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探测器的发展历史

红外探测器的发展历史,第1张

1800年,F.W.赫歇耳在太阳光谱中发现了红外辐射的存在。

当时,他使用的是水银温度计,即最原始的热敏型红外探测

1830年,L.诺比利利用当时新发现的温差电效应(也称塞贝克效应),制成了一种以半金属铋和锑为温差电偶的热敏型探测器。

称作温差电型红外探测器(也称真空温差电偶)。

其后,又从单个温差电偶发展成多个电偶串联的温差电堆。

1880年,S.P.兰利利用金属细丝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特性制成另一种热敏型红外探测器,称为测辐射热计。

1947年,M.J.E.高莱发明一种利用气体热膨胀制成的气动型红外探测器(又称高莱管)。

在40年代,又用半导体材料制作温差电型红外探测器和测辐射热计,使这两种探测器的性能比原来使用半金属或金属时得到很大的改进。

半导体的测辐射热计又称热敏电阻型红外探测器。

60年代中期,出现了热释电型探测器。

它也是一种热敏型探测器,但其工作原理与前三种热敏型红外探测器有根本的区别。

最早的光电型红外探测器是利用光电子发射效应即外光电效应制成的。

以 Cs-O-Ag为阴极材料的光电管(1943年出现)可以探测到 1.3微米。

外光电效应的响应波长难以延伸,因此,它的发展主要是近红外成像器件,如变像管。

利用半导体的内光电效应制成的红外探测器,对红外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内光电效应分光电导和光生伏特两种效应。

利用这些效应制成的探测器分别称为光导型红外探测器和光伏型红外探测器(见光子型探测器)。

在半导体中引起电导改变或产生电动势是一个激活过程,需要有一定的能量墹E。

因此,入射辐射的光子能量必须大于墹E。

也就是光电型探测器有一个最长的响应波长,称为长波限λ。

1917年,T.W.卡斯发明Tl2S光电型红外探测器,但长波限仅到1.1微米。

30年代末期,德国人研究PbS光导型探测器,室温工作时长波限为3微米,液氮温度时可到5微米。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相继研制成PbTe和PbSe光电型探测器,响应波长延伸到7微米。

50年代起,由于半导体物理学的发展,光电型探测器所能探测的波长不断延伸。

对于有重要技术用途的 1~13微米波段和限于实验室应用的13~1000微米波段,都有适当的光电型探测器可供使用。

60年代起,又研究成Hg1-xCdxTe三元半导体红外探测器,配制不同组分x的材料,可以制得不同响应波长的红外探测器。

整流型红外探测器也是60年代开始问世的。

由于激光的出现,就有可能利用外差技术进行接收。

因此,把微波波段用的结型检波器推广应用到更高的频率范围,即短毫米波和亚毫米波。

导语:红外探测器产品有哪些种类?不同种类的物体发射出的红外光波段是有其特定波段的,该波段的红外光处在可见光波段之外。其编码信号能够保证多个相同型号的传感器同时同地工作而不相互干扰。

红外探测器产品有哪些种类

1、红外探测器按工作原理主要可分为:

红外红外探测器、微波红外探测器、被动式红外/微波红外探测器、玻璃破碎红外探测器、振动红外探测器、超声波红外探测器、激光红外探测器、磁控开关红外探测器、开关红外探测器、视频运动检测报警器、声音探测器等许多种类。

2、红外探测器按工作方式可分为:

主动式红外探测器和被动式红外探测器。

3、红外探测器按探测范围的不同又可分为:

点控红外探测器、线控红外探测器、面控红外探测器和空间防范红外探测器。

除了以上区分以外,还有其他方式的划分。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使用情况不同,合理选择不同防范类型的红外探测器,才能满足不同的安全防范要求。

(1)接近探测器

接近探测器的电路设计,需要注意几个关键的技术要点:

①频率的选择,频率太低检测灵敏度低,太高容易产生误报,还要尽量避开电台频率点

②耗电量要小,接近探测器有时被做成一个小巧的便携式报警器,需要使用电池供电,而且使用电池供电也有利于提高电路的抗干扰能力,减少误报

③LC震荡回路的谐振频率,还会受外界环境因素(如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因此检测震荡频率的缓慢变化没有意义,应该检测震荡频率的突然变化,只有震荡频率的“突变”才与可能的盗情相关。

(2)移动/震动探测器机器

能够探测固定物体位置被移动的传感器称为移动探测器。其实运动是无处不在的,地球在转动,地球上的任何东西都在“移动”,这里所要探测的其实是相对的移动,比如放置在桌面上的物体被移开了桌面、停放的车辆被开动或搬动了等等。

探测被警戒的物体发生移动,必须找到移动所能够产生的物理量变化,已经至少有:机械方法、光学方法、电磁方法、震动探测法。

移动探测器材最适合于如文件柜、保险箱等贵重、机要特殊物件的保护,也适宜于与其他系统结合使用,来防止盗贼破墙而入。移动探测器的有效性与应用的正确与否有很大关系。它常常用来对某些一般情况下有人员在活动的保护区内的特殊物件提供保护。

(3)主动光入侵探测器

一般情况下,选择可见光光谱之外的红外辐射光作为发射器的光源,使入侵者不能够察觉警戒光线的存在。为了避免受自然日光照射的干扰,通常采取两种技术措施:

①在接收器的受光窗口上加滤色镜,过滤其他的光线

②对发射器光线进行幅度(强度)调制,

具体做法是:

使用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作发射器光源的发光器件,并且使用频率为几KHz的调制信号,对发射器光源的供电电源的电压或电流进行调制,使发射器发出的光线强度也按照调制信号的规律变化。在接收器中,采用采用红外接收二极管接收光信号,并通过具有调谐回路的放大器对信号进行选频放大,这样就可以滤除与调制信号频率不同的其他信号的干扰,日光是不受任何调制的的稳定光线,它在接收二极管上产生的信号,自然也就被滤除而不产生响应。

(4)被动式红外探测器

利用“黑体辐射”的物理学原理:只要物体的温度高于绝对零度,就会不停地向四周辐射光线,辐射的'光线波长与物体的温度相关。人体在正常体温下,能够发射出远红外线,肉眼不能够看到它,但通过红外线传感器就可探测到这种远红外线,因此能够发现入侵者。这种探测器的核心部件是热释电红外探测元件,配置上用透明塑料制成的“菲聂尔”透镜,就能够对一定的空间范围进行监控,安装方便、灵敏度高、不需要辅助光源、耗电少,而且成本还比较低,因此是比较流行的一种电子安防产品部件。

(5)热探测器

⑴ 液态的水银温度计及气动的高莱池(Golay cell):利用了材料的热胀冷缩效应。

⑵热电偶和热电堆:利用了温度梯度可使不同材料间产生温差电动势的温差电效应。

⑶ 石英共振器非制冷红外成像列阵:利用共振频率对温度敏感的原理来实现红外探测。

⑷测辐射热计:利用材料的电阻或介电常数的热敏效应—辐射引起温升改变

材料电阻—用以探测热辐射。因半导体电阻有高的温度系数而应用最多,测温辐射热计常称“热敏电阻”。另外,由于高温超导材料出现,利用转变温度附近电阻陡变的超导探测器引起重视。如果室温超导成为现实,将是21世纪最引人注目的一类探测器

⑸ 热释电探测器:有些晶体,如硫酸三甘酞、铌酸锶钡等,当受到红外辐射照射温度升高时,引起自发极化强度变化,结果在垂直于自发极化方向的晶体两个外表面之间产生微小电压,由此能测量红外辐射的功率。

(6)光子探测器

⑴光电导探测器:又称光敏电阻。半导体吸收能量足够大的光子后,体内一些载流子从束缚态转变为自由态,从而使半导体电导率增大,这种现象称为光电导效应。利用光电导效应制成的光电导探测器分为多晶薄膜型和单晶型两种。

⑵光伏探测器:主要利用p-n结的光生伏特效应。能量大于禁带宽度的红外光子在结区及其附近激发电子空穴对。存在的结电场使空穴进入p区,电子进入n区,两部分出现电位差,外电路就有电压或电流信号。与光电导探测器比较,光伏探测器背景限探测率大40%,不需要外加偏置电场和负载电阻,不消耗功率,有高的阻抗。

⑶光发射-Schottky势垒探测器:金属和半导体接触,形成Schottky势垒,红外光子透过Si层被PtSi吸收,使电子获得能量跃迁至费米能级,留下空穴越过势垒进入Si衬底,PtSi层的电子被收集,完成红外探测。

⑷量子阱探测器(QWIP):将两种半导体材料用人工方法薄层交替生长形成超晶格,在其界面有能带突变,使得电子和空穴被限制在低势能阱内,从而能量量子化形成量子阱。利用量子阱中能级电子跃迁原理可以做红外探测器。因入射辐射中只有垂直于超晶格生长面的电极化矢量起作用,光子利用率低量子阱中基态电子浓度受掺杂限制,量子效率不高响应光谱区窄低温要求苛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72033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2
下一篇 2023-04-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