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注意到?技术的不断革新在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方式、消费方式等,使其越来越便携、多元、高科技。技术的革新与人们的交互方式有着互相促进的作用。苹果等高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热销,带动了触摸屏市场的发展。智能移动终端逐渐开始向中低端市场扩散。国内主要厂商如华为等巨头纷纷加码抢占中低端智能手机这个容量巨大的市场。业内预计,2010年到2013年,手机触摸屏的需求量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2%,由目前的5.31亿片增长到2013年的9.65亿片。
而触控技术的应用也已经深入到手机、平板电脑、相机、电视机、游戏机、个人导航设备、广告机等各类产品中,应用市场的多样化也要求触控技术更加灵活多变。由于触控技术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简化人机交互来提升用户体验,因此对于触控IC厂商来说,应用市场的需求是其发展相关技术的主要根基。
主流触控IC厂商产品特点及优势
近日,德州仪器 (TI) 宣布推出基于 C5000™ 超低功耗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 的音频电容式触摸 BoosterPack,可为微处理器应用实现各种新功能,支持清晰音频以及回放与录制功能。
TI 单内核处理器市场营销总监 Jon Beall 指出:“TI 将业界最低工作功耗 DSP 与超低功耗微控制器进行完美结合,可为音频应用实现最低功耗。除低功耗优势外,添加至已普及音频电容式触摸 BoosterPack 的实时 DSP 性能将为微控制器开发人员实现无限可能,帮助他们无需 DSP 编程便可充分利用高级 DSP 技术。”
音频电容式触摸 BoosterPack 的主要特性与优势:C553x 超低功耗 DSP 是业界总功耗最低的 DSP,在 1.05 V 电压下工作内核的总功耗低于0.15 mW/MHz,支持清晰音频/语音 MP3 的编码与解码;MSP430G2452 微控制器可为各种低功耗应用提供 0.5 uA 的待机电流以及小于 1us 的唤醒时间;MSP430 微控制器电容式触摸界面有助于用户控制音量,选择曲目,录制和回放音频文件;集成型 LED 显示屏、高速 USB 2.0 以及 SD/MMC 接口可增强用户体验;免费电容式触摸库可通过 MSP430 微控制器支持电容式触摸按钮、滑动条、滚轮以及近距离传感器,开发人员无需创建复杂的触摸传感算法;得到完整的 OLED 用户界面与 MP3 录制/回放软件库支持,可简化开发工作。
“所有功能和优点的最终目标都是解决至关重要的问题,为客户提供出色的触摸体验。”爱特梅尔触摸产品市场推广副总裁Jon Kiachian表示。爱特梅尔的技术解决了显示屏和极端充电器噪声问题,同时保持优良的响应性和线性度。采用爱特梅尔的方案,设计人员无需变更固件来适应特定的显示屏、充电器或堆叠。“我们改进了手指跟踪、对悬浮状态的处理、以及更复杂的无意识触摸抑制。”Jon Kiachian指出,“我们的方案支持用于平板电脑和智能电话的有源和无源手写笔,并且适用于最新的移动 *** 作系统。”此外,爱特梅尔的方案具有业界最低功耗。上述因素也是爱特梅尔触摸解决方案能在前10大智能电话的触摸屏中占据8种的原因所在。
瀚瑞微的触控IC针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产品应用,也有自己产品的特点与优势。瀚瑞微PIXCIR技术经理孟得全表示,IC性能稳定,省电,划线效果好,报点率高,而且能做到5寸以上触控产品手指触控和笔触控兼容。
而台湾通泰积体电路公司[TonTouch™]系列产品,主要应用为电容式触摸Touch Key ( Touch pad ),在上述产品的应用为 Power on/off key or其它 funcTIon key , 滑动或旋转大小音量控制等。
触摸屏市场主流技术——投射式电容
据NPD DisplaySearch 研究表明,投射式电容(Projected Capacitive)和电阻式(Resistive)在2010年分别占了40.6%和56.7%的出货比例。但根据2011年第四季度的调研结果,在手机和平板电脑导入与蓬勃出货的挹注之下,2011年投射式电容在出货与营收两方面均已超过了电阻式,成为消费性电子产品触控技术的主流。例如:2010年手机电阻式触控模块全年出货约为2.4亿片,但是根据2011年第四季度报告的统计,针对那些被调研的重点厂家的出货量累计估算仅约为1.3亿片左右;这显示出了电阻式的衰退趋势似乎已成了定局。
触摸屏市场的主流技术目前正从电阻式过渡到电容式,投射式电容是目前触摸屏的主流技术,并且呈结构多样化。那幺,如何迎合市场变化去规划发展?毫无疑问,对于智能电话和平板电脑来说,电容式触摸屏已成为主流的用户界面技术,并且迅速应用于其它众多设备类别中。爱特梅尔一直提供投射式电容触摸解决方案,因此很好地与此市场趋势保持一致。Jon Kiachian指出:“我们的方法是结合功能强大的电路和智能软件,实现触摸屏性能最大化,而这种方法很有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