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考大学 人工智能与行业结合的种类越来越多

机器人考大学 人工智能与行业结合的种类越来越多,第1张

2019年11月19日,中新网转载了日本共同社的一则新闻,据报道,日本国家信息研究所的人工智能挑战了日本的高考英语试卷。这张试卷的满分是200分,人工智能得了185分的不错成绩。

我查询了一下这个考试机器人的历史,发现这个研究小组从2011年就发起了这个项目,他们希望让人工智能与18岁的学生做一个智能水平的比较。这个考试考的不仅仅是英语知识,人工智能需要自己阅读纸质试卷,理解问题并做出正确的解答,所以难度还是相当大的。这个人工智能上一次挑战日本英语高考试卷的时候还是2016年,当时,它只得了95分,但时隔三年,它已经由一名不及格的学渣成长为一名准学霸了。

说起人工智能的话题,总是让人觉得喜忧参半的。从忧的角度来说,人工智能,正在变得越来越厉害,它们正在不断蚕食原本属于我们的工作机会。换成喜的角度来说,人工智能会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正在把人类从危险、枯燥的工作中逐渐解脱出来。

先来看一份数据:根据《2017年中国制造行业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2010年时,中美两国制造业的总产值相差不多,但我国的产业工人却比美国多了10倍,约为1.14亿人。假如美国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的话,那么在不远的将来,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中国将会有大量的产业工人失去现有的工作。甚至,我们的工人数量会比美国还要少,因为从2013年至今,中国一直保持着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地位。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30%的工业机器人都被用来武装中国工厂的生产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

除了制造行业,建筑业、服务业也在遭受着人工智能的强烈冲击。所有从事机械重复工作的岗位,都正在经受着人工智能的挑战。随着机器人在各个行业领域的逐渐普及,未来必将会取代人类的工作,而重复性体力劳动工作必然是第一批牺牲品。2018年,中国的农民工人口总数仍有2.88亿人,他们从事的绝大部分工作,都可以被机器人取代。按照《智能红利》这本书上的说法,机器人全面应用后,将会释放超过2.4亿的就业人口。

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是,普通的老百姓总是会低估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人工智能领域有一个段子是这么说的,说只有人工智能搞不定的事情,才叫人工智能。

如果你一下子没有理解这个段子的笑点,那就让我来帮你解释一下吧。

在打字员还算得上是一个职业的年代,每分钟可以录入60个汉字,就可以当一名合格的打字员了。当时,智能联想和整句输入,绝对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但是现在,连每分钟能够识别300字的语音输入法,都没人把它当人工智能了。

现在打开你的手机,看看里面的应用,从天气预报到美颜相机,从语音助手到地图导航,几乎没有哪个应用是完全用不到人工智能的。但是,又有哪个应用会被我们称为人工智能应用呢?几乎就没有。只有自动驾驶、机器翻译、人脸识别这些人工智能刚刚开始涉足但还不太胜任的领域,才会有人用人工智能来称呼它们。

围棋程序Alpha GO在首次战胜韩国棋手李世石的时候,引来了全世界的目光。但2018年的1月17日,腾讯公司的围棋程序“绝艺”在让两子的前提下战胜了棋王柯洁时,已经引不起多少人的关注了。我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再过几年,没有人会把手机上下围棋的软件叫做人工智能了。但是,它们真的就是今天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发展比我们实际的感觉要快得多。人工智能之所以发展得那么快,理由其实很简单,让我帮你梳理一下。

第一,人工智能的发展目前还远没有抵达科学原理上的瓶颈。人工智能的水平主要依赖于算法、计算能力以及大数据的支持。在算法层面的变化几乎是无穷的。计算能力可以通过云计算的方式不受限制地扩展,还能够随着半导体行业的发展而水涨船高。这样看来,人工智能计算能力上也没有瓶颈。而人工智能依赖的大数据,则会随着我们的积累而不断增多。所以,总体来看,人工智能在科学原理上没有瓶颈。

第二,人工智能技术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人工智能驱动的机器人,可以为企业提供稳定、可靠、廉价的智力和体力服务,只要价格低于同等水平的劳动力,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不会拒绝使用机器人。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上,前景几乎无限广阔。

第三,人工智能领域投资充裕,而且,我们几乎找不到在这个领域有什么问题是用钱解决不了的。事实上,涌入这个领域的热钱越来越多,根据《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投资报告》中的数据,仅2018年上半年,投入到人工智能领域中的资金就有1528.8亿元之多,在过去的5年里,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67.1%。可以说,人工智能是未来最不缺少投资的行业之一。虽然即将失去工作的产业工人可能并不欢迎能够抢走工作的人工智能,但最终的决策者是企业的老板,所以,产业工人们不会构成人工智能推广的阻碍。

所以,我们很容易可以得出结论: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已经是一个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事情了。但是,这对于人类的未来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对此,社会上恰好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即“失业论”和“创业论”。

失业论的观点是说,在未来,人类的工作必然会被人工智能逐渐取代。李开复是中国最早的人工智能专家,他曾经在演讲中悲观地预测:未来只有10%甚至更少的人才拥有工作的机会。那个时候,工作并不是为了赚钱吃饭,有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特权。当然,他没有说这个未来可能会是多久之后的未来,这有点不厚道。

而创业论的观点刚好相反,创业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工作岗位总量并不会因为人工智能的介入而减少,相反,我们会不断地创造出更多的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岗位来。

其实,同样是“失业论”,还有乐观和悲观两种不同的论调。

乐观派认为,人工智能会让人类的生产力大幅度提升,人类可能就此直接进入福利社会。没有工作的人,依然可以拥有幸福、快乐的生活。他们可以有大把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读书、绘画、写作和旅行,或者天天过着打游戏的人生。人们的创造力将会因为不必工作而得到充分的释放。人们将拥有更高的知识水平。人类很可能因此而直接走上快车道。《奇点临近》的作者雷·库兹韦尔就是乐观派的代表。他甚至认为人类一旦走上了快车道,甚至会突破进化的限制,成为一个永生的新物种。在他看来,失业根本不算什么,创造力的释放才是关键力量,而人类的未来将一片光明。

但是“失业论”的悲观派看到的远景则比较灰暗。有一种观点认为机器人的全面普及是一种新的奴隶制。机器人是企业主的私人财产,这与奴隶制社会中,奴隶是奴隶主的财产一样。这必将导致财富进一步向着金字塔的顶端集中。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伊曼纽尔·赛斯,就是一位“失业论”的悲观派代表。他认为,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会让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越来越低,这会进一步导致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下降,从而让社会经济增长停滞。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他们也看到了财富正在被极少数富人聚集起来这一事实,但他们仍然对世界的平衡发展保持着乐观态度,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创业论”。

在支持创业论的专家中,《失控》的作者、未来学家凯文·凯利是最为我们所熟知的一位。凯文·凯利认为,与聪明的人工智能协作将是我们首先要学会的事情,虽然人工智能驾驶飞机的能力很不错,但我们仍然希望它能在飞行员的监督下工作。人工智能越是聪明,我们就越是能想出更多的主意,把人工智能用到以前不存在的领域中去。未来将会有数以万计的创业公司,会专门去寻找人工智能可以应用的新领域,而这将提供数量巨大的工作机会。

我不知道,你支持哪种观点。在我看来,只有在一个不太长的未来,比如说100年之内,失业和创业才会并存。假如把时间拉到足够长,那不用怀疑,现在人类能做的事情,99%以上都是人工智能可以胜任的。甚至很多人以为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写作、作曲、绘画、导演等等工作,也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掉的。

以前,我们总是用人工智能与几岁孩子的智力相提并论,但现在人工智能已经能够考上东京大学了。我们已经不需要费神去思考,哪些工作会消失,哪些工作会留下来了。似乎思考一下哪些行业还可以更好的与人工智能结合,反而成了更值得我们去做的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26556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13
下一篇 2022-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