基站,获得GTI创新与解决方案大奖和GTB无线基础创新方案大奖。

当年底,中兴实现Pre5G的小规模商用。

2016年3月,在MWC2016上,中兴提出Pre5GMassiveMIMO解决方案,再次震惊全场,并拿下两个全球移动大奖:“最佳移动技术突破奖”(Best Mobile Technology Breakthrough)以及CTO选择奖(Outstanding over all Mobile Technology- The CTO’s Choice 2016)。

在2016年9月8日,日本软银正式启动“5GProject”,成为全球第一家商用Pre5G Massive MIMO的运营商,作为软银的5G战略合作伙伴身份,中兴也正是这一计划的重要推动者。

2017年2月,依托TDD Massive MIMO的大量实测数据支撑,中兴通讯攻克技术天堑,成功推出基于FDD制式Massive MIMO产品,为全球最广泛的FDDLTE网络向5G演进,打开了新的演进方向大门,并成功申请上百个相关专利,锁定了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优势。

到此时为止,中兴Pre5G已经在30个国家的超过40张网络中部署。

事实上,Pre5G只是中兴5G布局的冰山一角。

在今年2月底的MWC2017期间,中兴率先发布高低频全系列5G基站。

而据最新批露数据,截止2016年底,中兴累积的5G专利申请,已超过1500件。

2016年以来,随着商用节点渐近,5G逐渐升温,各家厂商都开始做好摘果子的准备,在5G上的发力越来越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29538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