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BIM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第1张

BIM技术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场景应用与发展现状-工保网

BIM技术,其雏形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21世纪以后,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水平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建筑生命周期的深入理解,BIM技术逐渐被工程人熟知。自2002年,BIM变革风潮便在全球范围内席卷开来,BIM技术开始发展。

随着国内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BIM已经初步应用于建筑工程行业,并彰显了其巨大的商业价值!随着国内大力推进BIM技术,许多企业有了非常强烈的BIM意识,同时也出现了一批BIM应用的标杆项目。如中国尊,望京SOHO等。

但是现阶段BIM的市场发展如何?有着怎样的实践应用?这里主要从目前施工企业应用BIM的主要内容、运维阶段BIM的应用以及BIM人才需求几大模块来浅析BIM技术。

1、目前施工企业应用BIM的主要内容

碰撞检查,减少返工

利用BIM的三维技术在前期进行碰撞检查,直观解决空间关系冲突,优化工程设计,减少在建筑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错误和返工,优化管线排布方案。施工人员可以利用碰撞优化后的方案,进行施工交底、施工模拟,提高施工质量,同时也提高了与业主沟通的能力。

模拟施工,有效协同

三维可视化功能再加上时间维度,可以进行进度模拟施工。随时随地直观快速地将施工计划与实际进展进行对比,同时进行有效协同,项目参建方都能对工程项目的各种问题和情况了如指掌。从而减少建筑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减少返工和整改。

三维渲染,宣传展示

三维渲染动画,可通过虚拟现实让客户有代入感,给人以真实感和直接的视觉冲击,配合投标演示及施工阶段调整实施方案。

建好的BIM模型可以作为二次渲染开发的模型基础,大大提高了三维渲染效果的精度与效率,给业主更为直观的宣传介绍,在投标阶段可以提升中标几率。

知识管理,保存信息

在模拟过程可以获取施工中不易被积累的知识和技能,保存施工过程中所有信息,不仅仅将完整信息保存下来,在运维过程中也可以快速查看问题源头。

2、目前运维阶段BIM的应用

空间管理

空间管理主要应用在照明、消防等各系统和设备空间定位。获取各系统和设备空间位置信息,把原来编号或者文字表示变成三维图形位置,直观形象且方便查找。

设施管理

主要包括设施的装修、空间规划和维护 *** 作。BIM技术的特点是,能够提供关于建筑项目的协调一致的、可计算的信息,因此该信息非常值得共享和重复使用,且业主和运营商便可降低由于缺乏互 *** 作性而导致的成本损失。此外还可对重要设备进行远程控制。

隐蔽工程管理

随着建筑物使用年限的增加,人员更换频繁,这些安全隐患日益显得突出,有时直接导致悲剧酿成。基于BIM技术的运维可以管理复杂的地下管网,如污水管、排水管、网线、电线以及相关管井,并且可以在图上直接获得相对位置关系。

当改建或二次装修的时候可以避开现有管网位置,便于管网维修、更换设备和定位。内部相关人员可以共享这些电子信息,有变化可随时调整,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应急管理

基于BIM技术的管理不会有任何盲区。通过BIM系统我们可以迅速定位设施设备的位置,避免了在浩如烟海的图纸中寻找信息,如果处理不及时,将酿成灾难性事故。

节能减排管理

通过BIM结合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日常能源管理监控变得更加方便。通过安装具有传感功能的电表、水表、煤气表后,可以实现建筑能耗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初步分析、定时定点上传等基本功能,并具有较强的扩展性。

3、BIM相关人才需求

如今BIM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企业选聘人才会从各个方面考察。无论是知识技能、使用的软件工具、工作方法流程还是工作的质量及交付成果,都是企业重点考虑因素。

因此,BIM首先作为一种工具手段和平台,今后必然会成为选拨人才的一个硬性指标。而且这个选择,不是仅限于技术人员的,而是全员覆盖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BIM是未来工程行业的发展趋势。这不仅仅是从事职业所必备的一项技能,也是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的必要工具!随着专业人才逐步增多,BIM势必会引领建筑业的一场全新变革。

BIM是建筑学、工程学及土木工程的新工具。建筑信息模型或建筑资讯模型一词由Autodesk所创的。它是来形容那些以三维图形为主、物件导向、建筑学有关的电脑辅助设计。当初这个概念是由JerryLaiserin把Autodesk、奔特力系统软件公司、Graphisoft所提供的技术向公众推广。与广联达没有关系。

政策背景

2020年7月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等十三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

意见提出: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工业化技术协同发展,在建造全过程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应用。

2020年08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大力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加快推进BIM技术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全寿命期的一体化集成应用。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同建立、维护基于BIM技术的标准化部品部件库,实现设计、采购、生产、建造、交付、运行维护等阶段的信息互联互通和交互共享。试点推进BIM报建审批和施工图BIM审图模式,推进与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的融通联动,提高信息化监管能力,提高建筑行业全产业链资源配置效率。

BIM在运维的应用,通常可以理解为运用BIM技术与运营维护管理系统相结合,对建筑的空间、设备资产等进行科学管理,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预防,降低运营维护成本。具体实施中常将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等将BIM模型、运维系统与移动终端等结合起来应用,最终实现如设备运行管理、能源管理、安保系统、租户管理等, 在设施管理方面,以往皆通过纸本逐一记录各设施信息,将设施信息记录于纸本进行设备检修、查询等相关动作,并委请相关厂商定期维护设施,以避免设施因老化而造成故障、毁损等情形。而设施维修历程信息将与时间成正比,当运营维护时间越久,所储存的信息越多,造成文件管理的负担越重,又或于设施管理交接时,因交接不良导致数据遗失或缺漏等问题发生。为避免数据量庞大导致难以管理,目前于设施维护及管理上已朝向数字化管理方式,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将设备信息以二维的图文接口进行管理及储存数据确保数据不会遗失,也可以找一家专业的公司帮助运维,圭土云就是大大好的选择。

BIM技术。
CIMCityInformationModeling,城市信息模型,与BIM概念相对应,它将作用对象从单个建筑物或项目群扩大到整个城市,是对城市各要素及其时间、空间信息的数字化表达。从技术层面讲,城市信息模型是大场景GIS加小场景BIM加IOT的有机综合体。BIM与GIS可以在大范围的自然环境里提供不同尺度的建筑对象可视化,而IOT可以将实时的信息流反馈到数字模型当中,使CIM平台呈现客观世界所有的状态,即我们经常说到的“数字孪生概念。

BIM证书和CIM证书都很权威,对于建筑工程从业人员来说,BIM证书可以证明个人的工作能力,是人才评估标准的重要依据,成为你在建筑行业求职的绿卡。如果你拥有BIM证书,那么会在你求职时为你加分。对于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BIM证书来增加学分。BIM证书是申请奖学金和双证书的重要途径。同时,它也可应用于企业招标和投标,许多公司在招投标时都需要用到BIM证书。但考CIM证书时,它要求你能够掌握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系统(LOT)。所以考CIM更难。如果你只想考其中一个,那就根据情况而定。

(1)IBMS(智能建筑管理系统)是平面的,缺少与建筑关联。BIM运维是基于真实三维建筑模型的⌄与建筑信息关联,可以实现事件的模型定位。
(2)BIM运维包含IBMS,IBMS只是各子系统的简单的数据堆叠。对于用户来说没有实际价值。IBMS只是将不同的系统集成到了一个平台,但各个子系统之间数据并没有做到联动,更多的仅仅是监测与控制。
(3)BIM最大的价值是在运维阶段,BIM运维可以实现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维护:基于建筑内的每一个物体,相对应的各类数据与模型产生关联,永久性存储在BIM运维平台中,如,对空调设备管理,可以记录历史数据(供应商信息、使用手册、维护信息)。实时数据:设备实时状态数据、报修信息、维护保养记录。
(4)相对IBMS系统,BIM运维多了后勤报修模块、空间管理模块、设备模型定位、绿植管理、环境管理。
(5)BIM运维系统可以实现:管网可视化、三维可视化设备巡检。
(6)BIM运维系统将建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建设资料,与模型进行关联,可以方便直观快速的信息检索。确保建筑信息资料真实准确。
(7)与IBMS系统不同,逸广综合运维指挥平台不是简单的各子系统数据集成,而是内嵌物联网 *** 作系统,支持市面上主流的标准物联网协议,可以直接对接底层传感器,节省各子系统软件费用。实现控制器之间的联动,降低了延时。方便后期扩展功能:锅炉监测、电气安全监测、医用气体监测、污水处理监测、给排水监测,只需要增加对应的传感器即可实现
(8)通过三维可视化展示更能彰显医院的综合实力
上海有一家叫圭土云的,圭土云有专业的基于BIM的综合运维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很多付诸实际的应用案例,希望回答可以帮到题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0134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