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特约作者张小星
编辑 | 浅夏
来源 | 新10亿商业参考
(ID:xsy-shangyecankao)
三年前,武汉弘芯成立,扬言投资1280亿研发芯片,欲比肩台积电,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造"芯"运动;
三年后,烧完153亿元,武汉弘芯工程停滞,几近烂尾,分包商、工人被欠款后,投诉无门。
其幕后大股东从业经历与半导体无半点关系,竟撬动了千亿半导体项目,获得武汉政府垫资。
国内芯片产业似乎进入大跃进阶段,"弘芯"事件并非个例。成都格芯、南京德科码、贵州华芯通、山西坤同半导体……不少半导体项目烧了巨款后,归于沉寂。
半导体是个回报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巨大的产业,只能稳中求进。"弘芯"过后,国内造"芯"事业,再次迷航。
01
千亿项目"弘芯"停摆
中美博弈风口浪尖上,芯片国产化成了当务之急。芯片风口下,国内芯片投机分子蠢蠢欲动,借机挥下镰刀。
近段时间,投资额高达1280亿元的武汉重点项目武汉弘芯曝出"烂尾",事件引发 社会 高度关注。
2017年11月,武汉弘芯出世。据介绍,该项目聚集了全球的半导体晶圆研发制造专家,拥有先进的逻辑工艺和晶圆级先进封装技术经验,未来预计建成14纳米和7纳米两条逻辑工艺生产线,月产量均达到每月3万片,且员工人数至少达到1000人规模。
要知道,现在能够实现7纳米芯片量产的企业只有台积电与三星, 武汉弘芯一上来就直接把自己定位在了全球第三的位置。
除此之外, 弘芯还请来了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的左膀右臂、台积电"二号人物"蒋尚义出任CEO。
在台积电多年任职期间,蒋尚义曾将研发团队从400人扩编至7600人,打造出世界级研发团队,引领台积电从技术追随者为技术领导者,是名副其实的"行业大牛"。
恰恰由于蒋尚义坐镇,不少台积电人才转向大陆。去年以来,大陆从台积电挖走100多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其中有一半去了武汉。
有国内媒体曾援引《日经亚洲评论》报道称, 弘芯提供的工资待遇超出想象,是台积电薪酬和奖励总金额的2~2.5倍 。
这一度让台积电十分紧张。
蒋尚义加持下,弘芯又购入了价值6亿元的EUV(极紫外线)光刻机,这个光刻机仅荷兰ASML才可以生产,台积电和三星的光刻机也都来自ASML。
EUV光刻机稀有昂贵,有消息表明中国仅购买了2台,武汉弘芯就成功拿下1台,这让它一时间晋为芯片界明星项目。
在2019年底ASML光刻机进厂仪式上,背景板上写着"弘芯报国,梦圆中华"。
2018年、2019年,武汉弘芯连续入选湖北省级重点建设项目,风光无限。
2020年4月武汉市发改委发布的《武汉市2020年市级重大在建项目计划》中,武汉弘芯半导体项目仍然以1280亿元的总投资额位列第一, 截至2019年底已完成投资153亿元,2020年计划投资87亿元。
但就在大家抱以无比期待的2年等待后,等来的却是弘芯的爆雷。
今年6月,媒体传出蒋尚义萌生退意,他对外回应的是"公司是有些问题待解决"。
紧接着,7月30日,一份来自武汉市区政府网站意外披露的消息,将武汉弘芯推至风口浪尖,网站中关于投资建设的报告显示, 武汉弘芯项目"存在较大资金缺口,随时面临资金链断裂大致项目停滞风险"。
该报告还指出,弘芯二期用地一直未完成土地调规和出让,项目缺少土地等材料,不能上报给国家发改委窗口指导,导致其他股权基金无法导入。
资金捉襟见肘,欠款丑闻甚嚣尘上。
武汉弘芯拖欠总包商武汉火炬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数亿工程款,还拖欠了分包商武汉环宇基础建设公司4100万工程款。
被二者诉至法庭后,弘芯公司账户因此冻结,二期价值7530万元的土地使用权被法院裁定查封三年。官司还在进行中。
针对此事,武汉弘芯去年11月公开声明,公司按期足额支付总承包商火炬集团工程款,而火炬集团与武汉环宇间属于内部结算纠纷。
至此,拖欠分包商工程款、工人工资,款项至今没有着落,武汉弘芯几近停摆,千亿项目灰飞烟灭。
其实,在爆雷之前,弘芯已有迹象,这直接体现在员工招聘和收入上。
去年起,网上百度贴吧和知乎上很多准员工称收到offer后,公司迟迟没有通知入职,现有员工公积金缴纳比例也从12%降至8%。
另外,有记者发现武汉弘芯"作假",其购买并不是光刻机EUV,而是DUV(深紫外光)光刻机。
如今,这台光刻机在"全新尚未启用"的情况下,就以5.8亿抵押给了银行等着落灰。
而弘芯现有员工因为无法投入生产,只能每天坐在办公室写写PPT。
02
弘芯背后神秘丽影
回顾三年前武汉弘芯诞生之际,扬言要在国际芯片市场上弯道超车,凭借起步7nm工艺技术,一举比肩台积电。眼前的弘芯壮志未酬,身先死。
弘芯幕后人物一直像影子般存在。天眼查显示,武汉弘芯注册资本20亿元,目前实缴资本为2亿元。
这2亿元全部来自于持股10%的股东之一武汉临空港,武汉临空港的钱是武汉东西湖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出的,也即国有资本。
而 持股90%、需提供18亿元的大股东北京光量蓝图 科技 有限公司实缴资本却为0。
20亿注册资本一分没出,空手套白狼。在此之下,政府资金一旦烧完,资金链立刻崩溃。
北京光量蓝图非常神秘,公司成立于2017年11月2日,早于武汉弘芯半个月。公司成立之初,龙伟、曹山均是分别任董事长和董事,在2019年1月两人从武汉弘芯董事名单中退出,之后李雪艳出任董事长、莫森进入董事。
据了解,曹山本身从事半导体行业,担任6家半导体公司法人、执行董事职务,布局半导体行业两年多时间。由此看出,光量蓝图一开始具备从事半导体能力。
然而,当曹山退出后,光量蓝图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壳公司。李雪艳原先投资生态 科技 、买烧酒、办餐饮、盖园林,从业背景与半导体无半点联系,创办武汉弘芯前半个月创立了光量蓝图,项目至今未投入任何资金,一直在烧政府的钱。
而莫森则未查到任何与半导体有关的从业背景。
两个从未接触过半导体的人,竟然做了一千多亿的半导体项目,令人匪夷所思。
剥开迷雾,结合前文层层梳理,也即 李雪艳等人成立了空壳公司光量蓝图,再通过空壳公司拿到成都政府重点项目武汉弘芯,弘芯又通过总包商"武汉火炬建设"将债务和风险转移给了待贷款银行、分包商和供应商。
如此一来,他们不投资便获得一大笔收益。
去年7月和11月,光量蓝图因未及时公布年报和登记经营场所无法联系,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
再看武汉弘芯,即便该公司股权结构清晰,细究之后也是疑窦重重 。两位离开的关键人物中,曹山从业背景已介绍过,而龙伟实则是庆安贸易总经理、法人。
庆安贸易曾投资过成都海威华芯 科技 有限公司,早就开始布局芯片产业,武汉弘芯是其第二次投资人芯片项目。
公司在龙伟之前的投资人为刘亚苏,关于此人的相关新闻中常见军方背景,再加上庆安贸易名字与军工企业庆安集团高度关联,可见庆安贸易并不简单。
有媒体在文章中也用了 "传闻称弘芯背后大股东资金来源或具有军方背景" 的话加以描述,武汉弘芯并未给予过回应,更显其神秘性。
"烂尾"消息曝出,被寄予厚望的民族企业瞬间成了骗局,政府、承包商、供应商、工程师、员工惨遭重击。让人唏嘘不已。
03
国内半导体"大跃进"
中国的芯片设计企业数量世界第一,实际设计水平也达到世界第二名。但制造是短板,很多材料全部依赖进口。
2019年,中国芯片进口额高达3040亿美元,远超排名第二的原油进口额。
经历过华为、中兴事件后,中国未来加大芯片领域投入,除了相关免税政策外,还牵头创办实验室,很多大基金趋之若鹜。
中科院表示,美国"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任务,将进行全面布局。在此背景下,若中国芯片能崛起,可谓是"涅槃重生"。
但资本家们纷至沓来,引起的却是大量企业在全国各地画大饼、投资圈钱圈地,地方政府忽视项目真实情况,虚假项目大行其道,爆雷事件接踵而至。
记者采访了行业观察者张昊(匿名),其表示"一个未来存在很大机会的行业,肯定会引来很多人投资发展"。
近两年,类似武汉弘芯爆雷事件的还有:
另据《瞭望》报道,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分布于我国江苏、四川、湖北、贵州、陕西等 5 省的 6 个百亿级半导体大项目先后停摆。“芯骗”坑国的武汉弘芯们还在继续……
国内造"芯"事业屡屡遇阻,张昊表示,"其实多年前也有过很多类似的失败案例,只是近期发生的事件频频被爆出,才感觉很多。"
针对这些被看做"骗局"的半导体项目,"一些项目一开始想得过于远大,中途发现做芯片难度太大,自身研发能力不足,最后做不下去了。"从而演变成骗局。
半导体及其耗资且回报周期长,需要一代人二三十年沉下心做研究,国内第一芯片代工厂中芯国际,苦熬20年才实现14nm工艺产量,新生代企业挑战7nm工艺,谈何容易;中科院换道 探索 20年研发出碳基芯片也绝非一蹴而就。
反观国内投资,多数追求短期回报,一些项目借此大肆圈钱。
还有一种情况,"项目方根本没有做好准备,想利用政府资源整合,获得融资发展机会,到最后发现做不下去了。"还有一种可能, "或许从最初就是一场骗局。 "
数据显示,中国在2019年仅本土生产了其国内使用所需半导体的16%,可见,距离实现半导体行业的自给自足和全球领导地位的目标还很遥远。
动辄以十年计算回报周期的芯片行业,单靠政府土地优惠政策远远不够,企业在没有盈利前,"活下去"才是战略重点。
近日,上海贝岭更新了营业执照范围,增加了芯片制造业务。看起来,公司搭上了芯片概念的顺风车。作为最早的沪市上市公司之一,公司主要从事智能电表芯片的设计研发业务,面向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生产和销售智能计量芯片。同时,公司在摄像头模组、显示屏模组、高端及便携式医疗设备、工控设备及各类通用的消费电子产品等领域尝试做出突破。
由于客户稳定,市场空间固定,上市20多年以来,公司的营收规模一直在10亿元以下,净利润极少突破1亿元,甚至部分年份略有亏损。但2019年突然业绩翻番,净利润超过2.43亿元。
笔者在分析了该公司的财务数据后,发现早在去年,公司就在为业绩暴增做准备。
2019年8月,上海贝岭发布了一则会计政策变动的公告,称公司自2019年1月1日起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进行会计政策变更,由成本计量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因为并非年报季,对年报的影响要在半年之后,所以这个消息当时被大部分投资者忽略了。而年报发布后,会计政策变动的影响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净利润里的水分
半年之后,公司发布了2019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 8.79亿元,较上年增长 12.02%;实现净利润 2.43亿元,较上年1.03亿元相比增长 57.56%。
对于利润增幅远大于营业收入增幅的理由,公司在年报里解释,增长原因主要系公司IC设计业务较同期增长所致。
这个原因其实很牵强,事实上,公司业绩增速暴涨的主要原因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这类收益是评估增值所致,并非真实经营业务改善所致,也没有真正的现金流入。
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带来的公允价值收益7500万元,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来自持有的A股华鑫股份和新洁能(暂未上市)股票的浮盈;二是投资性房地产带来的公允价值收益1797万元。
二者合计接近1亿元,再加上3900万的投资收益,简单计算,公司超过一半的净利润来自于非经常性损益。
二、投资性房地产是如何"制造"利润的
投资性房地产的影响有两个方面,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折旧,均能对净利润造成直接影响。
投资性房地产是如何影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折旧的呢?
这要从这个项目的会计处理方式说起,根据会计准则,用于出租或出售的房产,需要计入投资性房地产项目核算,采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
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有两种计提折旧的方式,一种和普通的固定资产相同,每月计提折旧,对财务报表没有任何影响,这种叫做成本计量模式;另一种是不提折旧,出具年报的时候按照公允价值(市场价)入账,高于或者低于入账价值的部分,就成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种叫做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准则还规定,成本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可以转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反之不可以。这个会计政策的变化,是一次性不可逆的。
需要说明的是,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设立的初衷是为了规范房地产企业和房屋出租企业的财务核算质量,避免因为库存房产较多导致计提大量折旧从而利润不实。
结果很多非房地产企业打着有出租、出售业务的幌子,把一部分房地产转入投资性房地产,尤其是采纳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实现了修饰利润的效果。虽然这样的做法并不违反会计准则,但很显然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核算行为。
所谓公允价值,通常是指市场价,当然这个市场价不是企业拍脑袋决定的,而是由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评估确认的。
由于房地产大部分时间是增值的,而且大多数评估机构也是可控的,所以公允价值模式有两个明显的优点:一是不用计提折旧,减少对利润的影响幅度;二是出具年报的时候评估增值,合法"虚增"利润。
也就是说,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改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除了增加了1797万元的评估增值带来的利润外,还少计提了大约1000万元的折旧,对利润的影响可见一斑。
三、投资收益
2019年年报显示,公司出售部分股权,获得了4581万元的投资收益。
对比公司的历年财报,发现公司在20年前就持有大量的股权,并且会择机售出。在旧的会计准则核算体系下,这部分股权投资放在长期股权投资,随着新准则的实施,转移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目和交易性金融资产。
最近几年来看,2017年、2014年扣非净利润亏损或者比较低的年份,公司出售了一部分股权,来换取一定的投资收益确保利润曲线比较平滑。
四、优异的财报数据
资产负债表显示,公司账面现金超过14亿,除了1.93亿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还购买了1.93亿的理财产品(计入其他流动资产项目),现金储备充足,账面没有任何长短期借款。利润表显示,全年利息费用为-5273万元,存款利息收入不菲。现金流量表显示,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1.35亿,资金周转优异。
从资产负债构成看,公司账面目前存在的唯一风险是4.56亿元的商誉。这部分商誉来自并购的子公司锐能微,2019年锐能微净利润565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1.75%,从经营情况看,该子公司商誉暴雷的风险不大。
因此,让人困惑的是,公司在2019年财务指标比较优秀的情况下,非净利润也并不算差,已经超过上年的净利润,为何要苦心积虑的增加这么多利润呢?
2019年的净利润和历年来的净利润相比,格外的不正常。
五、大股东资金链面临崩溃
笔者认为,公司千方百计修饰利润,甚至修订会计政策来增加利润的原因,和大股东有关。尤其是分红和股权质押,透露出了大股东存在的问题。
1、分红
2020年4月,公司公告进行分红,预计派发现金股利7742万元。经过各项调整后,2019年账面净利润2.43亿元,分红占净利润的比例大约32%,这是看起来很正常的比例。
但是如果不在会计政策和非经常性损益方面做文章,那么公司如果按照同金额派发现金股利,那么占净利润的比例就超过60%以上,非常不合理。
努力高额分红的目的又是为何呢?是为了回报广大中小投资者,还是反哺大股东?
从持股比例来看,公司第一大股东华大半导体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5.43%,华大半导体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也就是说,这部分现金分红,起码有四分之一进了中国电子的腰包。
虽然比例不是很高,但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大股东的燃眉之急。
大股东出了什么事?
2、股权质押
Wind显示,作为中国电子全资子公司的华大半导体还将手里33.50%上海贝岭的股权进行了质押。
3、同门兄弟深 科技
上海贝岭不是中国电子旗下唯一的上市公司,经营比较好的子公司还有深 科技 。
Wind显示,中国电子同样也对手里深 科技 31.03%的股权进行了质押。
通常来说,这个比例的风险并不算太高,但是这是公司第一次股权质押,况且,大股东是一家央企。
除了股权质押,还有减持。6月30日深 科技 临时公告显示,第一大股东中国电子信减持了63,681,085股,比例为4.33%。
大股东持股比例从43.51%变为39.18%,虽然这次减持不会改变大股东的实际地位,但减持比例并不算低。
4、中国电子的困境
央企进行股权质押是非常罕见的现象,像两桶油之类的央企,就算在市场形势极差的情况下,亏得一塌糊涂时,也不会股权质押。
为什么央企会股权质押呢?
那就要从大股东近期的业绩情况来说了,中国电子控股14家上市公司,但集团并未整体上市,所以按常理很难看到它的报表。
结果,中国电子发行了债券,根据发债规则,该集团公司披露了近期财报。财报让我们大跌眼镜,几乎和当年三安集团发债暴雷如出一辙。
2019年,中国电子巨亏30亿。资产负债表显示,公司长短期借款接近1000亿,公司资金周转极为困难。利润表显示,2019年利息支出超过51亿… …
中国电子的财报数据让我们豁然开朗,正是大股东经营困难,资金捉襟见肘,才不得不让旗下上市公司进行利益输送,修饰利润,甚至通过蹭概念的方式进行市值管理,并在高位减持套现。
从长远看,大股东的财务状况堪忧,终将会影响上市公司,极有可能导致更多的侵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各种利益输送行为。
连城数控公司的董事长李春安因为涉嫌证券市场交易的内幕而被立案侦查,李春安不仅作为连城数控的董事长,他还是光伏产业以及知名企业,隆基绿能的主要发起人,随后连城数控多次发表声明表示此次的事情是董事长个人的调查,不会影响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之后,基隆绿能表示李春安将不再担任隆基绿能的任何职位,并且将会配合鉴证会的立案调查,不会对公司的生产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两家公司都极力的表明,被立案事项涉及的内部交易并非自己的股票,并且隆基绿能还表示涉嫌内部交易,不涉及内公司的相关事情,都极力的与李春安撇清关系。
事情发生过后,连城数控也迅速通过网络会议的形式,组织各位投资者进行交流活动,其中易方达基金,安信证券,华夏基金,嘉实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和部分个人投资者都参与了这场线上会议,而公司曾提出的在总公司计划也已经暂缓推行,对公司以及市值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相关部门对旅客进行立案调查后,要求说明李春安涉嫌内部交易,具体是否为公司的股票,并且对其核实公司相关的时间以及地点,截止目前为止,隆基绿能的股价下跌了4.83%,原来的市值蒸发了205.47亿元,而连城数控也股盘也遭到了下跌数值高达6.13%,市值蒸发了5.88亿元。
通过相关数据表明,除了隆基绿能和连城数控在内,李春安共同资的公司高达11家,其中5家的公司注册资金超过了上亿元,而他在21年他又投资了新的公司,并且公司的投资占比较大,在隆基率能上市初期,李春安作为隆基绿能自然人股东榜首多年,随着容积率能股价持续的增长,而吕振安也进行了多次减持进行套现,经过三次的减持,李春安共套现的金额高达203.71亿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