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按照传输技术可以分为广播式网络和什么网络

网络按照传输技术可以分为广播式网络和什么网络,第1张

一个将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是互联的、自治的计算机集合。
1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组成部分:硬件、软件、协议
工作方式:
边缘部分:用户直接使用(C/S方式、P2P方式)
核心部分:为边缘部分服务
功能组成:
通信子网:实现数据通信
资源子网: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处理
上图为:OSI七层参考模型(ISO公司提出的公开模型),速记“物联网淑慧试用”
13 计算机网络分类
按分布范围分:
广域网(WAN)
城域网(MAN)
局域网(LAN)
个人区域网(PAN)
按使用者:公用网、专用网
按交换技术分:电路较换、报文较换、分组交换
按拓扑结构:总线型、星型、环形、网状型(常用于广域网)
按传输技术分:广播式网络、点对点网络(使用分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机制)
14 相关性能指标
速率:数据传输率,以比特为单位
带宽:单位时间内,最高数据率,以比特每秒(注意:数据传输速率不变,理想)
吞吐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实际链路的量)
时延:
发送时延:数据长度/信道带宽(发送速率)(第一个比特开始传输到最后一个比特到信道的时间;)
高速链路指的是提高发送速率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取决于电磁波传播速度和链路长度)
排队时延:等待输出\入链路可用
处理时延:检错、找出口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即“某段链路现在有多少比特”)
往返时延RTT:从发送方发送数据(第一个数据到信道)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确认(第一个确认的数据)经历的时延
RTT越大,在收到确认之前,可以发送的数据越多
往返传播时延的两倍+末端处理时间(常常忽略不仅)
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有数据通过时间/(有+无)数据通过时间
网络利用率:信道利用率加权平均值
15 分层结构
实体:第n层的活动元素称为n层实体,同一层的叫对等实体
协议:对等实体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
语法:规定传输数据的格式
语义:规定所要完成的功能
同步:规定各种 *** 作的顺序
接口(访问服务点SAP):上层使用下层服务的入口
服务:下层为相邻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
SDU服务数据单元:为完成用户所要求的功能而应传送的数据
PCI协议控制单元:控制协议 *** 作的信息
PDU协议数据单元: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
OSI参考模型:
上四层端到端的通信,下三层为点到点的通信
应用层:所有能和用户交互产生网络流量的程序
表示层: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语法和语义)
功能:数据格式交换、数据加密解密、数据压缩和恢复
会话层:向表示层实体/用户进程提供建立连接并在连接上有序地传输数据(多个会话独立)
功能:建立、管理、终止会话;使用校验点可使会话在通通信失效时从校验点/同步点继续恢复通信,实现数据同步
传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的通信,即端到端的通信,传输单位是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
功能:可靠传输、不可靠传输;差错控制(对错误的修改);流量控制(传输的流量控制);复用分用(多个应用层进程同时使用下面传输层的服务;传输层把收到的信息分别交付给应用层中相应的进程)
网络层:把分组从源端传到目的端,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传输单位是数据报
分组就是数据报分开几份
功能:路由选择(最佳路径);流量控制;差错控制;拥塞控制
数据链路层:把网络层传下来的数据组装成帧,传输单位时帧
功能:成帧;差错控制(帧错+位错,指错或纠错);流量控制;访问(接入)控制
物理层:在物理媒体上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
功能:定义接口特性;定义传输模型(单工、双工、半双工);比特同步;比特编码
16 TCP/IP参考模型
17 5层参考模型
综合了OSI和TCP/IP的优点

题目:物联网中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通信是()方式。A只利用有线通信B只利用无线通信C综合利用有线和无线两者通信D既非有线亦非无线的特殊通信答案:C综合利用有线和无线两者通信

物联网通信方式:

1、串口串口通信普及率高、成本低,但是组网能力差,只适合低速率和小数据量的通信

2、以太网接口(网线)以太网(Ethernet)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局域网通信技术,它规定包括物理层的连线、电子信号和介质访问层协议的内容。

以太网使用双绞线作为传输媒介,在没有中继的情况下,最远可以覆盖200米的范围,最普及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00 Mb/s。

1、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的信息承载体,它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

2、物联网的组成:

物联网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面,即: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以及应用层。具体如下:

(1)、感知识别层。

感知层是物联网整体架构的基础,是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融合的重要一环。在感知层,我们可以通过传感器感知物体本身以及周围的信息,让物体也具备了“开口说话,发布信息”的能力,比如声音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强传感器等。感知层负责为物联网采集和获取信息。

(2)、网络构建层。

网络层在整个物联网架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负责向上层传输感知信息和向下层传输命令。网络层把感知层采集而来的信息传输给物联云平台,也负责把物联云平台下达的指令传输给应用层,具有纽带作用。网络层主要是通过物联网、互联网以及移动通信网络等传输海量信息。

(3)、平台管理层。

平台层是物联网整体架构的核心,它主要解决数据如何存储、如何检索、如何使用以及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问题。平台管理层负责把感知层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行有效地整合和利用,为人们应用到具体领域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4)、综合应用层。

物联网最终是要应用到各个行业中去,物体传输的信息在物联云平台处理后,挖掘出来的有价值的信息会被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比如智慧物流、智慧医疗、食品安全、智慧园区等。

扩展资料:

物联网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获取信息的功能。

信息的感知、识别,信息的感知是指对事物属性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知觉和敏感;信息的识别指能把所感受到的事物状态用一定方式表示出来。

2、传送信息的功能。

传送信息指的是信息发送、传输、接收等环节,最后把获取的事物状态信息及其变化的方式从时间(或空间)上的一点传送到另一点的任务,这就是常说的通信过程。

3、处理信息的功能。

处理信息指的是信息的加工过程,利用已有的信息或感知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实际是制定决策的过程。

4、施效信息的功能。

施效信息指的是信息最终发挥效用的过程,有很多的表现形式,比较重要的是通过调节对象事物的状态及其变换方式,始终使对象处于预先设计的状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物联网

物。
由物主动发起传送、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包括M2M(物联物)万物互联开启智能+时代,如智能交通、智慧物流、公共事业、安防监控、能源制造、医疗健康等应用:M2P(物联人)开启人物相连的新时代,如智能可穿戴、移动医疗等应用。物联网主要通信方式分为移动蜂窝、蓝牙和Wifi等近场通信,蜂窝物联市场是运营商关注的重点。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简称IOT)是一个基于互联网,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提供智能服务的网络。

您是想问物联网接入能力的分级是什么吗?物联网接入能力的分级是:
1、终端层,又叫感知层,主要是各类传感器终端,用于采集物理世界的种种信息,并转换为数字信息,传感器是这一层的焦点技术;
2、传输层,又叫管道层,主要是指物联网的各类连接技术,如NB-IOT,LoRa,WIFI等,一般可以按照带宽分为宽带传输和窄带传输,也能够按照传输距离分为远距离和近距离;
3、平台层,即物联网平台,向下提供安全可靠的设备接入能力,支持海量设备上云,下上提供云端API,建立设备数据与应用的快速对接通道。
4、应用层,基于物联网平台而建立的业务系统,如能源管理,消防监控,智慧园区等,是物联网真正为用户产生价值,解决用户焦点需求的环节。

无线数据传输设备的选择主要根据采集信号的类型和应用环境来选择。

不同的信号如485、232、4~20mA、电压信号等要采用不同的数据传输设备。

不用的应用环境如工厂、户外、室内要选用不同的防护等级。如户外采用IP67防护等级。

电池供电低功耗无线数据传输设备示意图

另外,根据不同的供电条件,选择不同的供电方式,如电池供电,220V供电的数采仪。

物联网体系结构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的信息承载体,它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

物联网的基本特征从通信对象和过程来看,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是物联网的核心。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整体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整体感知―可以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智能传感器等感知设备感知获取物体的各类信息。可靠传输―通过对互联网、无线网络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送,以便信息交流、分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4648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2
下一篇 2023-08-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