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如下:
1、全面感知
利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定位器和二维码等手段随时随地对物体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
2、可靠传递
是指通过各种电信网络和因特网融合,对接收到的感知信息进行实时远程传送,实现信息的交互和共享,并进行各种有效的处理。
3、智能处理
是指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随时接受到的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提升对物理世界、经济社会各种活动和变化的洞察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扩展资料:
物联网的安全性问题
传统的互联网发展成熟、应用广泛,尚存在安全漏洞。物联网作为新兴产物,体系结构更复杂、没有统一标准,各方面的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其关键实现技术是传感网络,传感器暴露的自然环境下,特别是一些放置在恶劣环境中的传感器,如何长期维持网络的完整性对传感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传感网络必须有自愈的功能。 这不仅仅受环境因素影响,人为因素的影响更严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物联网
VSAT卫星通信系统由空间和地面两部分组成。
网络构成主要由卫星(目前运行的VSAT系统的卫星主要是静止卫星)、主站(配置有网络控制系统及地面通信设备)、用户VSAT端站组成。典型的网络形态有:星状网与网状网。
星状网是指以VSAT网络主站为网络中心,各VSAT端站与主站之间构成通信链路,各VSAT端站之间不构成直接的通信链路。 VSAT端站之间构成通信链路时需要通过VSAT主站转发来实现。这类功能均由VSAT主站的网络控制系统参与来完成。
网状网是指各VSAT端站之间相互构成直接的通信链路,不通过VSAT主站转发。VSAT主站只起到全VSAT网络的控制、管理及VSAT主站和端站之间的通信。
星状网、网状网的物理结构见图2所示。从应用方面看,VSAT主要分为两大类,即为共用VSAT网与专用VSAT网。
(1)共用VSAT网
共用VSAT网确切地讲是主站共用VSAT网,经营者拥有功能较强的主站网控网管系统,以及较强的通信能力。各种类型的VSAT用户可以作为一个VSAT 子网在同一个VSAT主站控制管理下,组织本子网内的各种类型的通信业务。网络可以是以VSAT主站为中心的星状网络。子网的中心(一般指用户的总部)可以通过公用地面通信网与VSAT主站相联,并通过VSAT主站与本子网的各VSAT端站进行通信。除星状网络之外,也可以在VSAT 主站参与控制管理下组成网状网络。
共用VSAT网网状结构及星状结构网运行图分别如图2所示。
共用VSAT网在使用上较经济。用户自身一般不需要建投资很高、维护要求也很高的VSAT主站。特别在子系统内VSAT端站数量比较少,达不到规模效益的情况下,选用共用VSAT系统是比较合适的。目前国内已建有具有相当规模的共用VSAT系统的运行公司。
(2)专用VSAT网
专用VSAT网在运行方式上和共用VSAT网一样,同样可以组成星状网系统和网状网系统,主要区别在行政管理上。专用VSAT网是由用户单位自己投资建设系统,自己运行管理,以解决自身的通信业务要求。VSAT端站的用户是本系统的一个分支机构,一般不对社会开放经营通信业务,也不纳入社会通信基础网络中。VSAT专用网具有建设周期短,运行可用性高,技术要求比较低等优点已经成为各专业部门及大型企业非常愿意采用的通信手段。 外向载频:信息速率512KBPS,12FEC,BPSK调制方式,时分复用(TDM)。
内向载频:信息速率128KBPS,12FEC,BPSK调制方式,频分多址、时分多址混合方式(FDMA TDMA)。
误码率:EB No>65dB时,小于1×10-7。 速率:异步:75-192kbps
同步:(采用接口规程)12-56kbps
同步:(位透明)12-65kbps
规程:SDLC、X25,BITT(位透明方式)
电气接口:主站:RS-232C、RS-449、V35(DTE、DCE均可)
小站:RS-232C(DCE)
电路连接模式:点对点连接、点对多点连接。 采用RELP(残余激励线性预测)编码。
接口:主站:用户交换机(PABX)-四线E8M
小站:电话机DTME,工线环路信号,RJ11连接器用户
交换机(PABX)-四线E8M 标准配置:一个数据端口(RS-232C)。
扩展配置:三个数据口或一个数据端口,一个语音口。 温度:户内单元10-40℃
户外单元-30-50℃
电源:220±10%,50HZ
功耗约:400W。
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皮肤和五官-用于识别 物体,采集信息。感知层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传感器、M2M终端、传感器网关等,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与人体结构中皮肤和五官的作用类似。
对我们人类而言,是使用五官和皮肤,通过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感知外部世界。而感知层就是物联网的五官和皮肤,用于识别外界物体和采集信息。感知层解决的是人类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数据获取问题。它首先通过传感器、数码相机等设备,采集外部物理世界的数据,然后通过RFID、条码、工业现场总线、蓝牙、红外等短距离传输技术传递数据。感知层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包括检测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等。
感知层由基本的感应器件(例如RFID标签和读写器、各类传感器、摄像头、GPS、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等基本标识和传感器件组成)以及感应器组成的网络(例如RFID网络、传感器网络等)两大部分组成。该层的核心技术包括射频技术、新兴传感技术、无线网络组网技术、现场总线控制技术(FCS)等,涉及的核心产品包括传感器、电子标签、传感器节点、无线路由器、无线网关等。
一些感知层常见的关键技术如下:
l 传感器:传感器是物联网中获得信息的主要设备,它利用各种机制把被测量转换为电信号,然后由相应信号处理装置进行处理,并产生响应动作。常见的传感器包括温度、湿度、压力、光电传感器等。
2 RFID:RFID的全称为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射频识别,又称为电子标签。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可以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它主要用来为物联网中的各物品建立唯一的身份标示。
3 传感器网络:传感器网络是一种由传感器节点组成网络,其中每个传感器节点都具有传感器、微处理器、以及通信单元。节点间通过通信网络组成传感器网络,共同协作来感知和采集环境或物体的准确信息。而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简称WSN),则是目前发展迅速,应用最广的传感器网络。
对于目前关注和应用较多的RFID网络来说,附着在设备上的RFID标签和用来识别RFID信息的扫描仪、感应器都属于物联网的感知层。在这一类物联网中被检测的信息就是RFID标签的内容,现在的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ETC)、超市仓储管理系统、飞机场的行李自动分类系统等都属于这一类结构的物联网应用。
在众多的航天器中,人造卫星是发展最快,用途和数量都最多的。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美国、法国、日本也相继发射了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次成功发射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截止到2005年底,已经成功发射了近百颗国产人造卫星、6艘飞船和27颗国外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的结构组成一般有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专用系统是指与卫星所执行的任务直接有关的系统,也称为有效载荷。应用卫星的专用系统按卫星的各种用途包括:通信转发器,遥感器,导航设备等。科学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空间物理探测、天文探测等仪器。技术试验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案、新仪器设备和新材料的试验设备。保障系统是指保障卫星和专用系统在空间正常工作的系统,也称为服务系统。主要有结构系统、电源系统、热控制系统、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系统、无线电测控系统等。对于返回卫星,则还有返回着陆系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