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无人机产业迅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无人机制造也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然而,在无人机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却同时存在着企业发展不规范,产业难以升级;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标准体系和检测认证体系有待建立等突出问题。
无人机“炸机”不断质量缺乏标准
这其中,无人机质量问题似乎更加牵动人心。
一名专业摄影师顾先生曾苦恼地向媒体反映,有件事快把他逼疯了:他购买的某大品牌航拍无人机,在半年时间里,11次退货换新,至今还存在着视频和照片有黑斑的严重质量问题。
顾先生的经历绝非偶然,多地频发的“炸机”事件也在为无人机的安全性敲响警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高国柱在谈到无人机质量问题时表示,无人机作为航空设备的一部分,目前确实存在着技术门槛低、技术标准欠缺、缺乏适当的准入制度等问题,由此导致无人机在生产质量上缺乏控制,增加了安全隐患。
“一家民航飞机要上天飞行,必须具有型号许可证、生产许可证、适航证等多个证,但无人机目前这方面比较混乱。国内研制生产无人机的企业有上千家,无人机型号有好几千种,每家企业采用的型号标准都不一样。”高国柱建议,应该对无人机市场进行分类管理,设置一个准入门槛,确保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特别是对大型无人机,建议进行型号审定,进行生产许可,开展适航审定。”
制定统一的标准正成为行业共识
其实,标准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重要的技术依据,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外交外贸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国内相关无人机管理机构、中国无人机产业创新联盟以及工信部在促进无人机产业发展、技术标准和法规建设方面,一直在努力。去年,工信部就印发了《无人机制造企业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此前也曾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无人机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了《无人机企业规范条件》,安排民用无人机行业管理标准研究,组织制定了15项无人机航空行业标准,指导筹建国际无人机系统标准化协会。
但目前来看,无人机仍然属于制度不够成熟的行业,质量稳定性比较严重。那么如何更好的规范行业发展,促进行业建立健康的生态体系,需行业专家以及相关企业的深入探讨。
针对无人机质量、检测认证存在的问题,中国无人机产业创新联盟将于5月24-26日在北京举办“2019全球无人机应用及防控大会”,或许能够有所解答。由中国无人机产业创新联盟检测专委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承办的“无人机检测认证高峰论坛”上,相关专家将结合目前行业的实际案例,参照国际无人机质量检测的标准体系,与参会者共同推动中国无人机质量体系的建立。
提高无人机质量 推动标准建设并非偶然
推动无人机相关标准的建设,在行业内一直备受关注。据了解,美国国防部此前一份分析报告显示:无人机系统的失效概率是F-16战斗机的50倍,是一般通用航空器的100倍。因此在无人机的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之前,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简称FAA)对无人机的广泛应用仍持保守态度。
“美国关于无人机的适航规定,是根据一般通用航空器的适航规定来制定的,相对是比较严格的。”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斌表示,但也只有在严格的适航制度监控下才能保证无人机的安全性、可靠性。
中国民航干部管理学院国际航空法专家刁伟民教授也表达了类似观点。“首先应该注意的是无人机的‘适航’标准问题。生产厂商生产出什么样的机器可以允许飞行,这是第一步,不管哪行哪业都需要有一个行业标准。其次是使用者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飞行标准,比如飞行前需要在哪些部门申请适飞流程、适飞空域等。最后还涉及由哪些部门监管,依照什么法律监管,情况严重的如何定罪量刑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应该得到厘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高国柱建议,除了适航规定,有关部门需要加大无人机实名制登记管理的落实力度。此外,虽然我国在无人机生产研制方面有一些国军标,但民用标准还很不健全,因此有关部门和协会应该抓紧完善相关标准体系,这不仅是企业标准化生产的需要,也是中国制造的无人机在国际市场上提高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