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介绍几个世界级的打台球人物!

给我介绍几个世界级的打台球人物!,第1张

谁是黑8王?谁能够统领这项在中国拥有绝对参与人数的台球运动?本月6日,首届乔氏黑8全国排名赛在北京华尔轩台球俱乐部落下帷幕,经过四站比赛的拼杀,黑8王和十大高手的头衔终于有了归属。
总决赛异常激烈
乔氏黑8全国排名赛首次引入了积分排名的赛制,从去年8月到今年2月,历经半年的征战,转战北京、沈阳、长春、北京四大战区,参赛人数达到了400人,并且囊括了几乎国内所有的顶尖选手,奚红宇、石鑫、马志宇、李明文、刘巍等名将,纷纷投入到这场规模空前的赛事中。排名赛四站总积分前10位的选手,将获得十大高手称号,而总积分冠军则成为一统16彩的黑8王,
在前三站比赛中,石鑫、陈强和李明文分别登顶,第四站北京总决赛,黑8王极有可能从他们三人中说颖。正如所有人预料的那样,北京总决赛的激烈程度超过了此前的比赛,众多高手们都陷入残酷的遭遇战。
“实力强的选手都抽在了上半区,激烈的碰撞在小组赛就提前上演了。”本站副裁判长李大幸说。在残酷的竞争中,奚红宇、马志宇、凌一等人纷纷落马,提前退出了争夺。经过100余场比赛后,石鑫、石汉表、宋伟飞和陈博占据了四强席位,最终,石鑫7:9不敌石汉青屈居亚军,但他仍然凭借第一站冠军和总决赛亚军的出色成绩,摘得了黑8王的桂冠。
北京总决赛把首届乔氏黑8全国排名赛推向了高潮,共有103人参赛,创下四站排名赛人数之最,竞技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华尔轩总经理陈卫华表示:在本次比赛中,涌现出了许多实力不俗的选手,比赛的整体水平较前三站有了飞跃。
改赛制耳目一新
首届乔氏黑8全国排名赛已然尖埃落定,引人关注的除了比赛本身的激烈程度外,赛制的革新也颇受好评。在本届比赛中,不但二次报名被严格禁止,并且不设种子选手,四站比赛的积分排名,在下个赛季重新归零。用乔氏台球桌厂总经理乔元栩的话说:我们只是在为中国台球抛砖引玉。
二次报名在中国台球发展前期起到过积极作用,但近年来受到了一些业内人士的好评。北京总决赛亚军得主宋伟飞表示:“这次乔氏的比赛办得很正规,没有了二次报名的现象,台球打起来非常舒服,这是走向职业比赛的好开端,希望乔氏以后能多举办这类赛事。”
据了解,第二届乔氏黑8全国排名赛依然不设种子位,选手的积分重新归零。只有赢得首届十大高手称号的选手,可能在新赛季获得1000元的出场费。
乔氏台球桌厂副总经理乔瞧说:“不设种子选手也是出于多方考虑,这对于所有选手都十分公平,赢的比赛越多,奖金就越多,大家都凭实力说话。任何一位选手都不会受到偏袒和保护,哪怕是知名选手,这样不但有助于增强比赛的激烈程度,同时也给有实力的新人一展身手的机会。”
国内的斯诺克排名赛和英国职业联赛,都有种子排位,总排名前16的选手可以自动进入32强,属于有权阶级,即使输掉比赛,依然有高积分和奖金。这样的赛制让年轻选手难于出头,前几年,英国一些职业选手就对设种子位大加抱怨,认为这是保护知名选手的不平等条款。
乔瞧表示:这是乔氏首次做全国性的排名赛,目的是让台球爱好者都参与到比赛中,用真正的实力来证明自己。今后比赛的奖金还会进一步提高,以吸引更多优秀的选手的参加。
>

《黄金瞳》已经在2019年2月26日于爱奇艺网络平台播出了,VIP周二20:00更8集,普通用户每周二到周五20:00更2集。

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爱奇艺、腾讯影业、灵河文化出品,阅文影业、果派联合联合出品,灵河文化制作;李莅樱、白一骢、陈英杰担任总制片人;林楠执导;南派三叔策划;再加上张艺兴作为流量担当,噱头就已经很足了。

从目前播放的反馈来看,褒贬不一。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视剧的制片人白一骢可以说是网剧的品质担当了。在被称为网剧元年的2014年,白一骢抓住了这个先机。由他担任编剧和制片人的《暗黑者》,以精良的制作水准,在当时仍属“贫民窟”的网剧界杀出重围。

紧随其后的《盗墓笔记》又开创了开创了网剧会员付费的先河;《老九门》更是势如破竹,成为全网第一部单网点击量破百亿的网剧。所以《黄金瞳》完全可以期待一波。

       自从《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走红并取得良好口碑,类似模仿形式的美食纪录片层出不穷。中国地广物博,美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但是多数美食纪录片却往往只看见“食物”,着重于取景的精美和镜头的精致感,这不免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人生一串》不同于传统的美食纪录片把珍馐美味、山野风味都囊括,而是专注于“烧烤”这个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制作出极为“接地气”又满是“江湖味”“市井味”的高质量纪录片。

一、 红尘烟火的美好

      《人生一串》取材烧烤,立意是要拍出烧烤的生活感和故事感。因此该片的主旋律就是城市中随处可见的烧烤老店。摄制组并未刻意取景,而是追求拍摄画面的真实感。烧烤一般都是在夜间进行,因此纪录片很多镜头都是夜间自然光完成。没有刻意的调色和壮观的大远景,夜深却还热闹喧嚷的烧烤店,漆黑小巷亮起的霓虹灯招牌,夜晚烧烤店暖黄的灯光,店里闲聊喝酒的食客,大声吆喝卖力烤串的店老板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镜头更能拉近和观众的距离,也更会让人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虽然纪录片的基调是“市井气”,但是拍摄食物的镜头却不可谓不精美。《人生一串》也和其他美食纪录片一样,使用了大量的特写和高速镜头。特别是调料、食材处理、烧烤的过程,使用高速镜头配合呲啦的音效,将烧烤烤制的诱人感充分的表现出来。而在第二集《比夜还黑》中,将一些普通人一般不会选择尝试的食材,如蚕蛹、蚕虫、猪眼睛等,也运用特写和高速镜头增加视觉刺激,同时也将第二集“暗黑”的主题淋漓尽致地表达,为烧烤再添一份江湖气。

       除却食物的精美,该片也大量运用暖色调,食材的红艳焦黄,店内暖黄的灯光,这些也都增加了纪录片的观赏性,将夜深时刻烧烤的“温暖”传达给观众。

        只是这些镜头的运用却不足以烘托烧烤的江湖气。《人生一串》的剪辑配乐将导演想要表达的意蕴加强渲染。在纪录片介绍广州烧烤的那一段,鼓点密集,画面转换迅速,踩着鼓点切换画面直至“嘭”的一声,扇贝在烤架上舒展开来。节奏的变换使得纪录片极富形式美。而配乐则更是点睛之笔。哈尔滨烧烤即将出场的时候,纪录片响起哈尔滨经典配乐,镜头从上空俯瞰,高低楼群飞越而过,配乐逐渐加强,直至镜头穿过烧烤架前的白烟拍摄到清晰的店老板的脸时,音乐截止,此时之前烘托已久的主人公正式登场。

二、江 湖人间的故事感

       打造《人生一串》独特风格的最大功臣就是解说词与配音。在中国,观众一般能接触到的长篇纪录片的配音都是有着播音功底的,声音宏厚字正腔圆的声音。但是《人生一串》为了更好地契合主题,导演陈英杰亲自上阵。

        陈英杰的沙哑的烟嗓配音,有着浓浓的故事感,像是一个饱尝人间酸甜苦辣的烧烤店老板为观众细细讲述各地烧烤的江湖故事。而这种不同于主流的配音尝试,虽然在最初受到一定的反对,但是却为《人生一串》树立起鲜明的“市井味”风格,在文字和画面之外,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

       而该片的重头戏就是解说词。《人生一串》的解说词摒弃了传统的“科普”类型的解说风格。它更多使用第一人称,用亲切的仿佛唠嗑的人名称呼,比如“萍姐”“老王”“活泼哥”带出每个独立的烧烤故事。这样的处理更像故事的开场白,仿佛解说词里的“他”就在你的身边,拿一壶酒,与正在听的“你”闲说人生。

       除却第一人称的使用之外,解说词也将食材拟人化,赋予生命。在烤蚕蛹的解说中,“如果时光倒转,蚕蛹回到小时候,变为绿色青蚕的它能否度过远离烧烤的童年呢”;在烤猪眼睛的解说中,更是抓住了“眼睛”的一语双关,“只有亲自体会才能领略其中奥妙,就像第一次亲密接触小心被它电到”“猪眼睛的火候逃不过萍姐的眼睛,无数次的对视,这是属于暗夜女王的坚韧。”

       《人生一串》的解说词除却烟火气满满外,也极尽诙谐幽默。解说词往往抓住一个特征展开联想或者夸张,用琐碎的口语化方式表达出黑色幽默的效果。例如在《比夜还黑》这一集中,纪录片要展现的是各种奇葩烧烤,开篇解说词就言明“好吃莫过下三路,刺激还需重口味”,为整集定下基调。在脑花烧烤的解说中就将联想夸张运用极致。“午夜,这座世界饭馆最多的城市,四处游荡着寻觅脑花的馋嘴僵尸”,这句解说既点明接下来烧烤主题是脑花,又极具画面感,同时诙谐幽默,引得观众一笑。

       江湖气的营造除了这两点,还有对于食客的拍摄画面。《人生一串》拍摄烧烤店的同时往往会拍摄很多食客的特写镜头。吃烧烤要专门拍摄嘴部特写,聊天侃大山也要拍摄面部特写。其中参杂的很多食客的采访镜头,不仅丰富了观众对于烧烤口味的理解想象,也丰富了作为主人公的店老板的人物形象。烟火气最重要的是有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生一串》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点,并且运用大量食客的镜头营造出每家烧烤店的传奇与“接地气”。

       《人生一串》的每个故事都是独立发展的故事,纪录片将这些故事拼贴组合,塑造出江湖人间的感觉,而在结尾时又回顾整集的故事。将这些主人公未完成或者即将开始的动作加以总结并拼贴剪辑,给观众一种故事还将继续,这些主人公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每天重复前一天的生活却又留待惊喜的感觉。更表达了纪录片向平凡生活致敬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硬,我们怎能服软。舔舔手指,抹抹嘴唇,骨头骨头,再尝一口。”

三、 市井英雄的传奇

       《人生一串》不同于主流美食纪录片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它更关注“人”的故事。没有煽情也没有刻意,纪录片将一个个店老板的烟火人生展示给观众,但是却挖掘了在烧烤背后更具有意蕴的人情美。

       在《人生一串》中,每个烧烤店的店老板就是自己领域里的江湖大人物。食客们因喜爱烧烤而聚,一期一会,却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和烧烤店老板结成了朋友。而有的烧烤店老板尽管辗转路过不同的城市,手机号却一直没变,食客一联系,就知道去哪里寻找这独特口味。

       而哈尔滨烧烤店老板房哥却与她的媳妇儿在烧烤中度过一生。烟火味的爱情也是最长久的爱情。房哥对妻子无声的告白就藏在多年的烧烤手艺上。

       扬州商老三的烧烤店最让扬中同学受益。纪录片中更戏言“不知道商老三,就不是扬中学生”。对于这些学子而言,多年后回想起家乡和年少时的青葱时光,怎么也绕不过商老三烧烤店。这里承载了他们对一段最美美好时光的记忆。

       在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烧烤香气就是对家乡的最好注解。约一两伙伴,点上三两烤串,再要一瓶酒,多年在外的辛苦就在这言语笑谈的氛围中溶解了。

       而对于每个店老板,纪录片从食材选择到食材处理,从接客到闲侃,都注重塑造店老板对于烧烤,对于时光,对于美味,对于食客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境遇,转行、失业、传承,但不一样的故事里都蕴含着每个主人公对于烧烤,对于人生的洒脱的态度。这样的氛围营造,使得观众也愿意陷入不同人的烧烤江湖中,在平凡人生中遇见一处惊喜。

       《人生一串》在B站首发,每集30分钟的时长很好地符合了新媒体平台用户的使用习惯,配上别具一格的解说配音,顿时在一种“高大上”纪录片中出类拔萃。但是这部纪录片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在内里深含的对于烟火人间的表达。《人民日报》评论: 所谓“敬我们七荤八素的口腹之欲”,其实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吃烧烤,更深层的含义是在向观众们平凡的生活致敬——这里有“最长情的告白”,也有“最脱俗的情调”,更有“关于时间的味道”。 而这,也正是我们看完《人生一串》后觉得回味无穷的原因。“没了烟火,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我们都希望能在忙碌人生中寻一个休憩之地,尽情宣泄白天积压的情绪,和某人共渡一段美好时光。

去年12月12日,北京小贩崔英杰杀死城管队长李志强案,在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进行了公开审判。我全程关注了这一不同寻常的开庭审判,并将网络上实时传播的庭审记录下载到了自己的电脑之中。事后,我还与几个经常聊天的网友,在网络上就此案的一审开庭情况,私下进行了几次各抒己见的讨论。其中,有两三位网友得知我一直是在中国基层政法部门从业,遂建议我从法律的角度分析预测一下判决的最终结果。对这种建议,我当即表达了婉言谢绝的意思。这是因为,我深知,在当代中国特殊的国情之下,一些有着广泛社会影响的刑事案件,远不是所谓单纯的法律问题所能涵盖,它其实更广泛地牵涉政治、经济、社会乃至道德与文化领域的深层问题。所以,这类案件,不是主持庭审的法官,甚至也不是一审法院的审判委员会能够决定案件的审判结果。自然,更不是我这种进入准退休状态的人所能预见判决结果的。像我们所谈论的崔英杰案,就显然不单单是一个法律问题。
我一直认为,崔英杰案在某种程度上,比当年孙志刚被杀案,更尖锐、更残酷、更血腥地触及乃至引爆了当代中国一系列深层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此案不仅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且,更令人对中国社会的走向忧虑和疑惧。
2月初,随着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临近,《南方周末》上有人再次谈论崔英杰案件,曲里拐弯地从法理上推测和期待崔案可能出现的判决结果。受到此文的再次警醒,我便于2月6日夜,利用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写了一篇约2000余字的短文,题目叫做《审判崔英杰:凸现当代中国的尴尬、耻辱和绝望》,并于当日深夜和次日上午,把这篇小文分别发到了自己在和讯网站、博客中国网站设立的个人博客之中,同时,还发到了经常去活动的百灵论坛、凯迪论坛、天益论坛、一起说论坛以及不经常去活动的新华网发展论坛。
然而,非常有意思的是,这篇小文在上述网站的命运却迥然不同:在和讯网站和博客中国网站,此文短暂地活了2、3天后,被网站编辑处了“极刑”,删除殆尽①;在凯迪论坛,它被编辑做了锁贴处理,被判“无期徒刑”,几乎看不到被解锁的可能②;在百灵论坛,它在一度引起网友热议之后,被编辑做了沉底处理,只有我这个作者才可以搜索到③;在天益论坛和一起说论坛,此文受到版主的高度重视,前者将此文作了精华文章处理,后者一直将此文放在论坛中各子版面上作置顶文章处理④。最使我深感惊异和激动的是,新华网的发展论坛深水区版面的编辑,居然将此文的标题做了红色醒目处理,并在将近一周时间里,一直将此文放在论坛的首页开放跟帖评论,其点击数早已过了6000,跟帖数则过了230⑤。
这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使我对崔英杰案的最后结果陷入迷思的泥沼而难以自拔,于是,我便把我这篇小文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和崔英杰的命运挂起了钩来。
我的社会阅历和政坛经历告诉我,对那些处我文章“极刑”的人,我敢肯定,他们都是些想要崔英杰性命的人。
这些人显然不同意我在文章中所说的这段话:“崔英杰,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其实就是当代中国底层百姓的一个缩影。他把当代中国的尴尬、耻辱和绝望全部集中在了自己身上。审判崔英杰,从文化的意义上、历史的意义上,已经不是在审判一个人,而是在审判一个民族的道义和良心。”自然,他们也不会赞同我的这个观点:“崔英杰挥刀夺人性命是犯罪行为,可是,把崔英杰逼到犯罪深渊的‘城市管理制度’,其罪孽更加深重!谁来审判这个罪孽的制度呢?”如果由这些人来主导崔英杰案的审判,崔必死无疑。
那些对我的观点高度认同的人,从跟帖情况来看,占绝大多数,这些人都是些对崔英杰深表同情的人。
从这些人的留言中,我想,只要不是铁石心肠的人,看了都会萌发恻隐之心、同情之心,都会希望中国的法律和法院在阳光下运作的结果,是给崔英杰留一条改过自新的活路。哪怕是判他一个死缓,也算是一种说得过去的仁慈。
综上所述,我的看法是,新华网对我这篇小文的态度,使我真正看到了崔英杰有一条活路可走的希望。
众所周知,新华网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就凭我这种与某些地方性主流媒体截然不同的声音,可以在这个党和政府最重要的喉舌里发出来,并被他们的编辑所重视,这本身就是个积极的信号。因为,据知情人告诉我,像和讯网站和博客中国网站这样的大型网站,他们的编辑不可能不知道,胡乱删除我这种合法言论的行为,其实是极端可耻的行为,如果不是迫于不可抗拒的压力,他们的编辑人员是不会去干这种“脏活”的。我想,就凭新华网上能继续读到我的这篇文章,他们的编辑人员如有一点点羞耻感,也会感到无以言表的耻辱或屈辱。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看好崔英杰案的最终审判结果:崔英杰获得极刑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有人非要我说出根据,我只能告诉他我的想象和猜测:我认为,中国的庙堂中,那些有良知的人会让崔英杰和准备步崔英杰后尘的李英杰、王英杰、陈英杰们都有条活路可走。
~~~~~~~~~~~~~~~~~~~~~~~~~~~~~~~~~~~~~~~~~~~~~~~~~~~~~~~~~~~~~~~~~~~~`
崔英杰的辩护律师之一的李劲松律师,崔英杰已经明确表示服从判决,不再上诉。因此,一审判处死缓的崔英杰的最终判决结果就是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判决书原文如下: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 (2006)一中刑初字第3500号
公诉机关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
被告人崔英杰,男,23岁(1983年7月15日出生),汉族,出生地河北省保定市,初中文化,名柜餐饮娱乐(北京)有限公司员工,暂住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51号楼南侧出租房(户籍所在地: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各老村160号)。因涉嫌犯故意杀人罪于2006年8月12日被羁押,同年9月19日因涉嫌犯故意伤害罪被逮捕。现羁押在北京市看守所。
辩护人夏霖,北京市义派律师事务所律师。
辩护人李劲松,北京市忆通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人张雷,男,21岁(198,6年1月6日出生),汉族,出生地吉林省公主岭市,初中文化,金渤瀚国际商务会馆员工,暂住北京市海淀区闵庄路3号(户籍所在地:吉林省公主岭市杨大城子镇杨大城子村1组)。因涉嫌犯包庇罪于2006年8月12日被羁押,同年9月19日因涉嫌犯窝藏罪被逮捕。现羁押在北京市看守所。
辩护人赵文阁,北京市君泰博华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人牛许明,男,20岁(1986年12月7日出生),汉族,出生地河北省定州市,初中文化,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恒昌技术有限公司职员,住河北省定州市开元镇绳油村348号。因涉嫌犯包庇罪于2006年8月31日被羁押,同年10月1日因涉嫌犯窝藏罪被逮捕。现羁押在北京市看守所。
辩护人王洪普,北京市国韬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人段玉利,男,24岁(1982年4月14日出生),汉族,出生地河北省阜平县,高中文化,北京雨辰视美科技有限公司职员,住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平阳镇王快村。因涉嫌犯包庇罪于2006年9月1日被羁押,同年9月30日被取保候审。
被告人张健华,男,20岁(1986年4月12日出生),汉族,出生地吉林省公主岭市,初中文化,金渤瀚国际商务会馆员工,暂住北京市海淀区闵庄路3号(户籍所在地:吉林省公土岭市杨大城子镇杨大城子村1屯)。因涉嫌犯包庇罪于2006年8月12日被羁押,同年9月18日被取保候审。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以京检一分刑诉字[2006]第243号起诉书指控被告人崔英杰犯故意杀人罪、被告人张雷、牛许明、张健华、段玉利犯窝藏罪一案,于2006年12月1日向本院提起公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此案。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指派检察员徐焕出庭支持公诉,被告人崔英杰及其辩护人夏霖、李劲松,被告人张雷及其辩护人赵文阁,被告人牛许明及其辩护人王洪普,被告人张健华、段玉利到庭参加诉讼。现已审理终结。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指控,被告人崔英杰于2006年8月11日1 7时许,在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贸大厦西北角路边,因无照经营被海淀区城管大队查处时,即持刀威胁,阻碍城管人员的正常执法活动,并持刀猛刺海淀城管队副分队长李志强颈部,伤及李右侧头臂静脉及右肺上叶,致李急性失血性休克死亡。
被告人张雷、牛许明、张健华、段玉利明知崔英杰扎伤城管人员的犯罪事实,张雷、张健华仍为崔英杰联系在天津的贾X X帮助崔安排住处,牛许明、段玉利分别向崔英杰提供人民币500元帮助崔英杰逃匿。被告人崔英杰、张雷、牛许明、张健华、段玉利作案后分别被查获归案。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向本院移送了指控被告人崔英杰、张雷、牛许明、张健车、段玉利犯罪的证人证言、现场勘查笔录、刑事科学技术鉴定结论、抓获经过及几被告人供述等证据,认为被告人崔英杰的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已构成故意杀人罪,被告人张雷、牛许明、张健华、段玉利的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条的规定,均已构成窝藏罪,提请本院依法惩处。
被告人崔英杰在法庭审理中辩称,他不知对方是城管工作人员,也没有杀死李志强的主观故意,其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被告人张雷、牛许明、张健华、段玉利对公诉机关的指控均未提出异议。
崔英杰的辩护人提出的辩护意见是:崔英杰不具有杀人的主观故意,不应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其刑事责任。辩护人还申请对尸体进行重新检验鉴定。
张雷的辩护人提出的辩护意见是:张雷不知崔英杰实施的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且犯罪情节轻微,请求对张雷免除刑事处罚。
牛许明的辩护人提出的辩护意见是:牛许明认罪态度好,又系初犯,请求对其从轻处罚。
经审理查明:
被告人崔英杰于2006年8月11日17时许,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一号桥东南侧路边无照摆摊经营烤肠食品时,被北京市海淀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的执法人员查处,崔英杰对此不满,以持刀威胁的手段抗拒执法,当执法人员将崔英杰经营烤肠用的三轮车扣押并装上执法车时,崔英杰进行阻拦,后持刀猛刺该城市管理监察大队海淀分队的现场指挥人员李志强 (男,殁年36岁)颈部一刀,致刀柄折断,后逃离现场。李志强因被伤及右侧头臂静脉及右肺上叶,致急性失血性休克死亡。
被告人张雷、牛许明、张健华、段玉利明知崔英杰实施了犯罪行为,张雷、张健华仍为崔英杰联系藏匿地点,牛许明、段玉利分别向崔英杰提供人民币500元帮助崔英杰逃匿。
2006年8月12日3时许,公安机关向被告人张雷了解崔英杰的情况时,张雷交代了其窝藏崔英杰的犯罪事实,并揭发了其他同案人。后被告人段玉利于2006年9月1日向公安机关投案;被告人崔英杰、牛许明、张健华分别被查获归案。
上述事实,有下列经庭审举证、质证的证据在案证实,本院予以确认:
1、证人崔公海(北京市海淀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队员)的证言证明:2006年8月11日下午,他们在中关村地区清理无照商贩,当行至中关村科贸大厦西北角时,见李志强追赶一名男子,这名男子在追逐一辆城管执法车,他也跟着追这人,后该男子停下转身快步向他俩走来,当走到他俩身后时,李志强对别的同事说了句话,刚转过身,追车的男子扑过来,右手反握匕首,由上向下扎了李志强脖子一刀,就跑了。
公安机关出具的《辨认笔录》证明:经证人崔公海对12张不同男性照片辨认后,指出2号照片上的人(崔英杰)是手持匕首杀害李志强的人。
2、证人狄玉美(北京市海淀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工作人员)的证言证明:2006年8月11日下午,城管大队在中关村地区清理无照经营商贩,当车行至科贸电子城西北角,见有一男一女在路边经营烤肠,副队长李志强带领城管执法员将摊贩的三轮车按住,那名男商贩右手始终握着一把匕首,抗拒执法,与队员推搡,不让队员没收摊位,后几名队员将商贩的三轮车抬上她所驾车的车斗内,那名女商贩又哭又闹抓住三轮车的前,轮不松手,几名执法队员把女商贩拽离执法车,李志强站在她所驾车的右侧让她快开走,李刚转回身,那名男商贩跳过护栏手持匕首迎面刺扎李志强左侧颈部一刀,还把手一横,刀刃折断,男商贩将匕首把扔在地上转身跑进胡同。
公安机关出具的《辨认笔录》证明:经证人狄玉美对12张不同男性照片辨认后,指出10号照片上的人(崔英杰)是手持匕首杀害李志强的人。
3、证人芦富才(北京市海淀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协管员)的证言证明:2006年8月11日下午,他们治理中关村地区的无照游商,大约17时许,李队长带领他们 5个协管员巡逻至科贸电子商城北侧的胡同时,见一名男子手持水果刀护着三轮车,李队长让这名男子将刀放下,这男子不让扣车,李队长拽住三轮车,那男子没抢下车,就往一个大院里跑了,李队长让他们将三轮车装上汽车,没一会儿,那名持刀男子又回来了,见三轮车已被拉走,就向李队长走去,持刀刺扎李的脖子后逃跑。
4、证人张建国的证言证明:2006年8月11日16时许,他们与城管队执法时,当车行至中关村大街科贸电子商城北侧,发现有两个卖哈密瓜的新疆无照商贩,胡同口还有一个卖烤肠的男商贩,他们将一个新疆人的车没收,后没走多远,听后面特乱,回头见李志强队长站在路边,全身是血,脖子前面还在不停的喷血。
公安机关出具的《辨认笔录》证明:经证人张建国对12张不同男性照片辨认后,指出1号照片上的人(崔英杰)是案发前在案发地卖烤肠的商贩。
5、证人赵乔然的证言证明:她父亲的朋友说崔英杰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贸大厦做保安员,平时摆摊卖烤肠,想找人帮忙,她也想来京打工,便于2006年8月10日下午到京。次日下午,她和崔英杰在崔的住处制作香肠,16时许,二人来到中关村科贸大厦附近摆摊卖烤香肠,后城管工作人员要没收他们的三轮车和香肠,崔英杰拿出刀威胁城管人员,不让扣车,城管人员将三轮车装上一辆货车,她在旁边哀求,拉着车不让运走,后她见崔英杰跑了,她站了会儿,也离开了现场。
6、证人贾奉祥的证言证明:2006年8月11日20时许,一个叫张雷的朋友给他打电话,称有个姓崔的朋友来找他,问他在天津的住址,还让他去接姓崔的。当日22时许,姓崔的给他打电话,约好见面地点后,他将崔带回单位的宿舍休息。次日一早,警察到宿舍将姓崔的抓走了。
7、证人范保山的证言证明:2006年8月11日1 7时许,他在科贸中心上班时听朋友说崔英杰将城管扎伤了。后他在一层遇见段玉利,就对段说:小崔出事了,好像是把城管队员扎伤了。
8、证人方文起的证言证明:大约在2006年8月11日左右17时许,段玉利向他借手机,直到第二天早上,段才将手机还他,他的手机是西门子S65型。
9、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刑事侦查支队出具的《现场勘验检查笔录》及现场照片证明:现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一号桥东南侧主路右侧车道。中心现场位于中关村一号桥东南侧由南向北主路路口停车标识线向南30米处右侧车道内。中心现场地面有长17米血迹(已提取),血迹附近地面上有一把红色塑料刀柄(已提取)。在海龙大厦地下一层海淀城管大队海淀分队办公室内停放一辆三轮车(系被告人所用),车斗内装有火炉、铁锅等物,物品下发现红色塑料刀鞘一个(已提取)。在海淀医院急诊室,从海淀城管大队海淀分队尹肇江处提取刀刃一把,刀刃长105厘米、宽23厘米(据介绍刀刃是抢救李志强时从其颈部取出)。
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贸电子城8层名柜娱乐城保卫部监控室过道第79号更衣柜内提取到上衣一件(已送检)。
10、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出具的京公法病理字(2006)第676号《尸体检验鉴定书》鉴定结论证明:李志强颈前喉结左侧可见斜行条状创口1处,创道方向沿皮下浅肌层斜向右下,造成右侧头臂静脉破裂,进入右胸腔,止于右肺上叶,创道长为10厘米,李志强系被他人用锐器(片刀类)刺伤颈部,伤及右侧头臂静脉及右肺上叶,致急性失血性休克死亡。
11、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出具的京公法物证字(2006)第2747号《生物物证鉴定书》鉴定结论证明:极强力支持送检现场血迹2处、刀刃上血迹、上衣(名柜娱乐城保卫部监控室过道第79号更衣柜构)上的血迹为李志强所留。
12、执法工作现场录像证明:在查处崔英杰无照经营活动时,崔英杰先是持刀阻挠城管人员查处,又在执法车离开现场时,冲向执法车的情况。
13、当庭出示的公安机关出具的三轮车、刀刃、刀柄、刀鞘照片,经被告人崔英杰辨认后确认是其使用的物品及凶器。
14、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刑事侦查支队出具的《接受刑事案件登记表》证明:2006年—8月11日17时10分,报案人崔公海报称其与同事李志强等人在海淀区中关村科贸大厦西北角路边执行公务时,一名男子持刀将李志强颈部扎伤,李因抢救无效死亡。
15、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刑事侦查支队出具的《到案经过》、《工作说明》证明:经调查确定崔英杰有重大犯罪嫌疑,后于2006年8月12日3时许在北京市海淀区金渤瀚国际商务会馆将崔的朋友张雷传唤,张雷交待崔英杰找其称自己将城管砍伤,要借钱躲藏,后崔英杰携带牛许明和段玉利提供的钱财,去了张雷、张健华为其安排的藏匿地。当日4时许,公安人员在北京市海淀区佥渤瀚国际商务会馆将被告人张健华抓获;5时30分许,在天津市塘沽开发区万连别墅72栋5楼将被告人崔英杰抓获。2006年8月31日16时许,公安人员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恒昌科技有限公司内将被告人牛许明抓获。同年 9月1日9时许,段玉利主动与公安机关联系投案,公安人员即到北京市海淀区科贸大厦内将被告人段玉利带回审查。
16、公安机关出具的《户籍证明》证明:被告人崔英杰、张雷、牛许明、张健华、段玉利及被害人李志强的姓名、出生日期、住址等情况。
17、被告人崔英杰在侦查期间供述:2006年8月,11日16时许,他刚将摊位支好,城管人员来执法,要没收他的三轮车,他不让扣车,并拿刀威胁,后城管人员将他的三轮车装上执法车,他想将三轮车抢回,但执法车已开走,他未追上,很气愤,想教训教训城管队员,便持刀将最前面的城管队员扎伤。
18、被告人崔英杰、张雷、牛许明、张健华、段玉利供述窝藏的犯罪事实与上述证据相符,并可相互印证。
对于崔英杰的辩护人提出对公安机关出具的《尸体检验鉴定书》进行重新鉴定的申请,经查:辩护人申请重新鉴定的理由不足,故对辩护人提出的申请本院不予支持。
对于被告人崔英杰所提他不知对方是城管工作人员的辩解,经查:视听资料及证人狄玉美的证言均证实,现场有穿制服的城管人员在执法;案发时与崔英杰一起无照经营烤肠的证人赵乔然亦证实:“城管人员要没收他们的三轮车”,且同案人张雷、牛许明在侦查期间的供述均证实,崔英杰曾对其讲:“将城管扎了”,故崔英杰的当庭辩解与在案证据不符。崔英杰所提其没有杀死李志强的主观故意,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辩解及崔荚杰的辩护人提出的崔英杰不具有杀人的主观故意,不应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其刑事责任的辩护意见,经查:崔英杰明知持刀刺扎他人要害部位会导致他人死亡的后果,仍不计后果持刀猛刺被害人颈部,并逃离现场,故崔英杰对其持刀刺扎他人颈部可能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后果采取放任的态度,其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崔英杰的辩解及辩护人提出的辩护意见均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纳。
对于张雷的辩护人提出的张雷不知崔英杰实施的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请求对张雷免除刑事处罚的辩护意见,经查属实,本院酌予采纳。对于牛许明的辩护人提出的牛许明认罪态度好,又系初犯,请求对其从轻处罚的辩护意见,本院酌予采纳。
本院认为,被告人崔英杰以暴力方法阻碍城市管理监察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并持刀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致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性质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应依法惩处。考虑崔英杰犯罪的具体情节及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对崔英杰判处死刑,可不立即执行。被告人张雷、牛许明、张健华、段玉利明知崔英杰是犯罪的人,还分别为其提供隐藏处所、钱财,帮助崔英杰逃匿,其行为均已构成窝藏罪,依法均应惩处。鉴于张雷、段玉利有投案的情节,并能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系自首;且张雷到案后,能揭发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故依法对张雷免除处罚,对段玉利予以从轻处罚;鉴于张健华所犯罪行情节轻微,依法予以免除处罚。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指控被告人崔英杰犯故意杀人罪、被告人张雷、牛许明、张健华、段玉利犯窝藏罪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指控罪名成立。根据被告人崔英杰、张雷、牛许明、段玉利、张健华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三百一十条第一款、第四十八条第一款、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七条第一款、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第七十二条第一款、第七十三条第二款、第三款、第三十七条、第六十一条、第六十四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三条、第六条的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人崔英杰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从高级人民法院核准之日起计算。)
二、被告人牛许明犯窝藏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三、被告人段玉利犯窝藏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四、被告人张雷犯窝藏罪,免予刑事处罚。
五、被告人张健华犯窝藏罪,免予刑事处罚。
六、随案移送的鞋一双、裤子一条、上衣一件、刀把一个、刀鞘一个、刀头一个、小勺一个、三轮车一辆、小火炉一个予以没收。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接到判决书的第二日起十日内,通过本院或者直接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书面上诉的,应当提交上诉状正本一份,副本六份。
审判长 刘俊燕
代理审判员 郑文伟
代理审判员 黄肖娟
二00七年四月十日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章)
书记员 顾昕
书记员 张洋

民以食为天。时下, 美食 纪录片已经成了纪录片最热门的题材之一。7月才刚开始,视频网站就相继推出了《宵夜江湖》《人生一串2》两档 美食 纪录片。这两档纪录片的口碑和市场反响却各不相同,《宵夜江湖》豆瓣评分52分,《人生一串2》则拿到91分的高分。在 美食 纪录片市场从“蓝海”渐变成 “红海”的背景下,走怎样的路线才能创新与突围?拍的都是市井 美食 ,为何两部作品口碑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两部评分差异明显。

美食 纪录片10阶段:全景式呈现

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观众对于 美食 节目的印象,大抵就是1979年央视开播的《为您服务》,以“服务”的形式向观众科普一些烹饪知识;或是央视1999年诞生、此后红极一时的《天天饮食》——这档节目以“饮食”为主题,通过摄影棚里的现场烹饪,向观众介绍一些 美食 烹饪方法。无论是《为您服务》《天天饮食》,还是之后兴起的一系列模仿《天天饮食》的节目,它们都属于 美食 类综艺,而不是纪录片。

真正让 美食 纪录片一跃登上巅峰的,是2012年央视推出的、陈晓卿执导的《舌尖上的中国》。拍一部以“吃”为主题的纪录片的想法,早在10年前就萦绕在陈晓卿的脑子里,限于当时的条件和技术,一直未能实现。直到2011年,央视纪录片频道CCTV-9成立,《舌尖上的中国》这一项目得以通过,并于2012年惊艳出场,才掀起了之后的 美食 纪录片热潮。

《舌尖上的中国1》海报,用食物描绘的大好河山,设计雅致。

总体而言,《舌尖上的中国》1、2季整体贯穿的一个拍摄思路是:食物实在是太美太香太好吃了——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食物不仅仅是用来“果腹”的,食物背后有人、有故事、有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既注重“吃”,也注重在“吃”背后的人与事上面做文章。它对 美食 的呈现是全景式的,大江南北、山河湖海,应有尽有的 美食 和口味;它对 美食 文化的呈现也是全景式的,背后立住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人情——经由食物这个窗口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和 社会 的关系。

《舌尖上的中国》对 美食 及背后文化的呈现是全景式的。

陈晓卿本身就是一个资深 美食 爱好者,他懂 美食 ,也爱吃 美食 ,在他的整体把握下,《舌尖上的中国》1、2季纵然凸显的是“中国”,但“舌尖上的美味”是基础也是根本。纪录片俯拾即是关于食物的种种科普, 美食 的呈现成为纪录片的主体。虽然有人说,陈晓卿拍的 美食 “普通人大多吃不起”,太过高端;但实际上, 美食 既是饮食,也是文化和审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美食 纪录片20阶段:垂直化、细分化

陈晓卿一人就将全景式呈现的 美食 纪录片推到了顶峰,后继者很难达到这样的高度了。直到2018年,离开央视的陈晓卿再次推出了《风味人间》,延续的是《舌尖上的中国1》的模式,依旧赢得了极好的口碑。

后继者不敢跟随,一方面是超越的难度太高了,另一方面是全景式呈现的拍摄手法难度系数太大——费时、费人力、费钱。像《风味人间》7集,陈晓卿团队的拍摄就历时2年、横跨全球5大洲、探访20多个国家,是相当费钱的。

《风味人间》拍摄的西班牙火腿切片过程。

于是,垂直化、细分化,成为 美食 纪录片可供开拓的一个方向:分区域、分食物、分类型,既可节省拍摄成本,也可以实现差异化竞争。

2016年,《舌尖上的中国2》的主力团队就制作了一部《寻味顺德》,专注于广东顺德地区 美食 的挖掘,风评极好。《寻味顺德》未能出圈,真正让垂直化 美食 纪录片成为“显学”的,是2018年B站出品、陈英杰等人执导的《人生一串》。

《人生一串》海报,角度垂直,聚焦于“串儿”。

《人生一串》1、2季挺“聪明”,他们在茫茫“红海”里找到了一片“蓝海”,一个专题6集都用来讲烤串。第一季摄制组从32个省近500家店中筛选了30多家进行拍摄,素材丰富,为我们详细梳理了围绕烧烤的方方面面问题:除了烤,还有哪些做法?都有哪些食材?全国各地都有哪些特色烧烤?“国内首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专题片”的称呼,名副其实。

地域 美食 有人做过了,某种具体的食物有人做过了,《早餐中国》和《宵夜江湖》找到新的切入点是一日三餐,不同的时辰有不同的饮食特色。像《早餐中国》每集介绍一个地方的一间最受本地人欢迎的市井早餐店,由此也构建出了一个 美食 图谱和 美食 中国。《宵夜江湖》则以沈阳、西安、武汉、重庆、杭州、南宁、厦门、广州八个城市的宵夜 美食 为介质,勾勒出不同城市的品格,以及一幅幅夜市生活图景。

《早餐中国》把视角放在一天中的早晨。

值得一提的是,垂直化、细分化式纪录片虽是小投入办大事,但跟全景式 美食 纪录片相比,它也有一个同质化的弊端,拍的都是大排档、小餐馆、路边摊。有市井气、很生活化,但审美感不足,文化的厚重感也欠缺了些。

没有了 美食 ,也就丢掉了“魂”

无论是全景式的 美食 呈现,还是细分化的 美食 呈现,不同的 美食 纪录片口碑差异很大。像《舌尖上的中国1》豆瓣评分94分,第三季的豆瓣评分仅有38分;《人生一串2》的豆瓣评分91分,但《早餐中国》79分,《宵夜江湖》就只有52分。口碑悬殊的根源是什么?

《舌尖上的中国》1、2季,以及《人生一串》1、2季的成功, 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很好地均衡了 美食 与故事之间的关系。像《人生一串2》,跟第一季一样,镜头特别简单直接,它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而是直接对准 美食 。一块块肉串起来,一炉炉炭火烤起来,烟雾缭绕、热气腾腾、色泽鲜亮,即便在屏幕前,都可以感到扑鼻的香气。对 美食 最大的肯定无疑就是那 *** 着不同口音说出的“好吃”二字,一部好的 美食 纪录片也应该是让观众觉得“好吃”,并发出d幕“多谢款待”。《人生一串2》再次做到了。

从第一季开始,在《人生一串》的每集最后刷“多谢款待”成了观众的惯例。

当然,食物从来不只是食物本身,食物背后有人生百态。《人生一串2》虽着力刻画食物,但并不意味着它刻意排斥食物背后的故事,只是它努力做到了不煽情、不刻奇、不喧宾夺主。导演陈英杰曾说,他想把镜头聚焦于市井 美食 、人生百态和草根英雄。很多观众一开始只是接受味蕾的诱惑,可一不留神就发现,走肾走着走着,就走了心。

就比如第一集《您几位啊》最后讲到西南交大峨眉校区月牙山烧烤,食客主要是大学生,很自然地从烧烤摊的聚餐过渡到大学的友情、困惑与别离,令人心有戚戚。《人生一串2》好看的不仅仅是 美食 ,还有 美食 背后的市井烟火气,和“油滋滋的生命力”。

《人生一串2》剧照。

观众会纳闷,这《宵夜江湖》也有 美食 ,也有世间百态啊,怎么口碑差别这么大?症结在于,《宵夜江湖》中 美食 和人文的呈现比例失当,关系颠倒;并且文案刻意拔高,“文过饰非”。《宵夜江湖》中,宵夜更像是引子,不过是起兴,主创团队似乎无意于告诉观众,一道宵夜所需的素材是什么,具体该怎么烹饪,它最后的味道是什么样的,甚至有时停留在食物上的单个镜头就匆匆几秒。节目想重点呈现的是,卖宵夜或吃宵夜的人的故事。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动人的 美食 呈现,你讲述的那些与食物有关的故事,也就显得过分刻意,充满雕琢的味道。

《宵夜江湖》第一集展现的用盆喝酒场景,台下观众纷纷叫好。

像《宵夜江湖》第一集讲述的是沈阳的宵夜故事,第一个小故事谈到的某夜场里的烤牛骨髓、炭烤猪心,其时长是七分钟,但节目对两道食物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两分钟(烤牛骨髓不超过30秒),其他时间都是夜场歌手的甘苦谈。问题是,这二者有啥联系?并且,虽然可以理解夜场歌手的不易,但节目大段呈现了大盆喝酒(喝完了吐)、嘴含鞭炮等夜场文化(以一种赞美式的立场),传递的并不是“豪迈”的气质,而是像有人说的,“拿糟粕当宝贝”。

《宵夜江湖》剧照。

再如《宵夜江湖》与《人生一串2》恰巧都讲到了沈阳同一家主打羊q烧烤的串吧,《宵夜江湖》大概5分钟时长,《人生一串2》近9分钟,《宵夜江湖》主打的是“壮阳”的擦边球来体现市井气(更近乎“俗气”),《人生一串2》不仅对于 美食 有更丰富的呈现,它还善于从老板与老板娘的互动发现真正妙趣横生的市井气,“二哥收拾羊,二嫂收拾二哥”。

《人生一串2》(上)和《宵夜江湖》(下),对同一家店人情味的不同诠释。

总而言之, 美食 纪录片, 美食 的呈现效果定成败。 美食 呈现效果理想,故事才是加分项,否则一切都显得飘忽。

□李愚(剧评人)

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 校对 刘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135168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3
下一篇 2023-08-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