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前瞻网)
与人们理想中的人工智能最为近似的,可能是亚马逊的Alexa、谷歌的Google Assistant、微软的Cortana等虚拟语音助手。他们能在早上的特定时间唤醒你,顺便告诉你今天的天气;也能在开车时提供导航,同时提前预订上一杯咖啡外卖。
进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人工智能看似已经十分先进,甚至总时不时地掀起一阵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讨论。这些讨论并非全无意义,但或许尚嫌太早——他们都高看了现在的人工智能一眼。近日,亚马逊向所有亚马逊用户开放了Echo智能音箱的一项新功能“Alexa Answers”。
这个功能类似于知乎或者“XX问答”,能够让用户浏览一系列未回答的问题,比如“德克萨斯州的小吃是什么?”(这是亚马逊网页上给出的例子),并给出他们的回答。当答案输入数据库后,Echo的语音助手Alexa就会将这些回答提供给其他提了相同问题的用户,并说明回答是“一位亚马逊用户提供的”。
为了鼓励用户回答,亚马逊设立了类似于积分、徽章的激励制度,并且将会利用其它用户的“点赞”或“踩”的数据来判断一个回答是否优质,是否值得推送给其它用户。这个新功能显然会让Alexa能够回答的问题更多,并在大部分情况下改善AI助手与人聊天时“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
不过,这就引出了一个疑问——人类提的问题,人类来回答,又由人类来筛选,这个过程之中“人工智能”起了什么实际作用呢?它充其量只是个提供信息交换的媒介罢了。这样的事情并不只在Alexa身上发生。此前,机器人公司Kiwi曾经研发出了一种自动送餐机器人KiwiBot,在部分美国校园内进行服务,号称比人工送餐成本低廉,且因长相可爱受到许多学生欢迎。
但不久前却有报道曝光KiwiBot并不像该公司号称的那样“自动驾驶”,而是由哥伦比亚的工人们远程 *** 控——人类员工为KiwiBot设定“路径点”,每隔5-10秒就给机器人发送指令,指引它们前进。这些哥伦比亚的工人们仅仅能得到每小时不到2美元的工资,毫无疑问比美国当地的送餐服务成本更低,但这实质上只不过是将劳动岗位从美国转移到了哥伦比亚,可谓表面“人工智能”,实际上还是只有“人工”。
对此,Kiwi Campus产品负责人Sasha Iatsenia解释称,人工辅助(human assistance)是有意为之的,可以让机器人不需要安装激光雷达传感器这样昂贵的设备来“观察”周围环境——据公开信息,每个Kiwibot的成本仅需2500美元。Kiwi Campus还称,他们是“并行自动”(parallel autonomy),机器人自己在各个路标点之间进行短距离导航,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避开行人,保持行驶在人行道中间。
Kiwi创始人Felipe Chavez则称,Kiwibot用计算机视觉在校园内导航,只有在机器人遇到困难时人工才会干预帮助。乍一看,这样的KiwiBot似乎有点辜负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想象,让人有种“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感觉。
不过转念一想,现在的“无人驾驶汽车”仍然需要配备安全员,“无人机”也仍然需要人类 *** 控,那么“人工智能”仍然大部分要靠“人工”,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太过意外的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