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水之源、木之本,是现代化的原动力,是国家实力的支柱。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制造能力,永远成不了经济强国。我国工业化的进程目前正处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中间阶段,要完全实现工业化,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至少还需要十几年的努力。制造业分为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宏观上看,我国制造业发展很快,以至于现在有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说法。这种说法似乎有两个依据:一是制造业对我国出口的贡献;二是制造业的发展速度。我国已完成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此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产业飞速发展为特点,产业结构轻型化,我国已将加工制造业在这一阶段发展到极致, “世界制造工厂”这顶帽子并非浪得虚名,但仅仅局限于消费品领域。随着产业升级,我们已不可避免发展到以装备制造业为主要特征的“重化工业阶段”,也有人称之为“后工业化时代”。装备制造,泛指生产资料的生产,以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为特征,包括能源、机械制造、电子、化学、冶金及建筑材料等工业。根据我国的一般经验,在轻工业为主的阶段, GDP 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安置300 万人就业,而在“重化工业阶段”则降为70 万人。重化工业阶段,必然要遇到各种棘手的社会经济问题,本文以现阶段制造业发展状况出发,试图解决制造业中的一些问题,并为今后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1.中国制造业现状
11 真实的生产率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总体规模与德国相当,可以说是个制造大国。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中国的劳动力便宜,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但两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比拼是看生产效率的,即单位产品(或相同产品、产值) 所消耗的人工成本。美国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47 8 倍,但是创造同样多的制造业增加值,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只是中国的1 3 倍,日本和中国比,这两个指标分别为29 9 和1 2 ,这已是十年前的数据,现在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升了很多,换句话讲,我们的生产率在不断降低,大量的低素质劳动者供应市场掩盖了这一趋势。同时,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全国主要工业产品有80 %以上的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或严重不足,大量的生产能力放空;高水平的生产能力又严重缺乏,重要设备基本依赖进口,这也限制了生产率的提高。
12 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
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技术对外依赖度达50 % ,60 %以上的装备需进口,科技对发展的贡献率仅占30 % ,发明专利只占世界总量的1 8 % ,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靠外来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支撑。支撑中国企业生存的条件:一是依靠低成本劳动力优势,靠低价格竞争,缺乏资金和技术的积累;二是依靠宏观经济高速发展支持下的本土市场优势,强宏观,弱企业。巨大的人力资本优势掩盖了中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的尴尬,如果这种不利局面还不改变,接下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会面临严重障碍,中国的制造业可能会为此付出很大代价。
13 企业组织结构小而散,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
制造业是规模效益最为显着的产业,但由于没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业集中度合理的生产体制,企业组织结构散乱的状况十分突出,我国至今尚未形成一批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也未能形成一批有技术特色的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格局。
14 低端产品生产扩张过度,高附加值产品依赖进口。
企业长期盲目扩大产量,导致我国制造业在低附加值或低科技含量产品生产方面能力过剩,382 种主要工业品中87 %供过于求,而高科技工业品仍严重依赖进口。
15 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率较低。
尽管近些年国家强调技术革新,但技术对产出的贡献率仍很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是美国的418 % ,而美国制造业在2000 年人均产值为86559 美元,是我国的1817 倍。另外,我国的能源利用率是32 % ,而发达国家是42 % ,工业污染排放量却是发达国家的10 倍。还有,我国产品的增值率为30 % ,而美国、德国和日本分别是48 % ,47 %和41 %。这说明,我国制造业投人与产出过程中存在过低的资源利用率。
16 缺乏管理技能和全球营销技巧,价格战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
我国许多公司仍然没有按照国际惯例改变其管理,导致企业竞争力大打折扣,而价格战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导致制造业出现无序的价格竞争。同时,我国的企业非常缺乏全球营销经验,主要依靠国外分销商或合作伙伴在国际市场上推销中国商品。
17 缺少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
2003 年中国500 强企业排名榜的前100 名中有57 家制造企业,33 家属于后50 位,24 家打进前50 名,仅3 家挤进了前10 名的行列,其中2 家属于能源行业,1家属于汽车行业。从前10 名的行业分布特点看,能源业、电信业以及金融业发展较快,而机电、化工等制造业则相对实力较弱。制造业跨国公司的规模庞大,中国企业的规模实力与之相差甚远,即使是排名第一的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在全球500 强的榜单上也仅在第81 位,营业收入换算后仅相当于同行埃克森美孚公司营业收入的21%;而中国一汽集团的年营业收入仅为通用汽车的7147 %。
18 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如果说科技创新能力弱是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最大瓶颈,那么,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科技、经济“两张皮”、科技、教育“两张皮”和教育、经济“两张皮”的体制弊端则是制约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
我国科技与教育、科技与经济以及教育与经济长期处在剥离状态,科技、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功能不强,科技、教育和经济运作各行其是,产、学、研难以互动,缺乏国家宏观协调机制,全社会有限科技资源的整合集成利用和科技力量的协调有序运作不到位。我国科技系统有自己独特的任务、目标、体制、组织机制和评价体系,因此与教育系统、产业界的联系不密切,与人才培养、知识转移、成果转化和整个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这个价值链是脱节的。一些科研单位封闭式的科技管理体制导致其游离在制造企业之外,不能紧紧围绕企业生产中的难题和需求开展科研,其成果也不容易进入市场。而与科技界、企业界缺乏亲和力的教育系统,由于教育体制的缺陷,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工程、科研训练和生产实践,更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尤其在国家战略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出现较大偏差。科技创新不仅未对中国制造业起推动作用,反而起着阻碍作用,违背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原理。
2解决当前制造业难题,实现制造业的长足发展
21 利用外资的溢出效应,东西部并行发展。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制造业转移出现新的战略动向。
研发环节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种趋势在不断加强。当然,核心研发仍然留在跨国公司的总部,其地区总部或分部从事的主要是本地化的研发。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研发环节的转移加快了其技术的转移,同时也加强了对其投资企业的技术控制。相应地,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更多地采取了独资的形式,并购投资的增长也明显加快。尽管这一阶段外资对技术壁垒设限甚高,但溢出效应仍不可避免。内资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消化吸收外资的先进技术;东部地区在今后的外资引进工作中,应更加重视外资质量,鼓励外资企业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将最先进的技术引入中国。此外,采取各种措施,激励外资企业在研发方面与国内企业、高校以及各种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于西部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还无法承接外资的溢出效应。在引进外资方面,应该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选择的引进,而不应该盲目地追求较高的技术水平。西部地区目前主要任务是加大在科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为当地企业获取外资的溢出效应积极创造条件。同时,西部应发扬自身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营造一个较好的投资环境,降低物流、贸易成本,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如果不这样做,东西部的差距还有不断加大的可能。
22 从国家战略高度明确制造业的重要地位首先,全社会要形成一种共识:尽管我国目前处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但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制造业在工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没有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中的物质基础地位没有变。因此,我们不能脱离国情,不能以知识经济发展代替工业经济发展,以信息化代替工业化。而只能把发展工业经济与发展知识经济协调起来,把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结合起来。第二,要从历史与现实、科学和人文相结合的全新视角,充分认识制造业和制造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不可替代的关键地位和作用,以及制造业与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深度关联。还要清楚地看到,人类文明进程中工业化阶段不可绕过,即使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发达国家的经济载体仍是制造业,我国经济的主导产业也还是制造业。第三,要站在一个主权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战略的高度,牢固树立“制造业存亡兴衰决定国家存亡兴衰”的观点。要不间断地对国内外制造技术实力进行比较研究,以知己知彼。要汲取英、美等国历史上曾轻视制造业导致经济大滑坡的惨痛教训,借鉴美、日、德、韩等工业化国家因十分重视制造业发展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成功经验。要认准目标,牢牢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确走向。
23 建立科技、教育、经济一体化运行机制首先,国家应建立健全科技、教育与经济三者之间的宏观协调机制,加强科技与教育、科技与经济、教育与经济的三大接口,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国家及地方应自上而下成立技术创新协调机构,加强对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调控,使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的合作伙伴关系。要将科技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应在国家层面制定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的计划,尽快出台我国的科学教育标准和技术教育标准,以更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其次,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制定与经济改革吻合、协调、连贯的科技和教育政策,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再次,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科技中介机构,要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科技发展内在规律的前提下,大胆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机制,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在教育与科技研发方面的结合,推动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合作方优势互补、互动发展。最后,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要率先架设高校培养目标和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桥梁,直接面向工程实际、面向社会、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工商管理人才,并把人才培养与解决企业技术、管理问题紧密结
合起来。从而使工程教育能够尽快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需求。
24 积极培育大企业,提高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效益。
制造业是规模效益十分显着的产业,目前我国制造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这是导致我国制造业产品成本偏高、缺乏价格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公司大企业的形成途径或方式一般认为有两种:一是通过资本积累,以“滚雪球”的方式形成大企业,但这种形成方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在短时间内缓解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现实国际竞争压力。二是通过收购、兼并、重组来实现。这是大企业形成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应该说这也是我国大企业今后形成的主要方式。政府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到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政策的制定及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完善上来,为建立市场兼并机制创造条件。
25 促使制造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其一,要从改革产权关系、产权结构着手推进国有企业的深层次改革,紧紧围绕产权这个经济体制的核心进行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使产权边界更明晰、产权运作及管理更规范,真正取得国企运行机制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性进展,确保企业成为一个有足够自由度和自主权的完全市场化的经济实体,使其能在全球化市场立足,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锻炼自己的生存及自我发展能力,培养企业自身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其二,要建立市场经济中的优胜劣汰及退出机制,包括企业破产等死亡制度。市场经济的吐故纳新主要表现在企业竞争的退出机制上,只有清除竞争后的垃圾,创新才不会受阻,才有利于企业研发机制、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整个社会还必须有完善的风险转移机制,帮助那些勇于冒险创新的企业解除后顾之忧。其三,国家要引导企业从以传统的降低成本的竞争发展方式,向以市场、技术创新为主的竞争发展方式转变。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理论和经验,应用工业工程的管理技术与方法来实现系统效率和效益目标,实施企业再造与知识管理,把企业制度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提高结合起来,建立起科学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以管理创新为强大杠杆,撬动企业技术创新。其四,实行国企厂长、经理、CEO (首席执行官)选拔市场化,以与国企经营机制市场化保持合拍。一是要解除政府对企业直接的人事控制纽带,作为现代企业灵魂和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选聘不能再是政府行政命令型的。二是要推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招聘制,以竞争性、市场化的选聘机制替代行政性、官员化的任免机制。三是要培育充分竞争、自由而有序流动的企业经营人才市场,保证国有企业可从市场上吸纳有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并且具备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的职业化经营管理人才。其五,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强化企业研发机制。一是国家应重点支持一批大企业集团建立面向市场的技术中心,同时积极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要引导企业调整以跟踪和模仿为主的技术发展思路,把自主开发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及改良国外先进技术结合起来。二是企业领导要提高对技术中心的认知程度,高度重视研发工作,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力量,采取多元筹资,加大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要提出中长期开发计划,拟定具体项目执行方案,使企业技术创新真正落到了实处。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主要靠国家投入的状况。三是寻求适合国情的企业技术中心的管理运行机制。要构建鼓励科技人员以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的激励机制,如实行专利权人、职务发明人奖励制度;设立原始性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把知识产权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等。以此为科研人员实现自身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潜能创造条件。
综合来看,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并与技术创新融于一体是我国制造业得以高速、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的方面,世界制造业市场是广阔的,而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必须把握机会,找到自己与发达国家制造业方面的差距,并根据自己的国情加以改进,为中国制造业和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大环境,以期尽快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地位。相信,中国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成为未来真正的世界制造业强国。微笑曲线理论的形成,源于国际分工模式由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的转变[1] ,也就是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世界各国企业,由生产最终产品转变为依据各自的要素禀赋,只完成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工作。最终产品的生产,经过市场调研、创意形成、技术研发、模块制造与组装加工、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链条。这就是全球产业链,它一般由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主导。以制造加工环节为分界点,全球产业链可以分为产品研发、制造加工、流通三个环节。 从过程产品到最终产品再到最终产品销售,产业链上各环节创造的价值随各种要素密集度的变化而变化。
发展中国家的
企业由于缺少核心技术,主要从事制造加工环节的生产。然而,无论加工贸易还是贴牌生产,制造加工环节付出的只是土地、厂房、设备、水、电等物化要素成本和
简单活劳动成本,虽然投入也很大,但在不同国家间具有可替代性,企业为争取订单,常常被压低价格。而跨国公司掌握的研发环节和流通环节,其所投入的信息、
技术、品牌、管理、人才等属知识密集要素,比制造加工环节更复杂,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研发和流通环节要承担更大的市场风险,
按照合同完成订单生产即可分享利润的制造加工环节并不负责产品销售,市场风险极低。按照成本与收益、风险与收益正比匹配原则,跨国公司作为生产过程的最大
投资者和最终产品销售的风险承担者,自然成为最大的收益者。
(一)我国纺织服装业存在的问题
比较优势降低,产品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市场呈现一定程度的供求结构性矛盾,产业结构失衡,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表
现在以下3个方面。
其
一,初加工产品增长过快。从纺织产业细分行业结构看,首先表现为纺织、化纤等产业中初加工能力相对过度增长导致产业过度竞争的风险。2000年到2006
年,我国纺织工业投资总额超过5000亿元,年均增速高达50%左右。部分地区和企业片面追求规模、产值的高增长,盲目铺摊子,“同构性”发展。从投资结
构看,纺织产业链中的棉纺、化纤等上游初加工产业投资占投资总量的75%以上,使同期棉纺、化纤产能迅速扩张,到2006年底,棉
纺能力比2000年翻了一番还多,聚酯、化纤产能增长3倍左右。
其二,染整行业水平不高影响高档面料供
应。虽然我国纺织品服装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在纺织品深加工的很多关键领域仍然处于劣势,部分高档产品仍需进口,如高档面料、高档地毯和无纺布等纺织制成
品。目前我国出口的中高档服装中60%
的面料依赖进口,2006年进口面料金额达895亿美元,同时进口面料的平均单价总体上高于出口面料,如2006年我国棉布、化纤、毛织物面料的进口平
均单价分别比出口平均单价高034、038和217美元/米。面料的外观主要取决于染整环节,而染整环节一直是我国纺织工业的瓶颈,存在着设备陈
旧、工艺落后、后整理水平低等问题,致使面料外观缺乏特色,档次低,功能差。目前我国印染行业中,仅有少数企业在色差3-4级以上的产品合格率能达到
80%,大多数企业只有
50%左右,而国外先进水平已经达到90%。
横向产业结构不
合理的第三方面是,三大类最终纺织品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纺织品从用途角度可分为衣着用、产业用和家用。从长期看,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对产
业用和装饰用纺织品的需求增长也日益加快,而我国当前的产品供应结构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大约3/4的产品是用于衣着生产的,只有不到1/4是后两
种用途,装饰类、产业用纺织类产品供应相对不足。从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进出口类别可以看出上述结构状况。2006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中服装出口占6447%,产业用纺织品占2291%,而同期的进口
则呈相反趋势,在进口中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则达到了8426%。
2、技术落后,人才匮乏,经营管理水平低。
现
代服装业的竞争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以高新技术为导向的综合科技、经济实力的较量,科技的作用日益突出。据统计,国际大型工业企业研发费用一般占销售收入的
3%~5%,世界500强达5%~10%,而我国服装业这一比例还不到012%。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是服装业高技术的
发展方向,发达国家服装企业的应用普及率已达
80%以上。
设计师是服装的灵魂,可我国至今没有一位世界名师,与巨大的服装生
产和消费能力极不相称。专业技术人才、管理、营销人才也严重匮乏,业内有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只占1%,是全国技术素质最低的行业。民营服装企业家族式、家
长制的管理模式十分常见,缺乏战略思维,短期行为普遍;而国营、集体企业又存在产权不明晰、机制不灵活等体制问题,管理难以真正到位。经营管理水平的低下
直接影响我国服装业的效益。以总资产贡献率来衡量,1998
年我国工业平均水平为712%,而服装业还不到433%。
3、品牌竞争力差,产业链
整合度低。品牌竞争越来越成为现代服装业竞争的关键手段,而我国服装业羸弱的品牌竞争力与庞大的生产加工能力却极不适应。虽然PIERRE
CARDIN(皮尔·卡丹)、CROCDILE(鳄鱼)、GOLDEN
LION(金利来)等世界名牌都是由中国本土企业加工制作的,中国品牌也逾万种,却没有一个世界名牌。服装业产业依存度极高,但我国服装相关产业却发展滞
后,难以适应作为龙头的服装业发展。纺织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使我国高档面料自
给率不及50%;服装设备制造业除普通平缝机外,高档特种缝纫机及粘合、裁剪和整烫设备全部依赖进口;高档服装辅料也基本依赖进口。另外,现代服装业发展
越来越需要相关服务业的同步发展,如流行预测、品牌代理、展览公司、模特公司等,而我国服装服务业的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服装业的需要。相关产业发展滞后使
服装产业链整合度不
高,由此成为我国服装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4、标准体系不健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意
识、手段滞后。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70多亿美元的出口纺织品、服装受到近年来国际贸易中日益增长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利影响,占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
10%以上,而我国服装企业从认识到行动都相对滞后。以国际纺织品生态研究和检验协会推出的OKO-Tex Standard
100(生态纺织品标准100)生态标签为例,截止2000年5月,在颁发给亚洲地区纺织、服装企业的1125张证书中,只有95张给了中
国企业。
我国对服装的毒理检测和环境污染保护检测鉴定也起步晚、技术落后,对产品环境标志认证重视不够。目前国内除了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委员会有一个对照欧盟标准制定的生态纺织品标准外,还没有强制性的国家标准。虽然国家正在推行产品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双绿色认证,对获证企业给予出口免检待遇,但在国内47万家服装企业中,只有18家企业获此认证。近年来,发达国家的质量标准也越来越高,我国标准还难以与国际标准接轨,这对“入世”
后服装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参与国际竞争极其不利。
3、纵向产业链结构不利于产业效益提高
从
纵向产业链条来看,目前我国纺织服装的各部分发展不平衡,整体架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即在中间的生产加工环节优势较为明显,而在两端的
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能力相对薄弱。在现阶段国际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日益专注于纺织产业链的两端,即前端的原材料生产和产品研发以及末端的深加工和市
场渠道。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利润附加值、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中部,受到发达国家的双重挤压。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更多的是用OEM生产方式,
生产商在全球纺织品价值链中仅占到10%的利润,90%的利润都属于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各个环节,而这些环节大多被进
口国垄断,都落入位于产业链两端的发达国家手中。
此种产业优势结构的可替代程度很高, 市场竞争激烈,很容易为其他国家取代, 引起“微笑曲线”的下移,也就是利润率呈现下降。从世界名牌的发展轨迹来看,要实现产业升级应
该采用原创设计生产(ODM) 和自有品牌生产(OBM) 方式。
4、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进入关键时期
根据在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下世界纺织工业发展的总趋势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已经进入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时期。原因如下:
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在国际市场上,全球纺织品市场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跨国产业链中制造国低端地位的竞争更加激烈,在产业价值链内,“微笑曲线”不断下移,也就是利润从产品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销售环节等上、下游环节的转移将会继续。与此同时,一些
新兴发展中国家正在以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挤占我国纺织品的海外市场。 中东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凭借着更廉价劳动力和贴近主要消费市场的地缘优势,已经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构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我国纺织品原先以劳动力和土地等作为国际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在国内市场,纺织服装业也面临考验。低端产品供给相对过剩的矛盾始终存在,另一方面,出口压力的增大将迫使企业转向内销,从而进一步加剧国内市场
的竞争。
来自资源环境和要素的约束。首先是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增强。在国际上,环保、绿色、循环经济现在领先的发达国家都已经起步。在国内,我国纺织服装产
业结构与资源、能源、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纺织服装产业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的要求日益提高,对粗放型发展有更大约束。其次是
原料及要素成本上升的趋势难以逆转。棉花、化纤原料缺口不断加大,近年来,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工资成本上升压力很大,给劳动密集型特征明显的纺织服装产
业带来极大的成本压力。我国纺织服装业在OEM 阶段,国外贸易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的同时,给我国带来了能耗、污染等大量的负“外部
性”,而国外公司却未能承担这些成本。
(二)我国服装业的结构调整
面对以上问题,政府和行业协会必须对服装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行业指导,帮助中国服装业大力加强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使配置于服装业的资源产生更大的效
率和效益,更好地应对WTO的挑战。
1、加强所有制结构调整,让国企退出服装业。
我
们从2000年服装业有关指标的对比分析中看出,国企占全国服装企业数量的9%,占用了行业411%的资产,而利润总额却仅占行业的26%。从
2000年服装业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与三资自己最擅长的事,再通过多种模式实现联合。如由核心企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国有企业
各项指标均与三资企业有很大差距,总资产贡献率仅为
410%,而三资企业却高达963%。因此,服装业资
产配置于国有企业效率不高,应当调整。
全国近年来服装业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截至1999年底,行业内国企数量比1995年减少了50%,民营企业已成为行业的主体。实践证明,对服装业来
说,民营企业有较强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因此,国家应鼓励民营企业大举进入服装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国企改革,对技
术落后、效益低下的国企,应尽快以各种形式退出市场,盘活存量资产。
2、优化企业结构,形成多种企业模式。
许多行业在结构调整中常常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或实行多元化战略,这对服装业来说却未必有效,服装产品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服装企业结构的多样性,我国服装企业应把结构
优化的重心放在提高效益和竞争力上而不宜简单扩大规模。
大型企业可以按照产业链,组建纵向或横向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如从纺织原料、服装面料到服装设计、生产为一体的企业集团可以发挥服装业的龙头作用和产业链整合的优势;服装商业企业与生产企业为一体的企业集团能够加强销售与生产环节的联系。中小企业应当强化专业分工,集中精力做好掌握品牌、营销,与加工企业进行专业分工,在企业与服装设计机构、面料供应商中开展项目股份制合作等。小企业可以实行“错位竞争”,占领大中企业无利又无力可图的市场空白,实现自身的发展。只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同时又形成针对这种需求的适度规模,小企业就可以“小而精”,“小而强”。另外,企业还可以对原有的生产经营系统进行
彻底的转制,形成各种新型业态。
3、加快区域结构调整,构建“大陆、港、台服装业经济区”。
近年来,在国内外低成本竞争及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下,发达地区的加工型服装企业越来越难以生存,应及时将生产能力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东西部不同重点的产业集聚。东部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品牌产品出口,加快产业升级并逐渐成为研发设计中心和市场信息中心,带动中西部发展;中西部则大力发展加工业,成为我国服装业加工基地,
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1999年我国内地、港、台服装出口量合计占世界服装出口额的297%。内地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较完整的服装生产、研发和人才培养体系;香港有丰富的服装经营和接单经验,快捷的通讯网络和高效的进出口系统;台湾有高品质的服装面料。两岸三地的纺织服装业互补性很强,如果紧密协作、优势互补,足以成为世界最大和最有竞争力的服装生产、设计、销售中心。因此,国家应构建“大陆、港、台服装业经济区”,推动两岸三地在更深层次、更
高水平的合作,实现我国服装业的持续发展。
4、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加快高新技术普及、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
为
促进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把依赖低附加值产品竞争带动的数量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以品牌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竞争带动的质量型增长方式上来,国家应对品牌出
口、高附加值出口及环保产品出口的企业给予更多的优惠;在出口信贷、出口退税、保险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实施名牌战略;支持高技术、
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加强对服装业高、新、特项目的支持力度,同时对服装产业链相关产业加大扶持力度,使其更好地为服装业服务。行业协会也要帮助企业加快高新技术改造,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快服装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与企业、学校共同努力,
加快培养以设计师为代表的人才队伍,提高行业素质。
(三)结语
当前我国服装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问题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必然要解决的问题,服装企业、各相关中介组织和政府等主体需要共同努力,从不同的侧面不断探索结构调整与升级的 我国服装业经过多年发展也已具备了相当实力,加入WTO又将获得许多机遇。因此,我们虽不可盲目乐观,但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大力加强结构调整,扬长避短,把握机遇,我国服装业就完全能够以“入世”为契机,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产品供应链
供应链迅速改变着农业、制造业、物流业等很多传统产业,通过协调产业链上下游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之间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特别是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产品供应链给全球范围内的传统产业都带来了新一轮的深刻变革。供应链运用集成的理念和思想来全方位、全阶段、全范围的优化各项资源,实现整体优势大于各项资源优势的总和,进而促进整个产业的运行效率和效益提升。应该说,供应链思想在农业和工业制造业的运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无论是早期的通用汽车、宝洁还是沃尔玛以EDI方式连接的企业供应链,还是互联网出现后的、以汽车、服装、医药和建材为典型代表的产业供应链,从战略高度把握最终用户需求,通过企业与企业、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有效合作,在成本、时间和柔性等方面都获得了极佳的管理效果。
服务供应链的应用
2000年以后,随着发达国家服务业的GDP占比迅速上升,尤其是近年来,许多制造企业逐步把产品的涵义从单纯的有形产品扩展到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如通用电气的能源管理服务,壳牌石油的化学品管理服务,施乐公司的文件处理服务,IBM,惠普的信息服务,伊莱克斯的一体化电气解决方案等。而且,许多跨国公司如GE,HP,IBM等已经擅长于使用全球劳动力资源,把相关服务业务外包给其他国家国内公司以获得技术支持,客户服务支持和产品设计。服务外包的不断增长,为服务供应链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于是,有人提出将产品供应链的相关思想应用于服务供应链,虽然没有得到业界的纷纷响应,但在旅游、物业和物流等一些服务业领域,依然有不小的收获,对服务供应链的概念也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对服务类企业或产业在执行服务中的所有活动的管理和协调。
服务供应链VS产品供应链
可以说,一方面,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有很大的共性,优秀的供应链将大大提高企业和产业的绩效。比如旅游供应链对旅游供应商、旅游运营商、旅游代理商和游客等节点的整合和优化,就能节约成本;以物业服务供应商、物业服务商和业主为主体的物业供应链优化管理,将有效提高物业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等待时间。另一方面,服务供应链又有着与产品供应链截然不同的特征。服务供应链链条较短,服务一经生产,同时就意味着消费,没有仓储、运输等任何中间环节。所以,服务业的独特之处便在于,服务生产与服务消费高度互动,顾客总是直接或间接的参与服务的提供过程,比如投诉建议、回答顾客提问等。
未来展望
实际上,服务供应链的特殊性丝毫不会影响服务业为产品供应链提供的相关服务,比如在“微笑曲线”中,中间是制造业,左右两端分别是研发和营销,研发和营销都属于生产性服务业。这说明,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的融合在未来也是大势所趋,服务供应链管理和优化的目标,针对的不仅仅是服务业本身,还要考虑到产业融合的因素。当然,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我国服务类企业或产业,尚远未形成其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更遑论高端和专业性的服务业供应链整合,这一切,都需要业界、政界和学术界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提供相应支持。
引言
鞋王百丽“集团欢聚日”战报背后的商业逻辑。
从春秋战国至唐宋明清,那些千年流传的诗词歌赋、水墨画卷、意念情怀,透过现代数字 科技 ,融合多元现代 时尚 ,仿佛重生。
9月23日,百丽国际(以下简称“百丽”)携手聚划算集团欢聚日打造“年度 时尚 欢聚盛典”,以“一起追光前行”为主题,用一场超越时空、复古与 时尚 交融的大秀致敬艺术与文明之光。
图从左至右:青年舞蹈家李响、百丽国际电商中心副总裁周晓粤、百丽国际市场副总裁Janner Zhang、百丽国际执行董事、鞋类事业部及新业务事业部总裁盛放、百丽国际集团代言人李荣浩、百丽国际董事长盛百椒、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天猫服饰风尚事业部兼快速消费品事业部总经理古迈、阿里巴巴大聚划算事业部市场总经理苏誉、阿里巴巴大聚划算事业部运营总经理云骢、百丽国际副总裁、百丽品牌总经理胡兵
素有“鞋王”之称的百丽,用如期而至的盛典传递了对疫后市场的信心,用亮眼的业绩证明了品牌势能—— 9·23百丽国际集团欢聚日 , 时尚 鞋类业务 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74% ,更难得的是, 线下销售额同比增长216% , 总同店同比增长269% ,后疫情时代,8个大区近4万名员工,乘风破浪、奋力拼搏,最终实现突破自我、同比超越。
而回看百丽自疫情以来的表现可以发现,即便在疫情笼罩下的至暗时刻,百丽也依然积极应对,追光前行。
疫情打击下,困境是全行业的,由于线下门店的停摆,百丽2月份全渠道业绩收入下滑7成。但经过快速调整,百丽5月份就实现了全渠道业绩转正,规模和利润均实现同比增长;6月、7月利润同比呈双位数增长;8月规模、利润均达到同比双位数增长。
百丽为何能穿越疫情,走出一道“微笑曲线”?深度解读百丽的商业逻辑和布局后,或能解开疑惑。
01
硬实力基石上的“全业务及管理流程”数字化搭建
深耕行业近30年,百丽见证并经历了行业沉浮。在不断 探索 、打磨下,形成独有的全价值链模式,打造了坚实的企业闭环。
2017年,私有化之后的百丽一头扎进了转型、升级的道路,并开始进行“全业务及管理流程”的数字化搭建。
✦ 以庞大直营流量为基础 打造数字化全渠道网络
覆盖全国300个城市、 时尚 鞋服两大业务共计门店 近10000家 ,庞大的线下直营零售网络,是百丽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其生命线。而每天 约300万 的进店人次,则为百丽积攒了巨大的线下流量。
以庞大的前端零售网络和线下流量为基础,百丽开始着力于通过数字化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网络。通过数字化工具、直播等创新 探索 ,创造多元化场景与年轻消费者沟通,让全渠道变得更加灵活和富有想象空间。
以线下门店为基础,通过小程序、私域流量运营为消费者提供全场景、全渠道的、有温度的服务,打造“所想即所见,所见即所得”的购物新体验。
在疫情后商业复苏初期,百丽联合湖北武商集团 9大实体 ,加上 300多个线上社群 ,以 “品牌+实体店+互联网” 模式,最终转化销售业绩 400多万元 ,与渠道方共创直播新模式,重启武汉市场。
线上布局加大投入的结果明显有效,电商规模及占比不断提升。而早在2016年,敏锐探悉客户变化的百丽就开始试水直播,并将此作为新场景营销阵地。2018年,百丽发力直播,将其升级为集团战略性业务。今年618,百丽旗下品牌自播在天猫女鞋行业TOP10中占6席,主品牌BELLE官方旗舰店位居大服饰行业榜首。与此同时百丽联手多位头部主播,接连打造多款超千万单品。
除此以外,百丽还在不断 探索 创新直播形式。今年4月10日百丽新品云发布会吸引 近300万人 围观,推动百丽×聚划算服饰大牌日销售额 同比增长214% ,BELLE官方旗舰店 同比增长201% 。
✦ 数字化支撑“订补迭”模式 提升供应链灵活度
除了全渠道网络的优势,百丽在疫情期间业绩得以逆势上扬的另一大原因,便是其经过近30年发展形成的快速反应全价值链。
百丽的价值链体系来源于其特有的 货品“订补迭”模式 ,即首单、补单、迭代分别占比40%、30%、30%。在这样动态的货品模式下,疫情期间百丽旗下各品牌快速做出订货调整,调低春季货品订单,同时得益于线上线下一盘货的优势,最终库存同比不升反降。由于春季产品库存得到很好地控制,百丽在疫情初缓的4月底就迅速恢复夏季订单,确保了5、6月的上新,满足了消费者对应季产品的需求。
目前,百丽每年的订货会达10场以上,几乎月月上新,这对供应链和库存管理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百丽以数字化作为支撑,实时抓取客户需求变化和消费趋势,以升级的“动态订补迭”模式支持商品企划研发,以精益管理赋能产线,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供应链的灵活度,适应上新节奏,满足消费需求。
✦ 数字化工具“百灵+”赋能店员 提高组织管理效率
前端全渠道零售网络数字化运营、后端全供应链数字化支撑,百丽的“全业务数字化”已然成形,而 数字化工具“百灵+” 的研发,则是百丽在“管理流程数字化”上的又一创新之举。
在门店经营管理上,店员可以通过“百灵+”自动生成报表、调整库存;可以实时查看业绩,彼此激励;可以线上参与培训,自我提升。“百灵+”的投入使用,大大提升了门店工作人员的效率和业务能力。
除了赋能终端,“百灵+”助力组织管理的能力也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很好的彰显。疫情期间,百丽全员通过“百灵+”在线办公,2月到6月由员工发起的视频会议有2万+场,10万+人次参与,培训1000+场,7万+人次参与,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02
不断创新迭代 保持品牌活力
只有不断创新,才有可持续性。深耕行业多年的百丽深谙此道。通过对旗下品牌门店、产品的不断升级、更新,百丽正在重新定义符合当代年轻人的 时尚 。
主品牌BELLE的升级,从视觉形象上将原来的百丽红logo升级成为 简洁利落的全黑酷雅logo ,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从对外形象上,通过官宣 李宇春为新代言人 和新品云发布会让消费者感知BELLE不断创新、改变的品牌内涵。
STACCATO通过产品创新将流行趋势与品牌DNA有效结合,以更好地诠释品牌闪耀、精致和新鲜的风格特点。
TATA的形象升级从产品入手,推出独具品牌DNA的I DO婚庆系列,旨在打造以爱为IP的社交话题性 时尚 品牌。
Hush Puppies则以产品的休闲舒适功能和萌宠DNA,将品牌升级为“家庭、舒适、生活”的形象。
从市场反馈来看,无论是BELLE深圳某购物中心旗舰店在升级为第七代新形象店后,首次超越同区域、同量级的非新形象店,销售额同比提升71%;还是Hush Puppies形象升级后连续三年保持高增速的业绩表现,都足以证明,百丽在用全新的品牌观打造品牌记忆,打造一个不畏改变、富有活力的鞋服集团。
03
渠道优化 多品牌矩阵布局市场
得益于百丽丰富的品牌矩阵、近几年对线下渠道的优化、以及全渠道的打通。 百丽 时尚 鞋服业务在双十一实现全渠道连年增长 :2018年,线上同比增长63%,线下增长18%;2019年,线上同比增长43%,线下增长26%。
其中,多品牌矩阵的势能明显,2019年双十一19个品牌聚力,成就了 各品牌店铺在天猫、京东等多平台的超强爆发 :BELLE、STACCATO、TATA、TEENMIX均进入亿元俱乐部,MOUSSY同比增长67%、initial同比增长186%、Her own words同比增长97%。
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据百丽方面透露:
品牌矩阵搭建运营方面,百丽将更好地联动现有的十多个鞋履品牌以及六大服饰品牌,以全品牌矩阵共同发力,发挥出“1+1+1>N”的效果。
品类拓宽方面,不仅女鞋发展势头良好, 百丽在包袋及男鞋的品类渗透还实现了大幅提升 ,其中,包袋在今年618天猫大促中获得217%的高速增长,百丽男鞋旗舰店首次进入男鞋行业TOP5。未来,百丽将继续 探索 多品类发展模式。
同时,百丽将继续加大线上渠道投入,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打通全国“一盘货”,为消费者提供全场景、全渠道的服务和体验。
- 结语 -
如果说富有激情的创新力是一个企业的引擎,那么沉稳扎实的可持续性就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力。
从百丽疫情之下沉稳应对、逆势突围的业绩表现,以及今年倾力打造的“年度 时尚 欢聚盛典”所带来的市场反馈可见,百丽之所以被称为“鞋王”,是因为规模之外,还有其以人为本的“温度”;实力之外,还有其不畏革新的“活力”。
谈及百丽的愿景“成为最富活力的 时尚 产业集团”,正如百丽国际执行董事、鞋类事业部及新业务事业部总裁盛放所言:“我们眼中的‘活力’,是勇敢面对不确定性,去挑战更高的目标,在这过程中不断进取和成长,最终达到可持续性发展。”
观察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规模最直观的数据就是“物联网终端连接数”,从连接数看,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物联网链接数量为639亿个,截止至到2017年我国物联网链接数量达到了1535亿个,相比2016年增长了698%。初步预计2018年我国物联网链接数量突破20亿个,在2019年我国物联网链接数量将达3125亿个,同比增长3852%。并预测在2020年我国物联网链接数量将达到40亿个,相比2017年增长约160%,而且这还是产业视角的保守估计,从物联网的连接构成看,目前应用最多三个方向为智能硬件、智能家电和智能计量,细分行业中智能家居和智能安防的发展最快,这一切应该与巨头的推动有关。
5G落地将推动社会迈入万物互联物联网时代
从中国高层的多次部署,到资本市场的资金热捧,近期最受舆论关注的概念之一莫过于“新基建”。其中,5G被多次提及,成为“新基建”的主要抓手。作为颠覆性技术,5G的落地将推动社会迈入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
物联网融合各行各业推动智能化转型
物联网作为全新的连接方式,近年来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在中国,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与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融合发展,预计2022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724万亿元。他表示,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转型如火如荼,物联网作为连接人、机器和设备的关键支撑技术,应加快推动布局,抓智能化转型机遇。
物联网行业就业前景怎样
根据报告,当前中国物联网产业主要采取重点地区率先试点,其他地区逐步跟进的方法来推动发展。因此,物联网安装调试人员的就业以一二线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及无锡、杭州等试点地区为主。随着产业发展,尤其是5G技术在多个城市展开试点,二三线城市也在积极布局物联网产业试点规划,就业形势会越来越好。
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越来越多企业的频频布局,中国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增长。调查预测,未来5年物联网安装调试员人才需求量近500万人。
——以上数据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细分市场需求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微笑曲线理论
微笑曲线理论虽然很简单却很务实的指出台湾产业未来努力的策略方向,在附加价值的观念指导下企业体只有不断往附加价值高的区块移动与定位才能持续发展与永续经营。营建业虽然是火车头产业之一,但在产业成熟化、市场饱和及传统只重视工程施工制造的低附加价值领域里,已经历了十多年的景气低迷。微笑曲线的理论正可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价值最丰厚的区域集中在价值链的两端—研发和市场。没有研发能力就只能做代理或代工,赚一点辛苦钱;没有市场能力,再好的产品,产品周期过了也就只能作废品处理。
微笑曲线
比亚迪的王传福曾经感叹说,中国的企业以前只学会了如何组织工人,而没有学会如何组织工程师,因此只能在制造业最荒凉的地带谋生;如果能够利用先进的组织方法把中国大量的工程师组织起来,那么中国就是企业家的一块宝地。通常,知识力密集型的组织都能找到组织工程师的办法。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21世纪最重要的管理将是对知识员工的管理。”这恰恰是华为在中国企业里边做得最成功的地方。在华为的这些员工中,技术研究及开发人员占46%,市场营销和服务人员占33%,管理及其他人员占9%,其余的12%才是生产人员。20年来,华为一直保持这样的比例,人力资源配置呈“研发和市场两边高”的“微笑曲线”。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民营企业研究中心黄少卿研究员通过对苏南民营企业的研究指出:附加价值在供应链的分布形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的民营企业应该集中资源做本企业最擅长的供应链环节,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
微笑曲线的定义
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
微笑曲线
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
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当前制造产生的利润低,全球制造也已供过于求,但是研发与营销的附加价值高,因此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也就是在左边加强研展创造智慧财产权,在右边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
微笑曲线有两个要点,第一个是可以找出附加价值在哪里,第二个是关于竞争的型态。
微笑曲线的孕育
施振荣先生的微笑曲线,固然是因为“再造宏基‘的目标而推出的策略方向。但背后
微笑曲线
必然有一些孕育的因素存在,一些背后可能存在的孕育因素如下:
(一)全球化的竞争压力
在高科技产品市场的全球化趋势下,业界的竞争压力,可以用“追、赶、跑、跳、碰”五个字来形容。有竞争力的企业不断往上追,准备随时赶上领先之企业,已领先的企业不断往前跑,以保持领先距离,碰到障碍或技术瓶颈就要想方法跳跃过去,投入相同产品的企业太多了,市场趋于饱和了就只有硬碰硬,做杀价竞争,甚至流血竞争。这是全球化竞争的宿命,只有适者能生存。
(二)产品生命周期的压力
高科技产品,除非掌握关键之技术(Know-how)或零组件,在成品的市场,因为技术开发的速度极快,时尚的变化也很快,产品寿命周期也变化的很快,所谓利基产品,有时数年间就变成毛利率只剩几个﹪之微利产品,而对企业经营产生极大之压力。
(三)企业生存的压力
在前述的压力下,如果技术不能一直提升,策略不能领先,则在微利的状况下,可
微笑曲线
能转变成亏损,严重的话,甚至逐渐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四)附加价值的压力
附加价值可以说是一种企业获利的潜力。技术成熟、进入门坎低,普遍化的技术都很容易成为所谓的“微利”企业,也就是所谓的低附加价值产业。一般的制造、组装的企业就是所谓的低附加价值产业,为了维持生存,只能不断地扩充产能,维持获利。但是只要市场萎缩、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售不再成长,企业马上面临经营危机。
(五)产业发展的趋势
为了克服低附加价值的压力,企业只有思考往产业发展趋势中之高附加价值之区块来移动。在产业中掌握了关键技术及关键零组件是高附加价值;一般制造或代工是低附加价值;产品整合性的服务,因为结合了许多的附加价值而变成另一高附加价值的区块。
(六)产业发展环境的需要
在高附加价值的区块中,关键技术及关键零组件,也许可以销售到世界各需要之市场;但是整合性的服务,却是要有一个恰当的区域,而整个产业发展在此区域内也已达到相当的发展,适合作为整合性卓越服务的区块。
结论
1。企业之产品与服务要有持续性的附加价值(盈余),才能够生存下去。
2。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方向与服务,才能有高获利的潜力,方能确保企业的永续经营。
微笑曲线的应用启示
经验曲线是一种静态表示,透过微笑曲线,可以表现动态的一面,并能突破经验瓶颈,迅速化内隐知识为外显知识。如何将研发、生产、营销结合,一直是企业谈论的主题。
微笑曲线
透过微笑曲线的认知,可以很快达到需求的知识。
对于企业来说,应该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尽量让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微笑曲线”中
占据有利位置。 *** 作方式如下:
1、产品升级或产品下移,产品升级指的是产品从原来低档往中档、中档往高档走的办法,而产品下移,追求的不是提高附加价值,而是创造不同的市场,让营销固定成本往下降,创造规模经济的概念;
2、垂直整合,包括向上游的整和和向下游的整和;
3、缩短销售渠道,建立直接供销关系,渠道缩得越短,附加价值就越高;
4、水平延伸,一种是产品的水平延伸,一种是产品线的水平延伸;
5、多元事业,一种是相关产业的多元化,一种是非相关产业的多元化,对于后者,风险较高,在实施时要具备充足的资金和现金流量,要做好亏几年的心理准备;
6、生产技术升级,通过研发和自主创新,增加企业生产技术的科技含量。
案例解析
顺时针公司是“微笑曲线”的实践者之一。它在1991年创办时只是个贴牌企业,转折发
微笑曲线
生在2004年,这一年,顺时针公司全面进军彩棉内衣行业,同中国彩棉集团结为战略联盟,掌控中国名牌彩棉“天彩”牌彩棉的上游资源,同时借助媒介推出品牌,由着名表演艺术家陈强和陈佩斯父子为“顺时针”保暖内衣做形象代言,在中央电视台“非常6+1”、“幸运52”等强档栏目和黄金时段轮番推出“顺时针”广告。
目前,顺时针企业销售总额突破亿元,成为同行业的佼佼者除了西藏、海南、广东,全国大多城市都有顺时针公司的代理商。
安徽阜阳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高三:客居太原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