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和网信办联合署名印发了《“互联网+”人工智能 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下称《方案》)
《方案》包括了九项重点工程,提供了资金支持,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组织实施共计六项保障措施。涉及到的智能行业除了人工智能,还包括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无人机,智能安防,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机器人等等。
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分拆一下,四大部委联发的这项方案为智能行业的各个细分领域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人工智能”还只是宝宝 呵护培养最关键
这一方面主要做好两件事,其一为产学研联动推进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其二为从数据库,硬件,安全和云服务等方面做好公共服务平台。
人工智能行业本身还在发展的早期,所以“培育发展”的做法更多的是构建研发的土壤,做好基础设施,也就是公共服务平台。而《方案》提出的关键技术节点是着眼于整个智能行业都需要攻克的底层技术,包括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决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机交互等。
这样的行动指导无疑是高屋建瓴的,其意义远比层出不穷,但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的各类硬件更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我们常常问北京深圳与硅谷在创新能力上的差别在哪里?技术基础,一定算是答案之一。现在国家鼓励全行业培育底层技术,为我们的创新转型奠定了基础。
“人工智能+” 打开创新思路
这一层面的所谓重点推进则是一个“人工智能+”的发展思路,“+”的内容包括了制造、教育、环境、交通、商业、健康医疗、网络安全、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意图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上述发展相对成熟的行业打开新的创新路径。
其中包含了四项重点工程,包括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无人系统(无人机,无人船等)以及智能安防系统。
硬件们要更惊艳
在智能终端这个更加热门,且拥有相当基础的领域里,《方案》提出的指导策略是做精做细,提高水平。涉及到的终端除了手机电脑等相对较成熟的硬件产品外,还包括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以及各个细分领域的机器人的开发。
不同终端,侧重点也有不同。总体都要更满足咱们用户在消费,家居,驾驶,医疗等等方面的应用需求,小编在这里翻译一下就是“更懂事,更多能,更好使”;可穿戴设备(包括VR/AR)则是下一个创新爆发的焦点,再不能照搬智能手机时代的老路,而是要一方面研究用户体验,做好细分市场,另一方面针对穿戴设备的特点极其应用领域打通目前的技术屏障,比如电池,柔性显示,VR/AR等等;而机器人这个大类,智东西曾经报道过《中国机器人产业规划2016-2020最全解读(附全文下载)》,主要还是精研关键技术,细分应用领域,重点在公用方向上首先使用。
事实上,从去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以来,国家在科技和智能领域的推动就不遗余力,近期更是出招频繁:
2016年5月20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主要任务。
2016年4月4日,包括智能手机,空气净化器等电子消费品在内的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重点消费品,需要提升品质,创造品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
2016年3月21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智东西当时就追踪报道过。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第一次把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提出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毫无疑问地,这一领域的活力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然而智能行业本身也遇到问题,富士康和华为的“出逃”让行业人士心惊,暴露出的是从代工生产到原发创新的转型问题。在这一方方面面都寻求转型与变革的节点上,《方案》的引导并作出各方面支持是对整个智能行业创新活动的极大鼓励,一方面潜心进行底层技术的积累,另一方面在应用端积极发力,争取弯道超车,这两点是《方案》对我们最大的提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