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简介

泰山简介,第1张

泰山是中国的国山,有“天下第一山”的美誉。又称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等,名称之多,为全国名山之冠。'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 历史上,围绕泰山所产生出来的名词、名句对其他山河来说是绝无仅有的。如:“稳如泰山”、“国泰民安”、及'泰山压顶'、“泰山青松”、“重于泰山”、“泰山北斗”、“泰山鸿毛”、“五岳独尊”、“东天一柱”、“中有岱岳”和“泰山石敢当”等等。从此可以看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泰山的影响、威望及在国人心目中的位置。 西汉文学家东方朔曾认为:泰山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群山之最。实际上泰山海拔高度并不太高,在五岳中次于恒山、华山,仅占第三位。在全国大山中无论高度还是面积更数不上,便它又凭什么成为赫赫于古今的“五岳之长”、“五岳独尊”呢?泰山突兀而立于华北大平原东侧的齐鲁古国,东临浩波无涯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纵览东部沿海广大区域,泰山踞高临下,凌驾于齐鲁丘群之上,真正成了茫茫原野上的“东天一柱”。这样,古代人们便有了泰山为天下之中心的感觉。 泰山,位于中国山东省中部,方圆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高度1545米。 泰山,自古就有“五岳独尊”、“天下第一山”的美誉。 在25亿年左右,被称之为“泰山运动”的造山运动,使泰山第一次露出海平面。 而在3000万年前的新构造运动中,泰山南麓发生山前断裂,所处的盆地下沉,而北麓大幅度抬升,形成了如今泰山巍峨高耸的雄姿。 泰山花岗岩、科马提岩、三大断裂,还有人们熟知的“稳如泰山”、“醉心石”无不显示着泰山在地质、地貌上的神奇。 缘于泰山地层的清晰,岩体的复杂,自1868年起,已拥有130多年的地质研究的历史,并被世界地质学界所公认。 至于泰山西麓桃花源的彩石溪,几十亿年岩体和岩脉彼此侵切的印记,显示在咫尺方寸之间,故称五世同堂。十里山涧,泰山彩石平铺溪底,如天工神笔绘就的一幅瑰丽长卷,徜徉其中,感叹、欣赏自然的造化神工,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大多都有着“恋山”的“情结”,这是世界性的。登山即登天。人们无不期望通过登山的途径,实现潜意识里登天的心灵诉求和美好憧憬。 然而,一座大山与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同步,却是罕见的。 《史记》中就有七十二王封禅泰山的史传。远古时期的神农氏、炎帝、黄帝、尧、舜、禹等,无不来泰山祭祀天地。 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说:舜在春季的二月登上泰山,在山巅烧火祭祀,这是一个王者成功后取得最高祭祀权的标志,是帝王权力的象征。 在封建社会里,大凡帝王都会自命为“天子”,是受命于天的。而要祭天,最庄严、最神圣的仪式,就是到泰山去封禅,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泰山是最高最大的山,是万物始生之地。 秦始皇一统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王。即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泰山封禅。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则把封禅作为治国安邦、修身养性的第一要务,前后八次登封泰山。 汉文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康熙、清乾隆等,都以不同的形式祭祀过泰山。 泰山封禅意味着受命于天,昭示着国家统一,彰显着国泰民安,因此,历代帝王莫不竞相效仿。泰山封禅这一“旷世大典”,在中国执着的演绎了数千年。 由此,也就形成了泰山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封禅祭祀文化,或曰帝王文化。 “登泰山而小天下”,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这不仅仅是孔子一次登高望远的经历,而是泰山启迪了这位文化的巨人,站在一个文化的高峰,对文化空间的一种俯视。故云:“泰山是岳中之孔子,孔子是圣中之泰山。” 泰山是精神和文艺的源泉。诗圣杜甫,正是以一首《望岳》,跻身于唐诗之顶峰。“一览众山小”,成为仁者乐山的绝唱。而诗仙李白“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的千古佳句,则给泰山平添了智者乐水的空灵。 宗教信仰,是一种文化的定格。 无论出身贵贱,身份高低,在泰山都能找到精神的归宿。 道教是中华文化的根柢,泰山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佛教东来,泰山是最早接受佛教的名山之一。有人说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三大精神支柱。那么可以说,在泰山,佛道同宫,儒释相依,“三教合一,合而不同”达到了极致。 普照禅寺的高僧元玉,以“三教一理”的现身说法,曾为前来泰山祭祀的清代康熙皇帝讲经论道。 登泰山,保平安。 平安,是泰山文化的核心元素之一。在泰山文化的语境中,平安是一个关键词。在泰山的信仰里,最普遍、最虔诚的则是平安信仰。 泰山神——东岳大帝是神界的王者。他诠释着生死的真谛,被历代帝王所崇奉,称为“天齐仁圣帝”。 碧霞元君,是人们生活的保护神,人们亲切的称她为“泰山老奶奶”,只要有所祈求,她就会像老人一样呵护着人们。让人们心灵得到净化,生活充满信心,生命更具意义。 “泰山石敢当”,也是泰山信仰中所特有的一位神祗。成为“登泰山、保平安”这一理念的进一步物化和延伸。 建筑,是一种凝固的文化。 从泰城通天街到泰山极顶,这条长达十几公里的南北中轴线上,古建筑星罗棋布,从山下到山上,110余处的宫、观、祠、亭、坊、楼、阁、塔、桥等各式建筑,让人们坚贞不渝的营造了上千年。这不仅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绝无仅有,同时也被称为世界文明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山下的岱庙,是中国三大宫殿式建筑之一。宋天贶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海内三大宫殿式建筑。而天贶殿千年的历史,则是其他两大宫殿所望尘莫及的。 如果说太和殿象征的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大成殿象征的是经世安邦的儒学,那么,天贶殿象征的则是上苍对国泰民安的赐予和佑护。 山上的碧霞祠,铜的世界,铁的王国,是我国高山建筑的典范。 泰山古建筑在彪炳着文化,也在延展着文化。 石刻,是文化的艺术,也是艺术的文化。 泰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石刻艺术宝库,泰山上镌刻着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泰山现有刻石2200余处,从秦代延续至今,无论时间的跨度还是书法艺术的流变,堪称中外首屈一指的天然书法博物馆。2006年,泰山被评为中国书法第一山。 秦代的泰山刻石,是中国“书同文”的见证,被视为稀世之宝。 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双束碑》,两石并立,寓意高宗与武则天共掌天下,碑文中还有武则天自己创造的文字。被称为“碑中一绝”。 唐玄宗的《纪泰山铭》刻石,以其巨大的形制,成为中国最大的帝王摩崖刻石。经石峪的北齐摩崖刻石,是我们所知的中国最大的佛教经典刻石。被金石学家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在这里,文化找到了依托,石头注入了文明。 在泰山,树木是自然的,同时也是文化的。现有上百年的古树名木近2万株,其中有23株古树名木列入世界遗产清单。它们都是泰山重要的生态文物。 汉柏,为汉武帝封禅泰山时所植。连理柏,是吉祥美好的象征,悠悠千载,生生相依,自是忠贞不渝。 “五大夫”松,是秦始皇封禅泰山时,给这组松树的封号。不可一世的秦始皇,竟感恩戴德于这一组松树。 望人松,已是泰山的标志性景观。同样见证着历代帝王的来来去去,迎送着不同时代数以亿计的登山者。 在泰山,古树若以“群体”取胜,尤以对松山及后石坞的古松园堪称奇观,可谓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唱响中国。泰山青松,已成为中华情 *** 的象征。 “造化钟神秀”,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泰山独特的自然风光。 春日萌动着生命的活力; 夏日绽放出生命的热烈; 秋日衡量出生命的质地; 冬日昭示着生命的尊严。 “触石而出,肤寸而合”,这是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对泰山云发出的惊叹。 旭日东升,既是一幅瑰丽的画卷,又是生命的肇始,生命的向往,生命的蓬勃,生命的礼赞。 自然的泰山,彰显着自然的神奇。 文化的泰山,印证着文化的神圣。 泰山,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 在中国乃至世界,还没有一座山像泰山一样,在数千年持续不断的历史发展中,始终维系着一个古老民族“国泰民安”的信念与对“和平”、“统一”的企盼。 泰山,已成为一种象征。在人们生生不息的活动中,泰山一直在寄托着每一个炎黄子孙对生活“和谐”、“平安”的期盼与向往。 泰山,是和平的承诺,和谐的保证。在她的伟岸身躯默默地保护下,无论你在何时何地,都会感觉到来自泰山的力量,听到她一声平安的祝福!

登泰山的4条线路

一、泰山中路-最经典的登山线路。

二、泰山西路-最省力的登山线路。

三、天烛峰-最古朴自然的登山线路。

四、桃花峪-最浪漫的登山线路。

打算从红门上山,可直接在泰山站乘坐3路公交车(2元)或乘坐出租车到红门或天外村(车费在10元左右);若是由泰安站下车,可乘37路公交车至红门或天外村,也可选择乘坐出租车从泰安站至红门或天外村约40分钟左右,车费大约在35元左右。如果选择桃花峪游览路线登山,可以从泰山站乘坐16路公交车到达。如果选择天烛峰游览路线登山,可以从泰山站乘坐19路公交车到达。

泰山中路-最经典的登山线路

此登山线路以岱庙为起点,是泰山上人文和自然景观最集中的经典登山线路,也是泰山的精华所在,全程95公里,盘道7000多节,山脚至山顶之间几乎没有平路。

历朝皇帝封禅皆为此处登山,本线路也被称为泰山御道。途中树木郁郁葱葱,阶梯盘旋而上,山峰奇秀俊美,人文古迹众多,古朴寺庙8处、碑碣200多块、摩崖刻石300多处,可以充分体验传统文化的韵味。

该路线途径:岱庙(门票30元/位)——岱宗坊——红门宫——万仙楼(进山购票处:125元/位)——斗母宫——经石峪——壶天阁——回马岭——中天门——快活三里——云步桥——五大夫松——十八盘——南天门——天街——碧霞祠——唐摩崖——五岳独尊——玉皇顶——拱北石

岱山又叫东海蓬莱,位于舟山群岛中部,岛海相依,孤悬海中,为舟山第二大岛,全县406个大小岛屿犹如一串闪亮的宝石镶在东海碧波之中,岛海相依,水天相连,构成了一幅天然画卷。海水、沙滩、礁石、海鲜、渔火是岱山旅游的特色。岛内还有新石器时代的大舜庙后遗墩遗址;以及早在4000多年前,先民们就在岛上留下了“渔猎煮海”的足迹,“渔盐之利,甲于一方”,岱山贡盐,闻名遐迩。还有五代(907-960年)年间古刹超果寺、宋(960-1279)岱山书院等名胜古迹。
自唐代(618-907年)以来,岱山就有东海蓬莱的美名。它,翠岛星布,仙雾袅绕,风景如画。全县有高亭、秀山、巨山、长涂四大景区。主要景点有:浦门晓日、石壁残照、燕窝石笋、双龙戏珠、观音驾雾、竹屿怒涛、白峰积雪、鱼山蜃楼、鹿栏晴沙、九子沙滩等“蓬莱十景”。磨星山景区仙茶满坡,山顶新建的“华藏世界”堪称我国人文景观一绝。近年来,日本专家曾三次组团来岱山考察,向日本人民介绍东海上这个蓬莱仙岛
地理位置:岱山县位于浙江省东北部,舟山群岛中部,北纬 30°07′-30°38′、东经 121°31′-123°17′(北纬30°14′,东经122°11′)。北与嵊泗列岛接界,东临公海,南与舟山本岛相望。全县有406个大小岛屿组成。总面积5242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3265平方千米、海域面积4916平方千米。2004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97253人,2005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95019人。

泰山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以断裂为主,其构造特点为断块掀斜抬升。既有前寒武纪形成的构造,又有中新生代发育的构造。

泰山的前寒武纪地质构造发育以多期的褶皱、断裂以及韧性剪切带为其主要特征。它们彼此叠加相互改造,构成了极其复杂的构造面貌,对它们的成因机制研究是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1、景区景点

泰山风景旅游区包括幽区、旷区、奥区、妙区、秀区、丽区六大风景区。

2、泰山四大奇观

游泰山的最佳时间为每年的5月到11月。游泰山看四个奇观:泰山日出、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

扩展资料

五岳为群山之尊,泰山为五岳之长。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一般指东岳泰山(位于山东)、西岳华山(位于陕西)、南岳衡山(位于湖南)、北岳恒山(位于山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泰山因其气势之磅礴,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誉。

泰山地区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显示出这一带早期的人类活动。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也反映出早期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动状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泰山

领导姓名: 俞福达
职 务: 副县长
工作分工: 负责发展计划、统计、物价、粮食、经济技术协作、贸易流通、招商引资、工业、外经贸、中小企业管理、企业改革、安全生产、环保、电力、质量技术监督、金融保险等工作。
分管发展和改革局(统计局、粮食局、物价局、招商局)、经济贸易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中小企业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环境保护局、岱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联系工商联、质量技术监督局、电力公司、石油公司、各金融保险机构、贷促会。
--------------------------------------------------------------------------------
个人简历: 1961年11月出生,浙江岱山人,毕业于舟山师专中文专业、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党政管理专业,大学学历。
1977年11月参加工作。
1992年11月入党。
1981年8月-1987年2月,在岱山县泥峙中学任教,曾任副教导、校长。
1987年3月-1991年8月,在岱山县岱西中学任教,1990年起任副教导。
1991年8月-1996年4月,任岱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副局级秘书。
1996年4月-2000年8月,任岱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2000年8月-2001年8月,任岱山县东沙镇党委书记、镇长,2001年7月免去镇党委书记职务。
2001年8月-2004年9月,任岱山县发展计划局局长,2002年4月起兼任县粮食局局长、县统计局局长,2003年3月当选中共岱山县委委员。
2004年9月-2004年11月,任中共岱山县委委员。
2004年11月-2005年7月,任岱山县人民政府县长助理。
2005年7月- 任岱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隶属于泰安市,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00公顷。

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称。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

扩展资料:

按形态和成因可将其发育的侵蚀地貌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侵蚀构造中山:集中分布在泰山主峰玉皇顶周围以及老平台、黄石崖和黄崖山一带,海拔高度在1000—1500米左右,组成山体的岩性主要是变质岩和花岗岩。

是区域内地势最高、抬升幅度最大、侵蚀切割最强的山地。这里峰高谷深,地形陡峻,切割的最大深度达500—800米,谷坡陡,跌水多,重力崩塌作用显著,崩塌后形成的绝壁陡崖和倒石堆随处可见。

(2)侵蚀构造低山:分布在傲徕峰、中天门及尖顶山一带,海拔高度在700—100米之间,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上,组成山体的岩性主要是变质岩和花岗岩及闪长岩。侵蚀切割强度较主峰一带稍弱。但地形仍然十分陡峻,深沟峡谷、尖顶山头、锯齿状山脊、绝壁陡峰,举目可见。

(3)溶蚀侵蚀构造低山:多分布在主峰东北的鸡冠山至青山一带,海拔高度一般为500—700米,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上,山体主要由变质岩和古生代寒武纪的石灰岩组成。侵蚀切割强度中等。

山脉绵延,如顶部覆盖有厚层石灰岩,常形成四壁陡峭顶部平缓的“方山”或“桌状山”,当地称为“尚”,诸如张夏和尚山一带的山头,有时由于石灰岩的溶蚀作用,可形成洞穴和“透明山”一类的溶蚀地貌。

(4)溶蚀侵蚀丘陵:多分布在泰山北部边缘的寒武纪石灰岩地区,海拔高度在300—500米之间。相对高差小于200米。侵蚀切割程度比较微弱,地形低矮平缓,沟谷不发育,形成一种圆顶脊缓的“猪背山”,溶沟和溶洞等现象比较常见。

(5)锡蚀丘陵:主要分布在山南低山的边缘,大河至虎山及黄前一线,海拔高度在200米左右,基岩多为变质岩及花岗岩,侵蚀强度十分微弱,以剥蚀风化作用为主,多形成孤丘缓岭。

泰山常规的是四条线:

1.第一条:最经典的红门路徒步中线,其实是中线登封御道。

岱庙—红门—岱顶这条古老的传统线路。

2.第二条是坐汽车上山的环山公路线,也可以徒步爬山。

天外村(天地广场)—环山路—竹林寺—黄溪河水库—中天门—南天门—玉皇顶

3.第三条是从西北侧山口进,也就是是桃花源入口,为环山公路,也可徒步爬山。

桃花峪入口—环山公路—彩石溪—赤磷鱼保护区—桃花源索道—南天门—玉皇顶

4.第四条是东北侧山口方向,一般说是天烛峰,也就是后山。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泰山

泰山
又称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等。名称之多,实为全国名山之冠。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五经通义》云:“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泰山突兀的立于华北大平原边上的齐鲁古国,同衡山、恒山、华山、嵩山合称五岳,因地处东部,故称东岳。泰山地处山东中部,泰山南麓,北依省会济南,南临“圣城”曲阜,东连“齐都”淄博,西滨黄河(北纬36°15'3",东经117°6'0")。泰山形成于太古代,因受来自西南和东北两方面的挤压力,褶皱隆起;经深度变质而形成中国最古老的地层——泰山群;后因地壳变动,被多组断裂分割,形成块状山体。现每年以05毫米的速度继续增高。它东临波澜壮阔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凌驾于齐鲁大地,几千年来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古建筑主要为明清的风格,将建筑、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是东方文明伟大而庄重的象征。几千年来,泰山成为历代帝王封禅祭天的神山,随着帝王封禅,泰山被神化,因而又享有“五岳之长”的称号。佛道两家,文人名人纷至沓来,给泰山与泰安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道教称第二小洞天,名其岳神为天齐王。泰山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而被称为“五岳之首”,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缩影,而今又成为世界珍贵遗产。泰山风景名胜以泰山主峰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而成。从祭地经帝王驻地的泰城岱庙,到封天的玉皇顶,构成长达十公里的地府——人间——天堂的一条轴线。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使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气势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与万里长城媲美。从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泰山压顶不弯腰”,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在不断加深着我们对泰山的向往。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泰山雄峙于山东中部,泰安城北的人称“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泰山前邻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济南,面积达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0771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