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恒温箱的使用方法:
1、通电前,先检查干燥箱的电器性能,并应注意是否有断路或漏电现象。
2、待一切准备就绪,可放入试品,关上箱门,旋开排气阀。
3、若是指针式表,缓慢转动调整器,使电表指在“0”处。把设定钮的白色标记线对准所需要的温度值。合上电源开关至“开”处,仪表绿灯亮,烘箱开始加热,随着箱温上升,温度指示针能及时显示测量温度值。
当达到设定值时,仪表红灯亮,烘箱停止加热,温度逐渐下降;当降到设定值时,仪表又转至绿灯亮,箱内升温,周而复始,可使温度保持在设定值附近。
扩展资料:
恒温箱注意事项:
1、箱体必须有效接地,以确保安全;通电时切忌打开箱体左侧门,内有电器线路。防止触电,切勿用湿布揩抹,更不能用水冲洗。
2、打开箱门观察试物时,不能将水点溅在玻璃门上,以防玻璃受冷骤而爆烈。
3、易燃物品不宜放放箱内作高温烘焙试验,如需作高温试验时,事先测得各物品的燃烧温度,以防燃烧。特别是气体性物品更应防止因超温而引起爆式产品。
一、生物学特性
(一)生长发育习性
灵芝属于腐生真菌,其生活史如下:担孢子→芽管→单核菌丝→双核菌丝→子实体→担孢子。在灵芝生活过程中,担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成芽管,经过质配、核配、减数分裂亲合过程,形成单核菌丝(初生菌丝),两个不同级的单核菌丝经过锁状联合,形成双核菌丝(次生菌丝),双核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再通过特化、聚集、密接形成子实体原基,子实体原基发育,向上生长形成柱状菌柄,菌柄发育到一定程度,其顶端一侧长出菌盖(菌伞)。当生理成熟,即从菌盖下的子实层散发出担孢子,又开始新的发育周期。
(二)生态环境条件
灵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适宜的营养、温度、湿度、光照、酸碱度等条件。
1.营养
灵芝属于腐生真菌,也属于兼性寄生菌,可腐生于朽木上,也可寄生于活树上。人工栽培的培养料可选择大多数阔叶树及木屑、树叶、稻草粉、甘蔗渣、作物秸秆、棉籽壳,再加麦麸等。营养基础是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碳氮比例为22∶1。碳源主要有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氮源有蛋白质、氨基酸、尿素、氨盐等。还需要少量的钾、镁、钙、磷,维生素、水等。
2.温度
其生长发育要求有较高的温度和湿度。适应温度范围为12~32℃,最适生长温度为25~28℃,高于35℃,菌丝体易衰老自溶,子实体死亡;低于12℃,不但菌丝生长受到限制,子实体也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另外,温度不适,还会产生畸形菌盖。
3.湿度
菌丝体生长阶段,要求培养基含水量为55%~65%、空气相对湿度为65%~70%;子实体生长阶段,培养料含水量60%~65%、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
4.空气
灵芝为好气性真菌,为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培养过程中,加强通风、换气,减少有害气体。
5.光照
菌丝在生长阶段需要黑暗或微弱光照。子实体在生长阶段需要适量的散射光或反射光,忌直射光。
6.酸碱度
灵芝在pH值在30~75之间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50~60。
二、栽培技术
(一)灵芝菌种的培养
灵芝菌种培养过程包括纯菌种的分离与母种(一级菌种)培养、原种(二级菌种)生产、栽培种(三级菌种)生产等环节。培养、生产步骤主要有培养基(料)的制备、灭菌、消毒、分离、接种、培养、保存等。所用器皿、工具均要求消毒,做到无菌 *** 作。
1.纯菌种的分离与母种培养
用组织分离或孢子分离法得到原始菌种,然后接种到培养基中培养得到母种。母种培养基多采用马铃薯—琼脂(PDA)培养基。
配方:去皮切碎的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磷酸二氢钾3g、硫酸镁15g、维生素B12片、水1000mL。可制备120支试管培养基。取新鲜、成熟的灵芝用清水洗净,然后用75%的酒精或冷开水冲洗。在无菌条件下,切取菌盖或菌柄内部1小片黄豆大小的组织块。用接种刀将组织块切成小块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中央,置于24~25℃的温度下培养7~10天,当白色而均匀、生长旺盛的菌丝长满斜面时,即得母种。也可将孢子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培养母种,也需要在无菌条件下。方法是取质优的已经开始释放孢子的灵芝子实体,消毒备用。收集孢子,取孢子接种于培养基上,经过培养,可获得一层薄薄的菌苔状营养菌丝,即母种。
2.原种和栽培种生产
将母种接种到培养料上,扩大培养原种,再用原种扩大培养栽培种,以满足栽培所需菌种的量。小量生产时,可用母种或原种直接接种栽培。
生产原种或栽培种的培养料配方与子实体袋(瓶)栽法的培养料配方相同,有多种配方。主要原料有木屑或棉籽壳,再加适当辅料制成混合培养料。配方1:麦粒99%,石膏1%,水65%;配方2:木屑78%,麸皮20%,石膏1%,黄豆粉1%;配方3:甘蔗渣75%,麸皮20%,蔗糖1%,石膏1%,黄豆粉1%;配方4:棉籽壳80%,麸皮16%,蔗糖1%,生石灰3%。
按照配方每100kg干料加水140~160kg,拌料均匀,装入菌种瓶内,至瓶高的2/3,在中间打一孔至近瓶底,洗净污物,用牛皮纸封口。高压或常压高温灭菌。冷却后接上菌种,大约1试管母种接原种5瓶,1瓶原种接栽培种50~60瓶。接种后放入培养室培养,需控制条件。25~30天,瓶内长满菌丝,即可接种栽培。
(二)灵芝栽培技术
灵芝栽培方法主要有段木培养法(熟料短段木法、生料段木法、树桩栽培法)、袋栽法和瓶栽法等。段木培养法主要用熟料短段木法。瓶栽法为最早采用的栽培法,主要用于灵芝孢子粉的生产、原种或栽培种培养等。目前主要用袋栽法,可以在室内、温室、大棚和露地栽培。
1.袋栽法
工艺流程:备料与配料→装袋与灭菌→接种→菌丝培养→出芝管理→采收加工。控制合适的条件,可全年培养。主要为春栽,即3~4月制种,4~5月接种栽培。秋栽则7月制种,8月接种栽培。
(1)备料与配料:同“原种和栽培种生产”。
(2)装袋与灭菌:一般选用聚氯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规格为厚约004mm,长36cm,宽18cm。配制培养料,装入袋中,装至离袋口约8cm,装料量合干料量约500g,要装实;将袋口空气排出后,用绳子扎紧,放入灭菌锅内,在15kg/cm2条件下灭菌15~2小时,或常压100℃下4小时,再停火闷5小时,冷却到25℃左右出锅。
(3)接种: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接种,接种时将菌种与培养料紧密接触,及时扎好袋口。每瓶菌种可接20~30袋。接种好的菌袋放入培养室内或大棚内的培养架上进行菌丝培养(发菌)。温度控制在22~30℃,最佳为24~28℃,避光保存,注意通风降温。1周左右检查1次,弃去污染菌袋。10天左右菌丝可长满袋。
(4)出芝管理:菌丝长到约30天左右,表面形成指头大小的白色疙瘩或突起物,即子实体原基——芝蕾或菌蕾。此时,应解开塑料袋,使灵芝向外生长,芝蕾向外延长形成菌柄,大约15天菌柄上长出菌盖,30~50天后成熟,孢子由菌盖散出,即可采收。此阶段,要采取通风、向空气中喷水等措施,温度控制在24~28℃、空气相对湿度为90%~95%,保持空气新鲜,光线以散射光为宜。
子实体培养可以室外栽培。挖宽80~100cm、深40cm的菌床,长度视地块条件和培养量决定。将培养好菌丝的菌袋脱袋,竖放在菌床上,间距6cm左右,覆盖1cm厚富含腐殖质的细土,浇足水分。床上搭建塑料棚并遮阴,避免直射光,保持温度在22~28℃,空气新鲜,相对湿度为85%~95%。10天后,床面出现子实体原基,再经25天后陆续成熟,即可采收。
2.段木培养法
工艺流程:选料与制料→装袋与灭菌→接种→菌丝培养→培土→出芝管理→采收加工。
(1)段木的选择与处理:选择直径8~10cm的板栗、柞、楸、柳、杨、刺槐、枫等阔叶树,锯成长15~20cm的段木,晾晒干燥3天左右,段木含水量35%~42%。
(2)装袋与灭菌:将段木装入塑料袋内,木料不可过干,扎紧袋口,高压高温灭菌2小时,或常压100℃灭菌6~8小时。
(3)接种:无菌条件下进行。可打孔接种或段面接种。打孔接种用打孔器或电钻头在段木上打孔,直径为1~12cm,深度1cm,行距约5cm,每行2~3孔,呈品字形错开排列。打孔后,在无菌条件下立即接种,选择培养20天,子实体原基刚形成的新鲜菌种,取出菌块,塞入孔内,稍压紧后,盖上木塞或树皮,用小木槌轻轻锤平。断面接种是一个袋中两段木料,将菌种用冷开水拌匀,然后,将菌种均匀地涂在两段木之间及上方段木表面,袋口塞一团无菌棉花,扎紧。应选择气温20~26℃、空气相对湿度70%。1m3段木需要菌种60~100瓶。
(4)菌丝培养:将接种后的段木菌袋置于通风干燥处培养菌丝,控制温度22~25℃,做好通风、降温、防霉工作。30~60天长满白色菌丝,菌穴四周变成白色或淡,后逐渐变成浅棕色,当木塞或树皮盖已被菌丝布满时说明接种成功。
(5)埋土栽种:选择土质疏松、pH值5~6的酸性土壤、排灌方便的地方做培养场地。翻土深25cm,清除杂草石块,曝晒后做宽15~18cm畦,畦长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一般南北走向,四周开好排水沟,并撒灭蚁药。场地需要使用2~3年,畦上应搭建塑料棚,覆盖草帘子,要求能保温、保湿、通气、遮阴。待日平均温度稳定在20℃,将长好菌丝的段木埋入土中培养。在做好的畦上开沟,沟底铺一层松土,将长好菌丝的段木接种端朝下立于沟中,间距6cm左右,盖土1~2cm,为防止喷水时把泥土溅到子实体上,再覆盖厚约1cm的谷壳。埋好后喷水1次,若天气干旱可喷水湿润土壤。
(6)出芝管理:埋土后10~15天可出现芝蕾。雨天注意排水。此外,还要在栽培场周围撒一圈拌有灭蚁灵的毒土,诱杀白蚁。采取喷水、通气、遮阴、保温等措施,控制棚内温度24~28℃,相对湿度85%~90%,光照强度300~1000Lx,空气新鲜,土壤疏松湿润。
(三)病虫害及其防治
多为青霉菌、毛霉菌、根霉菌等杂菌感染为害。
防治方法:①接种过程中,严格无菌 *** 作;②对培养料进行彻底消毒;③通过适当通风降低湿度;④用烧过的刀片将局部轻度感染的杂菌和周围的树皮刮除,再涂抹浓石灰乳防治,或用蘸有75%乙醇溶液的脱脂棉填入孔穴中,及时淘汰严重污染者。
三、采收
1.适时采收
从芝体出现至芝体不再增大需要40~50天,颜色已由淡转为红褐色,菌盖和菌柄颜色相同,由软变硬,有孢子粉射出,芝体成熟。此时即可采收。
2.采收方法
应用快刀或枝剪从菌柄基部剪下灵芝,留柄蒂05~1cm,让剪口愈合后,再形成菌盖原基,形成新的子实体。依据段木体积不同,可连续采收2~3年。如收集孢子粉,多用瓶栽法或袋栽法,子实体发散孢子可持续1个月,收集方法是用纸袋将菌盖罩住收集。
(徐锦堂)
猪苓〔Grifola umbellata(Pers ex Fr)Pilát〕别名野猪苓、猪屎苓、鸡屎苓。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无隔担子菌亚纲、非褶菌目、多孔菌科、多孔菌属。猪苓含有猪苓多糖和麦角甾醇等。以菌核入药。有利水、渗湿等作用,近年发现其对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自古以来猪苓都靠采挖野生供药用,自然资源少,药用量增大,供求矛盾日趋突出,近年山西、陕西、甘肃等省相继野生变家栽获得成功,结束了千百年来猪苓单纯依靠野生供药用的历史。
一、形态特征
猪苓菌核埋于地下生长,为不规则块状,半木质化,个体大小不等,大者近30cm长,直径10cm,小如蛋状,表面凹凸不平,皱缩多疣状物,外被一层黑褐色表皮,有油漆光泽,切面为白色或淡菌丝体。鲜的菌核较柔软,干后坚而不实,轻如软木,用手按压有d性。子实体从接近地表或微凸出地表的菌核顶端生出,直立菌柄,有多次树状分枝,每枝顶端有一伞状或漏斗状肉质菌盖,直径15cm左右,俗称“干层蘑菇”、“猪苓花”。菌盖圆形,少有单耳状,上有小鳞片和细纹,呈放射状,边缘薄而锐,常内卷,菌肉薄、白色,为孔状菌,孢子卵圆形,成熟时由菌盖下面孔中d出。子实体大小不等,大者直径达29cm,高37cm,有小菌盖1000多个,小者直径16cm,高23cm,单耳状,其大小与隐生在地下的猪苓菌核大小无关(图21—10)。
图21—10 猪苓形态图
1子实体 2担子 3孢子 4、5菌核
二、生物学特性
(一)猪苓的生长与发育
1猪苓生长发育与蜜环菌的关系
1954年日本学者川村清一所著《原色菌类图鉴》中,曾提及在猪苓中有栎菌(Armillaria mellea)的菌丝束寄生并深入猪苓内部的情况,但未能将猪苓生长发育与蜜环菌联系起来,猪苓仍一直处于野生状态。近年对野生猪苓的调查和栽培试验都证明,没有蜜环菌侵入,猪苓是不能生长的。从对野生猪苓调查中,可观察到在其穴中有蜜环菌生长(表21—3)。蜜环菌腐生在朽树根、半朽树根上,或寄生在鲜树根上,发出菌素侵入猪苓菌核内,在菌核内菌丝间,出现一个个有一层黑色膜的腔。有报道认为“蜜环菌分泌物中某些成分是猪苓的营养来源”,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寄生或共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表21—3 山西省野生猪苓穴内蜜环菌生长情况调查(1980)
2猪苓菌核的生长发育
直观猪苓菌核,可分为黑褐色、灰和洁白色,习惯称为黑苓、灰苓和白苓。老药农认为黑褐色的猪苓是三年或三年以上的老茎,灰的是二年生的,洁白色的是当年的新生苓。黑苓与灰苓作种,用蜜环菌材伴栽,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从菌核的某一点突破黑皮,发出白色菌丝,每个萌发点可生长发育成包着一层白皮的新生白苓。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白苓正常生长,秋冬白皮色渐深,次春皮变灰,秋季皮色更深,逐渐由灰变褐,再经过一个冬天完全变成黑色,在新生苓与母苓之间,有两层黑皮相隔,用手掰开,可看到明显的离层。在家种试验中,为了观察新生苓生长情况,每隔10天破土观察一次,当观察3次后,发现白苓变成灰色。在野生苓调查中,常可发现刚由白色变灰的新鲜苓体上,又生出洁白色的新苓,这些现象说明,当新生的白苓遇外界不利条件时,也可由白变灰,条件适宜时,又萌发出新苓,中间产生离层。有时正在生长的白苓,遇到不良气候条件,生长速度大大减慢,但未停止生长,条件较好时,白苓继续生长,苓体上明显地留下像葫芦状的细腰,但中间无离层,而是由很多菌丝相连。以上观察资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生长着的猪等,一年可形成一个以上的离层,但一块没有离层的猪苓,是一年生长的。野生猪苓调查中,常可见到有重1kg左右的大块猪苓,呈圆柱形,无离层,这说明它是一年生长的。使我们认识到,人工栽培猪苓,只要能满足其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在一年之内,同样可以长出大块猪苓,猪苓是可以高产的。而三种不同颜色的猪苓,只能反应三个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的特征,而不能完全代表其生长年限。
图21—11 猪苓生长示意图
1黑苓(母苓) 2灰苓(子苓) 3停止生长的分枝 4正在生长的分枝(白苓) 5蜜环菌 6离层 7葫芦状细腰
(二)生长发育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
1地形地势
野生猪苓多分布在海拔1000—2000m的山地,但有些具有特殊气候条件的高山区,也有猪苓生长,如云南点苍山麓,因受孟加拉湾海洋气候影响,在海拔4000m的高山,下热上寒,山腰海拔2500—3500m地段仍有野生猪苓分布。猪苓分布的坡向,在多雨的云南、四川省,猪苓多在阳坡生长,而雨水较少的山西,历年调查发现,阳坡、阴坡,均有生长,但以半阴半阳的二阳坡最多(表21—4)。猪苓一般生长在20°—50。的山坡较多。
表21—4 野生猪苓坡向分布
2植被
野生猪苓隐生于山林地下,多在树根周围或林中灌木丛根部。据调查,除松杉林外,原始阔叶林、混交林、次生林、竹林中都有猪苓生长,与其伴生的树种有柞、桦、槭、橡、榆、杨、柳、枫、女贞子、翠松子、六道木、狗骨子、杨苹等乔灌木树种。山西凋查认为砍伐后又长出新生树木的二还林分布猪苓最多,这些林中留有断树桩、树根、不成材的老树,枯枝落叶较多,天然蜜环菌生长旺盛,野生猪苓生长也较多。
3温度
据山西省调查,地温达到95℃时,猪苓开始见有萌发点,旬平均地温在12℃左右时新苓已经增大,月平均地温14—20℃时新苓萌发最多,增长最快。家种猪苓对温度条件的要求,与野生调查数据相似,但新苓的萌发率以家种者高(表21—5)。
表21—5 温度对人工栽培猪苓萌发的影响
4湿度
各地对猪苓生产地土壤含水量测定,都认为30—50%的土壤含水量适宜猪苓生长,古县猪苓场属山西省临汾地区,为猪苓分布较多的区域,其历年逐月平均降水量(表21—6)比较表明,7、8月份两个月的降雨量,为全年降雨量的45%,而这两个月还是猪苓生长旺季,土壤含水量达到45—50%(图21—12)。
表21—6 山西临汾地区月平均降雨量统计
5土壤
在山林中腐殖质土层、黄土层或砂壤土层中,均有猪苓生长,但以疏松的腐殖土层中,生长猪苓为多,个体也大。各地调查土壤的酸碱度,和氮、磷、钾的含量差别较大(表21—6),这与当地土壤的形成,降水淋溶等有密切关系,但土壤含水量和酸碱度,对猪苓生长的关系更大些。
图21—12 古县霍山猪苓产区生长季节土壤含水量变化情況
表21—7 野生猪苓穴土壤调查
三、栽培技术
猪苓的栽培方法较多,但目前采用固定菌床栽培与活动菌材伴栽,这两种方法较好,接菌率高,便于人工控制,春栽当年即可生长新苓。
(一)培养菌枝、菌材(菌棒)、菌床
请参考天麻菌枝、菌材、菌床的培养方法一节。
(二)选种
是猪苓栽培关键的一环。栽培猪苓用菌材作种,不要选择色乌黑、质坚实、生殖能力差的菌核和已烂坏、中空的菌核作种,应选择灰褐色、压有d性、断面菌丝色白、嫩的鲜苓作种,选留的菌核仍可用作药用。白苓栽后腐烂,不能作种。栽种时也可把大块猪苓掰成5—6cm的小块栽种。
(三)栽培时间
可在封冻前或翌年初春解冻后的4—5月份栽培,当年即可接菌,发出新生白苓。
(四)栽培方法
1菌材拌栽
挖宽50×50cm深40cm的穴,穴底铺一层树叶,放入3根已培养好的菌材,材间间隔2—3cm,将选好的猪苓菌核,接在两根菌材之间蜜环菌索旺盛的地方,用树叶填满菌材棒间空隙,上层放两根菌材,以同法摆入菌核后,再盖一层树叶,上面覆土10cm。
2固定菌床栽培
栽种时挖开已培养好的菌床,取出上层菌棒,下层菌材不动,在材间接入菌核后,盖树叶填满材间空隙,用菌材伴栽法栽上层,覆土10cm。
(五)场地管理
猪苓下种后不宜翻动并忌牲畜践踏,在雨水较少的北方,应经常检查土壤湿度,保持土壤含水量常能达到40—50%,尤其在7、8月份猪苓生长旺季,干旱时应引水灌溉,保证猪苓正常生长。
四、采收与加工
猪苓是多年生菌类植物,栽后一、二年之内产量不高,尤其在寒冷的高山区和北方,生长速度更慢,栽后三、四年才是生长旺盛时期,产量较高,但如栽培年代太长再采收,菌材都已腐烂,也影响猪苓生长。故应在栽后第三、四年秋季收获,挖出栽培穴中全部菌材和菌核,选灰褐色、核体松软的菌核,留作种苓。色黑质硬的老核,应除去泥沙,晒干入药。栽培穴可将周围土壤铲去一层继续栽苓,选择仍坚固、无杂菌感染、蜜环菌生长旺盛的老菌材,可添加一倍的新木段继续栽培,或用新培养好的菌材伴栽。
银耳
(岳德超、黄正芳、潘世民)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别名白木耳、白耳子。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有隔担子菌亚纲、银耳目、银耳科、银耳属一年生食用兼药用真菌。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古巴、西印度群岛、美国及巴西等地。我国主产四川、贵州、云南、福建、湖北、安徽、浙江、广西、陕西及台湾等省区。以四川省通江银耳和福建漳州雪耳最著名。以子实体入药。性平、味甘淡、无毒。具有润肺生津、滋阴养胃、益气和血、补脑强心等功能。主治肺热咳嗽、久咳喉痒、咳痰带血等症。现代医药学研究表明,化学成分主要含有多糖、蛋白质、脂肪、树脂及粘液质等。其多糖首先由日本Ukai等(1972年)从子实体分离出3种酸性多糖,并指出日产银耳较中国产银耳多糖的抗肿瘤活性要高。我国由沈阳医学院附属医院,首先(1975)利用子实体制成多糖注射液应用于临床,可提高白血病人淋巴细胞的转化率。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1978)药理试验结果表明,对小鼠急性放射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能提高肿瘤病人因放射、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增强免疫作用及对骨髓具有保护作用。
近年来,福建三明地区真菌研究所和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利用银耳芽孢深层培养法生产银耳孢糖,应用于临床治疗慢性气管炎、肺心病、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等有一定疗效。银蜜片(银耳与发酵生产的蜜环菌菌丝体的复方制剂)对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疗效。
一、形态特征
银耳由菌丝体和子实体组成。菌丝体纤细有分枝及隔膜,灰白色,在基质内蔓延生长,并分解和吸收基质中的营养和水分,在条件适宜时形成子实体。子实体刚长出时,呈一小块白色的糊胶状物,在温湿度等条件适宜时,逐渐长大成为纯白色。由许多薄而多皱褶的瓣片组成,形似菊花状或鸡冠花状,个体大小不一,直径5—12cm。表面光滑、富含胶质,具有d性,半透明。干时呈角质,硬而脆,白色或米,吸水后能恢复原状。其干鲜比为1∶8—40。
子实层由无数的担子所组成,布满瓣片的表面,担子深埋于子实层内,每个担子十字形垂直或稍斜地分割成四个细胞,每个细胞顶端伸长成一个细长的柄伸至子实层表面下,称为担子,其顶端又产生一个担孢子梗,担孢子梗上生一个担孢子。担子卵圆形或近球形,12—13×10μm,无色透明;孢子近球形,6—75×4—6μm,无色透明。担孢子成熟后可被d到新的地方,在适宜条件下发芽繁殖(图21—13)。
图21—13 银耳形态图
1子实体 2担子 3孢子 4担子横切
(仿刘波)
二、生物学特性
(一)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营养
银耳是一种异养型生物,在自然界通常生活在倒木上,对纤维素、木质素等物质的利用能力差,只能利用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在段木上生长时只有通过伴生菌(香灰菌丝)对纤维素等分解才能生长发育。
2温度
孢子的萌发、菌丝的生长、子实体的形成都需要在温暖的条件下进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2—25℃;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5℃,30℃易断裂成节孢子,过低则生长缓慢。耳木中的菌丝能抵御严寒;子实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5℃,在此温度下不仅生长最快且耳片厚、产量高,低于20℃或高于25℃,则不利于子实体的生长。变温培养或低温刺激,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
3水分
在生长阶段,要求段木含水量为45—50%,菌丝生长快而健壮。出耳阶段,子实体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空气相对湿度需保持在90—95%以上,可不断形成子实体。故栽培过程中,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控制和调节段木含水量和空气湿度是获得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4空气
银耳是好气性真菌,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部需要氧气。在菌丝阶段需氧较但缺氧条件下,菌丝生长较慢。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需氧较多。氧气不足,原基分迟,不易开片,且色黄质差。闷湿的环境条件则易造成烂耳及杂菌生长。
5光线
光照与银耳的生长发育有关,在黑暗条件下不能产生子实体,在强烈的阳光下生长不良,以散射光栽培的银耳色白,质优。
6pH值
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适宜pH值在52—58之间。而银耳菌丝和香灰菌丝在木屑上混合培养时的最适pH值为5—6之间。
(二)生活史
成熟的银耳担孢子具有d射力,借风雨、昆虫传播,在适宜条件下萌发长出菌丝状芽管,形成单核菌丝,两种不同性别的单核菌丝,经异宗结合形成双核菌丝。菌丝体分解和吸收基质中的养分和水分,并不断生长发育,经一定阶段,通过胶质化形成子实体。子实体成熟后又产生担孢子,再繁殖下一代。完成这样一个周期,在适宜条件下大约需要45—60天。
三、栽培技术
中国是世界栽培银耳最早的国家,1894年始于四川通江县,其后传到贵州、陕西、湖北、福建等省。过去是采用段木自然接种,产量很低。现在,由于银耳纯菌种的分离培养成功,并采用人工接种于段木上,成活率有了保证,故产量有很大的提高,所产银耳品质优良。目前生产上仍在采用段木栽培方法。由于袋栽方法可节约木材,生长周期短,条件易控制,便于管理,产量比段木栽培提高数倍,故袋栽方法在不断普及。近年来瓶栽及砖池栽银耳方法的研究也获得成功。
(一)银耳的栽培方法
1段木栽培法
(1)耳树的选择由于银耳菌丝分解纤维素能力较弱,故需选择木质松、营养丰富、含水量高、边材发达直径为3—10cm的阔叶树种为宜。
(2)段木准备
砍树最好在秋季落叶至第二年刚出新芽时砍伐,因这时树体储存的养分最丰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树皮和木质结合最紧密,砍伐后树皮不易脱落。同时应选择在晴天或雨后连续晴朗的天气进行砍伐。对于含水分多的容易返青抽芽的树木,需进行干燥,上海采用“沸水浸泡”和“蒸汽熏蒸”热处理方法,不但可促使原木完全死亡,而且还能调节木内含水量,灭虫灭菌和促进银耳菌丝生长,保证银耳的高产稳产。但经过热处理的段木,在栽培管理中,用水量不宜过多,以免引起银耳菌丝体早衰。
(3)段木接种
接种时间主要在于掌握适宜气温条件下接种。同一时间,各地区气温差异较大,故应根据当地具体气温情况而定。接种时间可分为春秋两季,一般气温稳定在15—18℃时接种为宜。温度高,易染杂菌。温度低,发菌慢。使段木含水量保持在40%左右为好。最好在阴天或雨后初晴进行。过干,影响菌丝定植和生长,过湿在发菌时易长霉菌,出耳早,易早衰。故过干的段木,最好事先用水喷湿或在清水里浸泡一段时间,晒干水气后,再砍口或打孔接种。接种方法可采用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一起接种的方法,成活率高,能防止污染。具体 *** 作是,用11—12cm皮带冲打好接种孔穴,穴深15cm,直径1cm,将扁瓶芽孢菌种周洗米水(1∶1)浸洗搅拌成浓菌液,每孔穴接1—2滴,再接上木屑菌种,盖上树皮盖子。接种孔不宜过密,一般孔距7—8cm,行距3—4cm,穴深15—2cm,交叉排列。两端截面也可各接一穴,根据木质及段木粗细调整距离。
(4)段木堆放发汗
接种后,应立即将段木垛起来进行发汗。目的在于使菌种在段木上更好地定植和生长。发汗实质上是一个发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段木的某些有机物被分解,分解产物易被银耳孢子和菌丝吸收,因而有助于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的生长。段木堆放场所应掌握气温低时选温和处、气温高时选阴凉处的原则。最好是向阳山坡,上面有一定遮荫,地下又不太湿的场地,以利于生长和防止霉菌污染。段木一般可堆放成井字形和覆瓦状两种。若场地干或段木较干燥堆放成覆瓦状为好,因有利于保湿;若场地较湿或段木较湿可堆放成井字形,便于水分蒸发。堆放高度以70—80cm为宜。堆木后,如果气温在20℃以下,则应注意保温。可在堆木上面加树叶帘子或塑料薄膜覆盖,如果气温已达到20℃以上时,则应注意保湿。可不必再用塑料薄膜盖堆。7—10天内一般不宜掀动覆盖物(树叶、草帘),尽可能使堆内温度保持在20—25℃,空气相对湿度在以上。上堆后每隔7—8天要翻堆检查一次,并结合喷水或通风,第一次翻堆,段木过干的可在地下喷水保湿。并把段木上下里外调换,以调节干湿度。只要温湿度适宜,一般20天左右即可发现耳芽,一个月开始大量长出耳芽。若堆内温度过低,湿度小,则需一个月以上方出耳芽。故需及时检查,调节湿度和温度。如果发现成活率过低时应及时补种。鉴定接种后是否成活的主要标准是接种穴内壁及其附近组织有无呈现灰黑色斑纹的香灰菌丝。其检查方法可劈开接种穴附近浅层,看香灰菌丝是否生长。只要菌种质量好,含有足量的银耳菌丝。随着香灰菌丝的蔓延生长,银耳菌丝便能顺利生长。
(5)银耳的段木栽培方式
银耳的段木栽培方式多种多样,如坑道栽培、荫棚栽培、树荫栽培、溪沟栽培等。无论采用何种栽培方式,均需从温度、湿度、光线、通风、病虫害等诸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各地区可根据具体条件因地制宜选择采用适宜的栽培方式。①坑道栽培:需选择地势高、土质粘、保湿性好、排水方便、通风好、环境清洁的地方挖坑或利用沟道改建,坑深1m,底宽2m,面宽3m,地面铺上砖头或砂砾,以免积水和泥浆沾污耳木,影响银耳生长。坑底两旁各挖一条10cm宽的排水沟,埋立1—2行有分叉的木桩,上面横放长竹竿,以作排放耳木用,中间留下作业道。坑上面搭一棚架,棚高2—25m,长10—15m。两头各设一门,两旁各开2—3扇窗(可支起通风)。棚顶用草帘覆盖,棚周围可种植瓜类、豆类等藤本作物以遮阳降温。坑道栽培的优点是受外界气候条件影响较少,调温、保湿、通气性好。②荫棚栽培:选择避风、向阳、近水的平地,在地面上搭一棚架,高2—25m,四面用芦席或草帘围住,两头开门窗,地面挖一条10cm宽的引水沟,泥地要铺上砖或砂,设立支架,耳木斜搁于上。③树荫栽培:是利用山林或苗圃,将耳木平列式排放在树荫下的栽培方法。排放时用砖石作垫,上面放两根树杆,耳木成行平放于上。这种方法保湿性较好,可减少喷水次数,烂耳也少。④溪沟栽培:把耳木平铺在狭窄的溪沟上,上面搭棚或利用现成的树荫遮蔽,以调节温湿度和光照。
2瓶子栽培
是在瓶内采用锯木屑培养银耳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城市和缺少树木的地区。优点是可节约大量木材,生长周期短。可采取升、降温措施,一年四季都可进行栽培,条件易控制,便于管理,减少病虫害,产量比段木高数倍。但需有灭菌锅、无菌室、培养室及培养瓶等设备。现瓶栽方法在不断普及。
(1)木屑培养基的制备
①组成:干木屑(或棉籽壳)715%,米糠或麸皮25%,蔗糖1%,石膏粉1%,豆饼粉1%,硫酸镁005%,水适量,pH值52—58。②制备:按上述比例称好所需原料,将木屑、米糠、豆饼粉、石膏混在一起拌匀,然后加入已溶化的糖,硫酸镁水溶液和水,充分拌匀,使培养料含水量为55—60%,然后装入罐头瓶内,边装边适度压实,高度为瓶口下1cm左右,中间打一深2cm、宽15cm的接种口,擦净瓶的内外壁及瓶口,包上防潮纸或耐高温塑料薄膜,用线绳扎紧,于15磅高压下灭菌1小时。
(2)接种
培养基冷却后,在接种室或接种箱内进行无菌 *** 作接种。原种须具备出耳率高、生活力强、色白、肉厚、易开片、菌丝健壮等特点。用接种铲去掉原种内的子实体原基,挑取花生仁大小的原种,放入接种口内,轻轻压实,包上薄膜,用橡皮圈扎紧。
(3)培养
接种后,置于22—25℃培养室内培养。经3天后,接种口可长出白色菌丝。10天内室内空气相对湿度需保持在60%以下。
(4)开瓶套纸
培养8—10天后,菌丝在培养基内向下生长3—4cm时,为了增加菌丝对氧气的需要,把覆盖的薄膜去掉,换上高3—4cm的牛皮纸套,以便新鲜空气进入瓶内,促进菌丝生长。再经培养5—10天,接种块上的菌丝转为粗壮,出现红、水珠,并形成银耳的原基时,应增加培养室的通风量,提高空气相对湿度达80%左右,以促进子实体的形成。
3塑料袋栽培
此法省工、省力、成本低,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1)塑料袋规格
一般可采用长40—50cm、宽15—20cm的耐高温塑料袋。
(2)培养基组成成分及制备
木屑与瓶栽相同,或以棉籽壳、玉米芯粉代替木屑。装料时适当压实,装至2/3时,袋口用3—4cm口径竹筒套入,筒口塞上棉塞,包上防潮纸,每袋剪4—5个洞口,直径2—25cm,用木棒压成直径15cm的接种穴。然后贴上直径为35cm的胶布。15kg/cm2灭菌2小时,放入接种室备用。接种时,需两人 *** 作,一人在酒精灯旁掀开胶布一角,一人迅速将菌种接入接种穴,轻轻压实,立即封上原胶布。
(3)培养
培养条件等与银耳的瓶子栽培相同。
(二)栽培管理
1调节温度
无论是银耳的段木栽培、瓶子栽培或是塑料袋栽培,子实体生长的最适温度均为20—25℃,气温低时,要注意防风保温。气温高,银耳生长快,但耳片薄,易引起烂耳,应加强遮蔽、通风,地面及顶棚喷清水,使温度不超过28℃。
2控制湿度
银耳子实体发生及生长时,耳木含水量保持在40—45%,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95%,则银耳生长健壮、迅速,色白朵大。
3通风
银耳生长需要一定的氧气,室内空气新鲜,子实体开片好、色白。故栽培场所须保持空气流通。气温高时,清晨通风为好;气温低时,中午通风为宜。在梅雨季节及高温季节需增加通风时间。
(三)病虫害及其防治
银耳在整个栽培过程中,段木及子实体都易受到病虫为害,尤其是温湿度高,通风不良时为害更大。
1线虫
(Rhabditis sp)
是引起烂耳的主要病原。05%碘液能预防线虫病兼有刺激银耳生长的作用。喷段木后烂耳少,子实体健壮,长势好。亦可用1%冰醋酸或稀释4倍的醋喷洒耳木,抑制线虫的繁殖。为害严重的耳木,可将烂耳连穴挖除,洗净,干燥数日,待线虫清除
1、食用菌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 碳素、氮素、矿质元素和生长素是食用菌生长必须的营养物质;木材、木屑等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是食用菌需要的碳素营养;麦麸、米糠、豆饼粉、玉米粉、尿素等含有丰富的氮素,是食用菌需要的氮素营养。
在配制培养料时,必须注意碳素与氮素的比例。食用菌还需要微量的磷、钙、镁、钾、锌、钼等矿质元素,这些矿质元素一般在栽培料中就有。另外,食用菌生长发育中还需要一定量的生长素,如维生素B1、B2、B6等,在马铃薯、米糠等物中含量较多。
2、食用菌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 必须注意不同的食用菌所要求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同一种食用菌的不同品种要求的温度也不一样。而且,一个品种的不同生育阶段要求的温度也不一样。
3、食用菌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 培养料的含水量以60%~70%为宜。在菌丝培养期间空气的相对湿度要求不高,主要是在出菇期间要求80%~90%的高湿环境。因此,出菇期间要注意勤喷水,以增加栽培场所的空气相对湿度,满足子实体生长的需要。
4、栽培场所要求空气新鲜、氧气充足这是获得高产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经常注意菇房的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在通风换气时务必注意温度变化和对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科学管理,协调统一,千万不要顾此失彼。
5食用菌对光线需要是比较特殊的在发菌期间多数不需要光线,适宜在黑暗的条件下生长,而在出菇时期却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如此时没有适量的散射光,就不能出菇或发生畸形菇。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山洞、防空洞、菜窖等。
扩展资料:
食用菌的食用价值
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其含量是一般蔬菜和水果的几倍到几十倍。如鲜蘑菇含蛋白质为15-35%,是大白菜的3倍,萝卜的6倍,苹果的17倍。1公斤干蘑菇所含蛋白质相当于 2公斤瘦肉,3公斤鸡蛋或12公斤牛奶的蛋白量。
食用菌中赖氨酸含很丰富, 含有组成蛋白质的18种氨基酸,和人体所必需的8种微量元素。谷物食品中含量少的赖氨酸,食用菌中含量也相当丰富。
食用菌脂肪含量很低,约占干品重量的02%-36%,而其中74-83%是人体健康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食用菌还含有维生素,食用菌富含的VB1、V12, 都高于肉类,草菇Vc含量为辣椒的12~28倍,是柚、橙的2~5倍,香菇的17倍。
香菇Vd原含量高达128国际单位,是紫菜的8倍,甘薯的7倍,大豆的21倍。VD原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化为VD,促进对钙的吸收。 食用菌还富含多种矿质元素:磷、钾、钠、钙、铁、锌、镁、锰、等及其他一些微量元素。银耳含有较多的磷,有助于恢复和提高大脑功能。香菇、木耳含铁量高。香菇的灰分元素中钾占65%,是碱性食物中的高级食品,可中和肉类食品产生的酸。
食用菌不仅味美,而且营养丰富,常被人们称作健康食品,如香菇不仅含有各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具有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治疗高血压的作用,还发现香菇、蘑菇、金针菇、猴头中含有增强人体抗癌能力的物质。
参考资料:
人民网-食用菌“还原”大农业生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