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以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为原则的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制造业中创新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也是价值链上高利润、高附加值的领域。在制造强国建设进程中,必须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战略性任务来推进,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先进制造业既包括新技术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也包括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工艺、流程、材料、管理等改造提升后的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中国制造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关键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先进制造业具有技术先进、知识密集、附加值大、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等特征。有研究表明,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域年人均产出是非先进制造业领域的2倍,每个先进制造业岗位可带动供应链上3.5个工作岗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支撑制造业快速增长的成本优势日益弱化,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趋紧,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必须更多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先进产能比例,能够推进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促进发展模式向绿色集约方向转型,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制造业领域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在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不能满足需求。供给结构还不适应需求的新变化,产业整体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比如,近年来我国消费者到海外购买电饭煲等产品,这些产品国内完全能够生产而且产量还很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关键是我们的产品在质量与品牌上与国外高端产品仍有较大差距。先进制造业不仅体现为产品技术上的先进,也体现为先进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发展先进制造业,能够强化创新的引领作用,优化要素配置,提升质量品牌附加值,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历史经验表明,大国经济必须依靠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的核心是制造业。制造业从低端逐步向中高端升级迈进,是支撑大国经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根本力量。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能够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为实现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参与国际竞争和保障国防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准确把握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形势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环境更趋复杂,需要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新的形势。
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稳步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特别是制造强国战略实施以来,在全社会重视制造业、关心制造业的氛围下,先进制造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大型飞机、新材料、移动通信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制造业创新已从跟跑为主,进入跟跑在加快、并跑在增多、领跑在涌现的新阶段。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力度不断加大,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全面提高;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深入实施,质量品牌效益明显改善。制造业生产模式深刻变革,智能制造深入推进,各行业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智能手机、无人机、移动支付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涌现出一批有活力、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2017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快于规模以上工业6.8个百分点;电子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达13.8%和10.7%,合计拉动整个工业增长3.2个百分点。
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正在带动群体性技术突破,新的商业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日益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以智能制造为例,据初步统计,我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智能化改造前后对比,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0%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0%左右。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互联网大国,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坚实的制造基础和吸收新技术的巨大国内市场,在新兴科技和产业领域已取得一定突破,具有抓住这次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的有利条件。面对历史机遇,必须顺势而为、前瞻部署,加强战略谋划和统筹协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先进制造业快速健康发展。
培育和发展先进制造业任重道远。应当看到,与建设制造强国的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相比,我国培育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任务相当艰巨。一方面,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健全,工业基础还有大量短板,企业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低、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先进制造业发展环境亟待优化,企业综合成本负担较重,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资金“脱实向虚”的倾向比较突出。另一方面,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持续加力推动本国制造业发展。无论是美国突出创新优势的“先进制造”,德国突出智能制造的“工业4.0”,还是英国强调“制造业+服务业”的“高价值制造”,以及日本以大数据为主的“下一代制造”,着力点虽不尽相同,但核心都是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国外跨国公司也在积极利用全球化的生产网络和组织模式,以核心技术和专业服务牢牢掌控价值链高端环节,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面临被“低端锁定”的风险。
三、凝神聚力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振兴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短期看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长期看是国家经济命脉。要将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中国制造2025”为抓手,强化创新驱动、改革推动、融合带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实现我国制造业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跨越。
抓住一个关键。创新是先进制造业的主引擎,也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以先进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为导向,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支撑,形成高效立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当前,要突出抓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面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解决行业反映突出的专用设备、材料、工艺等共性问题,跨越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死亡之谷”。按照聚焦战略性、引领性、基础性的要求,加强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领域总体布局,明确共性技术研发定位,抓好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建设,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辐射带动能力,强化基于自我造血循环发展的商业模式创新,形成细分领域明确、区域竞争合作、上下衔接发展的建设格局。
落实两条思路。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要坚持做强增量和调优存量并举。一方面,做大做强新兴产业。突出抓好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5G等重点领域创新突破。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对新技术新业态采取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监管模式。在夯实基础、掌握核心技术上下功夫,推动重大技术突破和关联技术升级,打造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另一方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要充分运用好、发挥好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引导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性能,持续改进生产工艺,实现优质制造,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消费需求。以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为重心,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云制造,促进形成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供给能力。
推动三大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根本要求。以质量变革为核心,着力优化产业供给结构。着力提升要素投入质量,全面提升产品供给质量,稳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促进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引导先进制造业重大生产力布局,高质量建设“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效率变革为目标,着力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培育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数据、信息、知识等新要素支撑,降低实体经济运营成本。以动力变革为重点,着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建立健全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
强化四个保障。强化市场保障,实施负面清单制度,建立透明公正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行业标准体系,推动垄断行业有序开放,促进市场主体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强化资金保障,创新投融资机制,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拓宽先进制造业融资渠道,形成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合力。强化人才保障,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吸引海内外制造业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投身先进制造业发展。强化服务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巩固和扩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大力促进产业政策与财政、货币、区域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切实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