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十七

荆轲刺秦——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十七,第1张

本文约 5200个字


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

眼前万里江山。

-宋·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荆轲答应了太子丹的请求,被燕国尊封为上卿,住进了朝中最高级别的宅院。太子丹经常到荆轲府中把酒言欢,供奉牛羊猪全席,送来美女骏马,赠予奇珍异宝,供荆轲随心所欲享用。这样过了一年多的时间,荆轲没有做出任何行动。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攻进赵国都城邯郸,俘虏赵王,秦兵直逼燕国南境。

太子丹来到荆轲府宅,满怀忧虑的说:“秦军恐将攻打燕国,如果兵马渡过易水,我就不能永远侍奉先生了。”

荆轲回答道:“不用太子多说,我已经有了全盘计划,正准备汇报请示太子。执行刺秦行动,首先要有能够取信秦王的合适礼物。最近听说从秦国投奔我们的樊於期将军,其项上人头的赏金已经被秦王定到了赐千斤黄金、封赏万户侯。我想如果用樊将军的人头和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作为礼物,我断定秦王必会十分高兴的亲自召见,这就给了我报效太子您的机会。”

太子丹神情暗淡的说:“樊将军走投无路才来到燕国,我怎么能忍心为了燕国安危,去伤害一名长者的信任呢,你考虑其他办法吧。”

太子丹言毕,不与荆轲再做任何商量,立即告别。


荆轲知道太子丹不会去、也不能去做樊将军的任何工作, 于是私下去见樊於期。

荆轲开门见山的说:“秦王对待将军真是歹毒,父母宗族全被杀戮,你千里逃亡到燕国还不放过,现在竟然以千金和万户侯悬赏将军人头。不知道樊将军对未来还有什么打算?”

樊於期泪流满面,悲痛的说:“我每想到秦王杀我父母宗族,逼我流亡的深仇大恨,就痛彻骨髓,只是没有办法去报仇。”

荆轲说:“我现在有一个既可以报将军大仇,还可以解燕国当前边境忧患的办法。”

樊於期不免心动,向前靠近着问:“如何做?”

荆轲答道:“如果我用你的人头,作为献给秦王礼物,他必定高兴的接见我,到时候我左手抓住他的胳膊,右手用匕首刺进他的胸膛,那么将军大仇可报,燕国受辱可雪。将军同意吗?”

樊於期听完,独自考虑片刻后,面色凛然的走到荆轲面前,褪下右侧衣袖,露出肩膀胳膊,向荆轲深深鞠躬。樊鞠躬起身后用右手紧握左手,共同举到胸前,神色凝重的说:“我日日夜夜就是考虑如何杀了秦王,我现在听从您的指教。”说完就拔剑自刎了。

太子丹得到樊将军自杀的消息,飞快驾车赶到,伏尸痛哭,悲恸欲绝。


人死不能复生,樊将军的死也是为了战胜强秦,太子丹没有责备荆轲,派人把樊於期的人头做完防腐处理,装入匣中密封起来。

太子丹开始进行荆轲刺秦的相关准备,首先寻找到铸剑名匠赵国许夫人制作的匕首,用一百金的重价买来,使工匠用毒药淬炼,随后用死刑犯试刀,只要被这把异常锋利的匕首刺出一缕血丝,试刀人无不立即毙命。

太子丹又为荆轲准备了一名副手叫秦舞阳,秦舞阳在13岁就杀过人,他走到哪里,旁人害怕的都不敢正眼看他,以勇士之名闻名赵国。

助手和行装都准备好后,等了两天,荆轲还没有出发,太子丹就起了疑心,担心荆轲反悔。他来到荆府,顾不上再客套,直接用言语刺激荆轲:“时间很紧张了,荆卿如果有问题的话,那我就派秦舞阳先出发?”

荆轲有自己的筹划,他还需要等一个人一起行动,这人住的很远,还没有赶到。荆轲本是血气方刚之人,见太子丹竟然怀疑自己的忠诚和决心,便愤怒的说:“不用太子来催促,这趟凶险莫测的行动我肯定会去,这两天之所以耽搁停留,是在等一个帮手同去。但是既然太子催我,那就现在出发吧。”

太子丹 根本不留意荆轲所说的“等一个帮手同去”这个重要信息, 也不愿意荆轲再有任何拖延等待。

他脑子里想的只是: 我为你做了那么多,现在该是你报效燕国的时候了。

太子丹率领参与谋划刺秦的近臣们,戴白帽、着白衣一起送行荆轲至易水边。

在举行完祭祀践行仪式后,荆轲和秦舞阳准备上路。

燕国著名的乐师兼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奏乐,荆轲和着拍子大声歌唱: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苍凉悲壮的歌声感染了所有在场的人,大家开始流泪抽泣,为英雄的未来而担忧,为壮士的不归而惋惜。

突然, 荆轲催人泪下、黯然神伤的歌声又转变为慷慨激昂、壮士出征的豪迈曲调,听者无不壮怀激烈,怒发冲冠,纷纷为热血男儿奔赴疆场鼓掌叫好。

这曲乐声刚停止,荆轲立即登车,策马扬鞭,奔向西方,在大家壮行的呼喊声中,他连一次回望也没有。

到了秦国,荆轲用厚礼打点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安排进见。

蒙嘉向嬴政进言:“燕王敬仰大王的神威,不敢发兵抵抗秦军,甘愿率燕国子民投奔我大秦,做秦国的臣民,像郡县一样进贡应差,只求能奉守燕国的先王宗庙即可。燕王因为恐惧大王神威,所以不敢前来当面陈述,他特地斩下樊於期的人头,并献出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用匣子密封,在燕国朝殿上举行盛大的送行仪式后,派使者专程来向大王报告心意,愿意听从大王对燕国的指示。”

蒙嘉的这番话,把秦王嬴政的心理摸得透透的。嬴政亲政后的这12年里,志在统一六国,每一场攻伐战役都胜的很艰难,或者败的很惨烈。 如果各国能够心甘情愿的臣服于秦王之下,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果,这当然是嬴政最想要的外交军事胜利。

燕国这次主动带着秦国通缉犯的人头和富饶核心地区的地图前来拜见,是从来没有过的大事和喜事,如果能够不动兵戈控制燕国,那就可以大大加快剩余的几个国家的统一步伐。

嬴政立即安排在咸阳宫正殿,以最高的外交礼节接见燕国使臣荆轲。

咸阳宫中的侍卫们军容整肃、气宇轩昂,广场宫殿气势雄伟、巍峨壮观。

嬴政着冠冕朝服,安排文武大臣分列大殿左右,由九位司仪传唤荆轲从咸阳宫正门进入朝拜。荆轲手里捧着装有樊於期人头的匣子,秦舞阳捧着装地图的匣子,按照正副使的次序庄重入内。

荆秦两人每进入一道宫门,就有一位司仪声音嘹亮的传唤通报。秦舞阳哪里见过这种宏大场面,他每向前走一步,就对秦王的畏惧增加了一分;每进一道宫门,内心的斗志就消减了一层。

当秦舞阳步行进入正殿,仰望见端坐在殿内宝座上庄严威武的嬴政,以及分列左右毕恭毕敬的大臣武将时,原来绷紧的斗志精神彻底崩溃了。 这次刺秦不可能成功的意念,和刺秦失败后必定惨死的恐惧瞬间涌上秦舞阳心头, 他开始脸色苍白,浑身发抖,连行礼拜见都不会了。

嬴政和群臣都很诧异的望着秦舞阳,只有荆轲明白秦舞阳这会是斗志崩溃了。荆轲行礼叩首后,向嬴政解释:“副使秦舞阳是燕国北部的粗野蛮夷之人,被大王您的神威风采所震慑,他现在魂飞魄散是惊恐紧张所致,请大王稍稍宽容他,让他完成本次外交使命。”

嬴政明白了原因,笑着对荆轲说:“那就先把他拿的地图呈上来。”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取过地图,快速走到嬴政面前,直接双手呈上。荆轲左手捧着一边卷轴,右手徐徐拉开地图,当卷轴即将转完露出匕首时,他扔掉手中地图,趁势抓住嬴政衣袖,右手抢起匕首向嬴政刺去,结果匕首一刺不中,嬴政向后抽身跳了起来,被荆轲抓住的衣袖都扯断了。

嬴政惊慌失色的伸手抽身上佩剑,由于剑身太长,一下没有抽出来。荆轲手执匕首追赶嬴政,嬴政绕着大厅宝座周围的柱子躲闪逃避。


这个意料不到的突发事件,满朝文武全部乱成一团。按照秦国律政,进入宫殿的群臣,都不允许携带任何兵器,持有兵器的侍卫都列队在宫殿门外的长廊和台阶上,但 没有秦王本人的直接命令,所有群臣都不能靠近秦王宝座,所有殿外侍卫都不得进入殿内。

荆轲突然发难,嬴政哪里顾得上宣召侍卫,荆轲追到秦王身前,拿起匕首又一次刺向嬴政,这时站在殿下的侍从医生夏无且脱下背着的药囊,使劲向荆轲投掷过来。荆轲看到有东西向自己砸来,只能收起身形,躲避袭击,嬴政利用这个缓冲时间,跑到了一个柱子后面。

大厅慌乱之中,挤在殿中间的群臣们看到了秦王当前拔不出佩剑,于是齐声高喊:“大王,把剑推到背后。”听到这声提醒,嬴政把佩剑从腰间推到背后,剑柄向上,剑锋向下,他俯下身子,伸手从背部拔出剑来,直接刺向冲上前来的荆轲。

荆轲手中匕首太短,还没接近嬴政,就被一剑正中左腿。荆轲中剑倒地后,举起匕首,使出全身气力向嬴政掷去,嬴政摆头躲闪,匕首从他耳边“嗖”的飞过,扎在宫殿的铜柱上,火星四溅。嬴政冲上前去,挥剑砍杀荆轲。

荆轲明白刺杀行动已经彻底失败了,挣扎着爬到一个柱子旁边,背靠在柱子上,叉腿坐在地上,骂道:“今天让你逃脱,是因为我想活捉你,签订条约回报燕太子。”这时侍卫终于奉命进入大殿,当场砍死了荆轲和秦舞阳。


嬴政震怒,将所有燕国随行人员全部处死,加派军队增援驻扎赵地的秦兵,命令王翦全力进攻燕国。

大约一个多月后,秦军占领燕国首都蓟城,燕王喜、太子丹被迫率领残兵退守辽东,秦将李信继续追击燕军主力。

曾经与燕王喜一起组成联军,抵御秦国的赵国代王嘉,不忍心看到燕王喜仓皇逃命,便给燕王喜写去一封信说:“秦国如此追击燕国王侯,都是因为太子丹派人刺杀秦王,如果你现在杀了太子丹,向秦王表明心意,秦王一定会撤兵,保全燕国或者还有希望。”

燕王喜思虑良久,最终还是派人杀了躲藏在衍水边的太子丹,将其首级奉送给嬴政,秦军终于暂缓了攻势。

五年后,秦军还是灭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并通缉追杀太子丹的门客,以及荆轲的族人朋友。荆轲朋友高渐离被迫改名换姓躲藏到赵国,但终究还是让人认了出来,随后被押送到秦都咸阳。

嬴政珍惜高渐离善于击筑的才华,就下特别诏令赦免了其与荆轲结党之罪,熏瞎其双眼,安排在咸阳宫中当了一名乐师。高渐离乐技高潮,每次演奏听者无不赞誉。高渐离在获得嬴政信任后,把铅灌入到筑中增加重量,在一次演奏中持筑砸向嬴政,并未击中,被嬴政处死。

在高渐离刺杀嬴政以后,嬴政终生不再接近六国故人。


“荆轲刺秦”的故事,按照司马迁的说法,来源于当时在大殿上用药囊扔砸荆轲的医生夏无且,夏在事后把详细情况告诉了他的两个好朋友,这两个朋友又详细地叙述给了司马迁,所以才有《史记》中生动传神的记载。

这件事情成为 历史 上千年流传、万人瞩目的著名 历史 故事,也成为一件众说纷纭的 历史 公案,关于荆轲的评价,更是褒贬不一,主要集中在以下观点。

第一种:荆轲是不惧强权的侠义英雄

从古到今,很多文人学者大都是 从道德角度赞扬荆轲执着守信、不惧强权,其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和壮志未酬的遗憾成为咏叹怀念的主调。

陶渊明用“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表达后人缅怀之情。陆游用“坡陀荆棘冢,狐兔伏蓁莽。悲歌易水寒,千古见精爽。”感叹英雄已逝精神长存。龚自珍评价荆轲“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赞赏荆轲的侠义行为。 当然这些正面评价说法的背后,也多有作者自身怀才不遇、托物言志的悲伤。

第二种:荆轲是一个有勇无谋的匹夫

司马光认为:荆轲只为报答太子丹的豢养私情,不顾及宗族朋友安危,竟然想着用一把短小的匕首去强大燕国、削弱秦国,这不是英雄行为,而是愚蠢透顶的做法。

司马迁还引用了汉朝杨雄的观点:荆轲只是一个刺客,不能算作义士,按照君子的道德观念看,不过是盗贼之辈。

苏轼说的更是讽刺:“ 燕赵多奇士,惜哉亦虚名”。 东坡先生认为荆轲不过是一个徒有虚名之辈,甚至都毁了燕赵奇士的名声。

第三种:荆轲是逆 历史 潮流的小丑

嬴政在荆轲刺秦事件发生后的第六年,完成了六国统一。中国原有的贵族封邦 社会 制度彻底瓦解,进入了延续两千年的皇权专制时代。嬴政的胜利是秦国数代人接续奋斗的结果, 嬴政只不过恰好是接力赛中持棒冲线的那个角色。

即使荆轲刺杀成功了,秦国各派势力角逐后选择的新国君, 依然只会考虑秦国的个体利益最大化,继续发挥军事优势挥师东征,夺取六国土地和人口,嬴政即使被成功刺杀,也最多只能延缓几年秦国的统一进程而已。


我们不能狭隘的只用最终的结果成败去评判 历史 人物,而 历史 也常常以退步的形式实现自己的进步。

荆轲刺秦的决策和行动,结果事与愿违。太子丹使嬴政燃起了报复的怒火,开启了对燕国的征伐。

荆轲和太子丹最终站到了燕国的反面,成为了燕国加速灭亡的掘墓者,太子丹最后竟然死在了父亲的手中。

荆轲的故事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因为荆轲是一名值得被 历史 铭记的英雄, 他是我们中华民族中 尊诺 重义、不惧强权、敢于反抗的典型代表, 荆轲身上的那种 为尊严、为信义、为忠诚而不顾生命的精神, 已经升华凝结为中华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融入血脉,光耀后人,感动天地。

中华民族在两千多年的 历史 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时刻和耻辱岁月。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民族都从没有放弃过反抗,而且深深坚信 这个世界所有的强权暴政都会走向灭亡,所有的黑暗专制都必定会被推翻瓦解。

也正是这种大无畏精神和必胜信念的薪火相传,支撑激励着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总能战胜所有艰难险阻,终会拥抱充满希望的明天。

所以荆轲精神永存!


下期预告:《统一六国》: 秦统一六国不是一日之功,更非嬴政独自功劳,而是数代国君励精图治,百万秦人接续奋斗的结果。嬴政在统一战争中,每攻克一个国家,便将其国都王宫绘作图样,制成模型,迁徙当地工匠,在咸阳北面的几道塬面上,建造战败国的王宫复制品……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的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历史探源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中华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语言寻根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卡车”与“吉普”,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他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斯坦因0610号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回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始于六朝,元(原)非近体。”王夫之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残人生理”——《清诗话》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春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公元九六四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的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求,固定的格式。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另外,对联主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也有例外。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对偶阶段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传)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他例举了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韵对等各种对格的例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郑风·山有扶苏》)《道德经》其中对偶句亦多。刘麟生曾说:“《道德经》仲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正作对者。”(《中国骈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二章) 再看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武成》)、“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等等。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

骈偶阶段

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段为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全都是用对偶句组织,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对偶名句。这种对偶句是古代诗文辞赋中对偶句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偶不再是纯作为修辞手法,已经变成文体的主要格律要求。骈体文有三个特征,即四六句式、骈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对偶字数有一定规律。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变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对偶,六字对偶,八字对偶,十字对偶,十二字对偶。三是对仗已相当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声律对仗未完全成熟。

律偶阶段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这就是标准的律偶。

举杜甫《登高》即可见一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颌联和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仗极为工稳。远胜过骈体文中的骈偶句。除五、七言律诗外,唐诗中还有三韵小律、六律和排律,中间各联也都对仗。

律偶也有三个特征:一是对仗作为文体的一种格律要求运用;二是字数由骈偶句喜用偶数向奇数转化,最后定格为五、七言;三是对仗精确而工稳,声律对仗已成熟。

秦汉新城万科金域缇香是一个共管区。这个小区位于武汉市江汉区,毗邻江汉大道西路,靠近秦汉新城体育公园。万科金域缇香是武汉最大的共管住宅区,总面积达到253万平方米,为武汉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及丰富的社区生活。万科金域缇香地处秦汉新城核心区,其所处的位置极其优越,拥有极好的生态环境,交通便利,生活设施齐全。万科金域缇香的物业管理服务较为完善,有专业的物业服务团队,为业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如安保、保洁、维修等服务。同时,万科金域缇香还设有社区商业服务,为业主提供更加丰富的社区生活服务,如超市、理发店、餐饮等,让业主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1333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09
下一篇 2023-06-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