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自己知道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

写出自己知道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第1张

人物:
姓名 字 生卒 祖籍 官至 爵位
曹 *** 孟德 155~220 沛国谯县 丞相 魏王 追魏太祖武皇帝
曹丕 子桓 187~226 沛国谯县 魏文帝
曹睿 元仲 205~239 沛国谯县 魏明帝
曹芳 兰卿 232~274 沛国谯县 齐王
曹髦 彦士 241~260 沛国谯县 高贵乡公
曹奂 景明 246~302 沛国谯县 魏元帝
曹仁 子孝 168~223 沛国谯县 大司马 假节 陈侯
曹洪 子廉 169~232 沛国谯县 骠骑将军 特进 乐城侯
曹纯 子和 170~210 沛国谯县 虎豹骑督 高陵亭侯
曹真 子丹 ?~230 沛国谯县 大司马
曹休 文烈 ?~228 沛国谯县 大司马
曹爽 昭伯 ?~249 沛国谯县 大将军
曹植 子建 192~232 沛国谯县 征虏将军 陈王 (曹 *** 之子)
曹昂 子修 ?~197 沛国谯县 丰王 (曹 *** 之子)
曹彰 子文 ?~223 沛国谯县 任城王 (曹 *** 之子)
曹冲 仓舒 196~208 沛国谯县 邓王 (曹 *** 之子)
曹羲 ?~249 沛国谯县 中领军 安乡侯
(曹真之子)
曹训 ?~249 沛国谯县 武卫将军 列侯
(曹真之子)
曹彦 ?~230 沛国谯县 散骑常侍 列侯
(曹真之子)
夏侯渊 妙才 ?~219 沛国谯县 征西将军 假节 博昌亭侯
夏侯敦 元让 157~220 沛国谯县 大将军 高安乡侯
夏侯茂 子林 沛国谯县 镇东将军 假节 关内侯(夏侯敦之子)
夏侯衡 伯权 沛国谯县 安宁亭侯
夏侯霸 仲权 ?~261 沛国谯县 魏右将军征蜀护军 蜀车骑将军
夏侯称 叔权 沛国谯县
夏侯威 季权 沛国谯县 兖州刺史 关内侯
夏侯荣 幼权 207~219 沛国谯县
夏侯惠 稚权 沛国谯县 乐安太守 关内侯
夏侯和 义权 沛国谯县 光禄勋 乡侯
夏侯尚 伯仁 ?~225 沛国谯县 征南大将军 荆州牧 昌陵乡侯
夏侯玄 太初 209~254 沛国谯县 征西将军 太常
司马懿 仲达 179~251 河内温县 太傅 晋宣帝
司马师 子元 208~255 河内温县 晋景帝
司马昭 子上 211~265 河内温县 大将军 晋王 追文皇帝
钟会 士季 225~264 颍川长社 司徒 假节 都督关中诸军事 县侯
邓艾 士载 ?~264 义阳棘阳 太尉 邓侯
羊祜 叔子 221~278 泰山南城 征南大将军 南城侯
杜预 元凯 222~284 京兆杜陵 镇南大将军 当阳县侯
王浚 士治 206~285 弘农湖县 镇军大将军 襄阳县侯
唐彬 儒宗 234~294 鲁国邹县 前将军 西戎校尉 雍州刺史 使持节 上庸县侯
郭淮 伯济 ~255 太原阳曲 车骑将军 仪同三司 都督 假节 阳曲侯 追赠大将军
许褚 仲康 谯国谯县 武卫将军 牟乡候
典韦 ~197 陈留己吾 武猛校尉
张辽 文远 169~222 雁门马邑 前将军 征东将军 晋阳侯
臧霸 宣高 泰山华县 执金吾 特进 良成侯
鲜于辅 幽州渔阳 虎牙将军 特进 昌县亭侯
徐质 ?~254 讨蜀护军
徐晃 公明 ~227 河东杨县 右将军 假节 阳平侯
王基 伯舆 190~261 东莱曲城 司空 征南将军 东武侯
文聘 仲业 177~226 南阳宛县 江夏太守 后将军 新野侯
张郃 儁乂 ?~231 河间鄚县 征西车骑将军
胡遵 ?~256 安定临泾 卫将军 阴密侯 追赠车骑将军
孙观 仲台 兖州泰山 振威将军 青州刺史 假节 吕都亭侯
吕虔 子恪 兖州任城国 威虏将军 徐州刺史 万年亭侯
乐进 文谦 ~218 阳平卫国 右将军
于禁 文则 ~221 泰山钜平 左将军安远将军 益寿亭侯
朱灵 文博 冀州清河 后将军 高唐亭侯
车胄 ?~199 徐州刺史
车骑将军
徐邈 景山 172~249 燕国蓟县 凉州刺史
李通 文达 168~209 江夏平春 汝南太守 都亭侯
孙礼 德达 180~250 涿郡容城 司空 大利亭侯
陈骞 休渊 201~281 广陵东阳 安东将军 车骑将军
申仪 楼船将军 魏兴太守 真乡侯
申耽 义举 怀集将军 员乡侯
庞德 令明 ~219 南安狟道 立义将军 关门亭侯
庞会 南安狟道 中尉将军 临渭乡侯
李典 曼成 山阳巨鹿 破虏将军
吕昭 子展 兖州东平 镇北将军
阎柔 广阳 度辽将军
贾逵 梁道 180~234 河东襄陵 建威将军 阳里亭侯
田豫 国让 171~252 渔阳雍奴 太中大夫 长乐亭侯
秦朗 元明 198~? 新兴 骁骑将军 给事中
王双 子全 ?~228 陇西狄道 虎威将军
前部大先锋
高览 ~201 偏将军 东莱侯
郭嘉 奉孝 170~207 颍川阳翟 军师祭酒 洧阳亭侯
贾诩 文和 147~224 武威姑臧 太尉 魏寿亭侯
蒋济 子通 ?~249 楚国平阿 太尉 昌陵亭侯
满宠 伯宁 162~242 山阳昌邑 太尉 昌邑侯
辛敞 泰雍 颖川阳翟 卫尉 颍乡侯
程昱 仲德 141~220 东郡东阿 卫尉 安乡侯
钟繇 元常 151~230 颍川长社 太傅 定陵侯
华歆 子鱼 157~231 平原高唐 太尉 御史大夫 司徒 安乐乡侯
王朗 景兴 152~228 东海郯县 司徒 兰陵侯
王肃 子雍 ?~265 东海郯县 中领军 散骑常侍 兰陵侯
追赠卫将军
贾充 公闾 217~282 河东襄陵 太尉 太子太保 录尚书事 鲁郡公
追赠太宰
杜畿
伯侯 163~224 尚书仆射 丰乐亭侯 追赠太仆
杜袭 子绪 太中大夫 平阳乡侯
追赠少府
傅嘏 兰石 208~255 雍州北地泥阳 尚书仆射 阳乡侯
追赠太常
毛玠 孝先 陈留平丘 尚书仆射
杨彪 文先 142~225 弘农华阴 光禄大夫 临晋侯
刘劭 孔才 广平邯郸 散骑常侍 关内侯 追赠光禄勋
山涛 巨源 205~283 河内怀县 右仆射 光禄大夫 侍中 新沓伯 追赠司徒
郭修 孝先 ?~253 凉州西平 中郎 追长乐乡侯
王戎 浚冲 234~305 琅琊临沂 司徒 安丰县侯
韩暨 公至 159~238 南阳堵阳 司徒 南乡亭侯
董昭 公仁 152~232 济阴定陶 司徒 乐平侯
陈矫 季弼 ?~237 广陵东阳 司徒
荀攸 公达 157~214 颍川颍阴 尚书令 陵树亭侯
荀彧 文若 163~212 颍川颍阴 侍中 守尚书令
荀顗 景倩 205~289 颍川颍阴 太子太傅 侍中 太尉 临淮公
(荀彧之子)
温恢 曼基 太原祁县 凉州刺史
护羌校尉
张既 德容 170~223 冯翊高陵 凉州刺史 西乡侯
李立 建贤 幽州涿郡 荆州刺史
刘馥 元颖 ?~208 沛国相县 扬州刺史
刘晔 子扬 淮南成德 太中大夫 东亭侯
孔融 文举 153~208 鲁国 太中大夫
孟建 公威 豫州汝南 征东将军
凉州刺史
卫瓘 伯玉 220~291 河东安邑 司空 太保
陈登 元龙 169~207 下邳淮浦 伏波将军
东城太守
华表 伟容 204~275 平原高唐 太中大夫
观阳伯
杨济 文通 弘农华阴 太子太傅
张华 茂先 232~300 范阳方城 右光禄大夫 侍中 中书监 壮武郡公
裴秀 秀彦 224~271 河东闻喜 司空 钜鹿公
高堂隆 升平 ~237 泰山平阳 光禄勋 关内侯
蒯越 异度 ?~214 南郡延中庐 光禄勋 (蒯通之后)
杨阜 义山 天水郡冀县 少府 关内侯
李丰 宣国 ?~254 冯翊东县 中书令
徐奕 季才 ~219 徐州东莞 谏议大夫
邢颙 子昂 ~223 河间鄚县 太常 关内侯
薛悌 孝威 兖州东郡 尚书
鲍勋 叔业 ~226 泰山平阳 宫正
冯紞 少胄 冀州安平 侍中 散骑常侍
许攸 子远 荆州南阳 将军
陈群 长文 ?~236 颍川许昌 司空
陈泰 玄伯 ?~260 颍川许昌 尚书左仆射 镇军将军
何晏 平叔 190~249 南阳宛县 侍中尚书
刘靖 文恭 ?~254 沛国相县 镇北将军 (刘馥之子)
丁仪 正礼 ?~220 豫州沛郡 右刺奸椽
丁廙 敬礼 ?~220 豫州沛郡 黄门侍郎
向秀 子期 ?~275 河内怀县 黄门侍郎
散骑常侍
管宁 幼安 158~241 北海朱虚 不仕
杨修 德祖 175~219 弘农华阴 丞相主簿
刘桢 公干 ~217 东平 丞相掾属
傅干 彦材 凉州北地 丞相仓曹属
石韬 广元 豫州颍川 御史中丞
蒋干 子翼 扬州九江 幕僚
管辂 公明 209~256 冀州平原 少府丞
杜夔 公良 司州河南 太乐令 协律都尉
王粲 仲宣 177~217 山阳高平 侍中
徐干 伟长 170~217 北海郡 司空 军师祭酒掾属 五官将文学
陈琳 孔璋 156~217 广陵射阳 军谋祭酒 典记室
阮咸 仲容 陈留尉氏 散骑侍郎 始平太守
阮瑀 元瑜 165~212 陈留尉氏 仓曹掾属
阮籍 嗣宗 210~263 陈留尉氏 步兵校尉
应玚 德琏 ?~217 南顿县 五官中郎将文学 司空掾
嵇康 叔夜 223~262 谯国铚县 中散大夫
刘伶 伯伦 沛国 建威参军
三国人物大全(蜀)
姓名 字 生卒 祖籍 官至 爵位
刘备 玄德 161~223 幽州涿郡涿县 蜀汉昭烈帝 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刘禅 公嗣 207~271 幽州涿郡涿县 蜀汉后主魏安乐公
刘永 公寿 幽州涿郡涿县 蜀甘陵王
魏奉车都尉 乡侯 刘备之子
刘禅之弟
刘理 奉孝 ?~224 幽州涿郡涿县 安平王
刘谌 ?~263 幽州涿郡涿县 北地王 刘禅第五子
诸葛亮 孔明 181414~234828 徐州琅邪阳都 丞相 领司隶校尉 益州牧 录尚书事 假节 号:卧龙
武乡侯
庞统 士元 179~214 荆州襄阳 军师中郎将 号:凤雏
追赐关内侯
关羽 云长 162~219 司州河东解良 前将军 假节钺 汉寿亭侯
张飞 翼德 167 ~ 221 幽州涿郡涿县 车骑将军 司隶校尉 假节 西乡侯
阆中牧
赵云 子龙 168 ~229 冀州常山真定 镇军将军 永昌亭侯
马超 孟起 176~222 司州扶风茂陵 骠骑将军 凉州牧 假节 犛乡侯
黄忠 汉升 148~220 荆州南阳 后将军 关内侯
姜维 伯约 202~264 凉州天水 大将军 凉州刺史 假节 平襄侯
魏延 文长 174~234 荆州义阳 征西大将军前军师 凉州刺史 假节 南郑侯
马岱 司州扶风茂陵 平北将军 陈仓侯
关兴 安国 ~234 并州河东解良 侍中 中监军 汉寿亭侯
张苞 197 ~231 幽州涿郡涿县 西乡侯
关平 178~219 并州河东解县
廖化 元俭 190~264 荆州襄阳中卢 右车骑将军 并州刺史 假节 中乡侯
张翼 伯恭 ?~264 益州犍为武阳 左车骑将军 冀州刺史 假节 都亭侯
王平 子均 ?~248 益州巴西宕渠 镇北大将军前监军 汉中太守 安汉侯
陈到 叔至 ?~230 豫州汝南 征西将军 永安都督 亭侯
吴懿 子远 166~237 兖州陈留 车骑将军 雍州刺史 假节 济阳侯
吴班 元雄 ~234 兖州陈留 骠骑将军 假节 绵竹侯
李严 正方 ~234 荆州南阳 中都护 骠骑将军 都乡侯
胡济 伟度 荆州义阳 右骠骑将军 兖州刺史 假节 成阳亭侯
蒋斌 ?~264 荆州零陵湘乡 绥武将军 汉城护军 安阳亭侯
(蒋琬之子)
诸葛瞻 思远 226~263 徐州琅邪阳都 行都护 卫将军 平尚书事 武乡侯
罗宪 令则 218~270 荆州襄阳 冠军将军 西鄂侯 追赠安南将军
马忠 德信 ?~249 益州巴西阆中 镇南大将军 彭乡侯
李恢 德昂 ?~231 建宁俞元 安汉将军 建宁太守 汉兴亭侯
刘敏 荆州零陵泉陵 左护军 扬威将军 云亭侯
邓芝 伯苗 163~251 荆州义阳新野 尚书令 车骑将军 假节 阳武亭侯
(汉司马邓禹之后)
张嶷 伯岐 ?~254 巴西南充国 荡寇将军 关内侯
高翔 右将军 玄乡侯
辅匡 元弼 荆州襄阳 右将军 中乡侯
阎宇 文平 荆州南郡 右大将军
句扶 孝兴 益州巴西汉昌 左将军 宕渠侯
向宠 巨违 ?~240 荆州襄阳宜城 中领军 都亭侯
刘琰 威硕 ?~234 荆州豫州鲁国 卫尉 行中军师 车骑将军 都乡侯
赵统 常山真定 虎贲中郎 督行领军 永昌亭侯
杨戏 文然 ?~261 犍为武阳 护军监军 梓潼太守射声校尉
诸葛乔 伯松 204~228 徐州琅邪阳都 驸马都尉 (诸葛瑾子)
刘邕 南和 荆州义阳 后将军 监军 关内侯
邓方 孔山 ?~222 南郡 安远将军 庲降都督
霍弋 绍先 南郡枝江 南中都督 列侯
李球 ?~263 建宁俞元 羽林右部督
赵累 ?~219 都督
黄权 公衡 ?~240 巴西阆中 蜀镇北将军 魏车骑将军 仪同三司 育阳侯
傅佥 ?~263 荆州义阳 关中都督
刘封 192~220 荆州长沙 副军将军
霍峻 仲邈 177~217 南郡枝江 梓潼太守 裨将军
冯习 休元 南郡 领军
张南 文进
刘巴 子初 182~222 零陵烝阳 尚书令
吕乂 季阳 ?~251 荆州南阳 尚书令
黄崇 ?~263 巴西阆中 尚书郎
张遵 ?~263 幽州涿郡 尚书
陈式 ?~231 巴西安汉 将军
严颜 ?~219 巴郡临江 太守 宾客
徐庶 元直 ?~约232 颍川郡 右中郎将 御史中丞
蒋琬 公琰 ?~246 零陵湘乡 行都护 领益州刺史 大将军 录尚书事 假节 安阳亭侯
费祎 文伟 ?~253 江夏鄳县 大将军 录尚书事
领益州刺史 成乡侯
董厥 龚袭 荆州义阳 相国参军 散骑常侍 南乡侯
陈祗 奉宗 ?~258 豫州汝南 镇军将军 侍中 尚书令 列侯
李福 孙德 梓潼涪县 前监军 大将军司马 平阳亭侯
法正 孝直 175~220 司州扶风郿县 尚书令 护军将军
宗预 德艳 ?~264 荆州南阳安众 镇军大将军 兖州刺史 关内侯
向朗 巨达 ?~247 荆州襄阳宜城 左将军 长史 显明亭侯
王连 文仪 荆州南阳 屯骑校尉 丞相长史 平阳亭侯
费观 宾伯 江夏鄳县 振威将军 都亭侯
孙乾 公佑 北海营陵 秉忠将军
简雍 宪和 涿郡 昭德将军
糜竺 子仲 东海郡朐县 安汉将军
来敏 敬达 165~261 荆州义阳新野 执慎将军
伊籍 机伯 兖州山阳郡 昭文将军
左将军从事中郎
杨洪 季休 ?~228 益州犍为武阳 蜀郡太守 越骑校尉 关内侯
张裔 君嗣 ?~230 蜀郡成都 辅汉将军 丞相长史
董允 休昭 ?~246 南郡枝江 侍中 尚书令
卫继 子业 ?~264 汉嘉严道 奉车都尉 大尚书
李撰 钦仲 梓潼涪县 中散中大夫 右中郎将
杨颙 子昭 荆州襄阳 巴郡太守 主簿
谯周 允南 200~270 巴西西充国 蜀光禄大夫 晋散骑常侍
张绍 幽州涿郡 蜀侍中 晋尚书仆射 列侯 (张飞之子)
邓良 荆州义阳新野 蜀驸马都尉 晋广汉太守 蜀阳武亭侯
(邓芝之子)
郤正 令先 ?~278 河南偃师 蜀秘书令
晋巴西太守
廖立 公渊 武陵临沅 长水校尉
王甫 国山 ?~222 益州广汉郪县 荆州议曹从事
杨仪 威公 ?~235 荆州襄阳 中军师
费诗 公举 益州犍为南安 谏议大夫
杜微 国辅 梓潼涪县 谏议大夫
五梁 德山 益州犍为南安 谏议大夫 五官中郎将
刘豹 议郎 阳泉侯
向举 议郎 青衣侯
尹默 思潜 ?~234 梓潼涪县 太中大夫
董和 幼宰 南郡枝江 掌军中郎将
许靖 文休 149~222 汝南平舆 司徒
马良 季常 187~222 襄樊宜城 侍中
王谋 元泰 益州汉嘉 太常 关内侯
杜琼 伯瑜 ?~250 益州蜀郡成都 太常
秦宓 子敕 ?~226 益州广汉绵竹 大司农
孟光 孝裕 司州河南洛阳 大司农
许慈 仁笃 荆州南阳 大长秋
何宗 彦英 益州蜀郡郫县 大鸿胪
韩冉 ?~221 军谋掾
周群 仲直 益州巴西阆中 儒林校尉
陈震 孝起 ?~235 荆州南阳 尚书令
程畿 季然 益州巴西阆中 从事祭酒
樊建 长元 荆州义阳 给事中
殷观 孔休 别驾从事
陈寿 承祚 223~297 益州巴西安汉 太子中庶子
孟达 子度 ?~228 司州扶风 散骑常侍 建武将军 新城太守 平阳亭侯
射援 文雄 司州扶风 从事中郎
射坚 文固 司州扶风 蜀郡太守
李密 令伯 224~287 益州犍为武阳 汉中太守
吕凯 季平 ?~225 益州永昌不韦 云南太守 阳迁亭侯
庞宏 巨师 荆州襄阳 涪陵太守 关内侯
王伉 益州蜀郡 永昌太守 亭侯
马谡 幼常 190~228 荆州襄阳宜城 越希太守
彭羕 永年 184~220 益州广汉 江阳太守
黄皓 中常侍 奉车都尉
三国人物大全(吴)
姓名 字 生卒 祖籍 官至 爵位
孙权 仲谋 182~252 扬州吴郡富春 东吴大帝
孙亮 子明 243~260 扬州吴郡富春 会稽王
孙休 子烈 235~264 扬州吴郡富春 吴景帝
孙皓 元宗 242~284 扬州吴郡富春 乌程侯
孙坚 文台 154~191 扬州吴郡富春 破虏将军 豫州刺史 乌程侯
孙策 伯符 175~200 扬州吴郡富春 讨逆将军 会稽太守 吴侯
孙和 子孝 224~253 扬州吴郡富春 南阳王 追谥文皇帝
孙邵 长绪 163~225 青州北海 丞相 威远将军 阳羡侯
孙峻 子远 219~256 扬州吴郡富春 丞相 大将军 督中外诸军事 假节 富春侯
顾雍 元叹 168~243 扬州吴郡吴县 丞相 平尚书事 醴陵侯
陆逊 伯言 183~245 扬州吴郡吴县 上大将军 右都护 丞相 昭侯
步鹭 子山 177~248 临淮淮阴 丞相 临湘侯
滕胤 承嗣 ?~256 丞相 大司马 都亭侯
张悌 巨先 236~280 荆州襄阳 丞相
周瑜 公瑾 175~210 庐江舒县 偏将军 南郡太守
鲁肃 子敬 172~217 临淮东城 横江将军 汉昌太守
吕蒙 子明 178~220 汝南富陂 左护军 虎威将军 南郡太守 孱陵候
孙韶 公礼 188~241 扬州吴郡富春 镇北将军 假节 幽州牧
孙桓 叔武 198~222 扬州吴郡富春 建武将军 丹徒侯
孙静 扬州吴郡富春 昭义中郎将
孙瑜 仲异 177~215 扬州吴郡富春 奋威将军 丹杨太守
孙皎 叔朗 ?~219 扬州吴郡富春 征虏将军
孙贲 伯阳 ?~218 扬州吴郡富春 豫章太守 征虏将军 都亭侯
孙翊 叔弼 184~204 扬州吴郡富春 丹杨太守
朱然 义封 182~249 丹杨故鄣 大都督 左大司马 右军师 兖州牧 当阳侯
全琮 子璜 198~249 扬州吴郡钱唐 右大司马 左军师 徐州牧 钱唐侯
程普 德谋 右北平土垠 荡寇将军 江夏太守
甘宁 兴霸 163~222 巴郡临江 西陵太守 常胜将军 折冲将军
周泰 幼平 九江下蔡 汉中太守 奋威将军 平虏将军 陵阳侯
蒋钦 公奕 ?~220 九江寿春 右护军 荡寇将军 西部都尉 讨越中郎将
丁奉 承渊 ?~271 庐江安丰 右大司马 安丰侯
徐盛 文向 ?~227 琅琊琅邪莒 安东将军 芜湖侯
潘璋 文珪 ?~234 东郡发干 右将军 溧阳侯
诸葛靓 仲思 琅邪阳都 右将军
留赞 正明 183~255 会稽长山 左将军 左护军
施绩 公绪 ?~270 扬州丹杨故鄣 上大将军 左大司马
吕岱 定公 161~256 广陵海陵 大司马 都乡侯
朱治 君理 156~224 丹阳故鄣 吴郡太守 安国将军 毗陵侯
鲁淑 217~272 临淮东城 昭武将军 假节 夏口督 都亭侯
虞汜 世洪 ?~258 会稽余姚 交州刺史 冠军将军 馀姚侯
贺齐 公苗 ?~227 会稽山阴 后将军 徐州牧 假节 山阴侯
张承 仲嗣 177~244 徐州彭城 奋威将军 卫尉 豫章太守 都乡侯
钟离牧 子干 会稽山阴 前将军 武陵太守 假节(汉鲁相意七世孙) 都乡侯
太史慈 子义 166~207 青州东莱黄县 建昌都尉
韩当 义公 153~223 辽西令支 昭武将军 冠军太守
沈莹 ?~280 左将军 丹杨太守
黄盖 公覆 零陵泉陵 武陵太守 偏将军
祖茂 大荣 ?~190 扬州吴郡富春 将军
凌统 公绩 189~237 扬州吴郡馀杭 偏将军
董袭 元代 ?~216 会稽余姚 偏将军
陈武 子烈 ?~215 庐江松滋 偏将军
吕范 子衡 ?~228 汝南细阳 前将军 扬州牧 假节 追赠大司马 南昌侯
步阐 仲思 ?~272 临淮淮阴 卫将军 仪同三司 侍中 假节 交州牧 宜都公
步玑 ?~272 临淮淮阴 左将军 散骑常侍 庐陵太守 江陵侯
楼玄 承先 沛郡蕲县 散骑中常侍 大司农 会稽太守 宫下镇禁中候
三国故事
桃园结义
三英战吕布:
温酒斩华雄:
徐州诛车胄:
斩颜良,诛文丑:
土山关公约三事:
过五关,斩六将
古城斩蔡阳:
华容道放曹:
关羽战长沙:
单刀赴会:
水淹七军:
刮骨疗伤:
麦城凛然拒降:
关公月下斩貂蝉:。
火烧播望坡
草船借箭
诸葛亮借东风:
三气周瑜
赤壁之战:
诸葛亮征汉中
七擒孟获:
六出岐山:
空城计:
木牛流马: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
蒋干中计:。
鞭打邮督:
张松献地图:
徐庶进曹营

刘备,蜀汉的开国皇帝,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元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而瓒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是由得用合徒众。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柳,弃官亡命。顷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复去官。后为高唐尉,迁为令。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袁绍攻公孙瓒,先主与田楷东屯齐。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于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时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下邳陈登谓先主曰:“今汉室陵迟,海内倾履,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彼)[鄙]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北海相孔融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领徐州。袁术来攻先主,先主拒之于盱眙、淮阳。曹公表先主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是岁建安元年也。先主与术相持经月,吕布乘虚袭下邳。下邳守将曹豹反,间迎布。布虏先主妻子,先主转军海西。杨奉、韩暹寇徐、扬间,先主邀击,尽斩之。先主求和于吕布,布还其妻子。先主遣关羽守下邳。
先主还小沛,复合兵得万余人。吕布恶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败走归曹公。曹公厚遇之,以为豫州牧。将至沛收散卒,给其军粮,益与兵使东击布。布遣高顺攻之,曹公遣夏侯敦往,不能救,为顺所败,复虏先主妻子送布。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于下邳,生擒布。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袁术欲经徐州北就袁绍,曹公遣先主督朱灵、路招要击术。未至,术病死。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 *** 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先主据下邳。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遣孙乾与袁绍连和,曹公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谭,先主故茂才也,将步骑迎先主。先主随谭到平原,谭驰使白绍。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驻月余日,所失亡士卒稍稍来集。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曹公遣曹仁将兵击先主,先主还绍军,阴欲离绍,乃说绍南连荆州牧刘表。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
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敦、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敦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十二月,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此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权遣使云欲共取蜀,或以为宜报听许,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荆州主簿殷观进曰:“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赞其伐蜀,而自说新据诸郡,未可兴动,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如此进退之计,可以收吴、蜀之利。”先主从之,权果辍计。迁观为别驾从事。
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遥闻曹公将遣钟繇等向汉中讨张鲁,内怀恐惧。别驾从事蜀郡张松说璋曰:“曹公兵强无敌于天下,若因张鲁之资以取蜀土,谁能御之者乎?”璋曰:“吾固忧之而未有计。”松曰:“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璋然之,遣法正将四千人迎先主,前后赂遗以巨亿计,正因陈益州可取之策,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至涪,璋自出迎,相见甚欢。张松令法正白先主,及谋臣庞统进说,便可于会所袭璋。先主曰:“此大事也,不可仓卒。”璋推先主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先主亦推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璋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先主并军三万余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
是岁,璋还成都。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明年,曹公征孙权,权呼先主自救。先主遣使告璋,曰:“曹公征吴,吴忧危急。孙氏与孤本为唇齿,又乐进在青泥与关羽相拒,今不往救羽,进必大克,转侵州界,其忧有甚于鲁。鲁自守之贼,不足虑也。”乃从璋求万兵及资(宝)[实],欲以东行。璋但许兵四千,其余皆给半。张松书与先主及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释此去乎!”松兄广汉太守肃,惧祸逮己,白璋发其谋。于是璋收斩松,嫌隙始构矣。璋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先主大怒,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乃使黄忠、卓膺勒兵向璋。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璋遣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拒先主于涪,皆破败,退保绵竹。璋复遣李严督绵竹诸军,严率众降先主。先主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先主进军围雒。时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
十九年夏,雒城破。进围成都数十日,璋出降。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领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遣黄权将兵迎张鲁,张鲁已降曹公。曹公使夏侯渊、张郃屯汉中,数数犯暴巴界。先主令张飞进兵宕渠,与郃等战于瓦口,破张郃等,收兵还南郑。先主亦还成都。
二十三年,先主率诸将进兵汉中,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成都,皆为曹公军所没。先主次于阳平关,与渊、郃等相拒。
二十四年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军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遣刘封、孟达、李平等攻申耽于上庸。
秋,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表于汉帝曰:“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领长史[领]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昔唐尧至圣而四凶在朝,周成仁贤而四国作难,高后称制而诸吕窃命,孝昭幼冲而上官逆谋,皆冯世宠,藉履国权,穷凶极乱,社稷几危。非大舜、周公、朱虚、博陆,则不能流放禽讨,安危定倾。伏惟陛下诞姿圣德,统理万邦,而遭厄运不造之艰。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 *** 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乱天下,残毁民物。久令陛下蒙尘忧厄,幽处虚邑。人神无主,遏绝王命,厌昧皇极,欲盗神器。左将军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备,受朝爵秩,念在输力,以殉国难。睹其机兆,赫然愤发,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 *** ,将安国家,克宁旧都。会承机事不密,令 *** 游魂得遂长恶,残泯海内。臣等每惧王室大有阎乐之祸,小有定安之变,夙夜惴惴,战栗累息。昔在《虞书》,敦序九族,周监二代,封建同姓,《诗》著其义,历载长久。汉兴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诸吕之难,而成太宗之基。臣等以备肺腑枝叶,宗子藩翰,心存国家,念在弭乱。自 *** 破于汉中,海内英雄望风蚁附,而爵号不显,九锡未加,非所以镇卫社稷,光昭万世也。奉辞在外,礼命断绝。昔河西太守梁统等值汉中兴,限于山河,位同权均,不能相率,咸推窦融以为元帅,卒立效绩,摧破隗嚣。今社稷之难,急于陇、蜀, *** 外吞天子,内残群寮,朝廷有萧墙之危,而御侮未建,可为寒心。臣等辄依旧典,封备汉中王,拜大司马,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之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遂于沔阳设坛场,陈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御王冠于先主。
先主上言汉帝,曰:“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将之任,董督三军,奉辞于外,不得扫除寇难,靖匡王室,久使陛下圣教陵迟,六合之内,否而未泰,惟忧反侧,疢如疾首。曩者董卓造为乱阶,自是之后,群凶纵横,残剥海内。赖陛下圣德威灵,人神同应,或忠义奋讨,或上天降罚,暴逆并殪,以渐冰消。惟独曹 *** ,久未枭除,侵擅国权,恣心极乱。臣昔与车骑将军董承图谋讨 *** ,机事不密,承见陷害,臣播越失据,忠义不果。遂得使 *** 穷凶极逆,主后戮杀,皇子鸩害。虽纠合同盟,念在奋力,懦弱不武,历年未效。常恐殒没,孤负国恩,寐寤永叹,夕惕若厉。今臣群寮以为在昔《虞书》敦叙九族,庶明励翼,五帝损益,此道不废。周监二代,并建诸姬,实赖晋、郑夹辅之福。高祖龙兴,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卒斩诸吕,以安大宗。今 *** 恶直丑正,实繁有徒,包藏祸心,篡盗已显。既宗室微弱,帝族无位,斟酌古式,依假权宜,上臣大司马汉中王。臣伏自三省,受国厚恩,荷任一方,陈力未效,所获已过,不宜复忝高位以重罪谤。群寮见逼,迫臣以义。臣退惟寇贼不枭,国难未已,宗庙倾危,社稷将坠成,成臣忧责碎首之负。若应权通变,以宁靖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敢虑常宜,以防后悔。辄顺众议,拜受印玺,以崇国威。仰惟爵号,位高宠厚,俯思报效,忧深责重,惊怖累息,如临于谷。尽力输诚,奖厉六师,率齐群义,应天顺时,扑讨凶逆,以宁社稷,以报万分。谨拜章因驿上还所假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于是还治成都。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时关羽攻曹公将曹仁,禽于禁于樊。俄而孙权袭杀羽,取荆州。
二十五年,魏文帝称尊号,改年曰黄初。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是后在所并言众瑞,日月相属,故议郎阳泉侯刘豹、青衣侯向举、偏将军张裔、黄权、大司马属殷纯、益州别驾从事赵莋、治中从事杨洪、从事祭酒何宗、议曹从事杜琼、劝学从事张爽、尹默、谯周等上言:“臣闻《河图》、《洛书》,五经谶、纬,孔子所甄,验应自远。谨案《洛书甄曜度》曰:‘赤三日德昌,九世会备,合为帝际。’《洛书宝号命》曰;‘天度帝道备称皇,以统握契,百成不败。’《洛书录运期》曰:‘九侯七杰争命民炊骸,道路籍籍履人头,谁使主者玄且来。’《孝经钩命决录》曰:‘帝三建九会备。’臣父群未亡时,言西南数有黄气,直立数丈,见来积年,时时有景云祥风,从璇玑下来应之,此为异瑞。又二十二年中,数有气如旗,从西竟东,中天而行,《图》、《书》曰:‘必有天子出其方’。加是年太白、荧惑、填星常从岁星相追。近汉初兴,五星从岁星谋;岁星主义,汉位在西,义之上方,故汉法常以岁星候人主。当有圣主起于此州,以致中兴。时许帝尚存,故群下不取漏言。顷者荧惑复追岁星,见在胃昴毕;昴毕天纲,《经》曰:‘帝星处之,众邪消亡’。圣讳豫睹,推揆期验,符合数至,若此非一。臣闻圣王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故应际而生,与神合契。愿大王应天顺民,速即洪业,以宁海内。”
太傅许靖、安汉将军麋竺、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权)[黄柱]、少府王谋等上言:“曹丕篡弑,湮灭汉室,窃据神器,劫迫忠良,酷烈无道。人鬼忿毒,咸思刘氏。今上无天子,海内惶惶,靡所式仰。群下前后上书者八百余人,咸称述符瑞,图、谶明征。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孝经援神契》曰:‘德至渊泉则黄龙见’,龙者,君之象也。《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大王当龙升,登帝位也。又前关羽围樊、襄阳,襄阳男子张嘉、王休献玉玺,玺潜汉水,伏于渊泉,晖景烛耀,灵光彻天。夫汉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国号也,大王袭先帝轨迹,亦兴于汉中。今天子玉玺神光先见,玺出襄阳,汉水之末,明大王承其下流,授与大王以天子之位,瑞命符应,非人力所致。昔周有乌鱼之瑞,咸曰休哉。二祖受命,《图》、《书》先著,以为征验。今上天吉祥,群儒英俊,并起《河》、《洛》、孔子谶、记咸悉具至。伏惟大王出自孝景皇帝中山靖王之胄,本支百世,乾祗降祚,圣姿硕茂,神武在躬,仁覆积德,爱人好士,是以四方归心焉。考省《灵图》,启发谶、纬,神明之表,名讳昭著。宜即帝位,以篡二祖,绍嗣昭穆,天下幸甚。臣等谨与博士许慈、议郎孟光,建立礼仪,择令辰,上尊号。”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之南。为文曰:“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备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祗: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曹 *** 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滔天泯夏,罔顾天显。 *** 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群臣将士以为社稷堕废,备宜修之,嗣武二祖,龚行天罚。备惟否德,惧忝帝位。询于庶民,外及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汉阼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绶。修燔瘗,告类于天神,惟神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
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置百官,立宗庙,袷祭高皇帝以下。
五月,立皇后吴氏,子禅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为鲁王,理为梁王。车骑将军张飞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
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余里中,广数十丈。后十余日,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司徒许靖卒。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
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遣将军陈笏讨元,元军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生致成都,斩之。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夏四月癸已,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亮上言于后主曰:“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臣请宣下奉行。”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
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学问一般,武艺一般,特能哭.特会笼络人心!!
当年许攸被曹 *** 要挟被迫离开刘备,刘备送许,命人砍掉挡路的树木,不妨碍他送许,哭得是一把鼻涕一把那个,
成功的收买了人心,使得许承诺即使不能相助刘,死也不帮曹.
可以看出刘备收买人心的高超技术.
话说赵子龙单骑救啊斗那时,刘备接到儿子不是像别人一样万般关心儿子,而是随手往地上一仍,说孽子差点害我一员大将,这个时候,我想不管是谁,听到这些话,以后替刘备去死都在所不惜!
刘备在别的领域没什么本事,但就在人际关系上很有一手,要不怎么会有张飞,关等人相助.

、曹 *** ,字孟德,三国时代最强国「魏」之建基者。 为人足智多谋、雄才大略且文武兼备, 堪称「超世之杰」。但其生性多疑, 野心又大, 常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因而得到「乱世奸雄」之恶名。 自扫平黄巾後,讨董卓、 诛吕布、 灭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经大小数十战役, 统一了北方,奠定了魏国的基础。
 
曹丕,字子桓,曹 *** 之子。机警睿智不亚於曹 *** 。八岁能文,天资纵横,有逸才,弓马娴熟,好击剑。 *** 亡後,丕袭爵魏王,秉汉政,专权擅断更甚其父;旋篡汉自立,国号大魏,改元黄初,定都洛阳,在位七年,治绩颇佳,称贤主,諡曰大魏世祖文皇帝。
 
曹植,字子建,曹 *** 之子。天资聪颖,举笔成文,甚为 *** 所锺爱,原拟立为世子,後见其自恃文才,嗜酒放纵,轻挑少礼,非政治良材,颇类词林人物,故而中沮。其兄丕继位,忌植,欲寻事杀之,遂令其七步成文,植七步未完已成豆箕篇,艺惊四座,丕亦为之流涕,故而有「曹七步」之称。植长年淹留外籓,郁郁而终。位至陈王,諡曰思王。
 
曹仁,字子孝,曹 *** 之从弟。武艺精通,勇猛善战,颇识兵机。长年随 *** 征战南北,立功无数。官至大将军,封陈侯。病卒,諡曰忠侯。
 
曹洪,字子廉,曹 *** 的堂弟。曹 *** 起兵时,兴兄长曹仁一起加入。成为曹军的中流砥柱﹐转战各地,表现活跃。曹丕即位後,历任魏国卫将军、骠骑将军。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郡人。汉夏侯婴之後。自幼熟读兵书,颇谙兵机,复勇猛忠烈,臂力过人,为曹 *** 麾下猛将。征吕布之役,为布将曹性暗箭射伤左眼,惇犹拔矢啖睛,力战不退,见者无不骇然耸惧。官至大将军,病卒,曹丕亲为挂孝,諡曰忠侯。
 
夏侯渊,字妙才,夏侯惇之弟。与其兄皆以勇猛著称。深通韬略,善晓兵机,随 *** 征战,多有战功。 *** 平汉中後,使渊据守,倚为西籓重镇。定军山之役,为蜀将黄忠所杀,追赠征西将军,諡曰愍侯。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为人慷慨忠烈,善抚士卒,深通韬略。原为吕布部将,布败後为曹 *** 所擒,虽刀斧加颈,全无惧色, *** 甚奇之,遂延为上坐,优礼相待,辽感其意,始归曹 *** 。赤壁战後,镇守合淝以当东吴,孙权数攻合淝皆为张辽所阻,致使江南小儿闻其名而不敢夜啼,威震吴邦。後随曹丕征吴,为吴将丁奉射伤,至江都不治而亡。官至前将军晋阳侯,諡曰刚侯。
 
张郃,字隽乂,河间鄚县人。文武兼备,好儒士,善於治军,有古将之风。初为袁绍部将,後为郭图所谮,遂降於曹 *** 。历经三代,前後征战,多有功绩,累迁至鄚侯征西车骑将军。後於剑阁中诸葛亮之计,伏杀於木门道口,諡曰壮侯。
典韦,陈留巴丘人。勇力绝人,事主忠谨,善使双铁戟,重八十斤,挟之上马,往来骤驰,运使如飞。 *** 命为帐前都尉,倚为心腹,信任颇专。宛城之役,张绣夜袭曹营,曹军大乱,曹 *** 仓皇逃奔,赖典韦死守辕门始得走脱,韦亦身披重创,血流满地而死,壮烈殉主, *** 为之号泣设祭,养其子典满於府中,并於许昌立祀享祭。
 
许褚,字仲康,谯国谯县人。身长八尺,腰大十围,勇猛过人,力大如牛,素有虎痴之称。与典韦同为曹 *** 心腹猛将。其人忠谨自持,沉默寡言,面恶心善,朴实敦厚,虽屡立战功,犹恭俭谦逊,未尝骄矜放纵,为时人所称颂。病卒,官至武卫将军牟乡侯,諡曰壮侯。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群人。性勇猛刚烈,颇谙戎机,治军严明,曹 *** 称其有周亚夫之风。初随杨奉,复归曹 *** ,从 *** 征战,积功无数。後关羽围樊城,徐晃奉命往救,大破关羽於偃城,犹见勇烈。孟达反,晃随司马懿往征,於新城为孟达射中头额,伤重不治而卒。官至右将军,封杨平侯,諡曰壮侯。
 
徐庶,字元直,司马徽门生,曾任刘备军师,助其击退夏侯惇, 又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後因母被曹 *** 所囚,只得离开, 临行前举荐孔明。改仕曹 *** 後,终生未为曹 *** 设一计, 因此埋没了他的才华。徐庶智谋高超,赤壁之战时, 『火烧连船』之计全被当时身为魏臣的徐庶看在眼里,若他禀报曹 *** , 赤壁之战的胜利者便可能变成曹 *** 了。
 
 
庞德,字令名,南安人,骁勇善战,秉性忠诚。初为马腾部将,腾死後,随马超兴兵伐 *** ,兵败往投张鲁,後马超转战葭萌关,庞德因病未与同行,超降刘备後,德因此独留汉中;俟曹 *** 平定汉中地,始归曹 *** 。与于禁为解樊城之围,庞德抬衬决战,於罾口川为关羽水攻所破,不屈而死,官至立义将军关门亭侯,諡曰壮侯;後其子庞会随军入蜀,尽戮关氏满门。
 
乐进,字文谦,阳平卫国人。据传身材颇为短小,惟勇力过人,秉性严明忠正,擅长治军,颇谙戎机,临阵往往身先士卒,屡立大功。病卒,官至右将军,諡曰威侯。
 
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为人谦逊尔雅,喜学问、好读书,礼敬士人,为将而有儒风。与张辽同守合淝,屡挫东吴军,因功累迁至破虏将军,病卒,諡曰愍侯。
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弓马熟娴,武艺出众,治军严明,颇为 *** 所敬重,随 *** 三十馀年,积功至不可胜数,累迁至左将军。後与关羽战於樊城,兵败罾口川,降於关羽;关羽败後,禁为吴获,复遣归魏国。曹丕恶其不忠,於曹 *** 陵庙绘其乞降图以辱之,于禁见状遂羞愤成疾而死,諡曰厉侯。
郭嘉,字奉孝,颖州阳翟人。性豪放洒脱,深通谋略,见识超绝,屡为曹 *** 设谋,言之必中, *** 视之为心腹。後随 *** 远征乌桓,至易州染病不起,临终前遗计以定辽东,杀袁氏兄弟之事,传颂至今。官至祭酒,爵洧阳亭侯,諡曰贞侯。
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为人慷慨大度,颇有将才,熟弓马,识军机,见识卓著,与蜀军长年争战於秦、雍之地,多有战功,官至车骑将军阳曲侯领雍州刺史。铁笼山之役,为蜀将姜维射伤,归寨血流不止而死,追赠大将军,諡曰贞候。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资质敏捷,善於用兵,姜维数次兵出祁山,屡为邓艾所阻。艾生有口吃,然不减其口才,成语『期期艾艾』之艾艾者,即指邓艾奏事必称艾、艾也。蜀汉末年,艾与锺会分兵伐蜀,艾由阴平小径出江油城,长驱而入,直指成都,蜀後主刘禅出降,遂成不世功业。惜骄矜自持,为司马昭所忌,复受锺会所谮,旋於槛车送京途中,为田续所害,官至征西将军加太尉职。
 
锺会,字士季,颍川长社人,魏太傅锺繇之子。自幼熟读兵书,极负胆识,深通韬略,见识超绝。初因诸葛诞联合吴军据寿春以叛,锺会随军征讨,多有赞画,司马昭有『吾之子房』之称。後与邓艾分兵伐蜀,拔汉中,闻艾已先入成都,遂构陷邓艾,旋据蜀地密谋叛魏,事败死於乱军之中。官至镇西将军加司徒职。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人。其人鹰视狼顾,阴沉内敛,权术之深不亚於曹 *** ,复深通韬略,极善用兵,诸葛亮数次北伐,皆为所阻而未竟其功,文、明二帝倚为股肱。後诛曹爽独秉魏政,擅断万机之情颇类曹 *** 。位至丞相,加九锡。其孙司马炎篡位後,追諡为大晋高祖宣皇帝。
司马师,字子元,司马懿之长子。生得圆面大耳,方口厚唇,左目下生有黑瘤,瘤上有数十黑毛。继懿而掌魏政,废曹芳,弑张后,专横跋扈。官至大将军,後因眼瘤疮口迸裂,伤重不治而卒,其侄司马炎篡位称帝後,追諡为大晋世宗景皇帝。
司马昭,字子尚,司马懿次子。性机警深沉,颇类其父兄,惟奸险更甚之,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语。兄司马师卒後,续秉魏政,擅杀天子曹髦,坐罪成济以杜众口。收川後,授晋王爵,病卒,其子炎追諡其为大晋太祖文皇帝。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为人俭恭谦和,典雅庄重,并擅谋略。初事袁绍,见其无能为,遂弃之以投曹 *** 。 *** 征战南北,彧常留守许昌,使无後顾之忧, *** 甚倚重之。後因阻 *** 晋爵魏公、加九锡,为 *** 所忌,旋於寿春为 *** 所逼,服毒自杀。官至侍中,諡曰敬侯。
 
荀攸,字公达,荀彧之侄,与其叔俱为曹 *** 智囊人物。为人谦逊能让,临事不茍,大智若愚,外弱内强,数从 *** 出征,运筹帷幄屡建奇功,官至尚书陵树亭侯,曹丕以师礼事之。後随军往征孙权,卒於道上。諡曰敬侯。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性机智,多谋善断,初为李傕谋士,劝其兴兵长安,迁劫献帝,得罪天下,後见傕专横不仁,遂弃之回归乡里。复事张绣,助其数败曹军,曹 *** 甚奇之。後劝绣降 *** ,诩亦相从,颇得 *** 所器重。後曹 *** 为马超所败,诩遂献离间之计,大破马超於渭水,尤见智略。官至太尉,封魏寿乡侯,病卒,諡曰肃侯。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河人。身长八尺,美须髯,容貌颇威严庄重;秉性刚强固执,略带戾气,常面折他人,故多有结怨。善智术,多谋能断,随 *** 参赞军机,颇有功绩。病卒,官至卫尉,爵安乡侯,諡曰肃侯。
 
杨修,字德祖,华阴人,汉太尉杨彪之子。生得单眉细眼,貌白神清,博学多闻,才思敏捷,能言善辩,见识过人,素与曹植相善。惜恃才傲物,锋芒太露为 *** 所忌,旋於斜谷口以惑乱军心之名杀之。官至主簿。
陈群 - 魏国大臣,与另一位名臣王朗齐名。著名的"九品官人法"便是出於他之手。他有效的整顿魏国的任官制度。曹丕死後,他任镇军大将军,与司马懿、曹真一起辅佐曹叡。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今安徽寿县东)人。他是刘姓皇室後裔、东汉光武弟的儿子阜陵王的後代。先投刘勋,後曹 *** 徵召他到许都。为人足智多谋,对魏文帝曹丕伐吴之事献出了许多可贵的意见。
孔融,字文举,鲁国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天资聪颖,少有才名,好宾客,为北海太守,政声颇佳;惟秉性刚直,常逆触 *** 意,後因谏阻曹 *** 南征之事遭谗遇害。官至大中大夫。
毛玠,他是曹 *** 最早遇到的谋士之一。曾为曹 *** 献上"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的策略,使的曹 *** 用这两策统一了中国北方。曾经职掌朝政,但很快便因为与曹 *** 不和而被其罢黜。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眉疏目朗,虬髯虎目,凛凛然有不可侵犯之貌;其人高风亮节,刚直不阿,守正恶邪,为官清正,杜绝私门,时人多敬畏之。後因阻曹 *** 晋魏王爵事,受谤获罪,旋自杀於狱中,官至尚书。
董昭 ,字公仁,济阴定陶 (今山东定陶县) 人。早年投靠袁绍,後入朝廷出任符节令。曾为曹 *** 率军进朝穿针引线,使得曹 *** 对其相当信任。他为仕三朝,担任过太常,司徒等重要官位。

1 三国四大美女:
排第一的毫无疑问是貂蝉,人家都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行列了,其他人没法比。
三国中其他有记载的美女还有:大小桥、甄氏、邹氏、樊氏、刘备的甘夫人、孙权的步夫人、刘备的吴皇后等等。如果硬要选3个凑满四大美女之数,我认为还是选大小桥和甄氏。
大小桥(后来被改为大小乔)一直被认为是孙策、周瑜的绝配,一时被传为美谈。《三国志 周瑜传》也有这样的记载:“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据说后来曹 *** 也想在打下江东后得到大小桥,这并不是没有依据,曹植的赋里就有这样一句:“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算是铁证了。
至于甄氏,也是因为容貌美艳,相继嫁给了袁熙和曹丕。曹植还一直对她念念不忘,在《洛神赋》中将她比作洛水之神。可见曹植文章写得好,宣传的力量是很大的,其他美女可惜了,没有曹植的好赋替她们打广告。
2 八大统帅:
所谓军事统帅,并非冲锋陷阵的猛将,也不是运筹帷幄却不率军作战的谋士,而是真正指挥千军万马,统筹全局,负责大战役的战略家、军事家、谋略家,正样的人必须是军事全才,懂得合理安排部队行程,作战单位协调、后勤保障、排兵布阵、安营扎寨以及士气鼓舞等等。我列举的八大统帅为曹 *** 、周瑜、诸葛亮、司马懿、陆逊、孙策、孙坚、吕蒙。以下说明理由:
第一大统帅毫无疑问是曹 *** ,曹 *** 在群雄逐鹿的中原,从一个相对弱小的地方割据势力,最终一统北方,实在是真正的兵法大家。他先后平定的割据大军阀有袁绍、袁术、吕布、刘表、马腾、张绣、陶谦等,曹 *** 身经百战而且他研究兵书,开创评注《孙子兵法》的先河,曹 *** 的武功即便放在整个中华历史,也是首屈一指的统帅,作为军事战略天才的毛泽东主席对其赞赏有嘉是有道理的。西晋只所以能统一中华,其基础就是曹 *** 打下的。
第二统帅我认为是周瑜,别的不说,赤壁之战让他名垂青史,只此一战就足以让他成为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统帅。因为赤壁这一仗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就如同官渡之战,奠定曹 *** 占据三分之二天下的基础一样。
当时的曹 *** 空前强大,若此战胜利,则中国汉民族将极有可能结束分裂,完全统一,那样将开始新一轮中国封建王朝的循环怪圈,而江南也将推迟其开发,大大落后中原生产力水平,无法马上成为以后的汉族偏安政权的避难所。周瑜在此次决战中指挥有方,调度得力,尤其能很好处理东吴指挥高层的内部分歧,最终挫败强大的曹 *** 军团,为东吴的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第三大统帅个人认为是诸葛亮,国家教育局钦定教材《中国历史纲要》谈到三国历史时,只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曹 *** ,另一个就是“三国时期能与曹 *** 相媲美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诸葛亮真正活跃在军事舞台上可谓生不逢时,当蜀汉国力膨胀,空前强大时,指挥千军万马的是刘备、关羽。等到两位兵败身亡后,留下了一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烂摊子,但蜀汉国运能享四十年,全赖此人。
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时,内忧外患。当时吴蜀交恶,陆逊虎视永安;曹丕窥蜀,常掂量时刻先伐蜀,后取吴的问题;南方丛林中,少数民族叛乱,杀州官,掠百姓;乱臣趁先主新亡,联合蛮夷反叛独立;朝廷荆益派系纷争等等。诸葛亮重振朝纲,然后北伐,可惜此时的蜀汉离强盛时期相去太远,每次都是以少打多,加上先后对手都是一时之杰,如曹真、司马懿、张郃等,所以不能全胜,但即便如此,也能进退自如,除一伐惨败、二伐无功外,其余均有小成。
诸葛亮和曹 *** 一样,也注写兵书,部分流传于世,尤其是如何管理军队方面的理论很有实际价值。诸葛亮擅长治军,他的军队战术素养很高,而且士气高昂,令行禁止。其对手司马懿看过他的营寨后叹道“天下奇才”。
第四大统帅是司马懿,司马懿在军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擅长闪电战,克日擒孟达便是例证。司马懿能比较灵活的处理军务大事,而且能韬光养晦,后发制人。
司马懿一生最光辉的军事成就是在陇西、关中战场。他忍辱负重,以坚守策略使诸葛亮北伐不能有大的进展,最终拖死对手,为曹魏除去心腹大患,同时也摧毁了蜀汉立国的栋梁,使其日益腐败疲弱,成为三国中最早亡国的政权。司马懿为荆州都督时,也让陆逊、诸葛瑾等东吴大将军的军事没有进展,实在是一个难缠的对手,同时也是一位能屈能伸的军事统帅。
第五大统帅我觉得是陆逊。三国后期,吴国的安危全系陆逊一身,正值壮年的陆逊配合吕蒙完成了对荆州关羽的偷袭,最终让吕蒙成其全功,击杀了关羽;在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准备复夺荆州而御驾亲征时,陆逊给久经战阵的刘备予迎头痛击,让刘备最终遗恨永安宫,最终确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在抵抗曹魏进攻江南的作战中,能固守天堑,是其指挥艺术水平的体现。他的欲退先进之策,也让魏人自叹不如。
但陆逊在指挥进攻攻坚战方面几无战果,似乎存在不足,不过瑕不掩瑜,陆逊不愧为三国后期的军事统帅。
第六大统帅是孙策,孙策是猛将不错,但同时他也是著名的军事统帅,他能够在短短五六年的时间内就打下江东,做到了别人一辈子都做不到的事情,实在不是军事将领能做到的。而且当时周瑜只是跟随孙策作战,到孙策死后才独立统军。
孙策能够迅速占据江东,与他不计前嫌、重用降将也有很大关系,根据《三国志 太史慈传》记载,太史慈当年曾在神亭与孙策搏战,后来被孙策擒获。孙策解其束缚,拉着他的手问:“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太史慈坦言:“末可量也 。”孙策大笑:“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后来,孙策还曾派遣太史慈去安抚刘繇部下,对太史慈深信不疑。
孙策起兵前是跟随袁术的,而他起兵的基本人马也来自袁术。袁术见孙策少年英雄,很是喜欢他,曾叹息道:“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但是,袁术一旦自立为帝,孙策马上和他断绝关系,联合曹 *** 讨伐袁术成功。这说明他在政见上有远虑,非鼠目寸光的楚霸王可比,也不像他父亲孙坚那样盲从袁术。
所以,《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也就是说,吴国的基础,实际上是孙策奠定的。
第七大统帅,我认为是孙坚。孙坚在演义中被罗贯中大大削弱了,其实这不是历史上的孙坚。历史上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时候,大多“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只有曹 *** 和孙坚真正为国作战。曹 *** 失败了,被迫退回去。孙坚则不同,他从长沙一路向北,一往无前,所有阻挡他的力量都被他击溃,演义中说他差点被华雄杀死,事实上正是他杀死了华雄,震慑了董卓。后来他又数次击败董卓的部队,董卓被迫迁都长安,以避孙坚,孙坚单独进兵洛阳。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是智勇兼资,可惜打仗喜欢冲在最前面,最后也因为轻入重地而死。
第八大统帅,应该是吕蒙。吕蒙原本只是文化层次较低的将领,后来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进步很快,让鲁肃不得不刮目相看。他后来成为文武兼备的军事统帅,拒曹 *** 于濡须、速下皖城,可以看出他的功底。最能体现他军事指挥才能的还是袭取荆州一战,一举夺下荆州这一战略要地,改变了当时的格局,使得江东势力在长江上游有了稳固的军事据点,改善了吴国的防御形势。吕蒙对后来吴国的长期稳定是有很大功劳的。
PS: 其他将领还有很多,比如魏国的五子良将、邓艾、钟会等,蜀国的姜维、魏延等,吴国的徐盛、丁奉等,我觉得他们大多数被称为大将比较合适,比统帅的层次稍低。
3 十一武将:
楼主这里说的武将,是着重于他们的武力吗?如果是,那么我觉得是:吕布、赵云、马超、颜良、文丑、张飞、典韦、许褚、庞德、关羽、黄忠。其他张辽、徐晃、张郃、甘宁、太史慈、孙策、孙坚、华雄等备选。

呼延复姓的族人多在山西,不过,其中有一支迁到陕西后改姓单字“呼”氏。呼氏有部分族人后来在元朝初期融于回回民族,故回族中亦有呼氏,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该姓氏可能是起源于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中的部落因属以部落名称的汉化时而得此姓。

呼氏原来是匈奴族人呼衍儿氏,在汉朝初期到中原,至今已经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至于谁是第一个改姓呼延氏的,则已经无从考证清楚的了。

头一位扬名于历史记载的呼延姓人士是南北朝时期前赵国的呼延谟,后在宋朝时期亦有著名的大将军呼延赞。南匈奴贵族改姓,并不止刘宣一族,似乎是普遍的现象。

据史籍《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呼衍氏、兰氏,其后有须卜氏,此三姓其贵种也。”

据史籍《汉书·匈奴传》、《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异姓呼衍氏、须卜氏、丘林氏、兰氏四姓,为国中名族。”

据史籍《晋书·北狄·匈奴传》记载“其四姓,有呼延氏、卜氏、兰氏、乔氏。”南匈奴贵姓“呼衍氏”改为“呼延氏”,“须卜氏”改为“卜氏”,“丘林氏”改为“乔氏”,大约都在魏晋时代。

扩展资料:


南匈奴贵族呼延氏与屠各刘氏保持了密切的关系。据史籍《晋书·刘元海载记》有刘豹妻呼延氏魏嘉平中龙门祈子的故事。说明至迟在曹魏齐王芳时,刘豹已同南匈奴贵姓呼延氏联姻。

不论刘豹是不是刘渊之父,也不论刘豹是南匈奴还是屠各,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南匈奴贵族呼延氏,加入了与屠各首领刘氏的联盟。刘渊起兵之际,其部将大臣中多有呼延氏人物,就是有力的证明。

据著名学者姚薇元(1905~1985年,安徽繁昌人)所著的《北朝胡姓考》一书记载,汉赵国呼延氏显贵,除刘渊之妻呼延氏外,又有大司空呼延翼、宗正呼延攸、刘聪妻呼延氏、刘聪将呼延颢、呼延朗、大司空呼延宴、卫军呼延瑜、辅威呼延清、刘曜镇东将军呼延谟、冠军将军呼延那鸡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呼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3165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 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