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颜色分类

玻璃颜色分类,第1张

颜色玻璃,是指因为能够吸收、反射、透过不同波长的光线,从而呈现不同颜色的玻璃,主要用于装饰材料。

通过吸收、反射、透过某种特定波长的光线,而呈现不同颜色的玻璃。主要用于建筑物中公共设施的门窗及内、外装修的饰面材料。玻璃着色有料着色和表面着色两种工艺。 料着色 向玻璃原料中添加能够形成着色离子、化合物胶体及金属胶体粒子的物质,使之呈现不同颜色的工艺,按照着色机理可分四种类型。 ①离子着色。是向玻璃料中添加钴(Co)、锰(Mn)、镍(Ni)、铁(Fe)、铜(Cu)等过渡元素的化合物,以离子状态存在于玻璃中,由于它们的价电子在不同能级(基态和激发态)之间跃迁,引起对可见光的选择吸收而着色,如钴蓝、锰紫、镍绿等颜色玻璃。 ②化合物胶体粒子着色。是向含锌 (ZnO)的玻璃中添加硫或硒的化合物(如CdS、CdSe等),在玻璃中形成CdO、ZnS、ZnSe等,然后在低于退火温度下进行两次热处理,形成CdS、CdSe并生长成较大的胶体粒子,因光散射而使玻璃着色,如硒红、镉黄等颜色玻璃。 ③金属胶体粒子着色。是向玻璃原料中添加容易分解成金属状态的氧化物(如金、银、铜等氧化物),先以离子态溶解于玻璃中,经热处理转变成原子态并聚集、长大成胶体粒子,因光散射引起对可见光的吸收而着色,如金红、铜红、银黄等颜色玻璃等。 ④半导体着色。是向玻璃料中添加CdS、CdSe、CdTe等着色剂,在可见光区不出现吸收峰而呈连续的吸收区,透光区和吸收区间是一条坡度很陡的分界线。与前述几种着色机理不同,其颜色随CdS/CdSe的比例而变化,如CdS多时接近橙色,CdSe多时呈红色,而CdTe多时则是黑色,即它们依O2-、S2-、Se2-、Te2-的次序向长波方向移动。根据半导体能带理论,这些阴离子的亲电势依次变小,可依次用较低的能量(可见光附近)的光,就可以将它们的价电子激发至导带(激发态),使其截短波极限进入可见光区而导致玻璃着色。 用于建筑中的大块颜色玻璃,可以采用平板玻璃的生产工艺制造,也可以与无色玻璃或其他颜色的玻璃“套色”生产颜色玻璃。 表面着色 是在玻璃表面涂敷金属、金属氧化物等,形成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的颜色涂层。用化学热分解法在玻璃表面涂SnCl4、FeCl3,可分别制得蓝色的SnO2膜和金色的 Fe2O3膜。用真空蒸发、真空阴极溅射、反应溅射等方法,可以制得如金、银、铜等金属膜或In2O3、SnO2、TiO2等金属氧化物膜,因膜层厚度和折射率不同,可形成不同颜色的干涉膜和反射膜。在浮法玻璃生产线中可以用电浮法或采用热喷涂法,制成表面着色的颜色玻璃。还可以用印刷或喷涂玻璃色釉等,制成釉面玻璃。

电解着色原理:

1.电解着色是金属离子在膜孔底部的阻挡层上还原而显色的。但是铝的阻挡层是没有化学活性的,欲在阻挡层上电沉积金属,关键在于活化阻挡层。电解着色采用正弦波交流电,就是利用交流电的极性变化来活化阻挡层,在负半周阻挡层遭到破损,正半周又得到氧化修复,这样阻挡层得到活化。所以电解着色要使用交流电。那么交流电怎能还原金属呢?这是因为阻挡层有半导体特性,能起整流作用,当对极电位比铝件电位高(正)时,铝件一侧电流的负成分就占主导,在强的阴极还原作用下,通过扩散进入膜孔内的金属离子就被还原析出。研究表明,贵金属和铜及铁族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胶态粒子,一些含氧酸根如硒酸根、钼酸根、高锰酸根则还原成金属氧化物或金属化合物形式析出,沉积在膜壁上。

2.电解着色的色调依金属盐种类,金属沉积量而异,除金属的特征色以外,还与金属胶粒的大小、形态和粒度分布有关,如果胶粒的大小处于可见光波长范围,则胶粒对光波有选择性吸收和漫射,从而可见到不同的色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84262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6
下一篇 2023-04-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