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与教育的联系已经越来越紧密,人工智能的不断升级也在改变世界的格局和人们的日常生活。2017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并把智能教育作为发展重心。这对国内诸多教育机构而言无疑是一个“福音”,也是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的契机。
近日,国际教育网就智能教育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香港大学原副校长、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主席程介明,下面我们来回顾下程介明教授关于“科技与教育”的深层次思考与看法。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香港大学原副校长、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主席 程介明
程介明教授首先将教育和科技进行了形象化的阐述,他把教育比作同质、同步化的生产过程,科技可以作为让学习“个别化”的工具,每个人可以尽量按照自己的目标、兴趣、步伐去学习。
科技要从教育角度出发
程介明教授认为,在教育中,科技应该用于研究学习过程,过去这一需求只能通过助教跟踪学生或者人工记录的方法来实现,比如通过批改作业的方式搜集学生的大数据或是通过监控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这样会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而人工智能的出现则能以大数据的形势,记录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而这时单凭教师或者研究员无法做到的。
程介明教授接着说,想真正达成却没这么简单,目前还存在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那就是科技发展和教育发展这两者的出发点不同,科技更倾向于技术层面的解决手段,而教育的重心则是在“人”的学习。以物理为例,这是技术上可以根据物理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去做精细、精准的分析,从而制成一个学习物理的软件。但是这样设计出来的过程,并不一定是学生的学习过程。然而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想达成科技与教育的融合,还需要科技工作者研究科学的学习过程和方式,并将科技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做,科技既辅助了老师的教学,也能打开了学生的自学天地。
科技能弥补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
程介明教授提到汤敏教授运用科技,把优秀的教学引进乡村学校,结果发现孩子们通过线上教育视频获得了很好的学习。是运用科技,弥补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也会影响学生间的平等关系,如老师将某些学生归类为聪明,某些归类为愚笨,无形中就制造了班级的不平等观念。
程介明教授认为,造成这种结果是由于当前全世界的教育体系,都是工业社会高峰期的产品,着重把人分类分等、择优、淘汰的属性所决定的。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会发展成社会的不公平。
“教育的不公平,不是教学手段造成的,而是教育资源不平衡导致的结果。”他认为,科技可以弥补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如AI与教育的结合,可以使不同学生获得同等学习资源,若科技也成为学生自学的手段,就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国际化教育的意义在于经历
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教育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家长乐意接受IEDU(internaTIonal educaTIon),也即是国际教育,再加上“望子成龙”的心态,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国际化学校就读,希望他们能获得更好的国际教育。程介明教授表示,有些学生英语水平高,但这并不等于接受的教育就是国际化教育,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国、美国这两个英语国家,其学生的国际化教育程度就低于世界上的很多国家。
教育国际化的方式很多,国际教育只是其中之一,还可以以交换生的方式出国交流访问,这种方式更能直接接触不同国家的文化,更利于拓宽学生视野。
未来科技教育无法代替学校和老师的存在
人工智能持续渗透教育,有部分人产生了替代担忧。对此,程介明教授认为,未来科技教育无法代替学校和老师。学习,不是人脑的被动接受知识。学习需要也以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人类学习,基本上是一个群体活动,”程介明教授笃定地说。与此同时,老师组织学生集体学习的职能就体现出来了,另外,老师拥有许许多多学生的学习经验,能够快速分析学生的学习规律,并以此设计各种各样的学习模型,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学习科学赋予教育创造力
另外,程介明教授强调了学习科学对教学研究的重要性:教研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若能加上科学研究的支撑,将会急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能确定一些传统的好经验,能解释一些疑团,也会否定一些没有更具的迷信。
例如:婴幼儿的语言培养也曾观点不一,一度主观认为第二语言学习会妨碍母语学习。但经学习科学研究发现,婴幼儿同时接触几种语言有利于脑部开发,并能培养解题能力。
学习科学由此也获得了国家的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特别设立了学习科学课题,教育部更是指示教育从业者多接触学习科学。
最后,程介明教授更认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界与教育界应该携手合作,科技界应该多了解学习科学,教育界应该更多了解科技的最新发展,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